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深海水母任务:俞善行-太极拳好学难精的关键-参考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56:38

俞善行-太极拳好学难精的关键-参考资料

太极拳参考资料
   (赵寿邨题签)
  
   俞善行 编著
   1955年
   上海图书馆藏书
  
   前言
   我的感想:太极拳好学难精的关键被我打破了。心里想说的话,除了某些过激的外,都已经畅快的说出来了。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写作告一个段落了,今后对于老师的教材资料,可以得到补充解释了。同学们可以明确太极拳的方向了,我心里感到很快慰的。
   根据目前情况,认真锻炼的人不多,因此这本材料所起作用并不大,但对今后推动这门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质量方面说,是有启发作用的。
  这次油印打好基础,今后随着建设高潮,可以通过武术联谊会申请交给有关部门的审查和参考后作出决定。现在仅作为讲义性质,通过老师的指导解释,使理解能力加强,这对一般同学们是迫切需要的。
   这次承同学们相互帮助,尤其是徐德基、佘庚明、陶慕菊几位及老师赵寿邨的鼓励,才化了一年半时间完成这个工作。
   这次油印材料,一部分是我十几年来学习心得和助教经验的小结,其他是参考新旧书籍的选编与向友好借来的抄本的整理工作。
   我是一个店员工人,文化水准差,业余爱好,与老师们的高度技艺成就,距离很远,这点必须实事求是指出,以说明专业性的练法和业余性的练法,内中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次一面写蜡纸,一面改革内容,由于经验不懂,从本年十月一日国庆节下午写起,到十一月三十日结束,两个月间,蜡纸字迹起化学作用,因此请人油印时还有不清楚的缺点存在,请人写则条件不够。
   这次收支原则及分发计划,以在赵寿邨老师所教的同学们为对象,以自愿互助实事求是来完成,具体办法如下:
   凡其中有关资料的原书作者需要本讲义的,通过老师赠送一本;
   凡在筹款以前垫付的几位,赠送一本;
   凡先前付过的,照发一本;
   凡以后需要讲义的,向老师要发。
   本讲义与教授者的关系,是一边实践功夫,一边说劲喂拳给略有基础的学者,使理论能够知道实践,由实践功夫格外进步。所以本讲义是带有双重性的,对学者有利,对教者也可得到鼓励,并不希望一律人手一册,作为初学的人看看,这是不合实际的。
   糟糕,对不起,今天的油印看不清楚到极点,以后再改正或铅字排印不知在哪年。同学们这我是抱着很大热忱的,我很感谢你们,有问题请面谈吧。这本讲义真使我感到伤脑筋。
  
   目录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杨澄甫先生的架式图
   吴鉴泉先生的架式图
   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
   杨吴孙三式比较图
   用法举例图
   第二章 推手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理论
   我对拳经的体会
   对于太极拳专用术语的分析
   第三章 太极拳科目及文献
   太极拳论文
   各种口诀法门
   太极拳徒手与器械各种科目名称
   第四章 先进经验选录
   杨露禅 杨少侯 杨澄甫
   武禹襄 李亦畲 孙禄堂
   田兆麟 武汇川 陈微明 董英杰
   吴公仪 赵寿邨 吴某 马某
   徐致一 吴云倬 向恺然 黄某
   陈炎林 于化文等
   杨式太极拳长拳名称
   第五章 太极拳的来源
   唐豪 徐哲东 傅宗文 许禹生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这一章材料。或许很多人已经有了。但是总是少数。而且杨澄甫先生的体用全书,有的人更少,孙禄堂先生的书,也很少,没有流行。只有吴鉴泉先生的,则是比较流行得多的。
   这一章的用意是团结杨吴孙三式,示范前辈老先生的姿势,使我们可以观摩,随个人的爱好,去练习某一种式样,使继续保存流传。
  太极拳架式,可以实事求是的说,起初三个月必须有老师指导,以后看条件够不够,当然最好跟老师继续练几年。如果心有余而经济条件不够,那么请同志之间或友谊之间能练的人教授也可以。
   我这本书,对于初练同志很少帮助,所以请谅解;对于已懂劲的同志来说,却又觉得平平,心里多已明白;因此最适宜给一年至五六年的爱好同志们或先生们(因为练太极拳者各阶层都有)的参考研究,作为老师们的助手作用。
  杨式杨澄甫的架式姿势,吴式吴鉴泉的架式姿势,孙式孙禄堂的架式姿势,三式源出一流,大同小异。区别的显著点在于所运行的圆圈线路大小不同,杨澄甫最大,吴鉴泉小,孙禄堂的更小。
   杨澄甫和他哥哥少侯不同,杨健侯和杨班侯不同,杨露禅和陈家的下一代不同,陈家和孙禄堂又不同了,以上是不同点。
   姿势大小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名称却很相同,次序也相同。相传驾式姿势的先后次序是王宗岳编的一套,这是很有道理的。理论也全部相同,这又是王宗岳的功劳。在推手方面,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我对杨吴两式的初学者(孙式我不懂),提出两式姿势的特点:
  杨式大架子的优点是开展足格,放得开,功夫吃力有基础,两足有坐力,圆圈大,饱满沉着,好比写大字,颜真卿体。
   它的缺点是散漫凸出(指初学者通病),泼脚八字步,虚实不分;腰部俯仰的角度太少,因此腰部动作差;两手距离太开,当中空挡太大;转身时一百八十度来回,对准目标不免断续,屁股容易凸起,两肩多数用力。
   吴式小架子的优点是紧凑简约,收得紧,功夫细致精密,腰部有独到灵活,圆圈小,着着夹得紧,嵌得牢,好比写小字王羲之体。
   它的缺点是拘束缺陷(指初学者通病),步子太小,重心放置不下;上身有时太往前伏,容易冲出;两手的距离太靠拢,掤劲不大;圆圈太小,往往变成直线动作,含胸太多,低头哈腰便发生通病。
   以上初学者通病,必须有老师和旁人协助指正,要虚心接受。有时老师自己也有通病,由于各人个性不同,有(以)及缺少更高明的人指出,所以变成习惯后就难于纠正了。
   练太极拳架子,既然一套会了,就应该下些功夫,作为每天的基本练习。时间最好在早上,空气好,精神足。初练一年以内,打一套架子时间适宜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若只有十廿分钟功夫是只好适宜有病忘的人。一年以后就要求再拉长些到一小时左右。不过对心急朋友恐怕忍不住吧。但是这样做下去,功夫肯定是有成果的。否则架子不肯用功,推手最好,腰腿功夫和耐心用意总觉得不够条件。
   太极拳架式功夫的深浅,表现在几方面:步法是底脚。其他拳术,开始先练坐马步做基本功夫,打坐两脚盘膝也是基本功夫,这些都是不变的、固定的、枯燥无味的练法。太极拳步法的特点则是把重心寄于一足,连贯运动左右腿的前进后退来调剂,是把马步的优点放在一弓或一坐适当的时间安排中。所以,功夫深浅的区别,就要看练习的人是否弓足坐足。比方一百斤的体重,当虚实的两个极点的脚分清时,实的一足是否达到九十九斤的坐力,而虚的一足有否轻到一斤以内。因为一般人往往在乎四十与六十之间的比重,功夫根本没有贯彻下去。
   腰部是连接上下的总站头,是非常重要的调拨中心。坐腰就是松腰胯,让它跟下部的脚更加联系的好。腰的转动角度和发挥力量非常巨大,而一般人都不知利用,却去在手上用力气,吃力不讨好。比方说,手上用足力气只有四五十斤,而腰部轻轻一动也就四五十斤了。
   腰部即肚皮,不要让它缩进去,无论那一种姿势状态,一定要放松肚皮,让它舒服饱满,心里有这一点意思,就是气沉丹田了。
   以上是腰腿功夫,占到七分,其他三分在上面。所以太极拳功夫是上部身体松,下部身体吃重。
   眼睛和目标的关系很多人糊涂,没有目标怎会练得准确,所以很多人身体是在运动着,而心里想别处,眼睛呆瞪瞪。目标在哪里呢?在于每一式姿势进行时的前面。多种姿势的目标在前面鼻尖和嘴巴的水平中线部,这是上部;胸前的,颈部以下一段的中心,这是中部;下部的目标是比较少数的。看目标时,眼神顾盼只要注意些就可以。
  两手同时提起,向前时的位置是平行的两点;而一手向前提起时的位置是移向鼻尖和嘴巴的中心点,不是在肩前,好象三角形箭头向前。
   顶头悬的顶字是名词头顶的顶,不是动词顶力的顶,前弓时,头顶和身体略向前上方,不是上下笔直。后坐时头顶则是保持平正的。
   练架子功夫是普遍性的,没有什么困难,人人可以在很短时期内学会,所以不论年龄大小、性别、壮弱,都可以练习。刀剑也容易。推手单是活动活动,也容易的很。以上这些外表形象化的运动,都可当作一般的运动,所以是普遍性的。
   对于特殊性的,是带有理论和方法的懂劲学习。懂劲是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从本身腰腿功夫、气分长、思想集中的要求起,进而研究外来的动向量和自身动向量的关系,通过神经的感应,收缩或放射恰当的运动量,使对方失去重心据点,而所消耗的却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劲。因为所学的时间比较长,领会也比较不容易,所以好学难精,成就者少。
   太极架式进行时的脚步,象走路一样,但身体略为顿下去,象走矮步。两脚左右阔度通常与两肩一样阔,前后长度分作半步和一步,半步多是向后坐腿,一步多是向前弓腿。主要是川字步,不是八字步。川字步当中一直安排头顶和尾闾的中心线,旁边两直是腰和肩的两翼左右线,三条直线不容并入两条或一条线,这点必须注意,否则偏斜失势。
   下面的架式图,可以放大到对开报纸这样大,作为今后对工厂企业职工兄弟的集体教法,时间也最好在早上天刚亮时,因为在晚上,一天工作已经很疲劳,练了之后往往有些人会睡不着的。
   有些人提出简化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架式看看很多,实际只三四十个样式。练习并不难,如果练的时间感觉太长,那么你也可以练快,十分钟或者五分钟也可以练完一套架子,不过效果是大打折扣了。
   杨澄甫先生的架式图(略)
   吴鉴泉先生的架式图(略)
   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略)
   按:孙禄堂先生本来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太极拳不会。
  据一位同志(人行冯同志)得到友人的资料说:前清时太极拳的威名压倒一切拳,孙禄堂和杨澄甫是武术界的上层人物,孙向杨提出交流形意和太极的拳艺,而杨不愿意,孙的心里很气。
   一天,武术家某家宴客,表演所长,中有一人,两手一摊,口里客气的说,我来一下罢,而两手一摊间,已把几位很有功夫的人推动倒向一旁,练毕,孙即上前迎谈,自后拜郝为师,此人即郝为真。
   孙禄堂的太极不及形意,他和别人推手时,常常使人皮肤发痛,用的力气太大,因此有人批评他太极不好,而形意八卦则功夫很好。
   郝派孙派也是后来别人称呼他们的。
第二章 推手

