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纪元之光打塔防:異地集中養老模式可行性的探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7:21

異地集中養老模式可行性的探討

柴效武

     養老問題今日已為大家特別予以關注,但通常考慮的只是養老基金的籌措及養老保障體系的如何建立。這一問題誠然重要,但如能通過思路創新、制度創新,組建大規模的養老基地,實施異地集中養老,就可望在同等的養老資源的狀況下,取得更好的養老效果,並從目前的一家一戶式的就地分散養老,向養老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效益化進軍。本文謹對異地集中養老的原理,異地集中養老模式開辦的可行性及養老基地的建立運營等組織深入、具體地評析。
一、引言

        今日有關養老保障的文獻資料是汗牛充棟,多之又多。但這些養老的文獻研究中,大家關注最多的是養老資金的籌措、發放、運用制度的建立,是社會保障養老、商業保險養老等養老保障及多種養老模式的具體運作,即怎樣籌措盡可能多的養老資金,建立穩定可靠實效的養老保障的體系,如何在既定的養老資金的供給下,選擇有效的養老保障資金的運用監管制度。

這些內容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如能夠解放思想,突破這一傳統思路,真正就養老問題提出某些切實可行的新的設想,如改變養老的方式與方法,推出異地養老、集中養老、售房養老[1]等新型養老模式,將養老資源用活用好並發揮其最大效用。顯然意義更為重大。另外,大家過多關注的目標只是養老資金,僅僅是養老資金的籌措、運用、配置及監管等內容。這顯然是一個大的失誤。養老不僅是一個資金的問題,還涉及到住房、醫療、居住環境等一系列事項。如能使思路開闊,關注起更為重要的包括對養老資金在內的養老資源的全方位的研究。顯然對目前的養老保障的理論研究或實踐運行等,都是一大福音。

鑒於以上所談到的種種內容及提出的要求,本文謹對異地集中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及相關事項等,給予較深入、系統的探討。
二、異地集中養老模式推出的經濟社會背景

        今日為什麼要提出異地養老,提出這一全新模式的經濟社會背景是如何,是需要給予說明,事實上也是大家比較清楚和瞭解的。

        1.老齡化社會迅速到來。在未來的20年內,養老將是整個國家、社會、家庭個人不得不予面對的頭等大事。隨著由獨生子女組成的四二一式家庭的大量出現,待再過一二十年之後,人口結構將很可能呈現一種"倒金字塔"的情形,傳統的家庭內養老將受到相當的阻力。當四二一、四二二結構模式的家庭,已很現實地來到每個家庭面前,一對中年夫婦要面對四個老人的贍養和一雙兒女的教育撫養時,是很難設想整日忙於工作和事業發展的中年夫婦,會有多少時間和精力面對四個老人的熱切期盼。到那時,這種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間的期待與落空的矛盾,還將有更多的顯現。在此種狀況下,老人的心態調整,養老模式的轉換,顯然是非常必要而又迫切。

        2. 養老需要有巨大資源消耗,人們從60歲退出工作崗位,還可以發揮餘熱,繼續做出相當貢獻。即使將工作年齡提高到65歲退休,到預期80歲死亡,還有15年存活期。養老所需要的巨大耗費,不論是國家社會養老,還是家庭個人養老,這筆耗費都是不可避免。這就需要考慮如何在保證同等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儘量降低養老成本。或者說在同等的養老資源的耗費下,如何想方設法提高資源的配置運用效率,提高老人的生活居住水準。

       來自像瑞典、丹麥等所謂的許多高福利國家的境況表明,養老與社會保障工作是做的很好。但也因為政府慷慨的養老年金的承諾和迅速提高保障覆蓋面的政策,因為人口的普遍快速的增長,生活水準的提高,使整個社會對養老保障的需求,以很快的速度持續上升。某些國家的公共養老制度的債務負擔,已經迅速超出國內生產總值的1/3到半數,債務負擔的增速更是遠遠超出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從而使公共養老制度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窘迫局面。對此窘迫局面的解除,在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增加養老保障資金的來源管道,實施更健全、高效、合理的養老資金的運作機制外,是否還能夠考慮在不降低老人生活標準和對晚年生活的滿意度的狀況下,節約養老金的成本費用開銷,減少養老事業中的一切不合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為此,詳細調查瞭解老人晚年生活中的需要,尋找更能合理、節約地滿足這一需要的最佳,也是費用最省的養老供給模式,就是更為必要。

