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弗隆战锤有什么用:容貌歧视是个政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06:07

  容貌歧视是个政治问题

  【什么时候,形形色色的歧视,在中国将明确界定并细化,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即成为一种法律和社会风俗上的禁忌,使行歧视者知所收敛,一意孤行者付出代价?】

  鄢烈山

  四川大学学生曾世杰,因感到自己遭到周围同学歧视,又因容貌遭到别人嘲笑,于去年3月30日在校园湖边将同校女生彭某杀死,并将另两名同校男生砍伤。其实,彭某与他并不相识,不幸碰上了他久已郁积在胸的怨恨的爆发时刻。日前,曾世杰被一审法院判处死刑,曾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而他的代理律师称将邀请专家对其进行第二次精神鉴定,也就是寄希望于他作案时有精神障碍,不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曾世杰是否有精神病我无从置喙;如果没有精神病是否就该判死刑,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虽然比马加爵害死的人少一些,估计在当下中国也难逃一死。大错已铸成,再说对不起农村的老父亲已经晚了。

  本文想说的是容貌歧视,这个在当下相当普遍、愈演愈烈却不为社会所重视的问题。

  曾世杰自述其杀人动因,是感到自己上大学以来受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在拼爹比阔的当下社会环境中,他一个贫困农家的孩子,受歧视是绝对免不了的。让他觉得忍无可忍的是,一些同学公然嘲笑他的容貌。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起码的教养,尊重同学的人格,而不取笑人、不揭人之“短”,不搞人身攻击、人身污辱,至少当对方在意某件事时,不肆无忌惮地挑衅,不触人之怒。可是,曾世杰的同学为什么还是嘲笑他的容貌呢?除了不在乎他的感受,即轻蔑他,恐怕也是觉得拿人的容貌说事无所谓,甚至理所当然。

  对某种容貌有好感,对某种容貌产生排斥心理是人的本性(虽然这种容貌好恶与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达摩东渡时“深目高准”是中国人取笑的对象,如今不少中国人巴不得自己生下来就是深眼窝高鼻子)。孔子曾反省自己说:“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可见,孔子也会下意识地以容貌取人,要告诫自己警惕偏失。

  古代中国讲“郎才女貌”,但是实际上对男人也会搞“以貌取人”。科举制度为的是选官,当官则要威仪。那个打鬼的“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生为大唐学子,虽“文武全修”,但“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科场受歧视,“抗辩无果,报国无门,怒撞殿柱亡”。元代戏曲史料性名著《录鬼簿》作者钟嗣成,自号“丑斋”,估计长相也很困难,多次参加“明经”考试而不中,在行省任掾史久不得升擢,只得回家做学者做编剧。至于女人受相貌所累,那就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了。“四大美人”、“秦淮八艳”至今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钟无盐、诸葛亮妻等所谓“丑女贤妇”的佳话,说不上是对容貌歧视的社会偏见的反抗,也就是对“丑女”们的一点安慰和鼓励。

  容貌歧视虽是古已有之,却是于今为烈。曾世杰,作为男生,又是在校园环境中,公然一再地受到容貌歧视,这在三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容貌歧视已成为一种明目张胆的社会规则。不仅那些业务暧昧的服务行业招女服务员或男“公关”,强调容貌(包括身高、五官等,年龄与青春靓丽相关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机关招人,也有容貌要求,最极端的自然是那个招女公务员要“双乳对称”的例子。这种容貌歧视甚至弥漫化为一种社会风俗。现在流行的奉承人的表达善意的称呼,男的称“帅哥”,女的称“靓妹”、“美女”;连恭维人家的孩子也是夸奖他(她)长得真帅(靓),而不是说综合性的“可爱”,不怕“以貌取人”的价值观污染了孩子的心灵。

  虽然有曾志伟、潘长江等人成为所谓“丑星”,身价不菲,那是满足了一些人畸形的“审丑”趣味,就像古代的帝王养侏儒做弄臣寻找开心。有多少人具备“芙蓉姐姐”和“凤姐”那样的心理素质,愿利用人们的取笑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于是,压抑,怨忿,仇视不尊重自己的社会环境,便出现了极端的马加爵和曾世杰这样的杀人者。还有多少马加爵和曾世杰在杀人之前忍受歧视的痛苦?马、曾之后还会有马、曾吗?

  马加爵、曾世杰们是社会歧视包括容貌歧视的牺牲品。我们的社会反歧视任务任重道远。现在明确提出反对的是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明目张胆实行着古今中外罕有的国民户籍歧视。中国特色的所谓“空姐”(年轻靓丽的机上服务员),则是年龄歧视与容貌歧视的混成体。有多少种歧视难以枚举,都是有违社会公正与和谐目标的。什么时候,形形色色的歧视,在中国将明确界定并细化,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一种法律和社会风俗上的禁忌,使行歧视者有所收敛,一意孤行者付出代价?

  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让弱势者也活得有尊严,禁止形形色色的歧视是一个重要社会内容和文明指标。

 

 

10上一篇 << “汉奸”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