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诺制药有限公司:黄帝及后裔与中原文化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03:26
                                                黄帝及后裔与中原文化渊源              熊氏资料 2008-07-12 21:31:48 作者:熊建荣    

 

    “熊姓统谱”早在汉朝已形成 ,那就是著书严谨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楚世家》、《西南夷列传》,三篇合一就是《熊姓统谱》。《山海经》、《竹书记年》、《尚书》、《梼杌》、《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汉书》、《内经》、《楚辞》、《东周列国传》皆记载有有熊氏—黄帝和他直系后裔熊姓楚王的事迹。

第     一     章

    有文字记载起,间断有传说三皇五帝的事迹,《山海经》这本奇书有记述,《尚书》亦有。相传上古时华胥氏生太昊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附宝生炎帝、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中“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 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 帝 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 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孔子在《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取多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说的包牺氏,即伏羲。《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是指伏羲演易,易出自伏羲。这句话有很深的意思:孔子在埋怨,河里不出八卦图,洛水不出易经书,天不佑他。他到老都没当不到君王。因为传说上古时代的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就当上了皇帝,古三皇之一。

屈原在《离骚》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是说:“我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代啊,我的太祖庙供的是楚句亶王熊伯庸。”熊伯庸,即熊渠的长子,楚三王之一,句亶王。其后姓屈,汉朝建朝,汉高祖将其后迁于今陕西汉中。《汉书》有记载。屈姓有少数民族姓渗入,非熊伯庸之后。作为《楚辞》中的经典,屈原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留下姓名的诗人。他的《离骚》、《天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周朝时代的屈原的《离骚》也证实了五帝的存在。也表明了楚国在未得封时,已有相当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楚歌在汉朝时都很风行。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以能赋楚辞,唱楚歌以显尊贵。楚王先祖穴熊迁入楚丘有十二世才到鬻熊,先前的中原文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鬻熊时,已是肘王时代,史称鬻子,子爵。

《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始终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史记·历书》:“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这里也清楚说明了历书在神农氏炎帝前就已经有了,黄帝又重新制定并规范。苍颉造字学说,也是这样,考古学家、文学家证实了汉字从图画文字起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

《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起,尹皐;魏,石申”这里所说的重黎,即祝融氏,昆吾是祝融氏吴回(重黎)的长曾孙。

我们现在就按照传说谍记列一个表:华胥氏→太昊伏羲、女娲------→少典(妻附宝)→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系少典族少典氏之子,炎帝为长子,黄帝为少子。黄帝打败了炎帝,和炎帝又和好融合为一起,建立了中国——有熊国〔注:有熊国在少典氏前就存在了,有熊国君少典逝后,黄帝继位,黄帝和炎帝会合后更加强大了,这就是纪元的中国。〕,黄帝以国为氏,即有熊氏。轩辕是他的名,不是氏,古书误称他为轩辕氏。因是兄弟,古人认为长兄当父,故称炎黄,而不称黄炎;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炎帝在前,而黄帝在后。“炎黄子孙”中的炎黄就是这个意思罢!《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考证“熊”姓的由来,首先就得从“有熊国”的“有熊氏”说起。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少典族少典氏和附宝之子,公孙姓,名轩辕,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建立了“有熊国”(《山海经》称轩辕国)——中国第一个国号,国君以国为氏,故名有熊氏,因有土瑞之德,万国国君尊称他为黄帝。考察古人的姓氏和名方知姓是分别于家族,氏是名贵贱,名则是称呼的。古书称“有熊氏”叫“轩辕氏”是古人误将其名称为其氏,皆指黄帝。史书记载黄帝和正妃嫘祖生有两子,现列“熊”姓始祖、列祖、列宗表如下:

黄帝(有熊氏)、嫘祖——昌意(妻昌仆氏)——帝颛顼(高阳氏)——称——卷章——重黎(祝融氏)——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熊〔过了十二世〕—鬻熊〔周文王老师〕—熊丽——熊狂——熊绎——熊艾——熊  ——熊杨——熊渠挚红(楚三王之一,次子)、熊延、熊伯庸、熊执疵——熊延(弟传兄)——熊勇——弟熊严——熊伯霜——弟熊徇——熊鬻——熊仪——熊坎——熊  ——弟熊通——熊赀——熊鬻——兄熊恽——商臣——侣(熊旅楚庄王)……《史记·楚世家》记载很详细。楚国“熊”字即“大王”意,还是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吧!


