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初学者弹的吉他谱:学校教育--转型期学校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8:48
 

 


转型期学校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总第12期)2006-01-16       打印自: 陈会昌心理学网站
地址: http://www.chenhc.com/phparticle/article.php/153个体观,发展观,差异观与素质教育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  岑国桢

  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17条专门阐明了对所有教师在工作上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确实,素质教育从“微观”或“个体”的角度看,它必须充分重视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并出色、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求,从心理学分析,就必须具有若干与学生密切有关的心理学基本观点。下面择要就心理学的个体性观点、发展性观点、差异性观点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一讨论。
一、个体观
  心理学的个体观主要指,要从具体的个体出发来考察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有关规律。比如,同样讲认识活动,哲学的认识论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来探讨。这里的“人”主要指社会的群体;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则从人是如何接收、加工外部信息并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来探讨的,这里的“人”主要指具体的个体。显然,两者尽管有紧密联系,重点却完全不同。正因为心理学更强调、有时甚至就是从个体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所以在我国它曾被批判为“伪科学”而被打入冷宫。确实,我们曾经有过一段为时不短的“过去”,只强调群体(阶级)和共性(阶级性),对个体和个性是忽视甚至否定的。无怪乎,我们多年来尽管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但同时又感叹太多的受教育者极少具有与众不同的“这一个”的应有的个性特点,他们更多像同一铸模中出来的批量成品。
  具有心理学的个体性观念,有助于教师做到以下三个“重视”。
  一是重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和禀赋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并展示自己潜质的自然心理倾向。这时,教师就会以殷殷之情对每位学生寄予厚望,促进每个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就会以执着的态度去善待每位学生发生的问题,所谓“问题学生”、“差生”之类的称谓就会从教育园地中淡出;就会把每个学生都视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始终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意愿、情感、要求和选择。
  二是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个体需要。个体的一切活动均受动机驱使。动机则决定于需要。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客观存在,它是每个学生独特的个体活动的原动力。学生的个体需要只要合理,就应予以满足;若有欠合理就应予以引导;若与其他需要如群体需要相矛盾就应予以协调;即使与其他需要如群体需要极端对立,“斗争”时也应坚持“晓之以理”的原则,而不只是简单地否定。须知,贬低或否定学生的个体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贬低或否定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了。
  三是重视每个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社会发展呼唤创造性人才,呼吁教育培养这样的人才。大量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才与独特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没有或缺乏独特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古今中外乏例可陈。创造性人才的活动之所以被称为创造,就因为这种活动与众不同,颇具新意。其实,这种独特的个体活动正是独特个性的外部表现。
  具有心理学的个体性观点,重视学生的客观存在,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人才的涌现是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的。
二、发展观
  心理学的发展观主要指,学生的心理是在发展中成熟的,要以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学生,要以发展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比如,一个人认识物理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就经历了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才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在形式运算阶段,学生才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逻辑思维的组合系统。又如,在社会认知方面,涉及道德事件的判断时,一个人会表现出依据不同的三种发展水平的判断,它们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去顺从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角色或维护社会权威而服从群体确立的准则;为了与人共同承担道德责任和坚持已被内化为“良心”的道德准则。反观我们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就与无视心理学的发展观有关。如,有的教材内容偏深,要求过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解题时要转个弯或多转几个弯,等等,就可能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再如,道德教育中的“成人化”倾向,从成人对问题的看法去推测学生的思考,对学生提出成人社会的要求,也往往是不了解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特点的缘故。
  具有心理学的发展观的教师可以做到两个“把握”:
  一是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如,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全面的又是连续的。全面,指学生在生理、认知、社会化等方面都会成长变化,而且这种成长变化又是在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持续,是指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量变与质变之关系的性质。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学生在某个年龄就会因过去持续发展的累积而出现心理新质。又如,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中,其知觉能力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机能及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出现最迟。同时,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再如,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各自发展高峰期出现的年龄不同,各自达到成熟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教育中所说的“关键期”就与此特点有关,如儿童两三岁时口头言语发展是关键期,缺乏必要口头言语刺激的儿童就不会自动产生口头语言,这种损伤即使到后期花很大力气也难弥补。
  二是把握教育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关系之一,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教育能起主导作用。尽管学生的发展受其心理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科学化的教育无疑是导致学生包括心理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关系之二,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及其特点为依据。教育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或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即与此有关。该原则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学生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且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为经济合理。关系之三,教育中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时又要具有“最近发展区”的观念。这是指教师既要很现实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前瞻性地洞悉在外部条件和帮助下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表示了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师持有“最近发展区”的观念有助于既唯物又辨证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差异观
  心理学的差异观主要指,在稳定的心理特点如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学生彼此之间是不同的,应该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应在了解其原因和特点的前提下以“问题解决”取向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如同世上没有雷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学生的个别差异具有普遍性。这种差异可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即感觉通道的差别上。学生中有视觉型学习者,习惯于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喜欢通过自己看书和记笔记来学习;有听觉型学习者,他们对听觉刺激敏感,喜欢多听多说;有动觉型学习者,喜欢接触和操作物体,自己动手参与认识活动。这种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有的学生总倾向于采取整体性策略,喜欢对涉及整个问题的各个子问题及可采取的对策综合思考,从整体上做出回答;有的学生总倾向于采取系列性策略,喜欢着眼于解决一系列具体的子问题上,按逻辑顺序逐步推进,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差异还可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场依存性的学生善于社会交往,易受他人影响,社会工作能力较强;场独立性的学生不好社会交往,较独立自由,对抽象和理论的东西感兴趣。如上所述的学生的种种个别差异正是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心理学基础。在现实中,对存在个别差异的学生开设统一的课程,使用相同的统编教材、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又以划一的标准和要求去检查考核,等等,正是无视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
  心理学的差异观要求教师对以下三点予以“注意”:
  一是注意摆脱“常模”的思想束缚。回顾学校教育的发展,17~18世纪班级授课制产生后,人们为提高集体教学效果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忽视班级中学生个别差异的倾向,即总是把学生看作都应该是一样的,有同样的基础、处于一样的能力水平,具有相似的个性特点,等等。认为学生理所当然都应该处于理想的常模范围之内。这种“常模”观念往往要求学生的一切都必须适应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具体方法,发生问题则往往抱怨和指责学生。摆脱这种“常模”思想束缚,教师才会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才会不断调整、改进、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去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相匹配,才能真正把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落到实处。
  二是注意同质分组的相对合理性。同质分组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提出来的,其初衷是便于教师组织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按年龄和年级分组,按能力分组,按社会人际关系分组等,是常见的同质分组的做法。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来说,按年龄和年级分组的针对性最弱,但这恰是现实中最常见的做法。按能力分组,有的把成绩作标准,有的把智力作为依据。理论上,这样编班便于教学而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表明,它也常常带来一些弊病。按人际关系编组是关心学生社会性发展甚于关心其学业进步的体现,在人际关系融洽的群体中,学生的自信、自立、自觉和首创精神能得到发展,它对学业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即通过使学生的潜质处于宽松环境得到充分的发挥来提高学生成绩的。面对学生丰富复杂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多样而又科学、可行的同质分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迄今的各种同质分组的做法,有必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短处、适用性和局限性。
  三是注意特殊儿童的心理学问题。特殊儿童除了品性不良者外,主要指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如超常儿童、智能发展迟滞儿童、情绪困扰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首先,对特殊儿童绝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把他们视为在某一方面是“低档次”的与众不同者,而必须把他们视为与普通人一样也具有一定禀赋和潜质的人,只不过其发展需要环境提供特别的条件和帮助。其次,要设法尽早及时鉴别特殊儿童,尤其是那些缺陷不太明显但因坚持完成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而身心承受重负的儿童。当然,对特殊儿童的鉴别应努力寻找他们的长处,突出他们的潜质而不是他们的能力缺失。最后,改变传统上把他们单独归在特殊学校和班级的做法。只要可能,就把他们保留在正常儿童的学校中,同时应从各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和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这就是当今教育特殊儿童的“回归主流”的新观点。
×         ×         ×         ×
  最后,需要指出两点:第一,素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人口群中独特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看,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凡是与人有关的学科,都与素质教育有关,都可以也应该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具备上述个体观、发展观、差异观在内的各种心理学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关于上述个体观、发展观、差异观在内的各种心理学观点,教师应该具有,各级各类的教育管理人员同样应该具备。理由很简单,身处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教育系统中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其中的领导层在考虑各种因素时也只有具备了心理学观点才能指挥好“前线”的教师。

带动,扩大,延伸

作者: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教育科研所  段  劭

  我区于1999年9月参加了《转型期中小学生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课题实验。最初参加实验的学校有8所,其中中学、小学各4所,实验班达50多个,参与实验的教师134人,学生3331人。我区参加课题实验的时间虽然不长,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了转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对课题实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下面就我区的实验工作从带动、扩大、延伸三个方面谈一下认识与体会。
一、带动整体工作
  通过实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生。陈会昌教授倡导的尊重平等的教育理论则是爱生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师生之间如果不是平等的关系,也就失去了爱生这个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育人也就难以存在。所以,在学校的任何工作中都应该体现用尊重平等的态度育人。目前,我区开展的课题研究很多,但我们认为只有《转型期中小学生的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这个课题可以作为龙头课题,它起到了一个牵动全局的作用,带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促进学校发展。
二、扩大实验范围
  通过一年的实验,本课题无论在实验学校,还是在实验班,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前不久,我区举行了跨世纪园丁工程答辩会,所有实验班教师答辩的理论水平都明显地高于其他教师,受到了一致好评。这一鲜明对比,说明实验和不实验就是不一样。因而许多非实验学校纷纷要求加入实验。为了做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我们因势利导,决定以点带面,扩大实验范围,由实验班扩大到全校,由城市扩大到农村,把点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推广到全区,使我们的课题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措施一出,立即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现在,我区的实验学校已从8所增加到13所。
三、延伸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堂教学观。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双向交流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德育为首需要尊重平等教育,教学为中心同样需要尊重平等教育,教师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尊重平等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把尊重平等教育理论向课堂教学延伸,它将会带动学校的整体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推动我区素质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课题实验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

作者:河南省平顶山市发电厂子弟学校  陈学诗

  我校于1999年9月参加了《转型期中小学生的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课题实验。参加实验的班级6个,教师12人,学生300余人。为了确保课题的实施,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研究目的
  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验操作小组,学校有一名校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领导小组在不同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承担课题的目的。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实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二是以科研为载体,达到全员育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2. 广泛宣传,学习发动,对学生进行素质调查
  请陈会昌教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转型期教育研究》上刊发的文章及有关理论,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体家长会,向他们宣传承担课题的目的,以此监督、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到家长的支持。
  实验前,校领导小组设计了学生素质调查表,分个性特征、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学习情况、家庭情况5个部分,45个项目。其中综合能力又包括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9项,涉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学习环境(教师、同学)对学生的影响和各种能力、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等,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摸底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自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家庭情况等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明确在课题实验中结合本校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等实际,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或矛盾,使学生的个性、品德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同时也建立了学生实验档案,作为实验中的依据,以便实验顺利进展,收到良好效果。
3. 健全制度,保证实验顺利实施
  学校将实验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工作,检查实施情况。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主要工作之一,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做好各项数据资料的积累工作,搞好阶段小结。
4. 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
  为了使实验教师尽快地掌握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迅速提高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展实验,学校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通讯上的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有关案例,领会其难点,明确具体实施方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认识到此实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到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健康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我们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学校把学生行为规范、师德规范和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一起抓;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教育与矫正教师、家长不规范言行一起抓,以教师、家长的素质提高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因为这样才符合科研的广泛性、合作性、针对性、时代性的特点,校课题领导小组还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常规教学管理要求》及《尊重平等三十条》。使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向课题靠拢,加强教师的科研理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明显地发现,教师的语言亲切了,授课的形式变化了,教育的方式多样了,教与学的效果也大不一样了,师生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推动了全校的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尊重学生、平等教育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科研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实验,学习教育理论,教师们认识到,必须要正确评价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必须要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摸索出一套转型期学校教育的模式。尊重学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基本杜绝了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师生间建立了平等、尊重的相互关系,教师的不规范教育行为基本消除,而耐心与学生交流的现象多了。教师们还认识到,要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自己,要放弃高高在上的位置,把自己放到朋友的立场上,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为他们想,支持他们,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思想转变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石。
  如四(一)班的赵某,自幼天性好动,其父经常打他,造成他有时对人抱有敌意的特点。一天上午第四节课,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走进教室,见赵某和纪某(女生,班干部)不知何故在你拍我一下,我还你一下,纪某见老师进来,赶紧坐好,赵某继续拍,纪某在哭,班主任老师严厉地对赵某说:“你是男子汉,心胸要宽阔,上课要紧。”赵某却固执起来,非要老师马上解决问题,情急之下,老师轻轻地拍他一下,让他坐好上课,他更加倔强起来,还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为了不影响上课,老师对他大声说:“站起来!”他怒目而视地回答:“就不站起来!”当时老师又生气又尴尬,僵持了一会儿,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反复写“冷静”,“冷静”,一边是写给自己,一边是写给他看。但是他说:“不看!不看!”老师想了想,接着写道:“赵××同学,今天是老师对你的态度不好,我当着全体同学向你道歉,说声‘对不起’。但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写着写着,听见赵××在下面抽泣起来。老师回头一看,他站起来了,对老师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当时,老师发现他本子上写了好几个“强”字,还有“我要强”等。老师明白了,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护自尊。
  下午,老师到教室上课,全班同学都藏在桌子下面,老师不知学生搞什么名堂,故意带着惊奇的语气问:“人呢?”话音未落,同学们都从桌子下面钻出来,一齐喊:“老师,我爱你!”同时,老师发现黑板上写着“老师,我爱你!”满黑板写上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当时老师激动不已,感慨万分,老师向学生道一个歉,会带来这么大的效应。
  事后,老师趁热打铁,找赵××谈话,告诉他,想做强人是对的,什么是真正的强人,怎样做才算强人,称王称霸、蛮不讲理不能叫强人。
  “六一”前夕,赵××自己上街买回拉花,指挥同学们布置教室。老师动手帮忙,他说:“老师,不用您管,我们自己做。”他兜里装着钳子等工具,爬上爬下,干得特“专业”。老师看着他的样子,心想:这样的孩子,一旦转化,走上社会是好样的,既聪明又能干。
  实验班老师把尊重学生的个性落到实处,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教育的有效性增强了,传统的师生观念有了转变。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师生对立的情况基本消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多,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师生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象增多,违纪学生明显减少。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平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在宽松环境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平等教育把老师们的眼光从少数尖子生身上转移到所有学生身上,它带来的是由少数学生的发展转变为所有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们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课题实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班干部轮换制、讲演会、外出参观学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作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育比赛、文娱演出等等,同学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我们明显地感到,同学们的组织工作能力加强了,平时组织班级活动只要老师稍加指导,同学们就会组织得井井有条。学生对劳动的意识加强了,参与劳动非常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也增多了,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均有人获得奖励。
  学生不仅初步具备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而且还敢向老师说心里话,给老师的工作提建议,主动反映学习上的得失。教师们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
  通过主题班会、师生对话卡和家校联系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各种违纪现象没有了。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苦心更加体谅和理解。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变化,良好的行为得以巩固,促进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厂领导、家长对课题实验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我校实施课题实验的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有些任课教师对课题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对本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转变不彻底,有待提高认识,加大实验力度,解决好观念转变的问题。
  2. 由于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和科研能力不足,一些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
  3. 实验教师系统把握理论、准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4. 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过程中,有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当干部后管不住自己,影响管理效果。我们准备学习好的方法,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5.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下一学年,我们将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多下功夫,加强对学生学习责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真扎实地做好实验中各环节的工作,相信实验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个性品德教育年级实施序列

