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400天完美攻略:【书稿定稿word版】高中语文总复习高分必备《高考如何命题·高考如何解题》 - 直击高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5:40

注册 登录
  • 论坛
  • 私人消息 (0)
  • 公共消息 (0)
  • 系统消息 (0)
  • 好友消息 (0)
  • 帖子消息 (0)
591UP教育论坛» 高中语文 » 直击高考 » 【书稿定稿word版】高中语文总复习高分必备《高考如何命题·高考如何解题》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11-2-15 16: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讲
古典诗歌鉴赏
2010年命题特点        一、最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多源于很少有争议且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多为名家诗歌。
2.选材形式多为唐诗。
3.其内容多为寓情于景的山水田园诗。
4.设置的考点为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国各地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试题的命题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
1.考题的选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也在各地的试题中出现。
2.命题的角度翻样出新,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不断的出现。
3.诗歌答题过程中,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往往被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
三、202010年高考试各试题需注意的几个可能性的变化。
1.诗歌的形式可能会转向宋词或者元曲。
2.发生很大的变化命题的角度,可能会从先前的意象、诗眼转向其他的角度,如某种技法。
3.命题样式变化太大。
应试高分瓶颈        1.读诗时,学生只求囫囵吞枣,弄清大概,不能切实把握诗句中每一个词语或诗篇中每一个意象的意思,以致不能弄清诗意。
    2.学生虽然学习了古诗知识,但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弄不懂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学生虽然能看明白大意,但不会表述,尤其不会规范表述。
    4.学生不会全面整合包括题目、作者(主要的风格特色、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名句(诗眼和关键抒情句等)、注释(诗人小叙及诗下注释)、题干等显性或隐性信息的内容,进而不能很好地整体把握诗意。
    5.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修辞方法,什么是表达技巧。概念的不清晰也是丢分的主要原因。
    6.诗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概念有的学生也不是很清晰,如唐朝、宋朝出现的流派也是学生失分的原因。
命题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命题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命题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命题点4  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2# 发表于 2011-2-15 16:33 | 只看该作者 命题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这两年高考常在意象上设点,如02年的“折柳”,03年北京题的“归雁”,04年的广东、福建的鉴赏题等。熟悉积累诗歌常见的意象,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速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谛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
解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遭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墨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丁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3# 发表于 2011-2-15 16:34 | 只看该作者 Ⅰ高考最新热门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 E级。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的作用,或以美景村乐情,或以美景村衷情,或以衷景衬衷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史融,物我两忘。对于开放性鉴赏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依据原诗歌,寻找蛛丝马迹为证据,来证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解析】  首联“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颔联紧扣首句,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题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此联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深沉、幽远。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但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地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落日”不是实景,而是指暮年。“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意相同。“秋风”句是写实,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喻”,“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并不是取它的力,而是取其智。“我”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也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答案】  (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地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谛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涛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
指导:此题考查鉴赏诗题形象的能力。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这首诗延续了古人悲秋的主题,但在表达中却不着一个”愁”字,而是让这种愁浸透在所见到的每一种景物中:第一句”夜久无眠”的原因自然是愁了,在愁中对天气的感受是”清,(清凉、凄清);第二句”烛花频剪,,是在凄清无聊之夜中的所为,”欲三更”则进一步交代了”无眠”,愁可谓深矣;第三句中“凉”字无疑是一个关键字,它不仅是”秋夜”中天气的实写,同时也是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孤寂悲冷;最后一句是一种衬托,人在秋夜中孤寂无聊而秋月却不解人情,依然故我,从而加重了这种愁。
3.抬)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固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团恃!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指导:“柳”与“留”的谐音即这首诗歌所运用的双关的修辞方法是做这个试题的关键。此外,在具体表述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要全面。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凝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风翼,其声清亮如风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风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风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官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宇,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采源的题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 (通感),别具一格。
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以及诗歌意境的整体把握。具体技巧上学生要有整体意识,注意到诗歌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同时也要注意到诗歌所运用的修辞对表达诗歌意境的作用。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4# 发表于 2011-2-15 16:36 | 只看该作者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1.质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地上芋。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仗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 E级。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的作用。
  【解析】 对于开放性鉴赏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依据原诗歌,寻找蛛丝马迹为证据,来证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答案】  诗中的诗人是一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命,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抗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2.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迭,况乃未休兵。
(1)此诗首联描写了一幅             (用四字短语概括)的图景,作者用“            ”,写出所见;用“            ”“            ”,写出了所闻;耳目所及是一片            的景象。
(2)请你结合全诗的内容谈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边塞秋天,断人行,戍鼓雁声,凄凉。
(2)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边塞秋天的图景,说明战争频繁,激烈,道路为阻隔。领联点题,在白露节的夜晚,诗人仰望头顶的一轮明月,不禁思念家乡。领联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两句持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状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写亲人四散,平时寄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之时,从而抒发了内心的忧虑之情。