養老成本巨大,消耗資源眾多,在整個人口勞動力再生產體系中,從人口再生產的角度,來看養老資源的耗費,老年人的生活用費及對養老資源的消費,對個人、家庭、社會而言,只能視為一種純粹的消耗。整個社會從這種用於養老的巨額資源的耗費中,並未能夠增加新的資源、動力的出現。在不降低老人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考慮節約養老資源的運用,對我們這一未富先老的大國而言,是必須的。如青少年成長培訓中的大量資源耗費,人們將其視為是人口養育、勞動力培養的投資,這種投資是可以在將來帶來優厚的回報;中年期的教育培訓提高中的大量資源耗費,人們將其視為一種人力資本技能增進的投資,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得以再生,生命再度延續。而作為晚年養老階段的資源消耗而言,顯然很難做如此對待,只能是一種純粹的消耗。就此而言,為此,選擇一種好的養老模式如異地集中養老,以在保證養老品質標準不降低的狀況下,減少養老耗費即很為必要。養老資源的節約,對整個社會、家庭而言都是極為有利的。養老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異地集中養老的最大好處,正在于養老資源和費用的節約。

        3.資金短缺,社會保障體系未完全建立,養老資金面臨缺口多多。我國是未富先老,資源匱乏,尤其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時間還不長,制度相對不完善,養老資金非常短缺,迫切需要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節約上下較大功夫。除了積極籌措養老資金,加大各方面養老問題的積極性,調整養老方式外,集中養老、異地養老、用房養老等新模式的推出,就顯得非常必要。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非常清楚的,這裏不予多加說明。

        4.長三角一體化的概念提出及實際運作,地區間的資源融合重組、重新配置,要求在更大的層面加以展開。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模式運作中,所屬地域的各個城市、地域,是否需要考慮在區位分工定位理論的要求下,有個相當層面的分工,並在其中擔負不同的職責和角色定位。而每一個城市,也都需要考量本城市擁有各種資源的狀況,特別是擁有優勢資源的狀況、特色等,這一優勢資源又如何開發推介,在"一體化"中做出何種樣的貢獻等,然後對本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予恰當的定位和職責分工。

這一被要求融合重組,重新配置的資源,就其包括的內容而言,將不再是傳統的物質資本,也不僅僅是目前正灸手可熱的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天賦資源,優越的地理環境等,包括對養老資源的充分利用等,也都可以作為對外推介並參與交換的物件,而且是更為獨特,不可再生的優良資源。有的城市有大量的老人面臨供養,如上海目前6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人,已經占到全部人口的20%。而有的城市如浙江北部的安吉,又天然的具有良好的養老環境資源,等待開發利用。如這些具有良好養老環境資源的城市,充分發揮自己的特有優勢,大量開辦若干養老基地,將其他城市如上海、杭州的老人集中于此地養老,誠然是一有益的選擇。

        5.城市在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負面效應是愈益明顯,擁擠、噪音、污染等"城市文明病"大量出現。我國正在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大都市的人口老化尤為突出。尤其是都市中高昂的地價房價,日漸升高的生活用費標準,使得"都市居,大不易",生活負擔日漸沉重,養老成本過於昂貴,也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負擔。而都市的環境嘈雜、噪音污染、狹小的居住生活條件、擁擠的交通,使得城市的居住品質日益變壞,很不適於老人的晚年生活,回歸自然將成為時尚。為防範這一現象的大量發生,推行異地養老、集中養老,就是不可避免,也是可以防範這一問題出現的有效舉措。

三、異地集中養老的原理——比較優勢和規模效應

        這裏設想的異地集中養老的宗旨是:實施移民養老和相對集中養老,在保證養老品質和老人對養老工作的滿意度的狀況下,對現有養老資源在不同地域間給予重新組合融會,以求降低養老成本,減輕養老負擔,提高老人生活品質。為此應當採取的措施是,將異地養老與集中養老兩者組合一起,選擇適於老人生活養老的自然地理環境優越的地區,集中開辦若干養老基地,採用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和市場化加福利補貼的運作機制,興建專門為老人養老服務的住宅和生活服務設施,依照自願的原則,將都市生活中的老人適度予以集中,異地移居養老,集中供養並安度晚年。