作者: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  张  剑

前言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规范中学生自我修养、人际交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初中学生偏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中学生偏重于思想观念、政治方向和道德规范的树立。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学生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的课题实验中,根据课题组提出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自我~他人途径”的原则,我校制订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个性品德教育的年级实施序列。
  初中一年级
  年级目标:教育学生迈好中学第一步,做一个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和帮助他人、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具有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初中生。
  实施重点: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财物和权利;珍惜和爱护别人的财物和权利。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会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引导学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积极认真地参加升国旗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珍惜少先队员的荣誉。
  2. 集体主义教育:加强集体观念,培养集体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和爱班级爱学校的感情。
  3.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爱惜劳动成果,珍惜和爱护自己和别人的财物,开展自我服务性劳动。
  4. 行为习惯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礼貌待人的习惯和独立活动的能力。
  5. 个性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1-1 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1-2 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1-8 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2-9 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
  2-11 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3-17 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3-18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3-20 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和劳动。
  3-22 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乱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4-25 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5-33 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5-34 乘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干预措施
  1. 举行升旗仪式,各班轮流选拔升旗手、成立国旗班(护旗方队)。
  2. 采用班、队干部“轮流制”;开展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
  3. 成立班级文明岗轮流值勤,维护校园环境,实施自我监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4. 组织学习“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举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抢答赛。举行主题班队会:“坐、立、行、读书、写字”大学问。
  5. 开办美育讲座。
  6. 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初中二年级
  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做一个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好少年。
  施重点: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财物和权利:珍惜和爱护别人的财物和权利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道德理想,加深对祖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自觉地参加爱国主义活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好团队衔接工作,对共青团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 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培养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活动,服从集体生活的准则的行为。
  3. 劳动教育:初步树立劳动观点,能积极参加和种劳动,养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和校内外公益劳动的习惯。
  4. 行为习惯教育: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能正确对待男女同学的友谊;合理安排一周的学习、生活,形成“刻苦、求实”的学风。
  5. 个性品质教育:珍惜和爱护自己和别人的权利,具有初步的自治、自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懂得自我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一定的辨别美丑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1-3 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头发干净整齐、不烫发、化妆、佩带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1-4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吸烟、喝酒。
  3-18 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19 认真预习、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3-21 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追逐喧哗。
  4-27 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4-28 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
  4-30 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5-35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
  5-36 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5-40 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干预措施
  1. 继续开展各班轮流选拔升旗手、成立国旗班(护旗方队);
  2. 继续开展班级文明岗轮流值勤,维护校园环境,实施自我监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3. 采用班队干部“轮流制”;开展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
  4. 开展推优入团活动。进行团校教育。
  5. 开展主题班团队会:“告别金色童年,迈向火红青春”。
  6. 举行“学习方法辅导讲座”。
  7. 继续开展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
  8.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9. 继续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10. 开展校级学生干部竞选上岗活动。

初中三年级
  年级目标: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积极热情、自尊自强、勇于进取、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等良好品质。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做一个初具社会责任感、有法制观念、知法守法的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重点: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心灵(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知识、信念、理想、价值观、能力、尊严、人格);珍惜和爱护别人的心灵。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英雄人物的拼搏精神,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和荣誉,对共青团的性质和任务有一定的认识。
  2. 集体主义教育:懂得怎样正确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兴趣和爱好。
  3. 劳动教育: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积极参加社会义务劳动。
  4. 行为习惯教育:初步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形成“进取、遵规”的作风,掌握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全面协调地安排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
  5. 个性品质教育:培养自尊、自强、乐观、正直的素质,具有自我教育和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具有较全面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初步能力,以及一定的荣辱辨别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1-5 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1-7 不进营业性舞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
  2-12 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友好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3-23 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5-37 参观游览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肃穆。
  5-38 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干预措施
  1. 召开主题班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立志成才》。
  2. 开展法纪教育讲座、参观。
  3. 开展一次瞻仰烈士陵园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合格中学生”和“合格公民”教育,使学生明白合格初中毕业生和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进行“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教育。
  4.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职业道德教育。
  5. 继续开展团校教育活动。
  6. 开展青年志愿者“一助一”活动。
  7. 继续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8. 开展校级学生干部竞选上岗活动。

高中一年级
  年级目标:教育学生迈好高中第一步,进行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学生初步懂得社会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强化文明习惯和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
  实施重点: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心灵(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知识、信念、理想、价值观、能力、尊严、人格);珍惜和爱护别人的财物和权利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和成才观,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了解党的历史。
  2. 集体主义教育: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领导与被领导、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主动关心集体,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
  3. 劳动教育:参加必要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4. 行为习惯教育:具有公德观念、纪律、法律观念,遵纪守法。
  5. 个性品质教育: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1-5 讲文明。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1-6 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不唱不健康歌曲。
  1-7 不进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
  2-10 尊重他人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虚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2-13 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2-14 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3-20 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24 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4-25 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4-26 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4-27 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4-29 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4-31 尊敬体贴帮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4-32 对长辈有意见,要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尊重外地人,对问路者认真指引。

干预措施
  1. 选拔升旗手,轮流进行升降国旗活动;开展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咏比赛,开展爱国主义影评活动。
  2. 开展班级劳动周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3. 开展“青年志愿者”互助活动。
  4. 开展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军训活动。
  5. 举行教师、家长、学生联络会。
  6. 继续举办学生业余党校讲座。
  7. 开办美育课。
  8. 开展高中生辩论赛《应该怎样对待人生》。
  9. 住校生内务整理竞赛。
  10. 成人预备期教育。
  11. 继续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12. 开展校级学生干部竞选上岗活动。

高中二年级
  年级目标:以理想教育为中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形势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初步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克服主观片面和偏激思想。结合实际,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前途理想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树立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培养坚毅、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实施重点:珍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听从大人的正确指导,学习新知识,形成能力);珍惜并帮助别人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认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确立服从党的领导的观念。
  2. 集体主义教育:正确认识公与私、人与己、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培养竞争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珍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别人珍惜和履行责任和义务。
  3. 劳动教育:培养自觉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
  4. 行为习惯教育:懂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养成个人卫生习惯。
  5. 个性品质教育:具有求实、严谨的学风和作风,不怕困难、拼博上进的处世态度;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懂得机动应变;发展自我教育和反省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2-15 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不打扰他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时要道歉。
  4-30 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住宿。
  5-40 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干预措施
  1. 选拔升旗手,轮流进行升降国旗活动;
  2. 征文《不朽的英名、壮丽的人生》。
  3. 开展班级劳动周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4. 继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5. 举行高中生辩论赛《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6. 继续开办学生业余党校。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推荐党积极份子。
  7. 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8. 进一步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养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和习惯。
  9. 进行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
  10. 中学生创新能力“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展示。
  11. 继续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12. 继续开展校级学生干部竞选上岗活动。

高中三年级
  年级目标:教育学生珍惜中学最后阶段,立志成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劳动观、群众观、集体观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能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思想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交礼仪。
  实施重点:珍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听从大人的正确指导,学习新知识,形成能力);珍惜并帮助别人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个性品德培养目标
  1. 世界观、理想前途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正确对待毕业前途,把爱国主义的情感体现在适应社会要求、接受社会挑选的行动上。
  2. 集体主义教育: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3. 劳动教育:进一步树立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讲求实效的观念和劳动习惯。
  4. 行为习惯教育:巩固和加强进入高中以来养成的各种良好习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
  5. 个性品质教育:具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自主、自治、自控能力和自信心;培养进取精神,懂得及时做自我全面总结。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要点
  1-8 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2-16 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帮不上忙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珍惜时光。
  3-24 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4-29 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干预措施
  1. 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
  2. 开展“推优入党”活动。
  3. 主题班会“我的职业理想”
  4. 毕业纪念活动。
  5. 健康心理辅导讲座、咨询活动。
  6. 继续开展“师生对话”和“学校家庭联系卡”活动。
  7. 继续开展校级学生干部竞选上岗活动。

建立新世纪的师生关系

作者: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教科所  徐  钢

  在国外,从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到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教育界一直都在奉行一种权威教学观。在中国,师道尊严也是根深蒂固的。千百年来,为师之道,尊严至关重要。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俯首听命则天经地义。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从理论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师道尊严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加上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师生关系普遍存在着比较紧张、不平等现象。
  在当前社会转型之际,随着人们现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由此而产生了新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形成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时代气息敏感的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崇尚人格独立。他们也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尊师就是服从”,师生关系也进入了“转型时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许多教师已看到了这种变化,并逐渐认识到师道尊严是制约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21世纪是不欢迎师道尊严的,应该构建新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师生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那么,怎样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师生在校共同活动最多的地方,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此的表现至关重要,课堂上的师生教与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才会有互相尊重、合作的气氛。教师有个性,学生也有个性,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个性去强制所有学生,而应当充分展示自己和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克服彼此的个性弱点。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有发现才会有创新,有不同意见才会有思考价值,真理在碰撞中才能闪光,指望学生一想就对,一说就好,一做就成功,那是不现实的,是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若是老师在此再给学生以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更不应该了,那样只能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
  第二,新型师生关系要建立在课外活动中。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教师要放下尊贵的师道尊严,抱着平常心,深入学生生活的圈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活动中,如果学生们能够向教师发表看法,与教师辩论,向教师提一些合理的要求等,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师生关系在趋向互动、交流与和谐,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日益加深。
  第三,新型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犯错误是很常见的。教师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时,不能是我说你听,我说你服,要求立竿见影,这或许可以治标,却不能治本。教师的“说”要使学生“服”,应该是先努力改变师生间的从属关系,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学生的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寻找共同语言,对学生态度和蔼,有深刻长久的教育热心,这样说起话来通情达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教师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更尊敬老师,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四,新型师生关系要建立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基础上。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尊重、不服从、不理解老师。这里固然有学生的过错,但教师能否从自身查找一下原因呢?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情况,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职责、任务等不能清晰把握、教育行为常受自己情绪影响有关。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自己完美的师德和博学多才来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拥戴。
  总之,要想让素质教育在21世纪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友爱。

重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谈初一《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教学