3.拟)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衅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5# 发表于 2011-2-15 16:36 | 只看该作者 Ⅲ  新高考命题探究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出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答案:这两句诗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既见出山中水清夜静、月白花香的自然美景,又从“开花”的动伯中显示出童心不减、逸兴悠长的主观隋态,不但揭示了诗人赏玩忘归的原因1也给读者无限遐想的天地,确实是全诗精神所在。
3.有人说,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和虞世南的《蝉》,说说这两首诗中画眉鸟与蝉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日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露出疏桐。
居高产自远,非是藉秋风
答案:画眉鸟是深陷尘网,失去自由者渴望自由的形象。蝉是淮高、孤傲、不同流合污的志士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涛,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霄。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6# 发表于 2011-2-15 16:36 | 只看该作者 命题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妁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宇。昊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蛆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三、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合义”的动词。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③特殊词:在诗丈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四、注意以下类型:
     (一)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谛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解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炼字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宇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宇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井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宇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宇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7# 发表于 2011-2-15 16:37 | 只看该作者 Ⅰ高考最新热门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失,风正一帆题。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成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湖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湖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屉极为 E级。解答此题理解诗意是关键。炼宇是古代诗歌非常讲究的,用哪个字要联系全诗的诗意来分析;而分析诗句要联系诗歌的主旨,诗句为主臂服务,写景是为了抒情。
  【解析】  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辽。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迷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答案】  (1)两事各有其妙。说“失”事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丁江岸固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阅”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采与“题”芋对应,声调似乎也更为响亮。如果有考生说两个宇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2)第三联是说虹日紧贴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生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表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阙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酌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指导:此题与浙江题命题角度相同,考查目的也相同,试题较开放,答案不求唯一,只求言之成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指导:此题(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时,要写“空”字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2)小题侧重评价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此题回答哪一种并不影响得分,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要注意联系诗歌内容。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誓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涛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涛眼”分别是哪一个宇?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指导:本试题在于考察诗歌的炼字,对于类似的试题。解题思路应着重从诗歌的结构、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最能表现诗歌中心的字上去考虑。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8# 发表于 2011-2-15 16:37 | 只看该作者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1.拟)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终南山,在长安南。别业,别墅。
(1)“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这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诗句,请试分析人们喜爱它的原因。
  答:                                                                                 
(2)试评价此诗的语言特点。
  答: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析】  解答时,要把握诗歌的内容。从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入手,就能认识到语言的平实朴素。
  【答案】  (1)这两句诗写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既写出了山水景物,又含蕴诗人愉悦恬适的心情,语言极其自然,可谓语浅而意深。
(2)此诗的语言极朴素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刻意的修饰,但写景抒情恰到好处,平实中含有感人的力量,语言和作者恬适的心情、自然优美的风光相符合。
2.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                                                                                 
答案:(1)“狂”字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美武l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复,为国立功的心志。
3.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涛时说:“,人情巳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首涛的最后两句话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不得北归,却要南来,形成对比,使佳节思亲的真情抒发得更加浓郁。
4.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都州月,闽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朱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写思念之久,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涛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1)湿  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评价是中肯的。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19# 发表于 2011-2-15 16:37 | 只看该作者 Ⅲ新高考命题探究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一(2)题。
                                          上邪?东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蝎,冬霄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但是语言风格是,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            等方法。其好处是            。
答案:(1)真率其崛,热烈泼辣;清丽幽雅,婉媚含蓄; (2)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前一首民歌,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2.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芙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全价,救苦重生入口家。
都开罢:芥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答案:(1)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 (2)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部弟妹。
            遣悲怀  (其三)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固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清刘熙载语)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答案:颈联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或:以“雁”、“蓬”作比),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相怜;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4.阅读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含”和“泡”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泡”比洗、洒一类字更为轻柔,生动形象地写了雨之细小。