第二章 推手
   第一节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目的,是懂劲。架式练准确后,继续钻研方法和理论,把拳研究的范围再扩大一些,质量再要求提高些,已经不是单纯地追求力的大小和手脚的快慢来对待练习功夫。而是进一步深入细微了解和分析的工作了。关键在于外接来势,内起变化作用。在两人相对的运动当中摩(磨)练出特有的神经触觉,从神经触觉的感应和熟练关节运动的结果产生巧劲,去调和和控制两者之间各点的不平衡或矛盾处。所以,推手并不简单。
   有些人身强力壮,体格好,有条件,这是本来有的体力。和锻炼出来的功夫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通过锻炼,丰富理论,加上本来有的体力,才成为完整的功夫。
   体力和脑力虽是主要条件,比较容易领会,做得到,但是没有恒心的人还是不行。所以对于一般体力较差脑力较笨的人,练起来进步虽然慢些,只要肯用功研究,长期练习,一样可以得到益处,一样可以把功夫练成功。
   一般的学习功夫进程:(指业余爱好的人)
   第一阶段:从第一天开始到架式学完,加上初步的推手,或刀剑练习,大约一年到三年的时间。这一阶段是基本功夫。学的人很多,兴趣很好,但是流动性很大,没有恒心坚持锻炼的人占大半。这一阶段仅是外表的形象化动作,理论是比较少的,这是必经的阶段。
   第二阶段:学会了各种架式,推手也粗知皮毛,开始和劲的理论发生关系。感到劲的动作兴趣浓厚,这时思想起了斗争,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及),情绪冲动。一种人能耐得住,自觉钻研,不妄用力,渐渐领悟劲的作用,加强研究;一种人心急等不住,蛮劲乱使,好要占面子,原理和太极相反,结果巧劲仍得不到;一种人知难而退,停留原来程度,不思上进,敷衍了事。这一阶段大约五年至十年。
  第三阶段:由于克服了各种阻力困难,坚持锻炼,且有名师指点喂拳,对理论颇有心得,架式肯认真练,日常有程度相等的同学一起钻研,因此这一阶段功夫进步非常快,渐渐达到懂劲的境界。大约十年以后的功夫。目前许多教师还在这里找目标,找不到门的很多。
   第四阶段:由于懂劲,才算入门,或叫毕业。相等于高中毕业程度。理论再加上贯通,功夫再认真锻炼,更要多多实地实验,虚心吸收各种外界长处或前辈经验,逐步得心应手,满身全是动作。过去到了这层功夫的老师,往往追求迷信怪诞的很多,这是不科学的或者是反动的行为,我们应该认识清楚,辨别是非。
  