異地養老又可稱之為移民養老、移居養老。是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價、生活費標準的巨大差異和氣候、環境自然養老資源的巨大差異,實施老人移民養老,使不同經濟、自然環境的地域擁有的養老資源,以重新融會,實現養老資源在不同地域間的融合重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簡而言之,就是將經濟發達但養老環境並非很好的地區的老人,移入到經濟相對落後但自然環境優越的地域,做適度的集中養老,以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組合。並藉以溝通輸入地和輸出地間的經濟社會聯繫,加快地區間養老資源的融合,為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從而更好地達到養老的目標。本模式的推出,將可以發揮規模優勢和比較利益優勢的雙重效用。

異地養老是遵循比較優勢的原理,借用各地域之間的養老成本的價格差異,使社會對養老資源的需要量,在大大上升的同時,所需要的養老成本卻大為降低。相比積極籌措養老資金來源而言,在不降低養老生活品質的狀況下,節約養老資源的使用,降低養老成本,應當具有更大的意義。集中養老則是運用規模經濟效應的原理,運用集中養老和分散養老對養老資源的運用配置的巨大差異,發揮規模養老優勢,在保持同等的養老規模的狀況下,使養老的成本大為節約,並為老年人養老事業的開展,提供更優越的環境。浙江省曾提出"集中養老"的設想,即在全省各市縣都設立若干老人公寓、養老院,將適合條件的老人集中起來,共用晚年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若將集中養老與異地養老相結合,或者說集中養老的區域表現地更大一些,不僅是按縣域集中,而且可以突破縣域、地域乃至省域、國界的界限,在一個大的多的地域內實施集中養老,效果應當會表現的更好。

以上海和浙北的安吉為例,安吉縣的山清水秀、空氣清秀,旅遊資源豐富,備受國人青睞,自然環境資源堪稱一流,天然地適合於老人生活居住,而經濟狀況又相對的不夠發達,地價房價低廉,生活費用標準較低。再加上政府及全縣公民有關環境保護、生態立縣的意識強烈,工作卓有成效。所以,利用安吉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將其建設成為中國的養老基地,並對外開放,首先是對長三角開放,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建設和資源優化配置,從某個層面來做出貢獻。顯然是功德無量的好事。如同等狀況的大連、青島、海口,也都曾提出建立全國性養老基地的設想。

在異地集中養老的狀況下,同等收入財產狀況的老人,如是在上海地養老,是費用表現很高,很難維持;而移居安吉異地養老,即可將安吉這份獨特的自然資源的功用,給予最充分的發揮,可以生活得很好。這一做法顯然使老人的養老問題做得更好,費用也更為節約。資源本身是不會移動的,不能走出去向世人展示。但卻可採取請進來的辦法,將其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目前,上海近郊已在大量設計開發"銀色住宅",並在滬蘇線的許多小鎮尋找老人居住的優越之地。安吉與之比較應是最具優勢。唯一差異的是空間距離遠,但已被日益快捷的交通所彌補。安吉距上海交通方便,約2個半小時的路程,考慮將上海的老年人,通過自願的形式移居到安吉養老,應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此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當作者將此觀點訴知安吉縣政府時,立時就得到了對方超乎尋常的反映。馬上派出龐大的隊伍到上海調研訪問,去"招商引人",以求充分借助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將安吉縣域經濟更好地融會入長三角的整體經濟之中,促進安吉縣域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安吉縣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四、異地集中養老模式開辦的意義

  (一)推出新的養老模式,為老人養老提供適宜環境,為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一條新的思路。減輕社會、個人家庭的養老負擔,提高老人晚年期的生活品質,降低養老成本。

        養老資金短缺,籌措不易。為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必須考慮通過多種形式籌措養老資金,養老資金的籌措、用度是必須的。但必須看到的是,由此資金的籌措、積累,又會對國民經濟增長造成種種負面效應。如大量資金因交納日益昂貴的社會保險金,被抽離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家庭用於生活消費的資金,因要考慮儲蓄、保險養老而導致購買力銳減。企業用於經營投資的資金抽離,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升高,利潤降低,經營規模減小,投資的積極性降低。從投資、經營的角度,減緩了經濟社會增長。而個人家庭消費資金的銳減,則又從消費購買、商品流通的角度,降低了經濟社會增長的水準。