作者:重庆师范学院  张  潜

  现行的初一《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委1997年4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标准》编写的,从课程要求和教材本身内容来看,我更倾向于把这两本初一的教材看作是心理教育的教材。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计划,它对推动和促进当前普通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初一《思想政治》课,是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构建的一门独特、新颖、富有实效的课程体系。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它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有显著区别。下面就初一《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的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把发展学生心理品质放在首位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矛盾、促使其人格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但是,传统的德育课“政治”味很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大多以说教与灌输为主,而忽视了品德心理的发展和培养,所以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上政治课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只要肯花功夫去背,都会有很好的政治课考试成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没有了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他们做出是非判断的时候,他们的实际表现往往与卷面成绩相距甚远。心理教育则是一种旨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掌握社会技能、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要经历把外界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就是建立相应的心理结构、形成心理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参与道德活动实践的结果,而心理教育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该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以认知为主导”,明确地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等梯级认知目标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的《思想政治》课成了心理学知识课。我曾在一所学校看见正在上《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的初一学生,齐声唱读课文。还有不少初一学生在考该课之前猛背教材上的黑体字,对课后的“练习与活动”中的问题,翻着教材一个个作答而后背下来,如“什么是心理”、“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等等。可怜的学生们这样对待考试,即使是考了90分、100分,我仍怀疑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有哪些心理活动,是否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做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即他们是否真正发展和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品质。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突破教材“以认知为主导”的编排,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应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和把握自我,促使其心理的成长。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既然《思想政治》课要以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为目的,那么,在该课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培养,说到底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的成长,没有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就谈不上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问题逻辑,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就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方法的改变、住校生活的适应等,对其心理发展提出了什么要求,只有针对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己得到应有的认识,做出理智的选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发展起自身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友情》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来自学生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学习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友情进行分析讨论。如某同学在考试时遇到难题,向他的好朋友求助;某同学在生活上有困难时,他的好朋友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某同学在踢球时打碎了教师窗户玻璃,他的好朋友怎么办等情境。通过分析、回顾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逐渐对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能够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友情,该如何去建立友情。至于本课所要求的“友情的三个特点是什么”,“友情的概念”,“友情的基础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判断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优点也有不足。教师不但要接纳学生的优点,也应该接纳学生的不足,不能因其缺点而忽略、歧视学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班上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不论其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如何,性格活泼与否。也就是说,班里所有学生都应该是活动的主角,没有配角和观众,如果说有一个配角,那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尽量不做是非评价,例如,在《善于调节情绪》一课中,一个学生谈到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时说,自己情绪不好时就胡乱花钱、摔东西。这时,教师不是说你这样做不对,乱花钱是浪费,扔东西是破坏行为,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质疑或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辩论,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发展。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突出的“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没有学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解铃仍需系铃人。因此,以活动作为心理教育的载体,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生活为逻辑、问题为逻辑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去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实现心理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总之,心理教育应尽量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防止心理教育课程化,不要误入“为发展心理品质却增加了学习负担”的歧途。
  另外,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是能否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条件。对于《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教育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比如,熟知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动态,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习动机、态度及自信心的培养等方法和途径也应有一定的掌握。要具有初步的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性格特点等心理因素,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教师自身的人格休养、健康的心态,对上好心理教育课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教师,应具有积极的心态,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其人格本身就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好榜样。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三、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问题有些是教材上没有提及的。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补充,或集体辅导,或开办讲座,或组织专题讨论,以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学校的心理教育课要取得良好效果,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起学校-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才能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实际上,初一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认真地讨论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人有机会 人人都发展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附中 沈  璟  郭  慧

  早在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提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班级管理一直以班主任—班干部—学生为模式。班干部大多数是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来任命,即便由学生选举,其中也大多体现有班主任的意愿。那些能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大多数是能力较强、成绩较好、长期生活在赞扬声中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平平、能力平平、有突出缺点的学生则充当着被领导的角色,平平庸庸地度过其青少年时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期,如果社会角色长期固定,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长远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长期担任班干部,那他工作以后很可能成为领导干部,而缺乏这样经验的人,以后担任领导工作的机会就比较少。然而,这样的班干部产生的方式,与学校“全面育人,育全体人”的现代教育观念相悖。我们认为,应给每个学生平等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我们于1999年参加了陈会昌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项目《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小学生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的实验,其中一项干预措施就是推行班干部轮换制,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通过抽签方式,随机产生班干部。每个学期至少有一至两次机会担任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积累必要的人际交往的经验,这对于他们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完全必要和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曾指出“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权利,并且只要给其机会,都能做出明智的判断。
一、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发展
  班干部轮换制以平等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在班级管理中给予人人平等的机会。通过抽签自然产生班委会,任职两周内,班委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班内事务,密切合作管理班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以下优势:
  1. 班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展个性、发挥特长的机会,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成绩定论为“差生”的学生。
  例如:小颖,小学成绩极差,性格外向,像个假小子。在小学期间,因为学习差,受到教师、同学的排斥。在班委轮换过程中曾担任过班长、生活委员等职务,任职期间,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管理十分到位。尤其是担任生活委员时,能够以身作则,班级卫生等一些杂事整理得有条不紊。这也使我们发现她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有这样的机会才能得以显现,得以发展。
  2. 班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维护自身尊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罗杰斯指出“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而是值得尊重的。”在实行轮换制中,对于个性心理品质有严重偏差的学生,我们给予了积极地关注,充分地尊重。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得到师生积极的关注与尊重,引导他们逐渐地矫正了心理偏差。例如:学生小晨,有家庭暴力倾向,还表现出自我封闭特征,少言寡语,很少与同学交往。在轮换制中,他曾担任生活委员,任职期间,据其母亲说:“每次轮到自己的孩子时,我都能感到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当他轮换为生活委员时,他很高兴地告诉我这个消息,让我早一点叫他起床,因为他要去开教室门,要搞卫生。我从那时感到了孩子有了责任感,他还告诉我这次本来是选为班长的,他觉得自己不称职,从这里我又感到他能想到自己的不足。从这小小的轮换制中,他能够悟出一点道理,这使我感到十分的欣慰,我不知道他做得怎样,但我十分感激老师给他学习锻炼的机会。”特别是在班委离职演说时,他能够面队全班同学大声、清楚地总结任职期间的成就与不足。全体师生对他这种惊人的转变报以多次热烈的掌声。
  3. 班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
  在轮换过程中,我们规定每一任班委不能重复担任曾担任过的职务。使得男生有可能担任不擅长的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出板报、管理卫生等工作;女生则有可能担任体育委员,带队喊号;成绩差的学生有可能担任学习委员,领读、测验、统计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纪律散漫的学生有可能担任班长,管理班级纪律。当干部时,不仅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还要承担一定的工作职责;当普通同学时,要服从管理,支持班委工作;全体同学彼此协作,争取集体荣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的适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班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培养集体观念和责任心的机会。
  罗杰斯指出:“每个人都能学会建设性地承担社会责任。”由于以往大多数的学生缺乏担任班委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被领导的态度和习惯。参与班级建设的愿望逐渐地烟消灰灭,对班集体的事务漠不关心,失去了对集体甚至对本人的责任心。但是,通过班干部轮换制,许多学生又重新燃起希望。例如,学生小弨一直是个很一般的学生,所有表现平平,在班级中从来都是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对于班内事务也从不关心。在班委轮换的初期,几次担任班委都是敷衍了事。有一次,他被推举为学习委员,开始工作十分不主动,早读不领读,作业不统计,缺少责任心。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和他谈话,要求他必须领读。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带读。结果许多单词读不准,课文也不熟,笑话百出,一看就知道他根本就没有事先准备好,也根本没把学习委员的工作当回事。当天,他成了同学们口中的笑料。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通过这件事,了解老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激励我们,就是让我们有责任心,有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就不配做一个好学生。”
  5 班干部轮换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班干部轮换制对于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给那些不出众甚至被定为“双差生”的学生带来了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激发了学生“抓住机会,努力干好”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发挥潜在能力的积极性。使那些从未被重视过的学生热情高涨,同时,通过尝试与实践,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我行”、“我也能干好这件事”。例如:小强,小学毕业双及格上中学的学生,由于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而造成成绩长期不佳,老师、家长甚至他自己都失去了信心。但是,他为人善良淳朴,在担任班委的过程中,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在实践过程中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并且带动其学习成绩也在稳步地提高,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进步,成为一个中等生。
  6 班干部轮换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均衡发展。
  那些能力较强、成绩较好、一直都是老师“宠儿”的学生,在轮换制中由于角色的不固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我们及时找他们谈心,消除心理隐患,让他们担负起“顾问”的职责,让他们感到老师仍然需要他们。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些从来就失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则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增强了自信心。
二、社会评价
  1 教师评价
  大多数教师对于班干部轮换制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干部轮换制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增强现代意识,培养多种能力,有利于集体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这也符合21世纪人才的要求。
  但是,班主任如果任命那些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那样班级的许多事情就不需要自己管,自己比较省劲,班级相对也比较稳定。而实行轮换制,班干部不固定,班级不稳定,班主任操心多,辛苦也多,而且,实验初期纪律也相对要散乱一些。
  我们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轮换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益无害,眼前的困难随着学生的成长,会逐渐解决,学生也会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值得去尝试,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2 学生评价
  我们在学生中作过有关轮换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这种新兴的班级建设管理模式感到新鲜,而且兴趣浓厚,热情较高。通过实践,学生也逐渐地成熟起来,认识到轮换制的好处。有的同学甚至建议一周轮换一次。
  有些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同学之间制造矛盾,害怕有的同学会借此机会进行报复。有的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担心大家不服从他的管理,不支持他的工作。
  我们认为学生的担心不是没有必要的。孩子们从小是在缺乏尊重、平等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也存在转变观念的问题,在他们头脑里也缺乏尊重别人、平等对待别人的意识,长时间以来,成人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他们身上,有以上的想法很正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观念也会发生转变。
  3 家长评价
  绝大多数家长对于轮换制表示认可,认为对于孩子的发展很有益。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家长们能够从多种角度对轮换制进行分析,如:对于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责任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家长还能提出许多好的建议,表现出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
  但有的家长也认为不必轮换,原因一是认为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兴趣,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二是觉得有的孩子没有能力,轮换制未免有点“赶鸭子上架”;三是觉得有的孩子品行不正,这样的孩子作班委怕会带坏班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班干部轮换制是一种以尊重平等为原则的新教育观念,通过这种方式,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体现他们存在的价值,让全体同学在实践中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这也使德育工作落在了实处,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尽管有的学生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体会、去领悟,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得其中的道理。正如蒙台梭利一句有名的教育格言所说的那样:“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

在教育实践中挖掘“尊重平等”的丰富内涵

作者:四川省宜宾市四中  曾  超

  中、小学教育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怎样科学地、有效地将“德育为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也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我国经济转型期中、小学生的个性、共性、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怎样引导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教育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其意义的深远、关系的重大已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发展,个人的生存质量等本质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参阅了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教育的核心。虽然在方法上因社会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多数都是经受了特定社会时期的检验证明有成效的,它们对后期教育理论的提出,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国的经济变革、人口政策等基本国情而由陈会昌教授提出的新的德育观:“尊重平等”的诸多理论、原则以及可操作的方式,为新时期的教育方法拓展了一条广阔的途径。
  笔者反思多年的教育实践,结合陈会昌教授的理论,感觉传统教育中以“训”为主,将教师的成人理论“强加”于学生,虽出于好心,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言行,是学生的故意,是他们不懂道理,跟老师对着干,是坏习惯使然。于是找来学生一通大道理,一阵训斥。甚至请来家长组成“联合战线”给学生以精神和肉体的“残杀”。其结果是学生惧于“威慑”有所收敛或口头、书面地保证应付了事,而不能以他们的阅历、感受真正认识到“事情”将会产生的危害和后果,在一段时间后又可能“死灰复燃”或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若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待这些“事件”,从事件发生的本源去理解学生,并从中找到“引导”学生意识危害、后果的方法,那么学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里就笔者在教育过程中,针对转型期学生的一些“共性”、“热点”问题的处理和引导方法与大家共商。
一、腼腆与交流
  现代社会,个人的交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学校的教育环境正是培养学生交流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学习中的书面交流,还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的口头交流能力的培养,都应在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腼腆则是交流的“大敌”,引起“腼腆”的因素很多,形式也是多样的,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腼腆”。从环境上找原因,是缺乏“交流”的“磨炼”,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学生参与交流。多利用一些非正式场合随意地与这些学生交谈,让学生轻松地摆谈他们熟悉的事情,鼓励他们发表看法,甚至像他们的同学一样发表一些“幼稚”的看法,引导他们交谈,再逐步地引向“成熟”的观点。应该多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们交谈,无拘无束地让他们发表看法,尽量少用“成熟”的观点去规范认识,而是以讨论的方式提出“看法”,给学生以思考、认识的余地。
二、利己与助人
  目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这些学生的“利己”倾向较突出,在言行上反映出“自私”,而较少“助人”。这对学生未来处世极其有害。这些现象是学生长期生活的习惯反映,并非本质决定的,学校环境是纠正这一习惯现象的良好时机,应及时把握,创设氛围,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感受助人的愉悦,纠正自私的习惯。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捐助”活动,阐述其意义,纠正以“钱”取“誉”和随大流、不得已而为之的倾向,尽量挖掘、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一次,我班里的一个学生住院了,他的家庭环境优越,而在各种“捐助”活动中显得不积极,甚至对此类活动常有微词。我组织几名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同学们不仅关心他的病情,而且还主动提出帮助他学习,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在以后的各种捐助活动中,他不仅主动积极,而且还与班上几名较困难的学生结对子,在经济和学习上互助,带动了班级的互助友爱风气,比起学校、教师的“说教”更让同学们乐于接受。
三、爱情与友情
  学生从儿童到少年两小无猜,并无爱情可言,只有友情。而从少年到青年(大约十五六岁),爱情的情愫萌动,男女同学的接触和交往,不仅老师、家长“敏感”,就连学生自己都感到“别扭”。处于“危险”时刻,教师的正确疏导,对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尤为重要,而“阻”和“吓”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要知道,学生在此时的逆反情绪非常容易引发。这一阶段学生间的交往已开始选择“情投意合”了,男女同学单独频繁交往时有出现,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而且更“直露”,更小龄化。我教的班级也出现了这一现象,于是我以让大家品尝“疏果”的桔子(在桔树挂果到乒乓大小时,为了使健康、向阳的果子长得更好而摘下多余果子)为内容,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友情与爱情”。又苦又涩的“疏果”让同学们直皱眉头,从“疏果”与成熟桔子间味道差别悬殊中,引出了“爱”之博大,“情”之友谊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对情爱的“时”和“度”的把握,同时鼓励同学间的坦诚交往,而现阶段是自己各方面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只有当自己足以“成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情爱”的甘美。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进一步对个别学生交谈、调整,学生之间的交往氛围也就正常了。
四、游戏与学习
  游戏人人都玩过,但游戏一旦入“迷”却要误事。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游戏”是“废寝忘食”,已有了好几年的“玩龄”了,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学习成绩始终徘徊在“危险”的边缘。一个星期天,我特邀了几个“玩痴”到我家里玩电子游戏,并拜他们为“师”。游戏的确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有丰富、多变的画面、情节和方式,有成功的喜悦和奖励,即便是“通关”失败也激起你从头探索,锲而不舍。玩后我与“老师们”交流体会,并告诉他们,玩游戏其实也是学习和探索,与我们学习知识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动力”。实际上学习上的“通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同学们再通过动脑、动手而熟练地“过关”,不断地将各种“过关”经验积累起来就掌握了知识、方法。目前这些知识没有吸引力是我们不知它们的作用,但以后的生活却离不开。这件事后,几个学生对电子游戏不那么“痴”了,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班级活动中,我还常组织学生做游戏,如用扑克牌玩“二十四”(任发三张牌,根据牌点数,用四则运算组合出结果为二十四,谁报得快谁为赢家)淘汰赛,最后选出三至五名优胜者,可以向任何同学(包括老师)提“难题”且不能拒绝回答,气氛异常活跃。还有象棋、五子棋擂台赛等,既调节了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又蕴含着学习的要素,还可以借题发挥,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
五、足球与激情
  20世纪最后这一年,足球也成了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而且有部分学生还抓紧课间休息的点滴时间玩上两腿。这一年对球迷来讲的确过瘾:中国女足辉煌的遗憾,甲A的谜底,“曼联”商停补时的奇迹,杨晨所在的法兰克福以分秒计算的理论变现实;中国著名球星范志毅、郝海东、孙继海的相继禁罚……都成了学生们议论的焦点。利用这些“热点”问题、事件和同学们的激情,我讲开了足球精神,竞赛准则,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自强协作。从分析“最强的国奥队”的失利谈毅力的磨炼,基本功的重要性,个人能力与团队协同、灵活应变等无不与我们目前对学习、知识的态度殊途同归,将同学们对足球盲目的“狂热”引导到理智的分析,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结果是激情依然,但不仅仅是足球。
  诚然,“热点”和“共性”还有很多,学生需要引导的问题比比皆是,只要本着“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善抓善导,锲而不舍,终将集腋成裘,形成风气。我认为对学生尊重平等,就要从他们感兴趣的事件中,从他们不良的言行、习惯中,分析存在的原因,有理、有利、有节地挖掘教育、引导的素材,扬长避短,循循善诱,留些思考和回味,不要强求学生规范划一,给些时间,给点机会。在这“尊重平等”之间,学生也乐意向上,接受你的教诲,从而,集点滴成习惯,在愉快中健康成长。