   第二节 推手的方法
   很多学者推手方法,有前没后,只攻不守,都没有坐脚,单是追求手上局部的用法,加上力气,顶住不放,推出为快乐,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学二十年也没用。
   正规练法是有步骤,顺序渐进,抓住要点,加以说明,再深入下去,先求单推手:用我的左手腕粘接对手的左手腕(或右与右),目光相对,动作要慢,弓坐重心要稳定,手上勿用力,象练架子一样认真,每一转动不论多少角度,实际应以腰的转和腹的沉来带动手臂的来回。向前弓时,膝盖不可出脚尖头,手臂不可伸得太直,不可低头或含胸过分。将到目标就要瞄准,已过目标就要预备后化。后化时坐腿,用腰转化,头顶和脚跟垂直为度,不可后仰,两手不可贴在胸前,要有余地。
   好象推磨一样的平面圆圈,注意把不用的一只手放在尾闾骨处,把用的一只手与对方粘转。右手和右手动作的路线是逆时针方向的转,左手和左手动作的路线是顺时针的转。两脚前后可以掉掉步子,不要习惯只坐左脚或只坐右脚。
  单推手一教就会,很便当,功夫却很吃力,因为太简单,初学的人多不重视,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一个大圈圈的动,而没有看出还有小圈圈的动,而小圈圈的确是要等有些功夫之后才有。
   听劲的着手方式,首先从一只手和对方接粘处的一点开始学起,然后两只手接粘对方的两点处学听劲,最后全身各处任何部分与对方一接触,便能粘接对方的手臂或其他部分。同时能从皮肤神经的感觉中听出辨别对方的心态有意图。知几(机会)知微是能知对方极小的变化,我就可以先觉,动之则分散他的攻击,静之则利用他的弱点加以控制。所以单推手可以认为基本推手方法。
   次练双推手:双方四只手一齐参加活动,手接手牵动往来,形成多种多样大小圆圈的连续循环动作。有平面、斜角、立体,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成为波纹的方法。转动时的方法,必须有掤扌履挤按四种变化,手与手的交接点必须带有适度的粘性,就是不丢不顶。手法是势,粘性是劲。手法是方向的变化,粘性是运动量的变化,这点必须明确。
   练习时求慢不求快。重心须稳定,要弓的足坐的足,用腰腿来牵动两手,不可只顾手动而腰腿不动。甲方的动作挤按时,乙方的动作是掤扌履。反过来,乙方挤按甲方掤扌履。挤按的人弓腿,掤扌履的人坐腿。当掤扌履坐腿转腰化尽对方的挤按势时,对方须变按为挤,我再化去他的挤势,用坐腿转腰反背势为顺势,用按势向他按去,他用掤扌履化我的按,我变按为挤,他再转腰化我的挤,反过来顺势向我按挤。
   能坐腿不能坐腿,能转腰不能转腰,在于练架子功夫好不好,所以架子和推手有很大干系。架子一定要好好的练。许多人推手抢先恐后,不做掤扌履挤按动最规程,在四手中往往漏去挤手,原因是大家不肯坐腿,不是舍己从人,动作太快太小,因此整个圆圈缺一只角,圆而不周。须知定步推手的方位是四正,是方形内接圆,在这个四方四格四只手能够伸缩足格的范围里,应该尽量满足掤扌履挤按手法和弓步坐腿的限度,使功夫开展扩大,以满足要求。
   在这个四正圆圈的当中不是空白一无所有,却包含着太极图当中的一条S形的曲线,它象征着波形曲线动态,又包含着象电流接通各点的神经细胞触觉和感应作用。试把两人的右手和右手接着,便成S形,再把左手与左手放在对手的肩上,便成圆周。不但在推手时有这种形态,每一举动有这种姿势,而且还有着内在的太极理论。就是各种劲的变化,在后说明。
   挤按是曲中求直,手已出动对准对手,所以带些攻势,在到达对方终点之前,就须准备变化,切勿挺直前冲过头,致重心不稳。掤扌履是直中求曲,手已渐渐收回至胸前,靠腰腿转化,勿两手缩紧着胸,掤扌履是后化蓄势以待,引出一条曲线,使对方动向偏差或落空,不是失势。
  第三节 推手的方法

第三节 推手的方法
   双方都要做到用量适度,调剂准确。重加到每手约三五十斤,轻减到每手三四两。
  左手重时右手轻,右手重时左手轻。不是两手同时重,同时轻。这是自己左右手的变化。对方压力向我左手重,我的左手如觉不宜硬拼,那么我左手的分量就减些,把减下的放到右手去。减多少分量呢?减到比对方略轻,不可一下子减尽。譬如对方的重是十斤,我就变九斤,把不必要的减去,加到有利必要的点上去。加到有利的点上去,也不可一下子加尽。譬如对方的重十斤,我就十一斤。转变点在于:得机势则加,不得机势则减。这是两个人左右手轻重的变化。
   双方都要做到能高能低,能长能短,以满足伸缩余地。肩部以上属于高的范围,从前人叫天盘。腰部以下属于低的范围,从前人叫地盘。肩部以下腰部以上属于中的范围,从前人叫人盘。富有伸缩余地的作用是使对方摸不到重心。使他感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双方都要做到武戏文做,不可过火。应该注重觉劲。谁的听劲灵敏,谁就有先觉。谁能得机得势,谁就能从容应付,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当中有先觉;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当中有先觉。重的时候不硬拼,轻的时候不放弃,要相互呼应,不可各节脱离。
   许多人学会了推手的一些手法,对于架式的重要性便被忽视,不知架子与推手大有关系。凡是架子有基础的学推手便很容易,架子不用功的学推手总有些生硬。我们应该纠正这种偏向。肯定把架子作为主要练习,每天早晨练它五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许。动作要慢而均匀,思想要集中,练毕散步数圈,再练推手。
  
   第四节 推手的理论
   因练架子有基础,推手已灵活,进一步可以找劲,学习策略,研究知己知彼的方法。
   太极拳练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不懂劲的理论是极平常的事。他们大半是离开老师想无师自通。未遇名师指点,东抄西学的学者,不要求进步的不必谈了。我以为要做到懂劲,必须请教有真传太极一门的老师和先进同学的启发。(非)现实地口传心授,结合理论,耐心细致地分析动作不可。要使你体会,就必须装样被你试打几十次几百次,从前人叫喂劲或递劲。教会一个人确实费很多心血。教的对象要品德好,虚心学习,不间断,尊重老师。
   到底劲是什么东西?
   劲是暗藏着不显露的潜在能力。是长期培养定静功夫的结晶,是全身筋骨活动和神经敏捷的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艺术成就。
   平时练架式时动作缓慢的劲,外行人看来好象没有力气,而精神却这般认真,他们嘲笑地比喻为“捉蜻蜓”、“摸瞎子”,没有什么精彩好看。而应用推手动作时,外行人看到一个功夫差的被另一个功夫好的弄得坐立不稳,跌出很远,又妙喻为“不倒翁”、“老鹰捉小鸡”。他们觉得很奇怪,很好看。其实他们不懂。练熟了,练会了并不希奇。是几种手法和一种劲的作用,使对方失去重心因而不稳和跌出去的。
   劲是力的集中表现。能发挥伸缩和旋转功能。“四两拨千斤”,是从前人形容以小力胜大力的比喻。并不是说丝毫没有重量就能将人拨动。实事求是说,体重和力气大有关系。许多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重量级轻量级的划分。重量级身体重,当然气力大。轻量级体重轻,当然力气较小。人的体重,一般是一百斤到二百斤。相差只一倍半或小于此数。至于他们之间,锻炼过与没锻炼过的发挥能力,相差数就大得多了。
   太极拳功夫精通与没有锻炼过的人比较起来,如果体重相等,太极拳用劲的能量是十斤,而能够把一个二百斤重的人象抛篮球一样的投出去,那么他的发挥能力,可以说一与二十之比罢。太极功夫的深浅,也可以从以小胜大的比例中反映出来。
   劲为啥这样难学呢?
   劲并不难学,是因为有条理可以分析研究,不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只要逐步耐心去做,不难做到深入细致。功夫逐渐增长。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和恒心。身体有没有特殊的毛病,有没有得到老师切实的指导。有没有得到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和启发。
   北方老师叫劲为“劲儿”。学者不到相当程度,他们是不教的。现在是比较公开些。由于他们在过去旧时代里得不到相当的教育,因此他们文化程度很差,对新事物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他们在教拳的解释术语中,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对他们是一种损失。
   拿物理中的力学来做理论的根据,是现实和科学的。把未经锻炼的力假定为是固定的力,而把已经锻炼的力假定是流动的劲。就应该先把力的内容弄清楚,顺便提到劲的动态。
  
   摘录:
   物质的存在,可用手的感触以觉察之。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质变其迟速或方向之作用,这就是力。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出所经过路程是多少数量,路程对于时间之比的名称是速度。
   在一个单位的时间里,速度起了变化,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合成,通常是经过单位时间之后附加于速度上的量。速度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率,叫它加速度。
   物体的运动在方向上还有动量。大量的大小,要把它的质量和速度的相乘积定出来。
  磁的性质,同名之极(阴极与阴极,或阳极与阳极)相斥,异名之极(阴极与阳极)相引。
   凡物若不受外力,则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
  动之变,与外力为正比,变动之路直,有外力同向。
   正力有反力相等。
  