        異地集中養老模式的最可取之處,就是將老人的養老資源,從經濟物質資源和環境地理資源兩個方面予以區分。用老年人喜歡享用,也適合老年人養老的環境地理氣候資源的大量開發和利用,來相應取代需要大量物資錢財的經濟資源的耗費。應當說明,就老年人生活的習性和特點而言,並非定要大量消耗取得不易的物質錢財,而是完全可以用豐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養老資源予以替代。一般而言,老人的生活習性較為簡樸,各方面生活的追求都力求簡單實用,對物質生活享受的欲望已是大幅下降,養老並不需要過多的錢財消耗。但相應的是,老人對身體健康、醫療保健服務、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等,卻給予特別關注。對生活居住的環境,從大的氣候、地理自然環境,到小的住宅、社區環境都會有較高的看重。因此,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和習性,為老人養老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適度減少老人不大需要的經濟物資的供給,就是很為需要。既能大為節約養老的錢財耗費,又能急劇提高老人對日常生活的滿意度。

上海財經大學的郭羽誕教授指出"相當一部分發達國家的老人,憑他們自己的積累和養老金水準,在本國只能過很一般的,甚至是比較拮据的生活,但是如果到物價水準較低的國家去,他們的積累和養老金卻能支持較高的生活水準和享受較高的醫療保健服務"[2]。比如,幾年以前英國已有不少老人把自己的養老地點選擇到象西班牙、南非這樣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和一般的物價水準要比英國低,英國老人把本國面積不大的住宅出售後可在西班牙或南非買到面積更大或品質更好的住宅。他們在英國的養老金換成當地貨幣後也享受比本國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服務。而西班牙和南非比英國本土更好的氣候、自然環境以及對英國人來說比較容易適應的語言、文化和社會環境也是吸引英國老人前往養老的原因之一。

        現在,類似的"老人輸出"現象也在日本出現,西班牙看到日本老人這一巨大的客源市場,積極在本國營造吸引日本老人前去養老的日本老人村。地點多選在其度假療養的勝地,除了一般生活上的服務之外,還提供完善的醫療保健、托老護理服務。這些西班牙的日本老人村的服務物件目前主要是日本企業的退休高級職員,服務內容除生活療養服務之外,還適當組織部分健康的老人給西班牙有關人員作管理和技術培養的講座,既豐富了日本老人的生活內容,又給西班牙引進了日本的管理經驗和技術。

        老人養老生活的品質,主要應當取決於老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滿意狀態。對此可以具體設定各種評價指標(如滿意程度,滿意與不滿意的內容的具體列示及有何種特殊需求等)。滿意度的實現中,物質錢財耗費的數額多少,是起到基礎功用的,卻絕非最為重要的。對貧窮的老人而言,物質錢財的具備與否是很為重要。但隨著貧困向一般、小康、富裕的不斷趨進中,物質錢財的耗費,就開始變得並非很重要。錢財消耗額度與養老事業開展的品質,兩者間並不呈現為一種正比例關係。

(二)增強移入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建立養老基地。促進移入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促成養老資源在不同地域間的合理配置、交流融會,增加移入與遷出的不同地域間因養老事業發展的經濟社會聯繫,充分發揮養老資源在地域間的比較優勢。具體可以包括:

        1、移入地將會招引來大量新的人員,儘管只是退休期老人,但也帶來新的商機、資訊和購買能力。移入地的經濟、旅遊、文化、通信、衣食住行等,可借此有一個相當的大促進,將移入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更好地對外亮相推介,為世人知曉,從而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2、開拓銀色市場,包括從住宅、健身、醫療到日常吃穿住用行、資訊、旅遊、交通、文化娛樂等一系列老人專用市場的開拓,為此而需要的各種服務設施的建立健全。

        3、增加新的資訊來源管道和人力資源,運用老人的技術、資金、知識和人際關係網路,繼續為移入地發揮餘熱。這種模式可視為移入地結了一門富有的"親戚",能夠密切兩地的聯繫,老人從移出地帶來了眾多資訊交往聯絡的通道,對促進移入地的經濟發展是一極大推動。

        4、對移入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革上會發生相應推動,改變移入地的相對貧窮落後的局面。

         美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卡特和威廉·希普曼合著一書,在談到老年人的養老新模式時,如此寫到"隨著美國老年大軍不斷開闢出一些新興安居小鎮,靠老年消費刺激經濟繁榮而建成的沙漠綠洲不斷湧現。第處喬治亞州北部的鄉村小鎮,過去是條件艱苦的煙草種植區,現在,退休老人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清新的空氣,明淨的湖水,山巒疊翠,毫無交通擁擠之患,老年人趨之如鶩。