尊重平等:教育的捷径

作者:河南省洛阳市第五中学  蒋清莲

  我是属于那种不甘人后、干起什么事来都特别认真的那种人,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历来以“严格”著称。“谆谆教导”加“训斥”,让学生不得不听话。虽然当时也管用,却总难免会出现一个个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音符,让人感到心烦,其“苦”无穷。
  在参加“尊重平等”教育的实验中,我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其间,我采取了如下干预措施:
  一、面向全体,选拔干部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4)班班主任,全班60位同学。在一次“心理导向课”上,李成同学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深思。他说:“到了中学,我们不仅很注重老师的评价,而且很注重同学的评价。”是啊。何不利用这一点,来增强同学们的民主和独立意识呢?于是,我们从班委、组长到科代表产生都是自愿与民主选举相结合,我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校学生会干部的竞选。为了鼓励大家参与竞选,我列举了当干部的好处:既能为大家服务,从中得到乐趣,又能锻炼自己,积累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管理者的能力。大家自愿报名后,没有选上这种职务的还可以干另一种职务,如没选上班长的还可以当组长、值日班长等。结果,同学们都踊跃参加“竞选演说”,为“民主治班”出谋划策,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井井有条,班风好。
  二、尊重主动关心集体的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班级的事务,我和同学们达成了一种共识;这60位同学组成的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来热爱她、主动关心她,就会感到她的温馨,就能在这里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样,许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板报组”等。在田乐的带领下,全期共出板报专利10期,“学习园地”内容换了13期,板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日一句的“名人名言”有张静等同学写,“图书角”有钱怡等人管,拖把坏了有王宁等主动修,笤帚散了有张星等主动绑……班里出现了一种人人爱班级、事事有人去发现、抢着干的可喜局面。我感觉,这班主任当的挺潇洒!我只要及时表扬、让纪律委员别忘了给这些同学加操行分就行了。
  三、在评定操作分时体现尊重平等
  操行分的评定,长久以来我们都是由班干部执行加分或扣分,但弄不好,就会因为谁加多了或扣多了而出现矛盾,挫伤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为了弥补平常加扣分中可能出现的疏漏,我们进行了“自我评价”,以促进相互了解、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同学;期末又将20分的“自我加分”权还给大家。凡自认为被漏加或漏扣分的都可写出理由,要求加上或扣除。此举使得那些表现好了而“默默无闻”、没被发现的同学积极性大增,从而减少了同学、干部对老师的依赖性,免得老师成天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辛辛苦苦还不落好。
  四、平等对待顽皮不守纪律的学生
  在我班,有不少聪明好学的乖孩子,但也有一些顽皮好动、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好孩子人人都喜欢,差孩子就难免让人厌烦。
  其中有一位学生肖候,小学时就以“顽皮好动”出了名,来到初中,依然故我。他个子小,坐在第一排也不老实,找了左右的说话又找后边的说话,坐在那都是“侧身”姿势,吵得周围不安宁。因为这,我找他谈过多次话,也向他家长反映过,就差没在全班点名批评。他每次都表示好好改,过半天一天又“忘乎所以”了。有一回坐在他后边两排的一位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对我说,孩子回家哭着要求调座位。电话里,我听着那位同学伤心的哭声,心如针扎。别人跑了近20里地来这上学,早出晚归,希望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过分。想到这不守纪律的肖候,我气不打一处来,真想狠狠地惩罚他一下。可是,这能管用吗?我相信他过去受的惩罚不会少,要管用的话他早该好了。对,还是心平气和讲“尊重平等”吧!第二天,我又找肖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问他:“最近班级情况怎样?”“你自我感觉如何?”他说:“我表现不大好,总克制不住自己好说话、好动。”“你知道同学、家长对此的反映吗?”他茫然地看着我,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些。我用欣赏的口吻夸他聪明活泼,干科代表工作热情高,如静下心来深入钻研,没准儿真能当上一位数学家(这是他的愿望)。可现在上课说话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使得老师烦,同学家长意见大。怎么办?人人都有自尊,你就不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态度?我说得他不住地点头称是后,又建议他学学鲁迅刻“早”字的办法写个“不说话”的座右铭用来提醒自己,要发言就举手,从一分钟一分钟做起,一节课一节课坚持。接着我又把他周围的座位作了调整,嘱咐周围同学帮他克服这个毛病,我们天天检查总结,及时表扬鼓励,结果效果显著。师生们一致反映:肖候这阶段表现真好,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可见尊重、关爱能使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这期间我不动肝火,既没伤自身,又避免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五、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我班有一位女生李柔,体形很胖,动作总是慢几拍,什么时候都是显出一副不着急的样子,特别想得开。你个别找她谈话也难见她表情有什么反应,体育自然是不及格了。学习上组长常来告状:“李柔今天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说:“李柔很差!”有一回,组长又反映:“李柔又没带作业!”我问李柔怎么回事,她答:“忘带了!”“完成了吗?”我问,答曰:“完成了!”“那好,下午带来吧!”到了下午再问她,答曰:“下午走急了又忘了!”问到第四次,还是“忘了!”这时,我真怀疑她是压根儿就没做或是把本子都丢了。同家长取得联系后才证实了她根本没做,前两天一有空就偷跑去学画画了。可老师在追要作业这两天中她怎么还不赶快补上呢?原来是她想着老师事多,问过一两遍就“蒙”过去了,没想到老师这么“认真”。唉,我真想对她说:“你怎么这么……”可是,伤了她的自尊,她要是连一点信心都没了,这三年可怎么带?忍了再忍,我只好请她家长当晚督促完成后,第二天让她再来给我“交差”。趁她来交作业时,我赞扬了她兴趣广泛、学画画的积极性高,又指出按时完成作业的重要。将原本想用的反问句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改成了陈述句。当她稍有进步就表扬鼓励,或发喜报、加操行分。通过不懈的努力,李柔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这学期她的进步很大。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对我说:“真感谢您对孩子的培养,我们非常佩服您!”
  肖候、李柔等同学的进步,使得全班同学为之欣喜,师生之间出现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从“尊重平等”教育中,我感到其乐无穷! 

在尊重平等教育中和学生一起进步

作者:广西柳州市第十四中学  韦  灵

  课题实验在我校开展将近一个学期了。作为一名参与实验的班级的班主任,我及时地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实施了尊重平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题实验中一系列干预措施,使班上的气氛融洽了许多;而且由于同学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重视,都比以往更积极、更乐意表现自己。现在,很少有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相反,给班级提建议的人多了,给老师提意见的人也多了。不少同学都在进步、在成长。但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进步的不仅仅是学生们,还有我自己……
校服风波
  一直以来,班上有一些学生在着装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喜欢穿一些稀奇古怪的T恤衫,有的喜欢穿大喇叭裤,都是一些不适合中学生身份的服装,尽管作过强调,但这种现象在班上似乎屡禁不止,通常是这种不该穿的款式刚被“消灭”掉,另一种新的样式又冒出来了。在找这些学生认真地谈过话之后,我发现,这些学生家里条件比较好,但家长管得不严,有的甚至因为太忙而经常不在家,因此常会随便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而这些缺乏一定审美意识的学生则用来乱买衣服,乱赶时髦。
  我寻思着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时,想到了刚发下来不久的统一制作的夏季校服(包括两件上装、一件下装),于是我有一个主意。
  第二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向大家宣布:“为了制止胡乱穿衣、胡乱攀比的不良风气,从明天起,每个同学必须每天穿校服,不允许穿其他服装到校。”
  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多半是表示惊讶和不满的。有的说:“干嘛就我们班有这规定?”
  我说:“这个措施对纠正我们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惯是很有好处的。再说也不单是我们班这样规定,日本的中小学生不都是穿校服的吗?也许大家刚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了。所谓‘万事开头难嘛’”!我并不想解释太多,以免引起更复杂的纠缠不清的问题,于是制止了他们的议论,并且利用第二天的时间强制执行了一次。
  接下来的几天,看着学生们整齐的着装,我觉得心情舒畅。我甚至后悔没有早一点想到这个主意。
  但又过了几天,渐渐地,我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在这些身着校服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脸上少了笑容,多了沉默,而这沉默后面又像是隐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烦躁。看来,大家并没有如我所愿:“习惯”下来。
  我暗暗反省了一下自己的“举措”:仿佛并没有什么不对啊,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这难道不是我应该做的吗?对学生从严要求,也是很应该的啊!
  这时,我收到了一张匿名的师生对话卡,上边写着:老师,我觉得您让我们每天穿校服来校的建议很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请您考虑一下:①校服太热了,经常热得我们汗流浃背;②每天穿校服,那么我们原来的衣服不是藏在柜子里浪费了吗?③我们的校服天天穿、天天洗很容易破旧,到了初二、初三怎么办呢?请老师三思啊!
  看了这张卡片,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有些惭愧,看来自己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做法也太简单、太理想化了。进而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我的举措确实是太不实际、太强硬、太没有人情味了。难怪会引起大家的不快。但是,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应该怎样才能纠正过来呢?我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我以着装问题为主题,召开了一次计划外的班会。我首先检讨了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全的缺点,接着向大家宣布取消每天穿校服的规定!学生们顿时一阵欢呼。待安静下来后,我提出几个问题:不穿校服,是否就可以穿奇装异服呢?是否应该对一些不良的着装习惯提出要求和限制?……由于前面的宣布已“赢得民心”,学生们积极地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少学生走上讲台发表看法,最后绝大部分学生达成了两点共识:1.升旗仪式等一些统一集会或活动应身着校服以表现出集体的精神面貌;2.不应该穿着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服装来校,如不慎穿来,老师有权要求其回家整理。我一边听,一边观察着那些常“犯规”的学生,他们仿佛隐约领悟到了什么。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班上的气氛渐渐恢复了平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在班上开展一些审美教育,并找那几个“犯规”的学生谈了话,渐渐地,班上的穿着不符合规范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这件事使我越发体会到“顺应学生心理,事半功倍”的道理。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多采用“心理换位法”,多替学生考虑,而不能一厢情愿,强加于人,否则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具有片面性,而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我还意识到,教育工作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需要我们积极调动思维能力,而不应过于单一、呆板。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却也不能失之温和。
一次感动
  一天,我收到陈××同学给我的一张师生对话卡,上面写的是他给我提的意见:“老师,我觉得您上的英语课讲得太快了点儿,我有些听不懂。”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陈××同学的成绩在班上算是十分差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接受能力要比一般的孩子弱许多,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掉队,总是觉得吃力,因此他的家长在学习成绩上对他也不作太高的要求。坦白地说,要提高他的成绩。也许不单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慢一点就能解决的。但我觉得,此刻陈××同学内心的焦虑,恰恰体现出了他宝贵的上进心,而他对我所流露出的信任和期盼,让我觉得应该为他做点儿什么。于是我给他回条说:“你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老师今后上课一定注意讲慢些,请你时刻监督。”
  到了下一次上课时,我特意比平常讲慢了一点儿,对知识点的分析也比平常更仔细。我注意到,陈××同学也比平常专注了许多。但从他脸上不时掠过的茫然来看,他可能仍然听不懂。也许他希望老师能再讲解得慢一些吧。但为了顾及班上其余的大部分同学,也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再讲得更慢。下课了,回到办公室,怀着对陈××同学一些愧疚和隐约的不安,我想:他还是没能在课堂上听懂,心里一定对老师觉得很失望吧!正当我考虑是否应对他加强课外辅导,但又不知是否奏效而犹豫不决时,他走进来又给我递了一张师生对话卡,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跑开了。我打开卡片,一句话映入眼帘:“谢谢老师,我觉得您这节课上得非常好!”这句意想不到的表扬,使我的心中一阵感动:多么可爱的学生啊!我只不过是为他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变,他就如此慷慨地表扬了我;尽管他还是没能听懂,他仍然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并且仍然给我信任!感动之余,我想到了自己:面对学生的这种宽容,我能有任何理由做得比他们差吗,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能理解达尔文说过的这句话:“任何的改正,都是进步”,我们应该有比学生更宽阔的胸怀,应该对他们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少一些烦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我觉得,我们应该谨记国外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的话:“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如果他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他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他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后来,我给陈××同学做了课外补习,还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和他“结对子”帮助他。在他自己以及大家的努力下,最近的一次测验中,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十多分提高到了三十多分,和他自己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个学期的工作实践,让我感到,实施尊重平等教育,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因为我们所搞的尊重平等教育,是相对过去老师对学生不够尊重、师生之间不够平等的现状而言的。过去的不尊重、不平等,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而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负有主要的责任。尊重平等教育使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多了坦城相见的时刻。我在教育着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教给我很多,让我不断思考,也不断剖析着自己。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就像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时时映射出老师的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让我们在体验到酸甜苦辣的同时,得以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我,得以和他们一起,共同地进步。