   简单说明与太极拳的关系:
   施力点(目标):我们练架式时,两只手先后动作,应该分为主副作用。对准鼻尖的手为主,侧面的手为副。手的来去,眼的注视,全神贯注着前面的方向,练的都是连绵不断的动作,好象分辩不出那里是施力点。的确如此,太极一套架子没有断劲,亦没有对任何一个姿势明显地暴露出它的施力点,那么该是没有了施力点吗?也不是,太极的施力点就在眼的注视,手的瞄准,尾闾对中,后足跟伸长,各部分引出一线齐向一点对准的目标集中,练架式时是集中各线于一点,蓄而不发,继续象一点连接一点连珠般的贯彻下去到一套架式终了为止。在推手应用时,在于这一点能不能对准对方的中心,由对准中心而掀动他的重心,这一点就是太极圆圈的核心。起源于我的脚跟,发挥腿的伸缩能力,鼓动腹部沉迫冲击,依靠腰的转动去调度两手的虚实,而这一点子活活泼泼,忽隐忽现,周流无滞,圆活无方,放之则将人打出,收之则无影无象。退藏于虚灵,变化无穷,用之不着力,所以太极的施力点只要得机得势,到处都是。
   力的方向(经过路线):力的方向,在没有听出对方的动态前,不作决定,向前对准目标是对方胸前。当中经过路线并不是顺利的一直不变的,遇到对方阻力强时,就不应走直线而走曲线。通过了或解决了对方的阻力就再走直线,不管中间多少弯路,起点和终点目标总应该明确。这是进攻的方向。反过来,对方向我进攻,我就要多方粘接,化去他的进攻,也就是阻力作用,使他的力对不准我的中心,就不能摇动我的重心。化劲的方向是把对方的施力点引向空侧,不及我身。
   力的平衡:两人功夫相等,互相走化,不丢不顶。双方的动作不后不先,互相抵消。经过多次的反覆进退,各人仍旧保持自己重心,这是得到了力的平衡和调剂作用。
  内力与外力(自己的力和外来的力):内部自己的力,一面要支持自己重心,一面又要向外攻击。如果只顾一面,就会失去重心被人控制,手忙脚乱,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太极拳走即是粘,阴阳相济。半面进,半面退,半面招架,半面进攻,稳扎稳打。
   合力与分力(集中的力和分散的力):合力是上下的力或左右的力,向一个目的集中的力,上化零为整,主要打击对方的弱点。分力是由集中一点的力向四周斜角上下分散,是化整为零。主要转移对方的目标和集中力。两个人的动作方向一致,也产生合力,动作方向相反产生分力。
   作用与反作用(第一力的动和第二力的反应):太极第一力是试探作用,试探对方反应如何,没有反应是每哟知觉,我就可进一步控制,如有反应,他的知觉又如何,反过来动作是那种性能,我就可加以准备和利用。作用就是动作的用意,反作用是感到作用因而引起的另一种对付姿势。
   引力(牵动吸引的力):引进入空,牵动四两。引是诱他,怎样去诱他呢?是预先埋伏,让他过来深入圈套,使他上当,使他的力落空,再加以截击。牵是掌握了随他的意而比他领先,如掌握住一条牵着牛鼻子的绳子一样,把对方的大力顺势粘接,随意转移其方向,使他的锋头偏差不准,超出中心,便是落空。
   压力(揿住推动的力):一般身强力壮者压力都很大,缺点是没有摸清对方重心就推压。往往白用力气。不但白用,而自己也会因用力太猛,重心摇动产生反作用,气呼呼的,另一缺点是劲短,不集中,用得不透切(彻),十分力到着对方只有二三分。原因是听不准,劲不长,不懂劲。
   摩擦力(粘贴活动):两个点是接触,两个面是粘贴。活动了便产生摩擦,点与点接触是摩擦的开始,面与面粘接是摩擦的效用。由于点的落点准确,才可以贯穿中心,发动各线的集中。由于面的粘贴,才可以阻止对方的压力而使之落空。推手动作,相交处便是定点,定点位置常在关节活动部分。如腕肘肩锁骨处。定好了点,在摩擦周围面的粘贴活动。在粘贴当中得到感觉,产生方向角度势的动态,增减轻重量,化整为零,变点为面。
   应力(相应连接的动作):应物自然,得心应手。逆来顺受。应接是功夫熟练后的表示,他到我也到,后人发,先人止,两手相应,两力相接,无思无虑,随机应变,无须经过大脑加以思索,是熟能生巧的动作,不是硬生生做出来抢先落后应接不暇的动作。
   重心(顶有底垂线的稳定作用):太极不在乎使对对方遭受痛打,而在乎使对方跌倒。痛不痛是局部受伤的粗暴行为,而利用对方的弱点使他失去重心跌出,是比较服帖和不伤人的。重心的顶是头顶。底是脚跟。本体在胸腹之间。要重心不失,顶与底的倾斜不可超出四十五度。底可以随势变换,顶就要经常保持与底的常度,不可乱动。从前人叫顶头悬。又说一要喉头永不抛。因为头部是决定动向线定主要部位的司令台。重心稳定作用,不在乎停住不动时,而着重在底部活动状态时求稳定。再于双方活动状态中维持自身的重心和摇动对方的重心。双方面对面的水平线是中心。重心稳定中心对准,便是有了中定劲。
   比重(两个点以上的量差):比重是轻重关系。太极的比重,不是比谁的力气大,压力重。而是比谁更能得机得势,谁的优势增长,随就加;谁的优势缩小,谁就减。优势是顺势,失势是背势。
   密度(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密度是排列很精细的一小块。毫厘分寸的动作,功夫到了家,动作紧凑,看也看不大出,是臻于缜密的表现。由大化小,由粗入细,越练越精,才积累了这种功夫。练推手的听劲就应该很轻灵的察微、知机、知觉密度的变化......
   弹性(受振动的伸缩性):收即是放,走即是粘。太极是先接受了外力的压迫而给以反击。在接触和回复的伸缩中间产生震波,把外力弹出去。弹力小而急,细而长,疾而静。
   斜面(斜角侧面):正面不顺,则走斜角四隅。变不顺为顺,否则不能扩大变化范围,容易被人封住拿住。斜面是正面角的交叉,这样连贯变方向旋转,变化就更复杂了。
   离心力(从中心向外旋转的力):俗话人不能近身,一近身就被我抛出去,用的就是螺旋劲。对方的力刚到,边接边拿,退步转身,连根脱然飞去。
   功(积累多种活动和长期练习的功夫):拳不打力,力不敌功。拳是指只有外表姿势没有真功夫的人。遇到了力气大的就没有用。功是指对架式肯认真锻炼和对理论如内劲功夫有相当研究的人。力气大的人对他实在施不上劲,有力无处用,没办法。所以说,拳不打力,力不敌功。
   能(发挥的能力):既然有了真功夫,当然有发挥能力。不过这能的练习,还需要相当程度的同学大家一起研究。实习各种劲的性能和各种拳刀剑枪姿势动作的散手用法。特别是老师的知道。
摘录力学定义(一九五四年高中物理学第一册)

摘录力学定义(一九五四年高中物理学第一册)
  
  匀速运动:匀速运动的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因为是匀速运动,所以这个速度的量值是不随时间改变的。
  (按):太极拳的匀速运动,反映在练架式时的速度,从第一式开始一直到末一式终了为止,一势变换一势所经过路程的快慢,始终一致均匀。
  
  变速运动:速度随时改变的运动叫做非匀速运动或变速运动。如果运动的质点在何(任)何相等的时间里所经过路程并不相等,这个质点的运动就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如果是相等的,就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就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一秒钟内速度的变化来确定加速度。
  末速度大于初速度,加速度就是正量,末速度小于初速度,加速度就是负量。
  (按):太极拳架式先慢后快,仍归均匀,是匀变速运动。如果后来越练越快,变成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推手应用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由缓到急是加速度的正量;由急到缓是加速度的负量。所以顺势是正量,末速度应大于初速度。背势是负量,末速度应小于初速度。顺是乘机,背是待机。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超距作用和接触作用。
  超距作用:重力,地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
   磁力,磁性物体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电力,带电物体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这几种相互作用都是在两个物体隔着一段距离就能表现出来的
  (按):太极拳的劲断意不断,四离四绝的练法,及几位空劲跳跃的练法,用心理作用来想象超距吸引和超距排斥的研究,未始(尚)不可,可以增强虚灵、真空、敏感、合气的功夫。但在实际运用上,是有出入的。
  
