速佳玉兔返利:寓情于教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47:14

寓情于教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福建省政和一中   叶章平) 



摘要
:数学课堂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平台,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因素成分。新课程标准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发展。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数学情感教学:⑴构筑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⑵营造匹配的心理环境⑶创设和谐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情感因素;心理发展;实施;情感教学;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反映“数学无味”,“数学无情”,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数学课堂严肃、呆板,有的学生甚至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数学课堂的感觉。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数学学科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是教师教学缺乏情感。新课程标准充分关注“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事实上,无论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交融的实体。因此,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处理不仅要从认知维度研究,也要从情感维度探索,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后一维度上的探索被忽视了。随着人们对教学中的情感现象、作用及其教育价值的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从情感维度优化教学,充分发掘教学潜力,形成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数学教学发展的格局。在新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构筑和谐的数学课堂心理环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和挑战。

 

二、寓情于教的意义

所谓寓情于教,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寓情于教有两个层次的含义:⑴教学内容的呈现要能为学生的学习心向所趋,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目的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既取决于人的需要状况,也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但最终受到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评价的制约,同样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一个人的需要,会因不同的认知评价作出不同的判断。例如,测验不及格,正向评价,自然不符合学生需要;但逆向评价,不及格恰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利吸取教训,争取好成绩。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的架构,也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更要顾及学生当时的需要,以致学生受到充分的驱动,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注意并伴有行为参与。藉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寻求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动力问题,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性动机,对推动学生学习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有效的作用。其次,从教学内容的本身处理寻求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动力问题,具有即时和长时的培养学生学习心向的双重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来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具有即时效应;同时因积极情绪体验的积累而使学生形成对今后学习活动的良好情感,产生长期效应。第三,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仅涉及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更好掌握,更涉及教师对有关教育理论的更好运用,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使该过程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是满足其需要的,客观上符合其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接触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心理匹配的效果。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时,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使之符合学生的需要。

寓情于教,就是要将教学内容寓于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形式之中。例如,对于蕴涵隐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由于这类教学内容蕴涵隐性情感,易为人们忽视,造成教学内容的情感资源流失事实性的陈述,与学生需要不吻合。若教师寓情于教,将教学内容寓于自由谈话、巧设悬念、角色扮演、命题讨论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匹配,从而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可见选择合适的情感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心理匹配,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⑵教学过程的展示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情感认知需要。

当学生认为学习过程能激发自己的学习情感困素时,学习的兴趣浓厚,热情也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组合,旨在两个方面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以情感为手段,通过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处理,充分凸显情感因素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里主要涉及情感的三个功能: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和疏导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发挥这一功能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利提高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积极性。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发挥这一功能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利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疏导功能是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的效能。发挥这一功能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利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程度。另一方面是以情感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处理,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陶冶学生情操。这正是教学的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因为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看,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还应陶冶高尚情操,培养思想品德。而此举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人类的高级情感是遵循“情绪—情感—情操”这样的基本轨迹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因素的参与和深化,更需要积极情绪体验的积累,因为后者在高级情感形成的各个阶段上分别能起到对高级情感的触动和萌发、沉积和深化、巩固和增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处理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三、寓情于教的实施

1、构筑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手段,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缺少了师生间亲密合作,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牵制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气氛充满班级,教师提出的要求能顺利变成学生的行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老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师生关系好,学生会原谅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老师表示理解。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倒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说,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素质要高,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的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师者,传道 、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榜样,老师的品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敬佩的基石,因为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教师高尚的品行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观、行为观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但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完善自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老师被誉为学生的第二父母,给予了学生思想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2)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而且还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收到十分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涩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如果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而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那么,又怎么去打动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这门功课呢?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4) 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差生,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言行上去效仿这位老师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思想,进而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情感总是相互的,我们只有去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感召学生学数学的浅层倾向,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进而热爱数学这一学科。

(5) 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有利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就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事实上,那些上课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大多是怕说错了话挨老师批评或担心受到同学讥讽,心理没有安全感、信任度 ,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干脆不尝试不探索,不问也不答,思维的隋性渐渐形成。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数学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心理环境是教学赖以发生的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益.良好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要营造良好的数学心理环境,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空间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努力创设心理自由、安全的教学空间,消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想象会更丰富,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感受和谐愉快的数学心理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探索解题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情感不仅指学生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 教育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硬性的说教往往会引起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设计互动共享的心理气氛

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大大丰富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本、课堂.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课外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对新知识所具有的敏感性和易接受性,使得大量新信息贮存于头脑而带进课堂.因此,如何创设学生信息共享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自由交流的心理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学生资源共享的效果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在实施“互动共享”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联系课内外相关知识信息,避免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信息资料并没有真正交流.做表面文章,沉湎于细枝未节是创设“互动共享”心理气氛大敌.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的心理思维思绪中打开走向成功的通道,善于排查学生在学习中所碰遇的心理障碍,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情绪,及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能让数学教学触激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终生受益.