第      二      章    

据西汉著名只史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契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上面《史记》中记载的内容如下:

“黄帝是少典族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叫轩辕。他生下来就显得神奇精灵;很幼小就能说话;从小长得很快,跟大人一样高大;长大后,他既宽厚又敏捷,成人后聪慧而且通达。

在轩辕氏的时代,神农氏世家已经衰败。各国的诸侯不断起兵相互侵犯,残害百姓,而天子神农氏又没有办法去讨伐诸侯。这时轩辕氏开始组织部队操练干戈,以讨伐不交贡品的诸侯,大部分侯王闻风都来归顺和服从轩辕。但其中只有最残暴的蚩尤不听从,当时还没办法去讨伐他。这时天子炎帝想侵犯和欺凌诸侯,诸侯干脆都归属轩辕。于是轩辕修整和操练军队,研究阴阳五行之气;并传授了五种技艺,他爱抚百姓,感化四方诸侯,训练熊、罴、貔、貅、、虎等国的士兵以壮军威。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野外打了三天三夜,最后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代替了炎帝的位置,这就是中央黄帝。

蚩尤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向各诸侯征兵,和蚩尤在涿鹿野外大战,终于擒住并杀掉了蚩尤。这样,诸侯都来归顺轩辕并尊他为天子,代替了炎帝神农氏位置,这就是黄帝。凡是天下不归顺的国家,黄帝就亲自去讨伐,讲和的就由他自己管理,打开险阻作为道路。黄帝并没有因此而安宁地生活。

他东边到了渤海,又攀登了丸山和泰山;西到达了崆峒山,攀登了鸡头山;南到了长江边,登上熊、湘两座山;在北方,他驱逐了匈奴,并在釜山上刻下文字作为凭证,然后在涿鹿山边修建了国都。后又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地方,用军队安营扎寨作为宫殿,并且有保卫;官名都以云命名,看云变化而命名的叫云师。设置了左右大监,专门监察各国发展和动向。各国和平共处,他多次为各名山川和灾变之地设坛祭祀天地。途中获得一宝鼎,于是他推算日子封土授爵,推选出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大臣并管理国家和人民。以顺应天地宇宙自然变化,阴阳五行之卜占、死生之学说、生存与灭亡的道理;按季节播种农作物和草木;施行敦厚的教化鸟兽虫蛾,遍布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用心力和耳目。他节约用水火材物,他有土德之瑞,所以叫黄帝。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只有十四人得姓。

黄帝居轩辕之山时,娶了西陵氏的女子,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他们后来都有国家。其中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氏;青阳侯出生并居住在江水这个地方;其中另一个叫昌意氏,昌意侯出生并居住在若水。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叫昌仆,生了高阳氏。高阳氏也是有圣人的贤德啊!黄帝驾崩后,就墓葬在桥山上。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氏立为天子,这就是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氏,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虽然他沉默寡言,但很有谋略;处理国事时,他很善于开导别人并实施;他培养人才并能选材取料,用到好处。他以天地运行来划分年、月、日、时和四季,根据各种演变制定一办法,治五行之气以教化民众,占卜诚信而且祭祀天地。他北到了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到了蟠木。凡动静之万物,大小之神灵,凡是日月所照耀的地方,没有不归属的。

帝颛顼生一个儿子叫穷蝉。帝颛顼驾崩后,就由玄嚣之孙高辛氏继位,这就是天子帝喾。

帝窖就是高辛氏,黄帝的曾孙。高辛氏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叫黄帝。从玄嚣至蟜极,都没有继承到皇位,到高辛氏才登上皇位。高辛氏是帝颛顼的族子。”


“帝喾娶了叫陈锋氏的女子,生了放勋;另又娶了叫訾氏的女子,生了挚。帝喾驾崩后,而由其子挚代立。帝挚继位后,管理不好国家,就让位于其弟放勋,这就是帝尧。帝尧就是放勋。”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从昌意至舜已过了七世了。从穷蝉至到帝舜,他们都微为平民百姓。”

“从黄帝到舜、禹,都因同祖同姓而国号不同,以表明共功德亦不同,所以黄帝国号为‘有熊’,即有熊氏;帝颛顼国号为‘高阳’,即高阳氏;帝喾的国号为‘高辛’,即高辛氏;帝尧的国号为‘陶唐’,即陶唐氏;帝舜的国号为‘有虞’,即有虞氏;帝禹的国号为‘夏’,从此以后又分取其他姓氏,姓姒氏;契的国号叫‘商’,姓子氏;弃的国号叫‘周’,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称五帝,那是上古的事。可是《尚书》却独载从尧开始,而百姓却说是从黄帝开始,百姓所传说的文词并不典雅,大人先生们也说不清楚。孔子所传给宰予的,并问宰予《五帝德》和《帝系姓》,儒者(孔子等)都不想往下传。我于是从西到崆峒山,北过涿鹿黄帝之都,东到了渤海,南乘船到了江淮一带。所到之处,年长者往往都说这是黄帝、尧、舜的地方,其风俗文化确实与众不同,总而言之都跟古文所说很近似。于是我读了《春秋》、《国语》,看了其所写的《五帝德》、《帝系姓》两篇文章,转过来看,如果不深入的考证,就不知道所写的确实不是虚假的。《尚书》有间断和残缺的时候;但其轶闻往往在其他书上有所记载。不是好学深思,心领其择文词意,孤陋寡闻是很难写出来的。我所以一并论述,选典雅的,把他写在本纪的第一篇。”