  接触作用:例如碰撞、压力、张力都是在两个物体接触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的。这几种相互作用能够使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变化。这种形状或者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像压缩、伸长、扭曲、弯曲都是。所有的形变都是物体内部各部分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不过在发生形变的时候,整个物体还是可以保持相对静止的。
  (按):太极拳的黏劲最为重要。黏就是两个物体的接触。有了接触才能表现出机势,发挥劲的作用。屈伸开合是形变,是各关节活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整个物体全身的重心,还是在动中求静的静逸状态下。
  
  一个物体因为形变所得到的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作用的力,叫做弹力。
  (按):太极拳的蓄而后发,走即是黏,动急则急应,收即是放,接受对方的压力作用而加以弹力的反作用的来回劲。
  
  在接触作用里还有一种叫做摩擦力。是在物体表面上的一种力。所以和弹力不同。
  (按):摩擦力是由转腰转腕及手臂各部的接触,在皮肤表面上的摩擦,是属于本体的活动。而弹力则是对方压力的反应。
  
  作用时间非常短的力叫做冲力、例如打、踢和碰撞
  (按):发劲如放箭。时间一瞬,越快越好。
  
  作用时间比较长的力叫做持续力。
  (按):化劲是作用时间比较长的持续力。
  
  功:功有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受作用的物体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按):太极的功,一个是作用在本身对架式的运动。另一个是推手时作用在使对方移动重心或失去重心的支持。
  
  地球上一切运动物体,在克服阻力的时候都要做功,只有在真空理里运动的物体才可能例外。这时作用力所做的功就完全用来增加物体的速度。
  (按):太极拳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走化劲。只有在拿起对方脚跟重心时才处于真空状态。这时所做的功,沉着松净,专注一方,作用力就完全用来增加物体跌掷的速度。
  功等于作用力跟作用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作用力的方向跟物体移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时候,只有在运动方向上的分力才能做功。
  (按):太极的中定劲所做的功,是对准对方的中心而用腰腿的转动进迫对方移动重心。如果对方身体移动中心角度时候,那么要看对方移动角度偏差点,用左手或右手侧面的分力去做功。例如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动作做分力的功。意思是正面不能做功,就应该做侧面的功。
  
  跟物体运动方向垂直的力没有做功,因为九十度的角等于零。如果夹角是锐角,这个力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这样的力叫做作用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正值。
  (按):垂直的力是一横一直硬碰硬招架的力,有力没有功,是正方直角的动作,双方力气白用。等于零。如果带些与对方来势成一锐角,就是贴身化去引进落空的角度再加以加速对方落空的作用力。这就是反退为进有前则有后的做功。因为使对方产生加速度前倾的力,所以是正值。在练架式时向前集中目标,也是锐角的作用。
  
  如果夹角是钝角,这个力的作用是使物体速度减低。这样的力叫做阻力。对阻碍它运动的物体做了功。阻力所做的功是负值。
  (按):分散对方进攻的力,或黏住掤住使对方速度减低。这种阻碍对方运动和加重对方负担的功,两手的动作角度是开展的钝角,扇子形的。
  
  一般地说,功等于力、距离和它们的夹角的余弦三个量的乘积。
  (按)功是力量、方向角度的距离和由脚跟为轴,腰腿转动、手脚伸缩三种量的总乘积。
  
  功的量度:功跟作用力成正比。受同样的力作用的物体,如果它移动的距离增加一倍,那么做功一方所用的功也增加一倍;距离增加十倍,功也增加十倍。
  (按)太极功夫的深浅,看他的作用力。功夫好的能够化去很大的气力或移动很重的身体,功夫差的化不了移不动。
  
  能量: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物体的能量。和物体的质量或物体的速度不一样。这种新性质只有在这个物体对另外的物体做功时候,才表现出来。运动体的做功本领叫做动能。物体因为位置变化所具有的做功本领叫做势能。
  (按):能是本领。同样功夫,能力有差别,造诣成就有所不同。
  
  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可是动能的大小也和运动本身的质量有关系。物体的动能可以用它的质量和速度表示。
  (按):身体壮大,动作迅速,他的运动能力一定很大。
  
  势能:凡是因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因为物体内部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能叫做势能。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或者两个分子才能产生势能。
  (按):各种姿势的活动,是一虚一实,一前一后,才可能虚实相生,前后贯串,形成各种姿态的势能。两个分子是指手脚的伸缩开合。由于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发生变化,因此两个人的相互作用也跟着变化。
  
  在一切自然现象里,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能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可是它的总量是永远不变的。
  (按):手脚快和力气大,由于本领,是先天自然之能,各人不可尽同。本体条件不同关系,这是本能的差别。不可以强求。但是利用能量的传递及形式的变换,这是可以从技巧方法中去得到的,去控制的。这就需要锻炼功夫和研究理论,来培养功夫,研究学术,积累经验。
  
  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运动或者在运动的时候,另一个物体就有阻止它运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摩擦。不仅两个物体只有一部分表面接触的时候,它们之间有摩擦,而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内部运动的时候,两个物体之间也有摩擦。
  (按):太极推手的黏劲是摩擦的根。由于舍己从人,黏住对方关节的中心,对方必然因运动而受到阻止它运动的作用,就产生摩擦。不仅手与手之间表面接触点有摩擦,其他腰部的转动,步的进退,或者带些鼓荡的动作,内部运动和外面皮层接触处也产生摩擦作用。
  
  因为实际上,任何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和另外的物体隔离,也就是任何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摩擦的影响,所以摩擦定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按)各种劲和动作,不可能和对方隔离而起作用把对方打出。所以空劲打人是不可能的。各种运动虽然技艺高超,任何动作都要受到摩擦影响,在摩擦所起作用的大小,则是摩擦定律研究的范围。
  
  摩擦的存在,使运动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复杂。从力学的基本定律所得出的公式,只对没有摩擦的情形下适用。在有摩擦的情形下,使质量得到加速度的作用力不等于质量乘加速度,而是大于质量乘加速度。有摩擦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的速度也不是和它们的质量成正比。速度的数值比没有摩擦的时候小了,可是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却要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才能确定。
  (按):的确,太极拳用法是通过了劲的变化而产生虚实,而劲的变化是通过了手脚部分的摩擦而产生感应。变化无穷,原理只这一条。在一般对太极拳原理还没明瞭(了)的学者,摩擦作用是不懂的。他们是以本体质量和速度做本钱的,因此动作很简单,不适用。而在少数有听劲摩擦的学者与之比较,后者的动作作用就大于前者。不懂听劲者动作的速度和体力受到听劲摩擦的作用数值因而减少了。少到怎样的程度,是要看双方功夫成就来确定。
  
  所谓刚体,就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固体,实际上是没有的。在刚体上力的作用点可以沿着力的作用方向任意平移。
  (按)无论如何刚强力大的身体,在力的各方面作用下,不可能一定不变,可以利用对方的顶和僵力顺他力的方向移动其根。
  
  如果一个力对于某一个物体的作用和另外几个力对于同一个物体的作用完全一样,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一个力的分力。
  (按)内外相合,鼻尖、手指、足趾三尖对准一个目标,专注一方,目光思想集中用意作用,全身动作一致,便是合力。分力是指局部关节一个力的作用
  
  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小,合力的量值越大,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的量值越小。
  (按)两手动作距离开是夹角大,合力就小,距离拢是夹角小,合力就大。所以夹角大和开,是分散对方的力,夹角小和拢是集中自己的力。
第一节 我对拳经的体会