尊重平等是我们工作的理论根据

作者:中铁隧道局洛阳子弟中学  陈  彦

  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和班主任工作中,我虽也明白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爱学生、关心学生,但这种爱和关心往往是建立在“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基础上。特别是初从地方学校调至企业学校,面对在家倍受骄纵、优越感特强的独生子女,这种教育方式使我的第一届班主任工作屡屡受挫。可巧,在我担任新一届班主任工作一个月后,有幸听取了陈会昌教授的报告,内心受到很大冲击。作为课题组成员,作为实验班班主任,一年来在尝试尊重、平等教育的工作中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放下自己的老师架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学生接受自己。老师的严厉,往往使学生敬而远之。这期间,我开始有意无意地放下自己故意端起的架子,由少变多地绽开自己的笑脸;讲课时,一只手偶尔轻轻从一男生头上滑过,偶尔轻轻搭在另一女生肩头,力求一个笑嫣、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拉近师生间思想上感情上的距离。学生杨飞在新年之际送给我的一张贺年片上写道:“希望天天都能看到老师的笑脸”。我想,这可能也是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其次,多给学生信任,放手班级管理,使之感悟成功与满足的喜悦。从尝试轮换班干部入手,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单纯依靠学习成绩衡量其优劣;另一方面,也让其感到老师相信他们,看重他们,特别是一些在小学从未当过班干部的同学,在惊喜之余、激动过后所表现出的工作热情更是高涨,我便充分利用后进生做班干部这个契机促其转化。
  张蔚同学是个成绩较差、表现也很让人头疼的大男孩儿(在我班个头儿最高),初一开学不久就因扎破一初二女生的自行车带而被家长找到学校,后又在一学期内同本班同学打架2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同时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正值达标训练紧张阶段和学校广播体操比赛前夕,轮到他当体育委员,这可是个绝好的机会。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张蔚,你是咱班的老大哥,体育又是你的强项,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之后的日子里,他每天早6点到校带同学们锻炼,还主动承包了班里达标困难的一个小胖子,课间操及课外活动的训练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他离任演说时居然还谦虚地说没干什么工作,我赶紧补充:“咱们班近两周的达标训练效果很好,广播体操比赛也获得了第二名,这是与张蔚的辛苦分不开的,让我们为张蔚鼓掌。”以后的张蔚像变了一个人,经常早早到学校帮其他同学打扫卫生,下课帮老师送教具,学习成绩也由不及格到及格。五月份又轮他做了一次班长,那次我因学校开会没能参加原定的主题班会,他不仅顺利主持了班会,还作了详细记录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过后我及时给他家里写了报喜信。当然学生的思想是不时发生变化的,这更需要老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现在,班里搞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均由每届班干部自己主持,虽然时显幼稚,但毕竟是一种锻炼,对他们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份满足和成功的喜悦,这不能不说是尊重平等教育的结果。
  再次,对学生积极评价,指出问题,提出努力方向。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生个性特点,抓住有利时机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庆庆原是一个贪玩好动、成绩平平、但有着倔强性格的男孩子,一次数学单元测验,他看到邻座一女生考得比他好,便很不服气,表现出的言行极不友好。我得知后,通过师生对话卡明确指出:“你聪明活泼,基础也不算差,为什么总也比不过一个女孩子,两个字——贪玩。假如把你玩的精力再拿出一半放在学习上,假如你还是一个男子汉……”他在给我的回卡中认真检查了自己,表了决心,后来,我还听别的同学说,魏庆庆回到教室后当着几个男同学的面发誓:“我一定要超过×××(邻座女生)”。期末考试,他果然以0.4分的优势超过她,跃居年级第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及时鼓励其保持下去,他也信心倍增,现在学习态度积极,成绩稳定。
  近一年来,尊重平等教育的实验不仅使我班学生接受了我,也改变了班里的部分学生,我很感欣慰。当然,这欣慰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有很多辛苦繁杂的工作要做,无论如何,尊重平等教育将是以后指导我工作的理论根据。 

尊重学生才能被学生尊重

作者:广西柳州市第十四中学  曾少警

  对于教师的定义,韩愈先生早已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我们社会已进入21世纪,师者还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我认为教师除了做到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并且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教师首先必须积极地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平等的关系。
  首先,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建立互相理解、尊重、平等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接受着“师道尊严”,做学生时看老师高高在上,不可侵犯,难以接近,像个“圣人”;如今自己做了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自己唯唯诺诺,于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高处,让学生敬而远之,与学生就缺少了沟通,也就少了理解。在我的工作中就因为“师道尊严”碰到了麻烦。我们班有个男生是“双差”生,他心胸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有一次,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他有一本现成的答案,我问他用答案来做什么,他昂起头,不屑一顾,直言不讳,带着挑衅的语气说:“用来抄的!”我当时就觉得我的“师颜”被侵犯了,我恶恶地盯着他,凶巴巴地说:“不许抄!”接着把答案夺到了手中。以后,这位男生开始敌视我,我想,我与他的矛盾就是从那一次训斥开始的。从那以后,我一上课他就扰乱课堂:玩火机,大声喧哗,跳上课桌,甚至有人来听课也无所谓,对人“粗口成章”,并且带动班上原有的差生,整个班一时间似乎都乱了。刚开始,我们还眼对眼地吵几句,后来,我就干脆视而不见,他呢,一如既往,目中无人,不断地给我添乱。去年我们学校参与到了转型期学校教育的课题中,经过学习,我意识到这样下去很危险,一是不利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会让这个学生越陷越深。我开始觉得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是我死死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要求学生对自己唯命是从,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我开始试着接近这位男生,不知何故他对我的接近不冷不热,上课时他的行为依然如故,我的尊严被他踩到了最低点,我有点泄气了,甚至开始有点怀疑这个课题理论的可行性,但我没有放弃。有一天,他心情好,坐在座位上折纸鹤,我走过去,告诉他关于纸鹤的故事,本来我以为男生不会对这种故事感兴趣,但他竟然停下手中的活,听得很入神,看着他专注的眼神,我忽然觉得他就像一个优等生在听我讲课,我顿时感到,我对他付出的那么多心血都得到了回报,讲完故事后我很诚恳地问他,是否可以谈谈,他没像以前那样很傲慢的样子,而是点了点头。于是我开始放弃我的虚荣心和“师道尊严”,向他说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对他的态度不够好,缺乏耐心等等,还请他原谅与理解。这时,他终于说了一句:“老师,我也不对的!”我看着他的眼,眼眶有点红,眼里分明闪着泪光。我觉得今天的谈话该结束了,于是说:“今天不说你,只说我!”这时他又很奇怪地看着我问:“您以什么身份与我说话?”我当时愣了一下才说:“朋友!”他不相信地又问:“是吗?”我也觉得很唐突,于是补充:“我希望我站在讲台时是你的老师,走下讲台是你的朋友!”我的这个回答可能令他十分满意,他笑着点点头。以后的日子,他合作多了,上我的课逐渐地安静下来,有时还会帮我维持一下课堂纪律。我想,虽然他现在还有很多的毛病,但至少开始接受我了,已向好的方面迈了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我感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能够达到,放弃那点虚荣心又算什么呢?
  其次,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建立互相理解、尊重、平等的关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学校生活中都会比以往更自由,更舒心。
  首先在学习上,有一次我教到“every”这个单词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问学生是否听过“中国力量”唱的一首“Every Day”的歌,全班学生既惊奇又高兴地回答“听过”,随后又一声“噢,原来就是这个词啊!”有的还哼了一下。以后,每当我一问这个单词,几乎每个人都能拼得很流利。要是以前,我根本就不会提什么流行歌曲,什么“中国力量”,因为传统的教育理论告诉我“这些会侵害孩子的心灵”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不正经”,但是,现在我没有阻拦学生,甚至还“放任”自己,因为我觉得应该理解学生记忆单词时的枯燥感觉,所以,我把枯燥的单词记忆放到了轻松自然的通俗歌中,让学生明白,记忆单词的方法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其次,在学校生活中。有一次,我们班与另一班比赛排球,我想我该留下来看看,我站在球场边,静静地看着,偶尔拿起相机帮球员拍几张照,班上观看的学生见我如此也不敢太放肆,只是观看,终于有学生忍不住了,对我说:“老师,你来带头,我们一起喊加油!”看着她兴奋与期盼的眼神,我不得不再次放下我做老师的尊严与他们喊在了一起。结果,我们班赢了。后来我想,要是当时不与学生们一起喊,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一定又要拉远了,因为首先是我让他们失望了,我把他们对我的信任冷静地放在了一边。还好,我又一次因为放下“尊严”赢得了学生。
  在工作中,与学生接触越多,就越觉得教师应该从“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不断地更新、转变自己的观念。我记得梁启超为了救国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我们的教育也还必须不断地继续完善下去,为了我们的教育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何尝不需要转变呢?