第      三     章  

《尚书》,又叫《书经》、《书》;尚书,乃上古之史书意;但由于历史变迁,《书》间接地流传,难免有残缺的情况;所以今人所见《尚书》只从尧帝开始,而前面伏羲、炎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则无。而且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别。司马迁鉴于此,经过实地考察,并阅读了大量古文〔甲骨文、钟鼎文、竹简),查阅和考证了大量牒记、谱牒,终于补齐了《尚书》所缺部分,理清了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除知道“五帝同祖”外,还知道中国第一纪元国号为有熊,天子是黄帝,即有熊氏〔古书误称轩辕氏),姓公孙又姓姬。

黄帝始祖乃少典族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因降于姬水边,故又姓姬;因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因其国为有熊国,故又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古书称黄帝为有熊氏、轩辕氏。按上古之称谓,应为:天子黄帝,姓公孙〔或姬),有熊氏,名轩辕;或公孙〔姬)姓有熊氏。郑樵在所著《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为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意思是说:“氏是用来鉴别贵贱的,富贵之人有氏,贫贱之人则只有名字而无氏……姓是用于区别婚姻的,所以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分别;氏同而姓不相同,婚姻可成;如果姓同而氏不同者,则不能成婚。”也就是说不是本宗族的男女则可以通婚,男女双方是本宗族的则不可通婚,今《婚姻法》亦规定直属亲戚三代内不能通婚,这也是有医学依据的。

上古之人,如黄帝有熊氏(轩辕),其子叫昌意,昌意实际上他的氏,其上古称谓应为:公孙姓昌意氏,或姬姓昌意氏;屈原则应称谓为芈姓屈原,或熊姓屈原。楚公子燕的后裔项羽,应称为熊姓项羽(因其先祖熊燕封于项,故又姓项,其子孙以国为姓)。

《左传》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也就是说“天子”分封有功德的人,根据他们的出生血缘关系给予姓称,再分给他们土地而给予氏称。
《通鉴·外记》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上古时,“天子”和诸侯百官有姓有氏有名,一般男子有氏有名,而奴隶则大都没有氏,更不冠姓,只有名。所以一般有姓有氏有名者必定是“天子”、“诸侯”、“百官”或伟大的人,史书上必定有记载。上古时姓是作为宗族的标志,其氏是表明显贵和子孙后代之所分。

“熊”姓始祖是“有熊氏”——黄帝;得姓始祖是“鬻熊”,鬻熊著有《鬻子》,他曾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但很年轻就去世了。后来周文王演八卦为八八六十四卦,共演易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之数。因是周代之《易》,故名《周易》,今流行《易经》,即是《周易》,上古易有《归藏》、《连山》、《河图洛书》;在《周易》中蕴藏着从伏羲、黄帝、鬻熊的智慧。从鬻熊起,其后裔为纪念他的贤德,而源用熊氏。至楚王熊渠,才更芈姓为熊姓,这是春秋时代楚三王之时,楚王熊渠封其三子为三王,得封后,又以邑都为姓,后来也有为避难而更姓,或避讳而更姓。芈姓熊渠氏起,以氏为姓,以标明始祖为有熊氏、嫘祖——先祖帝颛顼——祝融——鬻熊——楚王熊绎之直系苗裔。

据现在的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确有许多世系记载。也就是说,上古人都有记录世系和家谱的传统,除天子、诸侯、百官外,普通百姓亦可记载简略的世系或家谱。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殷人记载其世系文字,有的专门记述家族历代父子名字的家谱,有的是祭祀或祈祷时用的刻有列祖列宗名讳的祭祀谱。在出土的铜器中,也有专门记载家族世系人名或记其忌日的文字,如商代晚期制作的著名“易州三戈”上的铭文。还有上世纪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所证实,与司马迁所记载的殷王世系和殷先公世系,皆属实。今人陈梦家先生在其所著《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录有殷商时古人简略的家谱。

                                       儿先祖曰吹

                                           吹子曰

                                           子曰

                                           子曰雀

                                          雀子曰壹

                                          壹弟曰启

                                          壹子曰丧

                                          丧子曰养

                                          养子曰洪

                                          洪子曰御

                                          ……

这份家谱共十三行,每行一句,行间无直接连线,按父子、兄弟先后排列,儿氏家族十一代共十四个人名。从这份出土的甲骨文家谱可以看出《史记·五帝本纪》记录格式与古人相同。