第一节 我对拳经的体会
  
  (一) 太极拳经(注:这篇原作是论拳架的练习方法,指出虚实运用和连贯动作的重要性。原作是谁没有肯定,有的说是张三丰,有的说是武禹襄。我们就当是失名的前辈武术家罢)
   练架式时,一举一动,全身都要做到动作轻巧,感觉灵敏,勿要笨重呆板。尤其一式一式的姿势必须连接起来运动。不应该拆开,从头一式开始到末一式不可当中脱节。要一连串到底练完它。
   呼吸照常,嘴巴要闭,把舌尖稍为(微)提高放在上排门牙的牙肉上。有涎吐津液就轻轻嚥下去,用鼻孔呼吸,气息要静要细长,不可大呼大吸。气宽量大,肚皮要放松饱满,不论弯腰弓背时,腹部不可紧缩。横膈膜在胸腹之间,肚皮松沉,横膈膜也就放得下,心也放下,肺活量也增加。上气下气通了,胸中就舒服,气分也逐渐加长了。
   神是思想,心神不定,思想不集中,功夫还做的成吗?所以要培养成思想不开小差一本正经做功夫的习惯。
   姿势要准确,常常纠正。一般的缺点是:太马虎、不周到、坐不下去、不应有低头、 扯肩、挺胸、驼背、凸屁股、跷小肚、膝盖过足尖、后足跟离地、不垂肘、 腕用力、掌太突出、五指不舒、眼不看前、鼻尖不对前等等局部的凸凹缺陷,及手与手不相应,心与手不一致,圈与圈不连串,伸出与收回不调匀等等断续的缺点。
   支持全身重心的脚跟,太极拳与别种双重的不同,太极是先后虚实交替形式。拿一个脚跟为据点,重心寄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就可以伸缩活动,决定进退。不是两只脚同时支持重心,同时活动。
   上步退步转身,首先要决定腿的分寸,两腿的伸缩有分寸,全身的重心就能够保持。两腿好像汽车的车腿(胎),既有弹性,又能载重。
   腰部腹部和尾闾(背脊骨的末节)好像船的舵,既要维持重心,又要前后左右鼓荡。松腰胯便利腰的左右转动,气沉丹田(丹田是肚脐眼以下的腹部)可以稳定重心和冲击,尾闾中正可以神贯于头顶及把后脚跟撑力和全身的劲通过背肩从手上送出去。
   手掌和五指是劲的出口,好像喷水龙头。手臂好像皮带,手的翻覆上下,左右虚实,形成各种动作,要式式和腰腿连贯活动。不是局部。
   脚腿腰是自身方面重心和行动的根基。总的要求做到没有缺点,动作一致,气势连贯,向前退后,才能掌握适当的机势。否则腰部以下不稳定,全身就散漫虚浮动摇,功夫没有根基。
   外面姿势在动作,内部思想方面应该有打算。有打算就有用意,有用意才起功的作用。顾前难顾后,顾左难顾右,这是指外面姿势动作范围很广,用了不能再用和受空间限制的缺点。而在内部用意的打算,则较外面姿势的动作变化得快,这说明了神经感觉的敏捷作用。那么该怎样才算是用意呢?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一身体姿势动时,必须先有意识想一想,眼睛看一看,然后再用松沉的气(不是硬压的力气)随着用意贯注到目标的一点上,而后一动无有不动的运用腰腿一致动作。意向所指包含两层作用,一个是有内而外,一个是由外而内。有攻有守,有虚有实,来回连贯。所以当一个作用向上时,就应该作好反过来向下时的准备,首尾相应,才不会脱节。左右前后也如此。
   好像把一样物体拿起,心里想把它抛出去,当它的根没有依靠地面时,它就失去了重心,这样毫无疑问就很快的抛出去了。这段意思是指固定的,双重的,没有上下前后左右用意的动作的人,很容易被人抛出去,因为他只顾一面,手忙脚乱,只有外面,没有内部用意。
   因此说,虚实要分得清,不要变成笨重固定的东西,每一个关节有它的活动时的虚实。许多关节都应该虚实活动,全身各关节锻炼得节节连带贯穿运动,不可有丝毫断续。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七