怎样体现“在公布成绩时平等”

作者:黑龙江省大庆市第28中学  赵宪秋

  每个人都具有多重人格、多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应该是全面的、平等的,应该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公布学生某一时、某一次的成绩,使每一次成绩公布都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激励。
  庆山是小初二的一名男同学。入中学时成绩很差,第一次期末考试排在年级倒数第一,318名,七科平均35分。他表现出的各种能力都很差,经常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每周的两篇日记加起来不超过50字。为此,我采取一定的措施,把他留下来补作业,经常和家长联系,找好学生为他辅导,建议家长为他请家教,等等。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成绩在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位于314名,进步很小。
  1999年7月,陈会昌教授来校指导,把“尊重平等教育”的课题引导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从此我改变了把成绩简单、直白公布的方法;而是从各个角度、各种层次、全面衡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 点,在公布成绩时做到平等。
  这一实验在许多同学身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庆山同学,在十月份的期中考试中跃居到260名,在全学年大会上受到奖励,2000年1月的期末考试进入223名,七科平均达到63分,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令人惊叹。同时如赵敏、孙玉同学也分别由210、262名进入113、190名,全班在300名以后的同学由5人减少到1人。
  根据尊重、平等教育的理论指导,我在实践中摸索出这样几点做法。
一、对学习成绩的显性公布
  1. 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公布成绩
  学生的智力与小学期间的知识储备各不相同有关。入中学后我把他们放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分成不同的组去竞争,看学生在自己组的位置,这样全班就不是只有一个第一,而是七个小组至少七个第一(有并列情况),这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2. 按进步幅度公布成绩
  在中学阶段,每个学生的成绩是相对的、变化的,而不是绝对的。我在公布成绩时不是按分数的高低排名次,而是按进步的幅度大小排名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后面的学生以自信。如庆山、孙玉、赵敏等同学,按绝对成绩应算是百名以后的学生,而按进步幅度,他们都曾排在前10名,多次上班级的光荣榜、领奖台。
  3. 按学生的特长小组公布成绩
  为了更深入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全班按写作、绘画、朗诵、体育、文艺、科技、管理、生活小技能这样八个小组为单位,评出每组的学习成绩第一名。既促进了特长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习成绩的隐性公布
  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为了科学地评价学生,可以隐性地公布成绩。
  1. 无姓名的排名公布成绩
  教师既尊重学生又要切实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但又不能让他们放任随意。为此,我把分数排出名次,不标姓名,加以公布,让每个学生自己按分数去寻找自己在全班的位置。由此,很多学生暗中较劲,自觉学习。
  2. 以发小签的形式全封闭公布成绩
  为了能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全面情况,弥补知识的不足。对学生的成绩及在班级、年组所占的位置,以小签的形式发给每个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决定是否给家长。个别学生可以由教师直接发给家长。但同学之间不允许互相打听成绩。
  此方法实施半年来,全班同学都能以平稳的心态,互相尊重,公开竞争,平等发展。全班最差的庆山同学不但当了数学科代表,获过优秀值周班长的称号,而且每篇日记都能写满一页并做“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题。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培养素质。

家长们,请不要太“专制”

作者: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黄晓辉

  学生A托同学带了张纸条给家长,说周末不想回家。她母亲焦急万分地找到我。我一面安慰她母亲,一面与班上同学取得联系,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位同学家找到了A。面对老师的“质问”,A硬咽着:“老师,其实我很想回家,但我妈太固执了……”事情原来很“简单”;元旦放假,时值干禧,A和几位好友玩了个痛快,回家晚了些,她母亲就有了些不高兴,A又提出借节日之机,去看望一下离异的父亲,遭到了她母亲的断然拒绝。母亲的理由是“期末考试快到了,时间不多了,你已经玩了一天,不能再分心了……父亲那儿可等考完了再去,更何况父亲周三才到学校看了你……”于是母女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导致了这次“出走事件”的发生。A还告诉我,她母亲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身上,且不容置辩,因此母女关系一直不太融洽。
  像这样的家长与子女关系不融洽的在我班还有几例:学生B成绩不太好,酷爱足球,他母亲便强行禁止B踢足球,并多次当众训斥B。严重伤害了B的自尊心。结果母子关系紧张;学生C初中没有考入她母亲理想中的学校,初中三年不能乘车上下学,只能步行,她母亲称之为“惩戒”,同时,母亲对C缺乏信任,曾经跟踪孩子上学,看孩子是否在街上闲逛。孩子进入高中后,她仍到学校“监视”孩子的言行,甚至要求班主任指定班干部对其孩子进行“监视”,结果母子间产生巨大隔阂……
  经了解,这几位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由于多种原因,她们在单位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让她们觉得,要想让孩子在以后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让孩子现在读好书,考上大学。于是她们限制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又不重视和孩子沟通,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规范孩子。她们觉得: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你好,同时你是我生的,我供你吃,供你穿,养大了你,你理所当然就得听我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琳德的理论解释,这几位母亲是典型的“专制型家长”。这种家庭里,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因为家长希望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督,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
  而现在的孩子,对人格自由发展可说是充满渴望,充满热情的,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非常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给他们一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这种人格和人性的复归应该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民族要振兴,提高全民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每个社会成员现有的素质、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而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遗憾的是,像上面三位母亲一样,我们的一些家长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过多地干预孩子。即使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利于青少年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像这三位母亲,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本领,考上大学,提高竞争能力,这种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由于她们的专制作风,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性格倔强,心理也存在一定障碍;如此状态的孩子怎么会学得好,又怎么能实现母亲们的宏伟蓝图呢?  因为家长的不理解、不尊重而造成心理障碍的学生数不胜数,因此而自杀的也不乏其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就须转变家长的成才观、教育观,要让家长们尊重自己的孩子,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三寒”,应当看到,这种“专制型”家长作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显得有些根深蒂固,要根治这一“顽症”,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家长们,请不要太“专制”!

行为遗传学关于家庭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作者:廖红                陈会昌
   四川内江师专       北京师范大学

  近年来,一门专门探讨人类行为的遗传规律的新学科——行为遗传学在有关人类行为的各门学科中异军突起,由于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因此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人类行为机制的原有认识,对相关的心理学各学科,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遗传学主要通过对双生子和收养子女的研究来探讨和推论遗传在复杂的人类特性中的作用。
  双生子研究主要采用遗传率估计法和一致性比率法进行。
  遗传率估计测量的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人的复杂特性的个体差异的大小,多采用家谱法获得。这种方法把来自同一家庭的成员进行比较。最常见的是双生子比较,把具有完全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生子(kinship = 1.00)和遗传基因大约一半相同的异卵双生子(kinship = .50)进行比较,如果在遗传上更相似的同卵双生子在智力和个性方面也更相似,研究者就假定遗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扩展这一推论,异卵双生子就应该比共同生活的异父同母或异母同父的兄弟姐妹(kinship = .25)或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的儿童(kinship = .00)在遗传特征上更相似。
  一致性比率是另一种推论遗传对人类复杂特性的作用的方法。它是指在一对双生子中的两个人身上出现的相同特性的比率。一致性比率从0到100。100表示当双生子中的一个人出现某种特质时,另一个人也肯定出现该特质。如果同卵双生子的一致性比率大于异卵双生子,研究者就得出结论,遗传起重要作用。
  收养研究也是为推论遗传对人类的复杂特性的作用而设计的,它假设,如果被收养儿童与共同生活的收养父母在气质或个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小于不共同生活的血亲父母,研究者就得出结论,遗传起着决定作用。
  此外,行为遗传学者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占的比例,使用了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以此来估计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复杂特性的变化,这个指标称为“遗传率系数”,其计算公式为h = 2(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 – 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 (Falconer, 1960)。行为遗传学者使用这些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双生子和收养子女的研究。他们发现,被同一家庭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其个性并不相似,同胞子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很相似,甚至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在个性上也不相似,这些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并不比在不同家庭中长大的双生子更相似(Bouchartd, Lykken, McGue, Segal , Tellegen, 1990; Plomin, Daniels, 1987; Scaar, 1992)。罗辛和尼科尔(Loehin & Nichols, 1976)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由于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必定来自环境影响,而共享的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其他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个性相似性约为.50,异卵双生子个性的相似性约为.25 (Goldsmith, 1983; Nichols, 1978)。运用计算公式h=2(rmz-rdz) 得出,50%的个性差异归于遗传,其余的50%影响包括环境、测量误差和暂时的不稳定性。
  特列根等人(Tellegen, 1988)使用多维度个性问卷,对217对共同抚养的成年同卵双生子和共同抚养的成年异卵双生子,以及44对分开抚养的成年同卵双生子和27对分开抚养的成年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表明,可遗传的个性特征的范围在.39-.58之间,个性差异50%归于遗传,这与先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但是,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该研究发现共同的家庭环境成分对个性的影响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
  桑德拉?斯卡尔等人(Scarr et al, 1981a)的研究表明,非血亲的亲属关系,虽然他们遗传上不相似,但是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遗传起50%的作用,另50%应归于环境。那么他们个性的相似性也应在一个可预料的适中范围,而实际的研究结果是,收养父母与收养儿童的个性相关为.04,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个性相关为.07,这就证实了共享的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是很小的。另一方面,直系亲属虽然在遗传上相似,且生活于同一家庭中,这个共享的环境应加强他们遗传上的相似性,但是他们个性的相似性却非常低,父母与子女之间为.15,兄弟姐妹之间为.20。这个结论也被罗辛(Lochlin et al, 1981)所证实。
  斯卡尔(1992) 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总结时指出,大多数的父母和心理学者都认为,父母行为和环境差异导致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结果。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也在积极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们,这使父母行为引起儿童差异的观点产生了问题。他们认为,不是父母行为,而是儿童自己制造的环境使儿童产生了差异,这与发展心理学的主流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儿童产生了差异呢?过去20年在发展行为遗传学领域,人们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研究,这种行为遗传学方法被用于调查人口中个体差异的根源(Plomin, 1986)。其主要关注的是:什么因素使个体之间产生差异?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认为是特定人口的遗传性使个体之间产生了不同。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欧洲人口中,智力、特殊认知能力、个性和心理疾病等特征的遗传率在.40-.70之间。(Plomin & Daniels, 1987)。对于具有这些遗传特征的儿童来说,在这个家庭抚育和在那个家庭抚育对儿童的个性和智力的发展没什么差别。这些资料表明,父母为儿童提供的环境对于后代没什么特定的影响。
  在智力方面,斯卡尔总结了前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相关为.86,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为.76,共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55,血亲父母与被人收养的血亲子女智力相关.31,收养父母与被收养的子女智力相关为0。行为遗传学家通过这些数据推算出,人的智力中,大约50%的部分是由遗传天性决定的。来自收养研究的资料表明,收养家庭儿童的智力与他们的血亲父母的智力相关大于他们和收养父母的相关,也支持了遗传作用的观点。
  在异常行为方面,行为遗传学者对双生子的精神分裂症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精神分裂症遗传的一致性比率为.46,但异卵双生子的精神分裂症遗传的一致性比率为.14 (Gottesman & Shields, 1982) 这说明遗传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是很大的。此外,对生长在收养家庭中的成人研究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症的血亲比收养亲属更多地共享这种病症(Plomin, 1990)。近年来,研究者还发现,遗传对一些异常行为,如酒精中毒、抑郁、活动过度、躁郁症和神经障碍等的影响有明显的影响(Baker et al, 1989; Mednick, Gabriell & Hutchings, 1984; Plomin, 1990; Rowe, Rodgers & Meseck - Buskey, 1992)。
  总之,发展行为遗传学领域对遗传影响人类的复杂特性做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取样包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部分相同的遗传基因、遗传基因完全不同的人们,以及在同一家庭与不同家庭长大的人们。对这些资料分析后,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所测的心理特性中大约50%的差异是由于遗传造成的。第二,在剩下的50%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多少差异可以说是因为所抚养的家庭环境不同而造成的(Loehlin, Nichols, 1976; Plomin, Chipuer, Neider, Hiser, 1994; Plomin, Daniels, 1978; Scarr, 1992)。这个结论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同时,在对发展行为遗传学领域进行总结时,人们发现行为遗传学对遗传影响人类复杂特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遗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根据行为遗传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分成三类:(1)遗传因素,在个性特征中所占比重大约40-50%。(2)家庭因素,指共享的环境影响变量,所占比例大约0-10%。这一结论说明,子女之间的相似性绝大部分应该归于他们共同的遗传基因,而相同的家庭环境因素并没有增加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3)其他非共有的家庭环境,即家庭之外的所有环境,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和其他社会环境。来自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这些环境往往是不同的,称为非共享的环境。这类环境在个性特性的形成中所占比例约为40-50%,其中又有20%是测量误差。如果个体的差异只有50%归于遗传,那么剩下的一半必然归因于环境影响。行为遗传学者劳和普洛明(Rowe & Plomin, 1981) 在总结了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时谈到,环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因素都是重要的(Scarr & Grajiek, 1982; Plomin, 1990)。生活在同一家庭中、毫无血亲关系的个体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其个性应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研究表明,他们的相关仅为.07(Loehlin, 1985; Loehlin & Nichols 1976)。这表明,共享的家庭环境对个性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认为那些在家庭中并不共同享有的事件、情境、经历造成了个体之间彼此的差异。他们称之为非共享环境的影响(non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比如,父母对女儿、儿子的不同反应,对头生子和二生子的不同态度等,这些环境变量才是重要的。在家庭中被父母以不同方式抚养的两个孩子,由于经历不同的环境,日后个性差异的可能性将会增加。这一结论与许多发展心理学家深信不疑的观念是对立的。但是并不像麦考比和马丁(1983)认为的“社会化研究缺乏有效性”那样,行为遗传学的发现是相当可靠的。这些研究结果在同一研究中及不同研究间是一致的和难以推翻的(Scarr, 1993)。在同一家庭被同一父母抚养的孩子,如果没有共同的遗传基因,他们不会发展出相似的地方,甚至即使他们所有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他们长大后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相似。对同卵双生子的重复研究一再证实,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个性相关一般不超过50%。这表明,除去遗传和相同的家庭环境之外,如果再减去20%的测量误差,还有至少30%的个性差异无法解释。
  为了找出30%的差异来源,研究者们开始重视麦考比和马丁的第二个结论,即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根据这种说法,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置,生态心理学的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把这称之为“小环境”。正是在这一特定位置或者说在这一“小环境”中,儿童发展中某些易受影响的方面才逐步形成。研究者认为,小环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环境是否可以解释30%的差异。为此,最近十年来,人们做了大量关于家庭小环境的研究,涉及到父母对待子女态度不同的原因,出生次序的影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影响,家庭规模等。
  在出生次序的研究中,研究者报告:出生次序对成人个性的形成并没有长期影响(Dunn, Plomin, 1990; Ernst, Angst, 1983)。通过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也可以证实有无兄弟姐妹对个性特征无长期影响(Ernst, Angst, 1983 ; Falbo, Polit, 1986; Falbo, Poston, 1993) 。这些孩子(头胎儿和二胎儿,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环境”无疑是不同的,但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现稳定、一致的差异。恩斯特和安格斯特(Ernst & Angst)在他们关于7582名青年的研究和大量关于出生次序和家庭规模影响的文献进行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成人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家庭中的社会化并没有多大作用。
  另一些关于出生次序的资料表明,在两个孩子年龄相同时,父母的行为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当第二个孩子长到两岁时,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与第一个孩子在两岁时的对待方式是大致相同的(Dunn, Plomin, Daniels, 1986)。母亲是依据儿童年龄而表现出不同行为的,她认为,小孩子应当得到比大孩子更多的关爱。因此,当母亲同时照看两个孩子时,她会更关注小孩子,也会给予小孩子更多的爱抚。邓恩和普洛明(Dunn & Plomin, 1990)报告说,在他们的研究中,三分之二的英美母亲承认她们更喜欢某一个孩子,80%的美国母亲和86%的英国母亲说她们更喜欢较小的孩子。由于父母本身造成一些出生次序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对儿童个性发展并没有长期影响,这表明“小环境”对个性差异没有必然影响。
  由此可见,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经历,会形成不同的个性。但现代的行为遗传学方法并不能解释个性差异的因果关系,此外,关于出生次序的研究和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研究,对儿童家庭中小环境是否会对日后个性发展有影响提出了强烈的疑问。这表明,所有的家庭研究都不能证明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差异有必然影响。即这些研究并没有解答30%的个性差异源于何处。一位研究者在综述这些结果时总结道:“家庭环境(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对个性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  尊 严