第    四    章  

《史记》记载孔子晚年读易,曾韦编三绝,作十翼,他在《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焉,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法,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孔子在这段中说的意思是:

‘太古时代,包牺氏君临统治天下,向上观察天的现象,向下则观察地的法则,观察鸟兽的斑纹,以及适宜于草木金石等的地利,近处取法人体的形象,远处模仿万物的形象,于是制作八卦,以融会贯通神的明智的造化德行,以分类比拟万物的情况。

包羲氏,将绳编结成捕兽的网,捕鱼的罟,教导人民用来捕兽捉鱼,这是取法离卦的形象。

包牺氏死后,神农氏成为共主,削木头做成犁头,弯木棒当做犁柄,将除草耕种的便利,教导天下人民。这一犁的工具,是取法盖卦的形象。

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束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财货,有无互相交换,然后各自散去,各得到所需要的物品,这是取法噬嗑卦的形象。

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继成为天子,由于时代进步,社会繁荣,太古朴素的文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黄帝、尧、舜,随着时代演进的需要,开辟通在改变生活方法的途径,使人民不会倦怠;而且,改变的方法神妙,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使人民得到便宜。‘易经’的道理,是在无路可走时,就要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舜能遵循这一变通的原理,当然会得到天的保佑,吉祥没有不利。所以,不必奔波辛劳,垂着手无须有所作为,就使天下太平。这是取法‘乾’、‘坤’二卦。

凿木制成船,削木制成桨,船桨的便利,在于渡过原本不能通行的水上,到达远方,使天下得到利益,这一发明,是取法涣卦。

将牛拴上,就能牵引重物,骑马可以到达远方,这样使天下便利,是取法随卦。

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梆巡夜,以防备盗贼侵入,这是取法豫卦。

切断木头,制成舂米的杵,在地上挖掘,当作舂米的臼,发明这种舂米的利器,使万民得到助益,这是取法小过卦。

将弦装到木条上,制成弓,将木头削成箭,以弓箭的利器,威吓天下的恶人,这是取法睽卦。

上古时代,人冬天住在洞穴中,夏天露宿在野外,后来圣人教人民建筑房屋居住,上有栋梁,下有橼檐,以避风雨,这是取法大壮卦。

古时埋葬死人,只用木柴厚厚的覆盖,葬在荒野中,不建造坟墓,也不植树,服丧也没有一定的期间,后代的圣人,教人民用内外双重棺椁替代,这是取法大过卦。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结绳记事,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就不够应用了。于是,后代的圣人,发明文字,以文书契据来替代,官吏用来处理政各,人民也用来作查考的依据,这是取法夬卦。

现在我们再从《尚书》中了解一下情况。

《尚书·尧典》中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就随着变得友善和睦起来。”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紧跟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允厘百工,庶绩咸照”意思是说:“帝尧说:‘唉!你们羲氏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闰月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时,这就成为一年。以此来规定各种事情就会兴盛起来’。”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意思是说:“帝尧说:‘唉!四方的首领!我在位任职七十年,你们中有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注,四岳:泛指诸侯,这段讲的“禅让”)

《尚书》还有写舜帝“辑五端。既月仍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帝聚集了五等诸侯,挑选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头领的朝见,把圭玉(五等侯)颁发给他们。”

“肇十有州”。意思是:“舜帝划定了十二个州的疆界。”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意思是:“用图画文字把五种刑罚刻画在器物上,用流放的办法代替五刑以示宽大,用鞭刑来惩罚犯了罪的官员,用木条打来惩罚有罪过的人的掌管教化的人,用金作为赎罪的刑罚。”

“帝曰:‘诗文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舜帝说:‘……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推动相互间的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

以上引用《尚书》尧、舜片段,以窥五帝之一斑。


第     五    章
 
现在再谈一下历史上“仓颉造书”说。仓颉者,黄帝之史官也。春秋战国时《世本》中有:“苍颉作书”,“诅诵苍颉,黄帝之史官。”《淮南子》也说:“昔者仓颉作书,容成造历。”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仓颉“初造书契”。章太炎根据《荀子》所说,说得更精确:“仓颉以前,已先有造书者,亦犹后稷以前,神农已务稼穑,后夔以前,伶伦已作律吕也。夫人具四肢官骸,常动持莛画也,便已徒横成象,用为符号,百姓与能,自不待仓颉也。”又说,“一二三诸文,横之从之,本天定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减也;字名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于率尔箸形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书契。”实际上仓颉是在统一和规范古图画文字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就象秦前已有小篆,李斯规范而已,程邈做隶书,亦如是。