TOP

维芳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维芳云 (老师 )当前离线

UID
2267 
帖子
3893 
主题
2934 
积分
378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26 
最后登录
2011-3-18 

版主

帖子
3893 
精华
威望
6082  
金钱
30525  
才华
23724  
120# 发表于 2011-2-15 16:38 | 只看该作者 命题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宙方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村和反村。正村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村又有动静村,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村,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衷情,如“映阶碧羊自春色,隔叶黄鸭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汝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掌握以下答题要点。
    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事技巧、表现手法)。
    ②点后例怔。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
③说明速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计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Ⅰ高考最新热门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勘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着重在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用相对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当然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内容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等),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表达技巧,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解析】  此题选择的是一首比较常见的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且举出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对答题的提示。第一问,就是指的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第二问,问得非常平常朴实,容易答出: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着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转捎的书信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补上,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
的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望海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螵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  时间  
(3)B  
(4)要点: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
指导:(1)小题、(2)小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涛的开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临近青天,再写望海楼立于铁瓮城上,缥缈如飞,就更显其势头。还有“三峡”与“六朝”并非眼前之景,而是作者所想,两相比较,既能看出区别。(3)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B项将“六朝帆影落樽前”作实理解为“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既不准确,也不合理。(4)小题考查表达技巧。“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一联,从写景的角度看,最引人注目的是“红日”和“白烟”,其次,是“画角”;从整句看,还有两个表示景物动态的词:“催”和“起”。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        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涛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
      (内容)                                                                                 
(写法)                                                                                 
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指导: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是说眼前的风景与去年相似,而去年同来望月的人今又在何处?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因此,B项说“约好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是不恰当的。全诗前两句写登临江楼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和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后两句则由眼前的此情此景,联想到去年的赏月情景,由此而触发怀人之情和落寞之感。故而E项对诗的主旨的分析也是不恰当的,该诗并非要表达对“江月美景”的感怀,而是要表达“物是人非”的感伤。第(2)题:崔护 {题都城南庄}与赵诗都是七言绝句。赵诗由眼前的江月想
     到去年江月,进而想到去年同来赏月的人;崔诗由今年的桃花想到去年的桃花,进而想到去年面如桃花的人。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触景生情,引发对人的思念,流露出物是人非之感,从而点明题旨,深化意境。内容和写法都有相似之处。
4.招)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  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衷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人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洁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指导:对于一首诗的审美评价,大致有这样一些方面值得分析、咀嚼。(一)品味语言:即分析、评价作品在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二)体会作法:即分析、评价作品为突出主题而运用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品味艺术手法,指对一首作品美学追求的鉴赏。艺术手法,是实现作品立意、强化作者感情的最有效且最富于创造力的表现方法,包括作品的表现手法、组织手法、修辞手法、用典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1)表现手法;(2)组织手法:指作品在结构布局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法,即诗句内部关系、作品整体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3)修辞手;(4)用典手法。(三)认识风格:即分析、体会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作者较为稳定的、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这里面涉及一些诗学上的名词,如清淡、典雅、旷达、含蓄、雄浑、绮丽等。此题考查的是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按其要求,结合诗句回答即可。

TOP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您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V 粘贴到 QQ、MSN 里。')" href="javascript:;">[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591UP有效学习 ( 闽ICP备09004644号)|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1-3-20 09:36, Processed in 0.021844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