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万达邮政编码:“龙”的传人 06-体育新闻·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40:51

“龙”的传人

2011年6月3日   06:06-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珉迕/张海峰

  本报记者 朱珉迕

    满屋的油漆味。进去的人下意识地掩起鼻子,唯有张福成若无其事。

    他径直走向油漆桶边,那条罗店镇最新的龙船。6米长的“黄龙”,船体已经完工。老人拾起笔,小心翼翼地上起最后一道漆(如图)。

    宝山罗店老镇,小巷深处这间空旷的旧厂房,如今是张福成的“工作室”。在端午期间的罗店龙船文化节上,“黄龙”将亮相龙船文化展示馆;几条先行完成的大龙船,则将在湖中一展风姿。它们代表的,是400余年的罗店龙船史。

    78岁的张福成是公认的罗店龙船“传人”。像他这样掌握全套龙船制作工艺并且依然活跃在制作一线的人,已经找不出第二个。每逢端午,便到了他最忙碌的时候。

罗店龙船,400多岁“好东西”

    “这是罗店的好东西。”说起龙船,张福成的记忆回到了53年前。

    1958年,罗店举办解放后第二次 “龙船会”。张福成站在临河的家门口,盯着仅有的两条张灯结彩的大龙船在弯曲的河里百转千回。

    为了这两条龙船,南至刘行、西到月浦、北到太仓的观光客纷至沓来,与罗店人一道把河两岸挤得水泄不通。张家还特地提前几天给远郊的亲戚写信,请他们来看热闹。

    正式表演这天,张福成的母亲早早烧好一大缸茶水,放在家门口。“看表演的人渴了,就过来要水喝。”张福成说,众多沿河住户都会摆上这样的水缸。他最难忘的,是那场表演中悉数呈现的传统元素:台角、鼓乐、旗仗、打招……连同制作考究的船体一道,并不以竞技见长的罗店龙船,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时年16岁的朱玲宝,也是人群中的一员。日后热衷民俗文化的他追忆:船头上绑着一个小孩子做台角,充当梁祝、白蛇传里的人物;船上有乐手,吹奏龙船音乐。最精彩的是打招。这是龙船表演的专门术语,意指龙船原地转圈或是旋转迂回。打招时,所有桨手都拼命划,“坐在前面的头桨二桨,整个人都要浸到河里去”。

    但在400余年的罗店龙船史上,这一年的喧闹并非辉煌的顶峰。清光绪年间的 《罗溪镇志》记载,罗店“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张福成记得,儿时罗店各个码头有“七色龙”之说:“韩家湾有大青龙和小青龙,大通桥有白龙,新桥有绿龙,西巷街有玉龙,北街有黄龙,三年桥有紫金龙,后来闸北的乡长又投资造了一条乌龙。”

    每逢端午节庆或是需要张张声势,地方上的商会便会出资组织龙船会。一连几天的龙船会上,各“龙”装扮一新依次前行,进行各种打招表演,相互间有配合亦有角力。商店趁机大搞促销,小商小贩蜂拥而至,全镇热闹空前。

    因为疏于保养,到解放后“七龙”中仅有两条保存下来,龙船会的举办次数也直线下降。1958年这场为配合时事宣传而举办的龙船会后,两条仅有的龙船也被打入冷宫,逐渐腐坏。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龙船从公众视线中悄然隐退。

    这一停,便是35年。

35年后重续“龙的传说”

    变化发生在1993年。这一年,双双退休的张福成和二哥张福民想到了造龙船。

    罗店的河道里已很久不见龙船。10年前举办民间艺术年会,当地人曾想让龙船重回河道,无奈真正的龙船悉数毁去,不会制造真龙船的艺人只能用扎灯做龙船的方法表演“旱龙船”。

    另一方面,不少生于60年代后的罗店人甚至不知罗店龙船为何物,龙船制造自然后继无人。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有失传的危险,这令从小酷爱龙船的张家兄弟焦急有加。几番商议,他们下定决心“要让龙船回到河里”。

    解放前的张福民曾经亲手做过龙船;当过船工、木匠和机修工的张福成也对制船通晓一二。为了造船,他们拿出了几乎所有积蓄。

    没有现成的书面资料,张福民全凭记忆,复原了龙船构造及造船工序。罗店龙船的船体昂首翘尾,船头有牌楼,船尾有艄亭,龙头龙尾亦须精心雕琢……较之今日常见的船体平直、头尾简单的竞技型龙舟,罗店龙船的构造显然复杂得多。其中,如何将船身用的木板烫得恰到好处,既呈弧度又不断裂,是一项“独门绝技”。

    负责选材的张福成更不轻松。依照古法,龙船要用硬质的樟木作骨架、上好的杉木作船板。为觅一段合适的木材,张福成需要跑到苏州、南浔。船钉则更复杂。龙船的不同部位需要耙头钉、枣核钉和铲钉等三类船钉钉合,其中耙头钉又分“七耙”、“五耙”和“八耙”三种。它们全需铁匠手工打制。为找一名会打船钉的铁匠,张福成也要跑大半个宝山。