根据仰韵文化、马家窑文化来看,这两处均在黄河中上游,距今大约六至七千年前,也就是说早于黄帝时代。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居民,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还有渔猎、手工、纺织和缝纫(已有布匹、皮革服装),制陶(有彩陶,上有彩绘花纹、图案和飞禽走兽,且上刻有许多象甲骨文的符号,这大约是原始文字,只是今人不识而已)。从墓葬上看,氏族成员死后埋葬在一墓地内,有随葬的陶器和装饰品。再近一点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约在五千年前。那时饲养家畜已成为新的谋生手段;渔猎和采集经济,作为补充手段;种植方面,已开辟水田,栽种了水稻。饲养有成群猪、狗、牛、山羊、马、鸡,猪最多;那时而且金属加工业,已制造出铜牌、铜刀、铜锥、铜匕、铜环、铜凿等,其铜为天然红铜;那时已开始酿制粮食酒类,已发掘出有、盅、高足杯;从墓葬上看,龙山文化民族墓地,占地有一千一百多平方米。最富的人墓坑长四米多,宽三米多,坑内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成木椁,有的椁底还涂朱红色,最为富裕的随葬品达一百六十余件,包括精美的彩陶,乌亮的黑陶,洁白的白陶,磨制精致的石、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个别的还有透雕刻花的象牙梳和象牙筒。

综上所说,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说确有,传说嫘祖纺织衣服也确有,这跟“仓颉造字”一样,嫘祖只是在前人的纺织技术上大进了一步,因早在嫘祖前一千多年已有纺织的粗麻布匹,这在考古学界已土出证实。现在中国人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这实际上公认了从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伏羲看见河图洛书而作八卦,神农尝百草而作《本草》,黄帝咨询歧伯而作《内经》等,古人所说“三坟五典”中的“三坟”就是指这三皇之书。在文字方面,现在江西清江吴城遗址中发现了属于商代前期的陶器上,有六十多个文字和符号,其中有四五个乃至十多个连写的,但至今未能释读。殷墟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的形成应在夏代以前。甲骨文单字在五千左右,已释读的不足两千字,也就是说,还有很大一个未知世界,这个未知世界必定有五帝时代的记载。尽管秦始皇焚书坑儒,抹掉前几朝历史,国家的纪元从秦开始,所以称始皇。但历史是抹不掉的,再抹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说前几朝埋在土里的坟墓,或因天灾而埋没,或想让后世知前世所特意而埋的,象编钟类,是焚不到的。今人徐无闻主编的《甲金篆隶大字典》,就是近代出土和考证了的殷商至西晋的字,全书共收集了六千九百三十个,形体四万零五百二十七个,象“熊”字,篆体为“”,诅楚文为“”,导引图为“”,汉印徵为“”“”,隶书为“”“”。

据《史记》记载中国第一个国号叫有熊,其国都先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后迁徙涿鹿。由于当时不断发展扩大,迁徙频繁,黄帝封了不少功臣为王,自己建立国家,现在叫自治,或叫“一国两制”。黄帝几乎一生都在巡察,各国派有大监,监察各国的发展和状况。至黄帝驾崩时,已在陕西了,黄帝就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郭沫若曾书写“黄帝陵”碑文。现有纪念馆。据《汉书》上说,黄帝葬于桥山,其坟丘很小,随葬品只有衣裳(穿过的)。这主要是黄帝在丧葬从简方面做了个示范。而不象秦始皇葬在骊山之野,其坟丘如山,高五十丈,方圆五里有余,杀害官人与能工巧匠,以万来计算。

在军事方面,还有“风后八阵”。黄帝大臣风后,为同黄帝打败蚩尤,曾布置了“八阵”,历史上叫“风后八阵”。这可能是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开端。现今河南新密“风后八阵”石像群就是按传说当时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所布之阵设置的。当时黄帝乘着能辩方向的战车上,并指挥根据士兵手中不同的兵器分别排成八种奇异的队形,这就是“风后八阵”。

在著作方面,黄帝著有《明堂图》和《黄帝内经》。唐人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他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  廼其数焉。”“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未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即今之《黄帝内经》本。《黄帝内经》从古至今仍是国粹医易的宝典。