(三)減輕移出地的養老負擔,增強城市的經濟發展活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避免過度老齡化的趨勢。

對移出地的經濟社會效應,需要考慮:(1)移出地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年人口佔據比重及將來發展趨勢;(2)移出地目前的養老方式、狀況,老人擁有住房及養老資產的充足與否;(3)老人對養老的意願、要求,對現狀是否滿意等;(4)老人對異地集中養老的認同與願意實際參與的份額;(5)老人對養老資源的要求,包括對住宅、生活用度及居住大環境等的要求;(6)老人對異地養老的參與程度,參與人數的比例,這種參與對移出地的經濟社會影響。

實施集中養老模式後,大量老年人口的遷出及年輕人口的移入,可以改善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避免過度人口老化,提升城市的活力。據考證,人口年齡的老化,將會使得該城市的競爭活力下降,政治趨於保守,經濟增長趨於放慢,移出老年人口,騰出大量空間移入年輕人口,應當是有相當改善作用。比如將上海與深圳兩城市的競爭活力,從人口的年齡構成上加以比較,是很有趣味的。上海已經是一個逐步老化的城市,據有關專家論證,上海市區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佔據全部人口的比重已達到20%之多,且這一比例還在迅即上升之中。而深圳則還顯得非常年輕。老人的遷出即可借此將養老負擔大為減輕,增加年輕人員大量進入,促進上海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有些專家推斷日本經濟的老化與遲遲不能走出低谷,同日本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是否有一定的連帶關係。日本政府數年前也曾經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就是輸出老人到海外養老,即可以節約昂貴的養老金支出,又可以借此吸引年輕人員大量進入,增強國家的活力。

在交通通信便利,自然景色和環境品質良好的地方建立設施齊全、生活內容豐富、服務完備的老人村有利於增進老人福利,提高老年生活品質,這是人口高度老齡化社會的一個必然趨勢。發達國家一部分中產階級人員退休之後,憑自己的經濟能力在本國享受這樣的養老環境可能是困難的,但到國外卻有可能找到或營造出這樣的養老環境。

       實施異地集中養老模式後,移入地的最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政府及居民的養老負擔可大為減輕,原因就在於兩地間的房價、地價、日常生活用費的巨大差價。老人遷出後,城市可因此而減少養老設施的建造,減少對老人的財政支持力度。可拿出這筆資源用於其他更需要之處。比如,上海相當多數的老人,若僅僅靠其現有積蓄,是無法實現安度晚年的設想。上海的房價平均為6000元/平方米,月均生活費標準為1500元/人;而安吉目前的房價為1200-1400元/平方米,保持同等生活水準,月均生活費有600元足可。這就可使上海老人的美夢移到安吉來"圓滿"。安吉則借此外來人口的遷入,增加一大筆購買力,拉動地價房價,促進經濟文化、旅遊、交通事業的全面發展。

上海經濟高度發達,養老設施投入也屬巨大。如上海的鍾馗基金會正在寶山縣投資建造一能容納2000名老人養老基地,計畫投資2 億元,對上海一般工薪收入的人士來說,10-15萬元的積蓄是可以拿出的。每月退休金或壽險養老的穩定且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對多數居民而言,也是可以保障的。這就為養老準備了充足的物質保障。當然這筆款項用做大都市生活,是完全不夠用。而移居到安吉這樣的地方使用,就顯得較為寬裕而舒適。上海發達的經濟狀況和和不夠適宜的養老環境;安吉不夠發達的經濟狀況和適宜的養老環境,在此正好做到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從而帶來多贏的結果。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十五"人口、就業與社會保障重點專項規劃的通知》(滬府發〔2001〕37號)。檔在談到"制定同解決老齡化問題相配套的經濟社會政策"。即明確指出"構建符合上海特點的養老模式。切實鼓勵養老機構由養老成本較高的中心城區向養老成本較低、環境配套較好的郊區(縣)及周邊省市轉移,鼓勵上海支邊、支內人員和原知青人員就地養老"。"發展社區服務和居家養老,推進志願者服務,探索全市通兌的居民‘勞務儲蓄'養老方式。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探索"老年村"和"老年公寓"等適合老年人口適度聚居的生活模式"。

