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电动车:科举考试与胆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27:19
■戴继芹
在清词中,顾贞观的《金缕曲》有“千秋绝调”之誉,开头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
词中的“季子”为作者的朋友,姓吴,名兆骞,字汉槎,吴江人,曾经被大诗人吴梅村欣赏,被誉为“江左三凤”之一,而此时他正在距京城七八千里之外的宁古塔受苦受难。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江南名士吴兆骞会被流放?
原来,吴兆骞于1657年(顺治十四年)参加江南乡试,春风得意,马到成功。但是一场大祸也从天而降,有人向朝廷举报,此次江南乡试有黑幕,正副主考官涉嫌舞弊,由此清世祖决定亲自复试江南新科举人。1658年(顺治十五年)3月13日,清世祖亲临北京西苑瀛台,以“四书”文二篇,诗、赋各一题复试江南新科举人。结果大多数人顺利过关,文理不通者仅14人而已。以吴兆骞的才情,要通过这样的复试决非难事,但是他居然交了白卷。清廷对此的处罚是责四十板,家产抄没入官,充军宁古塔。
吴兆骞交了白卷,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吴兆骞才华横溢,在他年少气盛的时候,曾经对吴中名士汪琬说:“江东无我,卿当独步”,可谓不可一世。但是他又确实交了白卷,这又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理解为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清政权的蔑视和对抗,那么完全就可以不去参加清廷的考试。更何况,顺治帝在位的时候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并且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可了清朝的统治。
据李延年《鹤征录》载:“复试之日,堂上命二书一赋一诗,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王应奎的《柳南随笔》载:“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悉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所以,吴兆骞是被吓破了胆,交了白卷,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由此看来,一个人即使满腹才华,但是没有临危不惧的胆识,也只能徒呼奈何。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考场森严的气氛就吓破了胆,可见吴兆骞只是会读书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书呆子”。
真正一流的人才应该是才华与胆识并重,教育应该培养既有才华又有胆识的人。有胆识而无才华,只能是一个莽汉;有才华而无胆识,只能是一个懦夫,或是某种环境和制度之下的牺牲品。这两种人都缺乏应变的能力。有才华而无胆识的人,以天下重任付其肩膀之上,必然是误尽天下苍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平壤战役中,清军虽然占天时地利与人和,但是日军大炮一响,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五百里,退回中国境内;台湾军民反“割台”的斗争中,巡抚唐景崧逃回厦门,台湾最终落入日本之手……
胆识与才华并重,才知道进退,才会临危不惧,才能兼济天下,普渡众生。与吴兆骞同科考试的张玉书,成为一代名相。同样的人还有左宗棠,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抬着棺材进军新疆,打败俄国,收复了大片疆土;还有“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要使我们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应该在注重个人才华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胆识。这样的胆识应该能够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虽万千人,吾往矣”。比如北宋的宰相赵普,负有荐官的职责,他把荐官名单上呈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赵匡胤不喜欢名单上的一个人,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只好把名单的碎片带回家,重新补缀好再呈给赵匡胤,赵匡胤又扔在地上,说:“我就是不用这个人,看你怎么办?”赵普说:“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而专之!”
这才是有胆识的体现。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