在文明方面,《东周列国志》说“熊”姓得姓始祖是鬻熊,鬻熊博学有道,曾一度做过周文武王老师。《史记·楚世家》说得更清晰:“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风,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这里也说明季连是带着中原文明而进入楚丘的。在《国语·郑语·史伯论兴衰》中说:“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   。”“是天启之心也,又甚聪明和协,盖其先王。”“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这一章讲了祝融后裔。比较具体,最后讲到了祝融后裔中只有芈姓熊氏确系黄帝苗裔,“盖其先王”,这“先王”是指有熊氏黄帝和黄帝孙帝颛顼,“且重黎之后也”。而且是重黎(祝融)的后代。根据从汉代至今对《楚辞》的研究,以及出土文物所证实。夏代时楚人祖先芈姓季连,因居于楚丘(今河南渭县),其族人便以楚为号。楚人自黄河之滨南迁到长江后,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这是专家对《楚辞·河伯》研究发现的。另外有专家从图腾上研究发现,黄帝有熊国用“龙”图腾,而季连至楚王室皆用“龙”图腾。《史记·封禅》中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见。”据伍端林著《江陵记》:“南关三门,其一名龙门,一名修门。”这就表现有熊氏与龙图腾有关,而楚王室不单以龙为图腾,连门都取为“龙门”。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而在楚国历史上四次迁徙都城和楚人好战相辉映。季连率有熊氏后裔(家族)入楚后,其后又迁荆州,这大约跟黄帝有熊氏有关。《史记·封禅》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先皇曾在荆山发现铜山,并铸宝鼎。季连可能因为这一点才去荆山的。以上也说明了季连是带着中原文化而入楚的,其后裔鬻熊曾一度为周文、武王老师,并用“有熊九驷”之物送纣王,以赎周文王。《史记》说鬻子是大夫之徒,这说明其家族虽仍在楚丘,鬻子却在殷商王室做大夫类的大臣,应为子男爵,后又为周文王大臣,但他很年轻就去逝了。其子熊丽仍在楚地,至熊绎时,周成王才做了个顺水人情,封熊绎为子爵(子男田),封地五十里,仍为芈姓,仍居楚丘丹阳。周王室公认楚王确系有熊氏直系后裔,但转过来又将楚人说成是楚蛮夷〔楚国少数民族〕。司马迁是这样,孔子也是这样。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提到了黄帝,其他著作却始终不提“有熊氏”,这大约是因为孔丘是鲁国人,一生不得志,况且他复古,为了在后世出名,把《鲁史》东添西改,把积极向上的进步的删了。把有熊氏删了,就等于否定了楚王的前世系。这一点也是孔丘思想扭曲的一方面。难怪司马迁记录了他这方面的言行。《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一段讲得很明了,孔丘为了复古,也因为一生不得志,晚年怕出不了名,所以就根据《鲁史》而编写了《春秋》,因《鲁史》只是一国之史,故很难全面,加上他扭曲的心态,他就加的加点,删的删点,把“凤”图腾的周天子说成是使用“龙”图腾的有熊氏后代,再把使用“龙”图腾的有熊氏黄帝直系熊氏楚王,说成是楚人、楚蛮夷。加上复古的思想,这可能就是孔丘有罪于《春秋》的地方。著《春秋》注解者,都说周天子系黄帝有熊氏后代,,据当今图腾专家发现,周天子使用的是炎帝的“凤”图腾,这充分证实了是姓姜的炎帝的后裔,而不是使用“龙”图腾姓姬的有熊氏后裔。虽然同祖,但也不该借名。周天子说是黄帝后夷只是借用黄帝威名而已。所以周天子只允许熊绎在中原外楚丘发展,不许进入中原。,在后来近千年的发展中,周朝天子始终不允许楚王进入中原,也不加爵,而且贬称楚人为楚蛮夷〔因楚丘是少数民族之地〕,以压制真正的黄帝直系后裔。司马迁也觉得周天子的前世系有疑点,用后人编造的传说,神话地记载了周天子的先祖“后稷”。司马迁前世先祖系周天子史官,这点在《汉书·周本纪》中说周天子的先祖名弃。并说帝喾元妃“姜原生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国语·周语》中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在史书中周在子很少很少提及其先祖后稷,更不提帝喾、颛顼帝、黄帝。黄帝起,其宗族以“龙”图腾代表本宗本族,而周天子却使用姓姜的炎帝宗族的“凤”图腾,这充分说明了炎帝、共工的后裔为夺得天下,借用黄帝的威名。而楚王熊绎这一宗,系嫘祖所生,是由黄帝、帝颛顼、祝融、鬻熊而来,他们四人对创造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周文王时,才迫于各方面压力,才封了鬻熊之后熊绎为子男爵;五侯为公、侯、伯、子、男,子男为第四、五位侯;并赐还芈姓,仍居楚丘丹阳〔原来居住了一千多年自己的地方,算是封地〕。丹阳在当时是属中国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今荆州一带。古称中国,仅指中原。后来又建都郢,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当时熊绎得封只有五十里的国土,一切自治,每年还得给周朝上贡;那时所进贡的物品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宗用的。后来楚国慢慢强大了,国土已扩展到五千多里,军队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其粮食可坐吃十年。楚庄王时敢问鼎中原,志起昂扬,而小看天下,未能统一中国;后“楚灵王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合”,也曾问鼎中原,结果因慈善而放弃,到头来楚灵王竟饿死于臣子申亥之家,令天下笑话。按出土的《春秋纵横家书》得知,楚王讲“合纵”,相当于联邦制,各国自治;而秦国讲“横纵”,也就是一人治理;秦国讲“横纵”最终独霸天下。美其名曰:统一中国。后来还是被楚王后裔西楚霸王项羽所推翻。