       上海市人民政府2002年6月14日印發的《關於加強本市人口綜合調控若干意見的通知》,同樣明確地指出,"老齡人口工作要在提倡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上,合理佈局養老福利設施,改善養老環境,降低養老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優化人口年齡結構。努力減緩人口年齡構成的波動幅度,並注重新增政策性遷入人口、外來勞動力、引進人才的年輕化,努力降低城市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努力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根據人口年齡構成變動,合理調整與發展社會養老福利事業"。"鼓勵上海戶籍人口流出。對願意到外地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本市戶籍人口,從本政策頒發實施之日起,其戶口可按照本人意願自由遷入或遷出"。

        應當說明,移出地的這一養老資源的節約,並非完全節約。這筆節約的資源應當用於老人到達移入地後的應有設施場所的打造上。由於兩地房地價、生活費用標準的巨大差異,可使資源整體運用的效率大為提高,品質水準得以提升。比如,同等品質、水準的養老設施、場所的建造,在大都市可能需要1億個單位,而小城市則只需要0.4億個單位。節約的0.6億個單位,一是可以提升養老設施、場所的品質水準;二是可以將其移用于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度補貼;三是可以用來重點扶持貧困老人養老的財政補貼、價格優惠。這對養老事業的總體發展而言,都是意義重大.

        將售房養老與異地養老相結合,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抉擇和設想。售房得到了養老所必須的資金,異地則使養老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原本的無法養老,現在就變得很有資格和條件來較舒心地養老。比如上海市的某些工薪階層的居民,退休時很少有積蓄,只有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舊平房一幢,餘外的社保金、退休費也是很少,這就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濟。但如改換思路,將這幢舊平房賣掉,出售得價款10萬餘元應當是可以的。拿這筆錢到其他地域,如浙江的安吉購買新住宅,並用售房養老的辦法,將該住宅做提前變現套現來安排養老,生活即變得適意舒心多了,政府也減輕了救濟的負擔。

        如上對老人的異地集中養老行為的意義評析,是從老人、移入地和移出地相關聯的三方來做出評價。老人又包括老人自身和其兒女家人兩個方面。各種分析評價的方法中,成本收益分析應當是最為理想。這就需要比較各個相關方的各自的成本和收益,這些成本和收益都包括哪些內容,然後予以較詳盡的評析,最後實現三方共贏的結果。既可為移入地帶來大量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功用,移入地是大力支持;又使移出地的養老負擔大為減輕,同時又不引起較大的社會波動;而老人和子女則是歡欣鼓舞,踴躍參與,同時對其正常家庭生活又無大的妨礙。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從此種行為中得到資源運用消耗的節約,又使養老事業得以健康順利發展,老人舒心適意。

五、異地集中養老模式推行應注意事項

(一)遵循自願、多樣化

        1、自願。老人是否樂意到外地養老,以何種方式去,都完全是老人自己的事情。這裏沒有任何強迫行為,絕非對老人的下放農村,是要把老人趕到鄉下去。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養老模式中,眾多老人遠離家鄉,遠離子女和孫子女,到異地去做適度集中養老。如此是否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對人的居住權利和親情的一種割裂,是需要給予探討的。而這種同家人間的割斷,對家庭人際關係、贍老撫幼功能會發生何種影響,也需要加以深入說明。在這裏應當特別強調的,就是異地集中養老模式的推行,必須是完全的自主抉擇,是多樣化養老模式供其自由選擇,這是來不得任何強迫、強制安排之事。

        2、多樣化。為老人的養老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模式,是給出一個大的"養老功能表"供老人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自主選擇。老人對住宅的選擇又非一次定終身的,而是完全可以做出種種改變,在不同時期允許有多種形式的選擇。只要是將老人作為客戶,是全心全意服務的物件,而非是迫不得已之事。事實上,養老模式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可以有不同的多個供老人們自主抉擇。它可以是老人留在家中養老,社會集中養老(養老院、老人公寓等),可以和兒女共同生活居住,也可單過,養老期間的生活品質可以較高,也可較低,由老人自主隨意予以選擇。包括老人公寓的一日三餐,是只推出很簡單的幾個"大鍋飯"菜肴,還是可單獨點菜,小鍋炒作;老人房間內的傢俱擺設、生活作息習慣等,有無必要像兵營、學生宿舍那樣完全整齊劃一,還是可以容許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自主隨意的內容。無一不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缺乏還是到處存在。