(二)王宗岳太极拳论(注:原作者王宗岳,是前清乾隆时山西人。这篇论的内容是说明太极拳的用法。提示了太极拳用劲的原则和别种武术不同。并指出学者应该明确双重是违反太极原理,舍己从人是走黏的法则。)
   太极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的矛盾变化,关联到另一事物外面的矛盾变化。太极拳根据矛盾变化的发展规律,把它应用到拳术的虚实变化,从看不见、听不出、觉不到的无形无象,发展到极小的,能够知觉的一点内在意味动作的开始,一直变化到眼可见,手可觉,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姿势形势动作时为段落,来作为研究范围,观察变化,分析变化,控制变化,利用变化,这便是应用的规程。
   拳的一切动作现象都从根源起点,动之则分,变为千头万绪。但是肯定意识动机发生之后,必然影响到形态的发展,一有形态,便有点和线。明确点线运动的集中和分散及其中心 地位、方向、时间、速度,能够算得准确,不差毫厘,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走劲的用处,是因为对方来势急,分量重,属于刚性固体的动作,不适宜顶撞他,应该不慌不忙,随势顺接,把他的着力点引向一旁空隙,切不可被他对准我的中心,影响我的重心。只要我不失重心,就可以避去大力,进而控制对方中心,化去刚劲,便是以柔克刚的走劲。
   黏劲的用处,是对方用力已过中心,新力未生之前,我乘势控制其弱点,对准其着力点的中部及根据点进迫,黏得牢,用松沉劲掀动其重心,是柔中寓刚的黏劲。
   走和黏是一个圈的两面来回动作。走是吸引向里使他落空,黏是排斥向外使他不稳。都是化劲,都是曲线动作(太极以柔化为主)。
   快慢问题,人动急,急相应;人动缓,缓相随。时间正好,太快易被人发觉,暴露了我的意向,他就会变更初步打算,这样反而造成对方的机会,增加了我的负担,而且我因动的太快,若有偏差,往往放出去收不回,后路被他切断。太慢也不好,赶不上他的动作处于落后一步,着着失势挨打,使我疲于奔命,来不及应付。快慢正好,就能够适应客观的变化,有利于我快时,就快;有利于我慢时,就慢。既不是平均象练拳架一样慢,也不是没有限度盲目乱冲一样快。快到极点,须把身手某一点接触对方的焦点的刹那时间;慢到极点,须要适合对方的来势比他先到,并不是慢吞吞自顾自的。
   总之,姿势动作虽然变化很多,五花八门,太极拳的应敌原则,都是照上面的做法。
   功夫的练习秩序是先练熟了架子,推手各种形式,由外而内,而后逐渐领会了劲的意义和运用方法,由于懂得了劲的意义和运用方法,而后逐步达到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境界。然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没有长期锻炼功夫和精力的实际运动,否则实际功夫没有,这懂劲就很难领会,拳不离手,功夫和理论是不可分开的。
   应用时,本身头部不可乱动,头脑要保持冷静,头顶心始终向上,不可低头或仰面,头顶心和下面重心有极大关系。
   气沉丹田,不可因四肢活动引起气急上浮,脸色发青。不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心需镇定,要放心。放松肚皮才能做到气势镇定。
   鼻尖以下胸部肚脐眼这一条中心线,必须针对目标,不可偏向,同时又不可太暴露。或依恃一方面而不对准前方,致失去平衡而处于背势。动向在没有掌握机势前,应该忽隐忽现。忽隐是遇着对方的主力,我忽然隐蔽变虚,分散对方的实力,引诱对方的目标,使他不易抓住我的重心,可望而不可即速捉摸;忽现是出现我的动态,乘机变实,着着进迫对方弱点,集中攻击对方重心。忽隐忽现是虚虚实实的变化。接劲要顺对方来势,左方重则我轻接变虚,右方来势重则我右面变为隐蔽。来势高托则我先顺其势再加以延伸加高,对方来势压低则我先顺其势再加以低一些,来势靠近我身则我顺其势加以引长,对方退回则我进迫促使更后退。上述各点,首先是顺其势接劲,不可顶他,接着便听,听了便走。走的动作不可太大,只须化他的锋头一小点,使他拿不住我,我微动腰腿已有伸缩余地,这时我假装不知,对方仍进行原来的动向,我就可拿住他的锋头连带牵动他的脚跟,只须超过他重心一点点,就顺其原来方向,火速用我腰腿劲发掷或牵引。顺人能得势,借力不需拿。这两句话是从前人的经验。又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都是指要在顺势中,得其核心作用的中心点。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两句话,不懂的人,不理解。这是太极拳听劲的形容词。形容知觉的敏感性达到相当轻、相当快的程度。听劲就是觉劲,又叫问劲。是试探性接触的初步动作,听其动静变化,问他有否发觉,由于皮肤的接触,引起神经的反应,有了一点的反应,产生去他关节神经的共鸣。这种初探感应的作用,就是意。是内在的东西。太极拳的知己知彼,先知先觉就是应用神经感觉来明确对方的内在作用。这种听劲功夫要做到神明精细,就先要平心静气,分析极轻、极重、极快、极慢的内在变化,长期研究,一根羽毛不能增加,一加上就发觉分量在增加,这是多么轻灵的听。蝇虫飞得很快速,但当它象停下来歇脚在某一点的地方,脚还没停落,我就发觉它的行踪,这时多么轻灵的听。对方不会听劲,就不能迅速觉察我内在的变化,是人不知我。我会听劲,我就能迅速觉察对方内在的变化,是我独知人。英雄杰出的武术家,因为他有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听劲功夫,所以是不可战胜的,没有人敌得过他。
   武术门类很多,虽然外面姿势形式各不相同,可是概括他们使用方法的原则,都是仗着本力强壮有力气,手脚快抢先的动作来制胜别人。这些都属于原力本能性质的武术,和积累功夫技巧长期锻炼成功的太极拳大不相同。
   “四两拨千斤”,很明显的,用四两轻巧的、准确的动作,能够把一千斤这样重的分量拨动。千斤的力是白费的,问题不在于力大一定胜人。
   “耄耋能御众”,耄耋是年级很大七八十岁的老头子,指有太极功夫精通的老人,能够抵御很多人的进攻,这也说明年轻人多、手脚快,但对付有功夫的老头子,快也没有用处,力气也施不出来了。
   只有一个原则,是太极拳者应该做到的:是像水平线一样的平,前后左右上下动时尽可能维持身体平衡,像标准一样准确,一举一动都要恰到好处,不后不先,不快抢先,不慢落后。身体的活动像车子轮盘,进退自如,灵活无比。轻重方面不可偏沉一手或一面,要两手相应。有左有右,否则顾此失彼,受人牵制。又不可与对方顶力。一顶力便是双重。双重就僵持难以变化。结果力大者占便宜。常常见到功夫练了好几年的太极拳者,他做功夫是很单纯认真的,但是他对于劲的运化还没有了解清楚,遇到了大力气还是化不掉,控制不了。原因是对于双重的意义和毛病没有得到解决。要避双重之病,必须知道每一动作有它的两面性,如阴阳、虚实、轻重、走黏、左右、上下、前后、正负、顺背、刚柔,在一个化劲的圆圈动作动作里,分一半是阴,一半是阳。阴等于虚、走、轻、负、背、柔等性质,阳等于实、黏、重、正、顺、刚等性质。所以变化阴阳,走反过来是黏,黏反过来是走。阴不离阳,阳的尾巴紧接阴的头,阳不离阴,阴的尾巴紧连者阳的头。阴阳相济,阴和阳不是脱离关系的,而是互相调剂,互相接应的,抽象的名词是太极图的阴阳。实际动作的虚实是太极拳的走黏。所以要避免双重,就应该懂得走黏。劲,走是不顶,不顶便不重,我不重而他重,就不叫双重。走也不是逃走放弃。走是顺其来势,化他的力。是顺手转腰四两拨千斤的动作。等到他力气偏了空,或就紧接着施用黏的动作。黏的动作是不丢。我已变背势为顺势,变阴为阳,变虚为实,变轻为重,变负为正,变柔为刚,不可丢失机会。黏住对方弱点进攻。反过来进攻不得势,便又变为走。
   懂劲以后,功夫才是合乎标准的。一举一动都有分寸,能够深入理解,洞悉其中规律,逐步到了从心所欲,造势造机的奥妙程度。
   太极拳案的学者应该明确认识,太极拳是卫身养性的运动。在技击方面是和平的,客观的。因此是不与人斗狠,要舍己从人。但是这不等于说没有用。用在哪里呢?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后人发,先人至,走即是黏,黏即是走等法则。也就是掌握客观变化规律,运用各方面的矛盾发展动态而加以控制。但是多数学者错误地放弃了这个法则,而舍近求远。现成的不用,倒反过来去追求与太极原理相反的东西去。结果越离越远。起初相差还只一点点,还可纠正,结果相差太远,就不容易纠正了。所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八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这篇论文是说明意气劲等内部想象应该怎样来配合外面的姿势动作。原作是谁,按徐哲东先生根据李亦畲的记载说是武禹襄。由武转抄给杨露禅的。因为在陈架沟没有这篇论文,王宗岳原谱不载,杨露禅文化程度差,不会写作。)
  心字的名词是心脏,动词是思想意识。这是从前人的称呼。如“以心行气”,我们可解为脑神经的思想和后脑神经的感应作用。首先由于眼的视线,接触了外界事物的状态,反映到大脑,所以头脑要冷静,要沉着。才能思想集中。由于后脑神经系统布满全身,所以要感觉灵敏,就必须带些收敛含蓄放松的宁静状态。
  由意识所起引导四肢及全身关节的活动,必须顺流而下,自然收缩和延伸,不可硬压。这样便觉得全身舒服、均匀、畅快。
  精神饱满,动作就不感到吃力。也不会发生练不动或勉强现象。精神不振往往由于睡眠时间不足、工作疲劳及其他原因。所以练拳需要适当休息和营养补充。精神提得起时,好像头顶心透出神气来,不会低头或胡思乱想心神不定。
  意气须换得灵。是指心的打算和起(气)的作用要调度得好,才能轻灵圆活的趣味浓厚。这心的打算和气的作用,便是变动虚实的意气。
  发劲,就是放劲。把人推出去或牵拉出去或用螺旋形抛掷出去,使他跳出很远或就地跌倒。便是发劲的作用。发人前首先稳定自己重心。尽量减少或平衡发时的反作用。发时要准、要狠、要疾快,分量要沉、要完全把腰腿的弹性从两手透出来。所以肩背各部要柔,腹部气要沉,干净松脆。发时目标要定的准,集中合力注于一个方向。自己部位要中定。四方四斜八面都能进退活动,处之泰然。所起的作用要连贯不断。像江海的波浪滚滚不绝,又像连珠的发射珠珠承接,无孔不入,无利不往。发劲要针对中心,各条分力的进行方向,都向着中心一点,目标要远,要把视线透过对方的身体。
  (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意思是全身松沉的气,像经过多次锻炼过的钢性,柔韧而有弹性。运劲又像飞行的大鸟,高扬在长空中。像捕老鼠的猫一样的灵敏。静的时候稳定像山岳,动的时候翻江搅海般波动。这种比喻都反映了劲的刚性而有坚韧性,是柔中带刚的劲。起势腾空像鸟的巡行。精神贯注警惕性很高像猫。重心像山一样稳定,动作像江河一样活泼。
  蓄劲,蓄是含蓄,有余,有准备而不用。蓄劲是经常保持有余的劲,有足够的后备力量。蓄就是收,发劲是放。蓄是发的先决条件。发是蓄的最终目标。所以蓄劲如开弓,让蓄劲把弓来得开,劲收得紧,才能满足射的远。发劲如放箭,劲已放出,在拳发劲手里没有弓箭,是假定的形容。实际上是和放真箭是两回事。 拳的发劲是对准目标,放的时间越快越好。蓄劲是曲线,发劲是直线。曲线像弓,直线像箭。曲中求直,要把曲线的弹性和旋转的动力把对方的物体直射出去。发劲时的力量由脊背透出长出去。步法随着身体的放射进步或换步,收和放要连接运动。收即是放,放中寓收的连环来回运动。有时手脚与对方脱离,运用蓄劲,在不黏牢的一霎那间,即发劲将对方放出。是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的动作。有时本来黏得很紧的一节,忽然对方脱离,在脱离的距离当中,仍应该互有收放和接连的劲。一来一往循环进退当中,要有层次。应该有时接近,有时与对方远开些。有仰(抑)扬的高,有顿挫的低。有向心的螺旋动作,也有离心的抛掷动作。进步退步要变化角度,不可固定一个地位和方向。用的分量能够极轻巧柔软,同时却又能变为极坚定的刚强。能呼吸如常,不因运动变化而摒气或气喘,致呼吸急促不能持久,对于身体有妨碍,动作也就不灵活。
  气不可损伤,要用得恰当,过分吃力或用力气会影响气的调和。应该让它遍体自然流行。满身轻利,上贯头顶,下贯脚心,贯于动作的手指。经常保持胸部腹部的宽畅舒适,使得到养气的功效。直是指上下。
  劲不可发足,要多积蓄而少发,才有余劲。发劲是直,蓄劲是曲。曲是不费力气,直就要费些力气。发劲是因为对方用力过头我借其力攻其弱点,所以要发。对方没有弱点我发也没有用。功夫好的只要化中带拿,已足使对方不敢再动。所以经常有曲蓄有余的劲,也是涵养功夫。
  心,神经感应和思想集中的意识为主要。气,劲的作用和用的分量轻重为次要。腰,关节活动的总机关为形体的中心。
  联系的次序,先求开展,足格,清楚,再逐步求其紧凑,调剂,变化,从粗枝大叶逐步做到精密细致。
  先在心思想作用,后在身支配活动,便不会乱动。腹松气沉,刻刻在心,想到做到。
  切切记牢,一动便无处不动,一静便无处不静。整齐统一,上下一致。牵动往来气贴背是指运动中蓄劲养气的中定势,带些收敛饱满有精神的姿态。外面不露声色安然静逸以待劳。跑步像猫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运用的劲细腻体贴不断像抽丝剥茧。全身着意于神经感觉。,勿在于力气。用力气便没有感觉,既呆板,又费力,不能发挥劲的伸缩作用。不用力气的气,不是僵硬的力气,是从腰的鼓动扩张到四肢的气。腰是大轮盘,气是小轮盘。用大轮盘做发动机关来带动小轮盘的转动,使较小轮盘局部的转动省力的多了。又好比腰是蒸汽开关,把蒸汽送到各处去推动各部动作。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九