春秋以前,姓是姓,氏是氏,名是名,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忽略了这点,从得姓的始祖鬻熊起,其后裔都习惯取名叫熊,实际也叫氏,至楚王熊渠时更芈姓为熊姓,其封三子为楚三王,后裔得封后,又以邑为姓,后也有避难而更姓,后也有为避讳而更姓,据不精确统计:熊姓在春秋战国时又分出十八姓,有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真)、敖、荆、红、上官。现将楚国的史料记录于后,再从各方面论证。


第    六    章           

《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火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其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亡。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比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熊生熊胜。熊胜以弟杨为后。熊杨生熊渠。熊渠生三人。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乃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以上意思是:

“楚国楚王的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氏,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氏生儿子称,称生儿子卷章,卷章生儿子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工火正之官(大臣),很在功劳,据说他的光芒能照耀天下(惠泽于民),帝喾下令赐叫他祝融。共工氏作乱时,帝喾令重黎去把共工杀了,但重黎没能杀掉。帝喾于是在庚寅日这天将重黎杀掉了,以示君命不可违。帝喾又叫重黎的弟弟吴回居火正之职,仍叫祝融。

吴回生儿子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当时是剖腹产的,其长子叫昆吾氏;二子叫参胡氏;三子叫彭祖氏;四子叫会人氏;五子叫曹姓氏;六子叫季连氏,得芈姓,楚王就是他的后代。昆吾氏,夏朝时还是侯伯,桀王之时汤灭掉了。彭祖氏,殷商初期为侯伯,殷商后期才灭掉彭祖氏(彭祖,寿八百)。季连生儿子附沮,附沮生儿子穴熊。以后其后代微弱,有时居住在中原,有时居住在少数民族(楚丘)地区,也没法记述他们的世系和情况。

周文王时代,季连的后代中有一个叫熊鬻。鬻熊与周文王共事,但他年轻去世了。他有个儿子叫熊丽,熊丽生儿子熊狂,熊狂生儿子熊绎。

熊绎在周成王的时代,周成王推选凡为周朝建立有功的后代(在文王、武王时),都封官进爵,熊绎被封在少数民族地区楚丘,封其世袭子,男爵位,还姓芈姓,居住今荆州一带。这个时候熊绎和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   、齐太公子吕伋都在成王那里共事。

熊绎生儿子熊艾,熊艾生儿子熊,熊生儿子熊胜。熊胜就以其弟熊杨为后代,熊杨生儿子熊渠。熊渠生儿子三人。

当在周夷王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都不去朝拜和进贡,而且相互发生战争,相互征伐。熊渠很得江汉各民族人民的人心和爱戴,于是起兵征伐庸、杨粤等小国,到鄂的小国时,熊渠说:‘我是楚国少数民族,不与中国同国号。’于是他立其长子熊伯庸为句亶王,中子熊红旗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都在长江楚国少数民族之地。”到周厉王执政时,由于周王暴虐,熊渠怕他起兵讨伐楚王,所以又去掉‘王’的称谓。

“三十七年,楚王通发怒说:‘我的先祖鬻熊,乃是文王的老师,去世得早。周成王推举我先祖,于是封其后代世袭子,男爵位,居住在楚丘,少数民族都来归服,而今周朝天子不给我们加侯爵位(楚王只子侯爵,第四位侯),我自己干脆尊称大王。”

“楚文王熊赀继位,开始迁都在郢(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

“灭掉了夔国,这是因为夔国人不祭祀祝融、鬻熊的原故。”

据《战国策》记载: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楚王乃是天下强盛的国家,国土五千里,军队百万,战车千乘,骑兵一万,其粮食可吃十年。”

又据《尚书》记载,周朝封有功之臣,只封他国之地;受封之人在所受封之地,一切自治,相当于今之“一国两制”。但那时所封之国为侯,各诸侯都要给朝廷进贡,进贡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的。当时先祖熊绎封在楚蛮之地,即今荆州一带,后迁江陵县。那时那里是中原外的少数民族地区,但熊氏家族与他们和睦相处,经过祖先的勤劳经营,从先所封得的五十里国土扩张至五千多里。使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土地最为广阔、人口最为众多的南方大国。当时秦国只有千里国土,后商鞅变法后,秦国亦将国土扩张至五千里,亦拥有军队百万,统一天下,或楚或秦,但中途出来了个孙武,即孙子,为吴国军师,只有二十五岁。公元前505年11月19日楚国曾率二十万大军追剿孙武所带的三万吴军,在今湖北省麻城的柏子山激战。在麻城县志中《军事卷》有记载:“春秋鲁定公四年,吴楚战于柏举,《元和志》:柏举即麻城之龟峰山,考举水源出龟峰,在县东偏北,又有柏子山。”即今柏子山边柏子塔这个位置。《战国策·楚》也有记载:“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中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结果孙子竟以寡胜众,在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楚军追穷寇,则众失于寡。孙武也因此战而闻名于世,其《孙子兵法》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由于孙子的出现和存在,对楚国的军事是个打击,牵制了楚国更进一步的发展。