作者:天津市中山小学  李  媛

  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这就是说,尊重别人,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有共同人性的人,平等地对待一切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念就够了,就足可以推动一个人去尊重别人,在危险的时候舍身救助别人,而不一定需要你在头脑里有多高的道德认识,能说出多少大道理。
  庄寒是我班的一名小学生。在他6岁那年父母离异了,他整个人像是营养不良,脸总是发黄,个头不高,身体单薄。出于大姐姐的慈爱,我愿意给他多些关怀和帮助,但他却无缘无故地打同学,不完成作业,爱迟到,不剪指甲,有时早上还不洗脸,甚至几次把学习用品弄丢。我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还狠狠地批评他几句,他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掉过一滴泪,坏毛病也一点没改。我的耐心当然是有限的,所以我不大喜欢他。
  一天上完课,我刚回到办公室准备下节课的内容,中队长报告说,庄寒和同学打架。我快步走进教室,发现庄寒正和班上最胖的申中国滚在一起。奇怪的是,庄寒显然占了上风,两手扳着申中国的肩膀,骑在他的身上,脸上是从未有过的怒色,眼睛瞪得大大的,脸色青白。我忙拉开庄寒,扶起申中国,问:“怎么回事?”
  申中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竟然哭了起来。我转身去看庄寒,“他说,我妈跟别的男的跑了,不是好人!”庄寒怒气未消,脸色更难看了。
  我是开玩笑的。”申中国哽咽道。
  “开玩笑也不行!谁也不允许侮辱我妈!谁说她我跟他急!”庄寒的声音出气的大,说完就转身“咚咚”地跑了,边跑边呜呜地哭。
  我快步地追上去,搂着他消瘦的肩膀,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在我上师范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住校。每次回家,再到学校,父亲都是用家里唯一的那辆破自行车接我,送我。路上,父亲一边艰难地骑着车,一边嘱咐我要听老师的话,就这样骑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小店门口,我突然自己蹦下车,拿起东西,当父亲明白我是想自己步行走进学校时,他问了我一句:“我能跟你一起进去吗?”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至今想起来,心里仍微微颤栗。但当时,我什么也没说,低下了头。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懂得自尊、自强、自立的人。但是,我却没有顾及到父亲的自尊,仅仅是因为平凡的外表,寒酸的衣服,为了小小的虚荣,我曾让父亲那么伤心。而那个不讲卫生,常常迟到的庄寒却懂得拼命维护自己母亲的尊严,哪怕母亲已经抛弃了自己,哪怕仅仅是一句玩笑,都不行!
现在想来,我对父亲满是愧疚。庄寒长大会吗?他一定不会!因为他比我做得好多了啊——从那一天起,庄寒在我的眼里,不再是那个没有自尊的孩子了。

她 变 了

作者:天津克瑞思小学  赵洪星

  一个女学生敢当着其他老师的面儿抢白自己的班主任,不能不说“她的胆子也忒大了点儿”。在我所负责的兴趣小组中,就有这么一个“个别生”。
  这个女生名叫李纯,现在五年级,父母离异几年了,对此,她毫不避讳。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使她对周围的师生也有些冷漠。常常是我行我素,纪律上自由散漫,表面上什么也不在乎,但内心却自卑,攻击性强,与同学发生冲突,常常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我发现她好像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手拿一本书站在操场一角,有意无意地翻看几眼,似乎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看来她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经过交谈,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她看的书比其他同学多,(虽说是一知半解);人很聪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较强,记忆力也好。我有些喜欢她了,想在各方面帮帮她,但很多老师都认为希望不大,但我却始终报有一线希望。
  凑巧的是,她在四年级时成了我负责的活动小组——“文学欣赏组”的一员。开始那阵子,可把我气坏了,她常仗着她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学问到底下接下茬,不光我生气,同学们也生气,批评她也不太管用,对我,她还给些面子,而对同学——谁批评她,她就和谁吵架,直至理屈词穷时就又哭又闹,撕本摔书,常搅得我无法上课。我曾一度失去教育帮助她的热情,甚至要把她清除出活动小组,但我静下心来想,我们教师的任务是什么?简单粗暴的做法怎么配得上“灵魂工程师”的美喻?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在哪里?越是对这样的学生越应该有爱心,有耐心,我决心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帮助他,转化她,工作中要体现对她的尊重。
  我专门腾出一节课,针对李纯的表现开了一个讨论会(会前对其他同学进行提示,要出自对同学的关心,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大家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没有激烈的言辞,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对同学的帮助,李纯受到很大震动,也许是因为师生们的态度太出乎她的意料,她被感动了,她终于认识到自己错了。会上,她郑重地向大家道了歉。我高兴极了,及时表扬了她,同学们也对她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此以后,我只要看见她,都要和她聊上几句,借机鼓励鼓励她,告诉她应该如何在师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每次活动课前,我都要告诫她管住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在以后的活动课上,她在不断地进步,虽然也有偶尔的反复,但我和同学们都会及时给她帮助。
  纪律上有了保障,在学习上她更多地找到了自信。很多时候,我提出的难题是她第一个找出答案,此时,我和她都是喜上眉梢。为了给她树立自信心,给她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每当她有进步,我除了及时表场外,还会及时把好消息告诉她的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并恳请他们给予李纯最充分的表扬,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一年下来,她在同学中的形象变了,五年级伊始,她便被选为中队委,现在,她还在我的兴趣小组学习,并且已经成为绝对的骨干。组里开展的各项竞赛,多数是她拿第一。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也是异常高兴。我心里默默地说:“李纯,你终于变了,我成功了!”

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

作者:天津克瑞思小学  韩芳

  学生中发生矛盾冲突,大多数都是当事人双方都有一定的错误,都有责任。每当此时,我总是先让当事人双方冷静下来,查明事件经过,再引导双方心平气和地找出自己的错误。当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的同时,气自然也就消了。常常是双方握手言和,谁也不会再不服气了。
  如一次班内的两名男同学在课下大打出手。我及时赶到,和其他同学把他们拉开。此时,两人均面红耳赤,怒气冲冲,谁也不服气。看到这种情况,我把他俩带到办公室,请他们坐下,先消消气,分别想想自己在这次事件中的过错。过了一会儿,我见他们情绪基本稳定,便向他们了解事件经过,鼓励他们尽量说出自己的错误,告诉他们“敢做敢当”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只有看到自己的错误,今后才能改正。
  其实,当事人陈某和李某本是一对关系不错的好朋友。陈平时学习成绩优异,聪明好动,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识逗,不吃亏,不能忍让别人。而李某则是班里出了名的“淘气包”。这次,因为课下李  和陈逗,喊了陈的外号,陈便怒不可遏,对李拳脚相加。李也不甘示弱,于是便爆发了“战争”。
经过我的开导,两人都正视到自己的错误,面露愧色。陈某说:“今天我的错误是不肯吃亏,主动打人,挑起‘战争’。”而李某也抢着说:“我也不该喊同学外号,更不该动手打人。”听了他们的自我检讨,我笑着说:“这不是很好吗?今天你们本来做错了事,但由于你们勇于承认错误,又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来,从今以后两人还是好朋友。”今天的事就当是教训,今后注意吧!”说着,我把他们两人的手牵在了一起。
  一场“战争”就这样平息了。由于在处理时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没有成见和偏袒,使学生在讲述事件过程中也没有了互相推诿责任和互相指责,而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处理意见,承认了错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差生”更要有成功机会

作者: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曹桂芳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素质差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无助感,孤独感,容易妄自菲薄,无所作为。要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即创造成功的机会,强化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自尊需求。他们就会更快地进步。
  我们班有“五朵金花”,这是全年级教师和学生都闻名的五个男同学。他们五个同学让老师同学都感到头疼。平时自由散漫,不守纪律,上课不专心听讲,平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讲话不文明,常聚在一起玩电脑,搞小动作。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是很差,给我这个班主任出了许多难题。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平时我注意了解和观察:他们五人在一起时,大部分时间是不干好事。但有些方面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他们都喜欢“摇滚乐”,并商量看要成立“小乐队”。当我得知这一信息后,便主动找他们谈心。刚开始时他们还不信任老师,认为班主任只抓学习,现在又是初三年级,学习正紧张。班主任一定不会支持他们这个举动的。我看出了他们的顾虑,就告诉他们这是正当的举动,老师一定支持你们。他们喜出望外。并求我向他们的家长讲情。因为这五位同学中大部分家长不支持他们搞乐队,因为怕影响学习。我就说我负责做好家长的工作。但是在组织乐队的同时不能耽误学习。并同意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元旦晚会”。他们个个欣喜若狂,把乐器带到教室里,一有时间就排练。平时上课也专心了,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了。因为我们订好的条件是不少交一次作业,不少上一节课,不受到一次老师的批评。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条执行。还确实让我吃惊。更使我吃惊的是,他们的节目果真在“元旦晚会”上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三年来我们班的节目第一次获一等奖。他们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他们一个个都感到自豪。因为他们为集体争了光,因此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好评。他们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他们的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他们开始转变了。
  在这关键时刻。我又找他们谈心。首先表扬他们的成功和进步,接着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也要争第一。因为你们有成功的能力,因为你们有了成功的开始。他们听了老师的话,很高兴地表示他们有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上也要争第一。现在这五位同学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他们再也没有自卑感了。其中有两位同学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差生”更需要成功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地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起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这种唤醒就是他们成功的精神动力。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等待学生的,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理解,最好的尊重

作者:上海市七色花小学  顾  炜

  小五是班中的一名差生,父母之间的感情波动及祖父母的溺爱,导致她对学习的刻苦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父母则担心她的学习成绩跟不上,给她加了足量的家庭作业。这样,使她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一泻千里,在班里,她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她的作业更是成为老师的“奢侈品”了。
  今天,小五又背着没完成的作业来到了学校。课间的时候,我在走廊的尽到找到了她。一看我,她赶紧低下头,摆弄着胸前的红领巾,泪水“叭嗒,叭嗒”地住下掉,“老师,我不要读书,我不要做作业!”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训斥”她以前,她突然抬起头一边哭一边冲着我喊。我惊呆了……“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对待老师?为什么三年级的学生会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我的多次教育只能使情况更加复杂化?为什么……”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中电闪般的掠过。那一刻,我想得很多很多……
  上课铃帮我摆脱了窘境,我第一次感到上课铃是如此的悦耳。看着那双含着泪水的眼睛。我努力地伸出手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先上课去吧!你的要求,我们下课再讨论!”整整40分钟,我坐立不安,始终没有找到问题所在。
  下课铃一响,我就听见办公室的门轻轻地响了三下,也许是对刚才的冲动感到后怕吧?我打开门发现她正怯生生地看着我,我不经意地说一句:“看来,你是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这一点值得表扬。”就在这一瞬间,她的眼神变了,变得柔和了,变得亲切了,仿佛在对我微笑。突然间,我觉得自己更应该是一个“慈父”而非原来的“严师”。我搭着她的肩一起坐到的办公桌前,用纸巾擦去她脸上的泪痕,然后静静地坐着。也许无声能缓和气氛。“老师,”她首先开口了,“我觉得每天的作业太多了。”我静静地听着。虽然,事实上每天的作业并不多。“做完学校的作业还要做家庭作业。  连一点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还是幼儿园开心。”她不断地发着牢骚。“好吧!从今天起学校里的作业你不用做了,家庭作业我也会让妈妈别给你做,你认为怎样?”她吃惊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说实话,我也不相信这话会是我说的。她半信半疑地对我点了点头。“不过,你一定要保证上课四十分钟的质量。为了检查你的上课质量,每天到我这儿来,回答几个问题,行吗?”我尽量把语调放柔和。“没问题!”她的声音比刚才响多了。说到做到。第二天,我就实现了我的诺言,她也没有辜负我的希望,紧紧把握住了上课的时间,成绩也有了进步。学习生活真可谓既轻松又愉快,她也第一次品尝到了学习的愉悦。
  然而,几星期后的一天下午,她跑来对我说:“老师,我想和你谈谈。”“好啊!”我对她这几星期来的变化感到惊讶。“为什么?”这回轮到我将信将疑了。“妈妈说,在经常复习的情况下才会使成绩有飞跃,做作业就是起了复习的作用。”另外,班里的小朋友都做作业,只有我……”这稚嫩的声音,不容我再怀疑什么了……
  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就是要信任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在任何一个老师眼里哪怕是再美的学生,也应该只需要被尊生、理解、认识的真正的人。