(四)十三势歌 (注:十三势歌原著者不可考。现在流传的字句各人有些不同,但相差尚少。歌辞言简意深。)
   十三种概括的动势不可忽视。意识要跑在动作的前面要留有余地。虚虚实实的变化必须留意转动角度。气势布满全身每处都有警觉性。动作要沉静灵觉求听劲。由于对方的弱点变化我动作出奇制胜。
   每一势要研究测度它的用意是什么。得来诀窍不觉得其中奥妙就要费功夫去求索。刻刻留意腰部的动作,腹内气要松,要清净,要鼓荡。尾闾脊骨上至后脑要端正,精神才能上通头顶下通腿,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勿粗心,留心各动作。要大家互相从推手中求出真理来。四肢的屈伸开合从听劲的知觉里很自然熟练的应付,不可硬生生顶撞。功夫莫停住,到老也须练。一天有一天的好处。方法技巧渐渐充实是长时期锻炼和钻研而来,不是偶然可以得到。但是入门引路是要经过老师口中启发指示应走的门路,才不会误入歧途走弯路。
   若有人问练架子和推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一般在运动时应该以形体为主呢还是内部思想作用为主呢?
   答是增进健康,提高体质,培养耐劳有恒的习惯;发扬艺术,提高智慧,明白虚实变化规律。
   练习以何为主,应以思想理论为领导,实际动作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可分开。练习的进度则是由浅入深,先外后内。即先有姿势的形象化动作,而后气氛增长,再后理论贯通,神经敏捷有先觉。
   歌诀原文一百四十字,意义却很深。学者如果不照这方法规矩去做,结果枉费功夫得不到收获因而会叹惜的。
  
  
  (五)打手歌(注:打手就是推手。内容简单扼要说明推手要势势相承。在接手当中要辨别方向,牵动了对方的巨力引向落空,再合力出击。)
  掤扌履挤按四手必须认真练习。上下要手手连接先后动作。对方就难以近我,任凭他用多大的力气来打我,我牵动他只须化很小的分量就能把他拨动。牵动四两的力去拨动千斤大力,在于能把千斤之力引进入空,再加以合力的出击。用黏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劲儿。
  他不攻我,我不攻他,他稳定,我也稳定。大家都有准备而没动手。他想攻我,已被我发觉,我的动虽在他后,但觉在他先,比他的动机领先一点,所以比他先到一步。
  用的劲似松非松,是虚沾轻贴,不离中心,是听劲和走劲。将展未展,是黏中带拿,掀动重心,是蓄而后发的拿劲。
  劲断意不断,接触点黏得牢很好,如果黏不牢,就要用一种意思来接应。等手臂接触了仍旧黏牢,有时动作已用过,不起作用,但是意思仍打算用第二三个动作连接上去。陆续不断的贯穿着,意思滔滔不绝,动作就绵绵不断。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十

第六节 对于太极拳专用术语的分析

听、化、拿、发
由感觉产生意识第一种作用听劲,听劲是练习先觉、测微、知机,使双方每一接触点密度的动态都能心中有数。手一接触对方,立刻有感觉,听其劲,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不慌不忙,沉着应变,既不是被动,也不是不动,是为了要争取有利条件,待对方暴露弱点的一霎那,就是我攻击的机会。同时须注意对方有埋伏势,以防反击。中途形势有无变化,试探各点反应如何,防不防,觉不觉,所以听劲要虚着轻灵。
由听劲产生第二种意识作用化劲,化去对方急欲立足的据点,观察对方的力点因被我化去所引起瞬息的觉变。如对方已先觉,续欲以第二个力想占有立足据点,则我仍当化去,化的动作大小快慢要和对方的速度动向分量相适应。恰好不先不后。化劲是走屈折迂回的分解路线,减轻对方力的作用。
由化劲产生第三种意识作用拿劲。对方得不到进攻的据点,便不足惧,恁他满无目标乱闯乱动,他的力对我毫无用处,等于白费。倘仍不量力一味蛮攻,我可利用化去他力点的一霎那间,把他的根提起来,使他重心不稳,不敢再动。全身便被我控制。拿劲功夫是棋高一着。
由拿劲产生第四种一式作用发劲。此劲有两个时机:一,敌到我先到。敌人动作刚一出劲,就被我封闭逐回,立足不牢,一碰正好跌出。二,敌比我先到,我则乘他进入我身体前一霎那,勿被定住,顺其来势蓄劲引向一侧,使他落空。动作要小。立刻乘势顺其力之方向贴身发掷,或用斜角度旋转半圆引抛物线发掷之。如对方也有虚实变化,且体力和功夫相等,则双方只有听化机会。拿发不一定得势,无从拿起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