3、创设寓情于教的和谐的数学课堂。

⑴设计针对学生认知方式以满足其需要。

教学实践表明,以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学习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认知方式,一般是指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体差异,是描述人在加工(包括感知、贮存)、转化和提取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教学领域中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与个体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认知方式制定的教学策略可分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两类。采用匹配策略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或兴趣一致,这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失配策略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力图克服某种认知方式机能的欠缺。两类策略和作用各有千秋。采用匹配策略学习速度快,学得多,但无法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失配策略下学生开始学得慢,难于理解学习内容,但因它针对学能的欠缺进行设计,有助于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学业能力均得到发展。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认知方式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合理组织、安排讲授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依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组织教学,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

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⑵以数学特有的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中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非对数学的重要性有多少认识,而是觉得数学很深奥、很美,几何证明很神,数学运算很有趣。每当解决一道难题,心中的喜悦便会油燃而生。不言而喻,学数学应遵循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数学美的熏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优异的学习效果。数学是一门很美的艺术。每当遇到精僻的解法,一种数学的美感便会自然产生。而数学之美来源于数学思想与实际道理的有机结合,但它又高于生活。数学美包括有:简洁美、对称美、多样统一美、和谐美、奇峭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美等。所以,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数学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点。例如,求函数(y +   )  的值域时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单纯从代数方面去思考,无论怎么都感到难办。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将( )看成是A(x,0),B(0,2)两点距离,( )看成是(x,0),(-1,-3)距离,再结合图形,用解析几何知识便很容易解决(y=|AB|+|AC|≤|BC|= )。通过这个认识过程,学生马上感觉到这种解法很美,而且体现了代数与几何的有机结合的美,并且对诸如:求(y );(y  +  )的值域这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数学体系都显得无与伦比的和谐优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特有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欲望。

⑶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多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丝亮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而以成就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动机转向他们感兴趣的其它事情上去。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可能以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试图获得成功和试图避免失败。试图获得成功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增强,他们往往更加努力以取得成功,而试图避免失败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水平降低。总而言之,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中差生来况,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⑷遵循个性差异以全面发展学生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说:"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课堂上要饱含真情,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用"回答得很好"、"考虑得周到"、"问得好"、"现在会了吗"等激励、唤醒、鼓舞、亲切的话语使学生在一种温暖、祥和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老师下达的知识目标指令,心情舒畅地探求知识,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感受着慈爱的温馨。特别是针对中差生,由于他们基础差而导致自卑,当老师提出问题时,而他们又不会的情况下,教学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回答"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解除他们心中的紧张感。对他们讲:"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讲多少"并给予适应的表扬,尽量使差生重新参与到课堂中来和教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切忌采取不理不睬,或者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这样一来容易削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加重了学生失败的归因感,学生厌学便 自然而然产生了。当然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太难的留给差生,太简单的留给优生。优生应适当适时地提一些难"啃"的问题,以免让他们觉得太过于简单了而产生骄傲不屑一顾的情绪。

总之,课堂气氛轻松、心情愉快,使差生从失败的"愧疚"中挣脱出来,优生知难而进,使他们老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良性的循环。而情感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使学生更喜欢老师,有不同寻常的感觉,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老师会说学生是数学天才,学数学有天赋,精彩、精辟、有创建性,让全班同学为你鼓掌,这种情感的注入,在对待优生和后进生的教学策略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人体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情感,精心的数学问题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容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起制导作用,并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⑸注重对生命和人文关系的优化,寓育于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对生命与人文将更加关注,我们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把学生对该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去,以此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教师运用该策略可寓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于人格化的讲解之中,于生活化的讲解之中,于情感化的讲解之中,于轶事化的讲解之中等,以赋予教材内容以各种情感色彩,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运用该策略于轶事化的讲解之中时,在讲到数列公式时,可有意引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怎样从当时酿酒业的生产实践中为解决计算堆酒缸的问题而概括出有关公式的轶事,以宏扬民族精神;在讲到放射性物质镭的发现时,可有意提到居里夫人是怎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艰辛最终成功提炼出1克镭后,拒绝富翁以当时5万英镑的巨款买镭作为己用的要求,而愿无偿将镭献给人类的轶事,以赞颂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在讲到某些学科知识时,可有意介绍著名学者在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是怎样为科学、为真理锲而不舍、百折不饶直至献出生命的轶事,以发扬其执着追求的高尚治学品质等等。可以说,该策略的巧妙运用也是寓育于教,体现教学的育人功能的艺术性手段。

 

总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的作用,逐步提高自己课堂中的情感成分比例,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应该树立数学课堂都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教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标志;是求美与求真的和谐统一。寓情于教构筑和谐的数学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蔚,祖晶: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叶尧城主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