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裁判宝月茜:巴特尔求是撰文:民生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8:31

  核心提示: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的文章《在科学发展中拓宽改善民生之路》,文章说,内蒙古改善民生既有紧迫性,又有艰巨性、重要性,对内蒙古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同步增长,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2009年底,我们果断地把发展战略由“强区富民”调整为“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2010年,自治区财政拿出11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一半)投入民生领域,使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全区2400万各族群众,开创了民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内蒙古必须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

  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凸显了内蒙古改善民生的紧迫性。内蒙古改革发展起步晚,民生问题历史欠账多。一是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在101个旗县中,目前还有60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多数为边境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贫困人口150多万,其中74%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全区公路、铁路的路网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86%,群众出行很不方便,农田、草场灌溉面积仅为耕地、草原面积的40%和0.45%,部分农牧民饮用水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水平,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四是生存环境亟待改善。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的62.5%,重度和极重度占36.7%。资源开发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又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尤其在牧区,既要草原增绿,又要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难度很大。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内蒙古改善民生的艰巨性。尽管实现了连续8年的高速增长,但内蒙古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在经济结构上,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多数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育不充分,导致了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内蒙古人均GDP已进入7000美元,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与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殊的发展环境,突出了内蒙古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解决好民生问题意义尤为重大。内蒙古横跨祖国北部和西部,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交错居住着蒙汉回满朝等55个民族,保障民族团结,始终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内蒙古毗邻俄蒙两国,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蒙古民族跨界而居,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必须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利用。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根基,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内蒙古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