(二)市場運做原則

        3.市場化加財政補貼。養老基地應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基本做到收支平衡。同時,政府必須給予相當的財力支持,如土地廉價批租、價格優惠、稅費減免等舉措。老人公寓必須實行市場化機制的運作模式,而非傳統的官辦福利模式。老人們住進公寓是要收費,而且可能要按成本或接近于成本的水準收費(這裏不是福利性的完全免費,也非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的象徵性收費),但又不能超越成本收費。老人公寓由此發生的虧損,應由財政予以適度補貼。公寓的一切稅費都是完全免除,並由相關法律做出明文規定。公寓的開設是非營利的,是事業性質而非企業營利性的。但公寓內部又必須推行企業化的經營、核算的管理模式。將老人公寓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國家不必為此做太多的財政補貼,不會對財政形成太大的壓力。如此做法將會最終形成一項巨大的以養老為主的產業,並容納大量的就業人口,成為一個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以人為本,尊重老人對養老資源的需要

各種養老資源中,老人需要何種資源,同年青人是大不相同。在對異地養老模式的具體研究中,需要調查老人的養老需要過上何種生活,何種資源供給更符合老人的養老心願。事實上,簡樸的田園生活、清新的氣候環境,親密而又有相對獨立的人際氛圍,開放而又保持相對的私密感的生活居住場所等,更有利於老人的養老,所需費用也更為節約。

老人需要何種養老資源,我們為老人提供的養老資源,同老人所需要的資源,是否完全吻合。正如現代都市生活中大量出現的那樣,老人需要的是兒女的"常回家看看",是親情間的"聊聊家常談談天"的精神撫慰,但這一並非過分的要求卻是常常落空。兒女們則往往是"工作忙,走不開"等,很難滿足老人的這一願望。兒女們會在節假日向父母拎去大包小包、華而不實的貴重禮品,向父母表示孝敬,但這份孝心又很難為父母所接受。這裏的老人所需同兒女所給並非合拍。

已有養老資源是否適宜,並非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理解,而是要從老人自身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以更符合養老的實際。比如,將老人的住宅建造得如同大賓館那樣豪華、富麗堂皇,是否有這個必要。田園風光、村舍農家是否更對老人返朴歸真的胃口。如住宅中一律是光滑的大理石地板,就遠不如木質地板更為貼切自然。如某位年輕人撰文寫道,他為自己的老母親尋找合適的養老場所時,首先找到的是一個很高檔次的老人公寓,但看到一位老人在公寓的較高陡的樓梯上緊張地行走,在平滑的地板上又摔了一大跤時,就堅決打消了這一念頭,而改為在另一幢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而價格也相對低廉得多的老人公寓中辦了登記。

  參考文獻
1. 塗曉東"海南發展老齡產業,前景廣闊任重道遠"《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1年12月20日第一版
2. 詹長智"建全國性養老基地前景廣闊,老齡新產業需要新境界"《人民網》2001年12月20日

3. 吳怡婷"異地置房首選地,房地產成為海南三亞支柱產業" 新華網海南頻道3月13日消息

4. 餘俊明"新三代同堂調查報告"1990年11月21日,臺北市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報告

5. "分居養老 現代上海人家邁入‘後距離時代'" 新華網上海頻道 2002年7月23 日 

6. 李強"中國富人異地置業‘候鳥群'越來越大"中新社 2003年2月18日

7. 郭羽誕"乘入世之機,發展我國的醫療、養老服務出口"《華東經濟管理》2002年5期 

8. 民建海南省委建議"把海南辦成全國養老基地"《光明日報》2002年6月12日

9. 上海市人民政府2002年6月14日印發的《關於加強本市人口綜合調控若干意見的通知》。

10. 安吉縣接軌上海老年養生基地建設調研報告,2003年6 月。

馬歇爾·卡特和威廉·希普曼合著《信守諾言—美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思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 有關售房養老事項的種種內容研究,請參照作者在《浙江金融》、《浙江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文章,這裏存而不論。

[2] 郭羽誕《乘"入世"之機,發展我國的醫療、養老服務出口》,《華東經濟管理》2002年5期

[3] 馬歇爾·卡特和威廉·希普曼合著《信守諾言—美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思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