莫把璞玉当顽石——尊重学生的理想和抱负

作者:上海市七色花小学  党  芸

  “他太不像话,把虫子放在课桌上到处爬,一股臭味”。女生抗议道。
  刚担任一周的中队委员说:“王××前天迟到是抓蚯蚓去了,真该好好批评一下!”
  这个王××,不守纪律,平时经常迟到,时常到公园去。每次回来,几乎都带一塑料袋的小动物:鱼呀,虾呀,蚯蚓呀……然后就把这些小动物一只只,一条条剖开,弄得血呀、肚肠呀到处都是,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烦他。这次期末考试,三门都考得极差。这次,他竟然用瓶子装了2只蛤蟆带进课堂,一堂阅览课就让他给搅了。
  怎么办?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或者请家长配合教育?都不行!上次在学校后面的公园里捉青蛙,不是批评过吗?今天的事证明批评没有奏效。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提醒我:要耐心,要细心,必须先弄清他为什么对这些小动物如此着迷。
  课后,我找到他,避开玩蛤蟆的话题,而改为谈自然界的小动物。开始他有些拘谨,可谈到那些他喜爱的小动物。就逐渐眉飞色舞起来。谈了一阵,我接过他的话题:“是呀,小动物真可爱,观察它们真有趣,可是你那么喜爱动物,却为什么又把它们杀死呢?还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犹豫了一阵,他说:“把那些动物的肚子划开,这叫解剖。我是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将来长大了,我还要看人的肚子是怎样的。我以后想当个医生。”
  我吃惊了。良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诸多的积极因素隐藏在迟到、不守纪律的消极因素之中,差点被我忽略了,遏制了。璞玉险些被我当成了顽石。
  我因势利导,充分肯定了他。同时指出:你长大想当医生,现在就应该努力学习。再说,医生是最爱清洁卫生的,可不能把内脏弄得到处都是。
  此后,王××再也没有干扰其他同学学习,克服了不爱清洁的习惯,学习明显进步了。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作者:上海市七色花小学  李  黔

  “怎么又是他?”我生气地想。本学期我们班连续发生了几次钱款失窃案,累积金额已有120多元,现经过多次明查暗访,种种迹象表明这钱是班中同学聪聪拿的,提起聪聪就让人生气,他可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儿童”,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缺乏集体观念,和同学相处也常闹矛盾……现在更是了不得,竟做出这种事来。想到这儿,我真想立刻冲进教室,把他叫出来好好盘问、训斥一番,但也就在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对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我们如果举度失措,语言尖刻的话,其结果则往往会事与愿违,于是,我尽量使自己冷静下来,准备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和聪聪谈谈心。
  机会终于来了,第三节体育课,同学们都去操场上课,聪聪由于感昌发烧在教室里休息,看漫画书。  于是我走进教室,和他并排而坐,指了指他手中的书说:“聪聪,你们近来似乎很流行看这种漫画书,你感觉怎样?”我从他最感兴趣的内容着手谈起,他立刻来了劲:“这书太好看了,一看就上瘾,我还买了5套呢!”
  “那这书贵不贵啊?”
  “不要太贵哦,平均每套都要20元左右。”
  “哇,那么厉害!你有这么多书,怪不得同学们都说你最富有!买书钱哪来的?用自己零花钱还是爸爸妈妈另外给的?”我又追问一句。
  “他们才没这么大方呢,很抠的,全是用我自己的零花钱。”
  “那你每月零用钱一定很多吧?共多少?让老师看看爸爸、妈妈对你抠不抠。”我半真半假地问。
  “每个月只有5元。”
  “又要买零食,又要买这些书,那这5元怎么够你用呢?”我同情地说道,然后又突然话峰一转,问道,“聪聪,对班中这几次钱款丢失你是怎么看?”
  “不,不是我偷的。”这干脆的否定却更证实了我的猜测,此时,我仍不动声色但又态度明确地告诉他:“聪聪,老师真希望你能实话实说,想想在这件事上能否给老师一点儿线索呢?这样我会很高兴。”我没有立刻点破他,而是故意给孩子找了一个台阶,让他不感到难堪。
  “这……这钱是我拿的。”终于,孩子低着头,红着脸说话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有这类书。我也想买,可又没钱;于是就在付费的日子,趁大家不在教室时悄悄溜进教室,找到预先看好的目标,就过去拿走他们的钱”。
  “唔,你终于说出了实话,老师真高兴。看来是已经知错了,并且也想改正错误了对吗?”于是,我赶紧心平气和地对他及时进行教育,让他明白诚实是最宝贵的,它能使一个人受益终身,他也表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
  当我想离开教室时,聪聪忽然拉住了我,用怯生生的眼睛望着我,充满担心地问道:“老师,这件事你对班中其他同学会讲吗?”这时,我的心一震,是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即使是那些暂时犯有过错的孩子也不例外,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说:“老师相信你,会替你保密的。”
  于是在当天中午,我就先分别给孩子父母去了电话,讲清了情况,并希望他们能和学校配合,给孩子一个主动改错的机会。
  第二天早上我一到校,聪聪就来找我,他先给了我120元钱,说这是父母让他还给同学的,他还特别兴奋的是父母已经原谅他了。于是,就在这一天的晨会课上,我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对学生说:“今天我感到特高兴,因为我们同学终于认识到高尚的品格比什么都重要,也终于能在做错事后主动认错,我们为这样的同学而鼓掌,因为他们一定能改掉身上的不足之处!”当教室响起一片掌声时,我特别看了一眼聪聪,此时的他使劲地在点头微笑,我从他眼中读到了他改正错误的决心……
  是啊,我们应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让每个同学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而不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对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更应学会控制自己情感,因为我们的教棒下可能有瓦特,我们的冷眼中可能有牛顿,我们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则将会有利于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作者:上海七色花小学 郭誉琳

  小王是我班的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平时就喜欢唱唱跳跳,在我们七色花小学学习,更是爱上了弹钢琴,但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爱学英语,每当我在上英语课时,她总是心不在焉,默写、听写、口语等英语常规学习内容总是完成不好。家长急了,我是她的英语任课老师就更急了,有时真想狠狠骂她一顿。但转念一想,小王并不笨。不想学英语可能是因为太喜欢弹琴,而对英语学习没兴趣。有一次,我在她上钢琴课后送了一盒英语歌曲精选磁带给她,而且特别选了有钢琴伴奏的一盒,她回家后听得很高兴。第二天我问她:英语歌好听吗?她回答她听了但不会唱,我就因势利导,告诉她如果好好学英语就能学会很多英语歌曲。而且还能边弹琴边唱。从此之后,小王逐渐对英语有了兴趣,成绩不断提高,钢琴也越弹越好。
  看来学习兴趣是要靠慢慢培养,不是任何人可以强加的。要培养学生兴趣,应该首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不应该我教英语就要学生拼命学英语,而对学生的其他爱好不理不睬,甚至贬低,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授课老师,让学生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小王喜欢弹钢琴,我就通过音乐这共同语言来教育她。小杜是个爱画画不爱学英语的男孩,我就把英语教学用的教具学具画让他画,然后在上面标上英语,使他通过自己的爱好喜欢上了英语。为了协调师生关系,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游戏,教数字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踢毽子,让他们用英语来数。早上用一些英语对话。总之,我要让我的学生体会到他们的英语老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习。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和老师也会有共同语言。只要他们的兴趣爱好受到了尊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慢慢浓厚起来。
  我感到,英语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尤其生活在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以后的路很长,学习的路也很长,只有不断进取与探索,才能胜任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口琴风波——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

作者:上海市七色花小学  俞维翡

  星期一上午照例是五年级三班的音乐课,课前,我照例会询问科代表班中带口琴的情况。
  当得知薛辉又一次未带口琴时,我皱了皱眉头,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口琴不止一次不带,音乐课不带口琴,别人在吹,你坐着干嘛?这其一。其二,老师教的内容,你无法练习,新的知识就无法掌握。”听着我的批评,薛辉不吭声。上课铃又响了,我以为他有悔改之意,就让他回教室了。
  不料上课时,他有意与我作对,闹情绪:该打开书时,他翻得最慢;该唱歌时,他偏唱得最快;还有  意斜看身子坐,影响旁边的同学……我看在眼里,知道他是冲着我课前那番话来的,这些动作只是他逆反情绪的表现,为的是要我注意他。于是我也来个“冷处理”,当作没看见,继续上课。
  直至后半节,学习一首新曲子:“哆咪咪”。由于乐曲里每个音都已学过,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就学上口了。我还特意清了坐在薛辉周围的几位同学上来演奏,并赞扬了他们,看得出在他那张装作不屑的脸上,流露出羡慕与渴望的眼神,而我依然不正眼看他一眼。
  这天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回家作业——清小组长督促组员吹好这首乐曲。
  第二天一早,组长便拉着薛辉进办公室“告状”了:“俞老师,他今天带口琴了,但我让他吹,他怎么都不肯,还狡辩说没学到。”我听后,暗暗笑了,这个结果正在我预料之中。于是我便将薛辉留在办公室,请小组长回教室了。
  “坐吧”,我拉了把椅子示意薛辉坐下,他惊讶地看着我,奇怪我为何不责怪他。“坐呀!”我又说了一遍,看他坐下后,我笑道:“从昨天到今天,你应该有话要对我说吧!”
  “没什么可说的,反正我吹不出。”他继续与我闹情绪。
  “是吗?那今天你干嘛把口琴带来?”
  “我……”他支唔着。
  “如果俞老师现在教你吹,你想不想学?”没等他讲,我便插上了。
  一阵沉默。
  还是我发问了:“乐曲好听吗?”
  “嗯。”薛辉点了点头。
  “大家吹得怎么样:”
  “马马虎虎。”
  “哦?哪几处还不够?”
  “最后两句。特别是si do两个音不大好。”
  “那么说来,如果你吹,会比他们更好?!”
  ……
  就这样。一问一答,原本赌气、闹情绪的他,渐渐敝开了心扉,并很快学会了这首乐曲。
  事后,我回想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庆幸。
  如果他昨天闹情绪时我简单地在课上教训他一顿;如果今天小组长“告状”,我没与他沟通,给他鼓励,也许以后他在上我课时,永远都会与我对着干……
  我不愿往下想。 尊重有缺点的学生

作者:姜堰市张沐初级中学  颜  辉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接受着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接触着社会的不同侧面,在校表现也就各有差异。班主任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理解、信任、关怀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转变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班赵严同学有小偷小摸的恶习,当她编入我班时,原班主任介绍了这一情况,在我熟悉班级情况时,有的同学提醒我说:“她总偷东西,是贼婆。”有的说:“她好吃懒做,嘴馋。”我经过调查了解,她确属屡犯。连家里的钱也偷。她父母听到她偷了东西就死打,教育后仍不改,事隔不久又重犯,她父亲打她时用衣服包住她的头,不让她发出哭声。怕邻居听到了丢脸。她的偷窃行为几乎全校都知道了。后来,同学们经常少这少那,引起相互间的猜疑,影响了班级团结。一天,一位家长向我反映他家连续丢了两次钱,第一次是放在拍屉里的30元钱不见了,第二次是放在口袋里的50元钱丢了,两次都是赵严在他家玩的时候丢的。要求我查问此事。翌日,我找她谈话,她显得很镇定,赌咒发誓,说她没拿。我尽管怀疑她但缺乏证据,这次谈话只能不了了之。之后我一边调查一边不断做她的思想工作,进行开导,从英雄人物的事迹,雷锋的故事,到班上孙靖同学拾到壹佰元钱主动交给老师,王平同学拾到一块手表交给失主……同学们拾金不昧的事迹,一件件,一桩桩都发生在她的身边,她历历在目,深受感动。最后她对我说:“颜老师,让我想一想告诉你。”
  我认为这‘想一想’意味着她思想上已有触动,想谈出自己的心里话,但又害怕,不敢承认。这时她在彷徨、徘徊。我猜测她的心理状态:讲出来怕家长知道挨打,钱又用了,赔不出来,同学们知道了面子往哪里放?理解了她的心理,我便对她许诺三条:一不告诉家长和学校领导;二不让同学知道;三若钱花掉,我帮你赔,但你要承认错误、勇于改过。她用信任的日光看着我,流着泪用颤抖的声音回答:“第一次30元是我拿的,钱已买东西吃了,但第二次的50元我没拿。”从她闪烁其辞的话语中我隐约感到她还没有彻底承认,但从“没有拿”到“想一想”再到“是我拿的”这一过程,说明她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创造转化条件,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他在老师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地位,要在学生心中播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种子。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尊重诱导的办法,几天后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我和学生们一个劲地欢迎她上台唱歌,因为她胆大,嗓子好,在比赛中获了奖。我及时表扬了她,并以班级的名义奖给她一本寓意深刻的笔记本。课堂上有意提问她,只要她讲对百分之一就表扬她。终于有一天,她跑到办公室承认第二次的50元钱也是她拿的,到现在还未敢用,请我退还给那位同学的家长。我也遵守自己的诺言:只要你改过,我不告诉任何人。从此以后,她确实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