    就这样日夜赶工三个月,一条长约6米、最宽处1.8米,从头至尾装饰着牌楼、艄亭、令旗、双龙伞、木偶人、十八般武器和古代乐器的“青龙”完成了。第二年,“青龙”下水,阔别35年的罗店龙船重回人们的视线,张氏兄弟由此成为罗店龙船的“传人”。

    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支持,此后数年他们无力再造第二条龙船,下过一次水的“青龙”则一直躺在仓库里。直到2003年,从文化馆退休的朱玲宝也开始呼吁保护龙船文化,罗店镇进而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

    张家兄弟重新出山,几条大龙船陆续问世,龙船节也办得红火。罗店龙船还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春”。

微斯人,吾谁与归

    2007年,罗店镇请张福成主持,要在两个月内制作两条11米的大龙船。时间紧迫,张福成遍寻全镇,最终找来30位能承担部分龙船工序的老木匠。他发现,所有人中自己的年龄最小。

    这一年,他74岁。

    冲着对龙船文化的热爱,老人们依然干劲十足。“还跑得动,劲道还是蛮粗的。”张福成颇为自己骄傲,但也难掩顾虑:“没有年轻人懂这个,还是伤脑筋。”

    能打制各种船钉的铁匠,如今已寥寥无几。年轻一代别说打,连“七耙”、“八耙”这样的名词都没听说过。宝山区民俗学者潘德龙也发现,经过多年的空白期后,“造出过独树一帜、令世人叹为观止的龙船的能工巧匠已所剩无几;世代相传能在划龙船时亮出绝招的舵手、划手大部分已离开人世;甚至连能讲清过去龙船活动全面过程的,也难以找到一人……”

    与众多民间艺术一样,传承,成为罗店龙船最紧迫的问题。张福成的儿子如今加入了造船的队伍。年届八旬的张福成至少不用再干体力活,雕刻龙头、制作牌楼这样的精细活,儿子也能逐渐胜任。但造龙船是件繁琐的工程,“要真正掌握,还得吃几年萝卜干饭。况且光一个人是造不了的,非要几个人默契配合才行”。

    张福成期望有更多人加入学造龙船的行列,也希望自己的手艺能让更多人知晓。然而他们兄弟俩的技艺全在肚子里,无法转成系统的文字传下去。这也是老友朱玲宝着急的地方——这位罗店灯彩传人拥有相对完善的灯彩文字资料,不久后还将有专著问世。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张福成而言,写作是件困难的事。“他需要有人帮助做这些资料的转化和留存,但现在能帮他的人很少。”朱玲宝说。

    时代的变迁,也使完整复原龙船传统变得不那么容易。出于安全考虑,今天的龙船展演不再放在狭窄的河道,而是改到宽阔的湖面中进行;6米的小龙船也换成了大龙船,往昔穿梭来回的神秘感没有了。

    但罗店龙船毕竟在回归,这让张福成不再寂寞。平时没有造船任务时,他也坐在家里制作一个个仿真小龙船。即便只是用来赏玩,每只小龙船也要花去张福成三个月时间。他将它们摆在家中专设的橱柜里,再分送友人。

    熟悉张福成的人知道,这是他复兴罗店龙船文化的新方式。龙船体积缩小,但他倾注的心血不会变。在他心里,龙船永远是罗店“最好的东西”。
“龙”的传人 06-体育新闻·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苹果”的果心在哪里 06-观点·体育新闻-解放日报 “80后”集体怀旧,意味何在 06-观点·体育新闻-解放日报 慢性疾病“祸根”在胎儿期 08-体育新闻·今日报摘-解放日报 无人报摊七年不差钱 05-综合新闻·体育新闻-解放日报 “草根公益”:仅有热情还不够 08-蓝天下的至爱·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体外震波碎石无需“大动干戈” 06-科教卫新闻·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上海,拿什么留住人才 05-新闻视点 周六版·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轨交时代,交通布局如何变 观点·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浙江将建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 长三角新闻·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张江,让资本真正推动创新 10-经济观察·股市·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宁波海曙创出“公益创投”新路 07-长江三角洲新闻·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七旬老人创制“十四弦吉他” 14-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两小时,他们徒手翻了5吨垃圾山 07-社会新闻·要闻·今日报摘-解放日报 艰难的文化 解放周末-解放日报 【】龙的传人 交响乐-龙的传人, 交响乐-龙的传人 食品安全监管:聚光灯下的盲区 10-观点·经济观察·股市-解放日报 游上海,“乐”与“不乐”的理由 10-经济观察·股市-解放日报 追逐幸福:新时代的全球议题 新财经周刊·世界经济-解放日报 游戏的童年 16-画刊-解放日报 另一种倒逼机制的阵痛 要闻-解放日报 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