据现在考古、史学家研究的最新成果,黄帝及其后裔楚王所用图腾都是“龙”图腾。黄帝用“黄龙”,其后裔楚王亦用“黄龙”。夏时季连迁入楚丘,今湖北省荆州一带,其后裔时而居中原,时而又迁入楚丘。其未记载共有十二世。

《史记·周本纪》有:“太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归之。”也就是说鬻子(鬻熊尊称)曾为殷商纣王时重臣,子爵,为四等侯爵。按当时制度,每个大臣亦有封地,各自又有国。鬻子乃有熊家族首领,为救周文王曾向纣王献有宝物;《史记·周本纪》中虽然没明指那一样宝物是那个大夫所献。其中一宝物为“有熊九驷”,这件宝物必定是先祖鬻熊所献。因为“有熊”或指“有熊国”或指“有熊氏”。此物必是黄帝所乘之车。《汉书》也记载说黄帝驾崩后,只随葬了一些穿过的衣服,其他什么也没有。此物可能由其宗族所保留下来,经历了一千五百年。所以连纣王都很高兴,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西伯者,即周文王。而且《史记》中记载说鬻熊曾一度为周文王老师,只是很年轻就去世了。到了周成王时,才感先祖之恩,封了中国以外的楚蛮之地。楚国后来强大了,在历史上也有近千年,是一个文明古国。从《楚辞》中博大精深的内容可看出,也可以从编钟那优雅动听的乐声中听出。

楚王室系黄帝有熊氏直系后代,这是周王室与其他各国所公认,但为什么周天子以贬称为蛮夷呢?这有待于历史学家研究。正因为是有熊氏直系后代,其先祖熊渠才敢封其三子为三王,熊通也敢自立为王,楚庄王敢问鼎中原,楚灵王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华章合,如不是有熊氏后裔,敢如此霸道?愈来愈多的考古史料证实,楚地在西周王朝建国的时代,已拥有相当特殊且独立的社会文明,但史书对穴熊、鬻熊记载得太少;楚国经历了前后二千余年后被秦所灭,史书对以氏代姓的有熊氏的熊姓家族去向未提。通过《百家姓考略》等书可以知道,熊姓为江陵县,这说明楚王室后裔在秦时至秦以后,大都仍居住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即楚国郢都。

从殷商末至公元前223年楚灭,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文化之悠久,可远溯至黄帝,如今传世的如《楚辞》、编钟等,都被史学家和国人公认为国宝,都以《楚辞》中屈原的《离骚》《问天》和编钟引以自豪,都认为这些最能体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明历史。

公元1978年5月,国际音乐界曾有一次强烈的震动。那是因为在中国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包括编钟在内的124件春秋时代的古乐器,这种仍能使用的文物,使今天的人们第一次亲耳聆听到2000多年前的乐音。还有那埋了二千多年的不锈的楚国刀剑。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90%以上的铜产于楚国,仅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就达10吨之多。据专家根据遗留的冶炼铜渣推算,当时仅湖北大治的铜绿山一地至少炼出了30万吨铜。史书上还记载,楚军所用的武器,锋利异常,这给后人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金属冶炼技术。至今在湖北省江陵县仍遍布铁铺,还可以听到那叮铛作响的历史。楚国有利器,楚人好战,仅在春秋时楚国就曾先后吞并了45个小国,民间有尚武的传统习惯,整军习武是楚人的国粹。现考古发现,楚国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的墓葬中都陪葬有一把剑,而且二千多年不锈,所以有“楚之为兵天下无敌”的说法。那时出兵打仗,国王都要亲自带兵,坐镇军中。

在著作方面,据古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尝百而著《本草经》,黄帝著有《内经》、《明堂图》,重黎著《天官书》,昆吾亦著《有天官书》,纣王时代的先祖鬻熊,著有《鬻子》,道家第一部著作。

国史有《梼杌》。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楚国曾有史记《梼杌》,但失传。《梼杌》必定会从黄帝始祖记载起至楚国末期,纵横三千三百年。这有待于出土证实。

楚三王之一的熊伯庸后裔,熊姓屈原,著有《离骚》、《天问》等,编在《楚辞》中。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源于“楚声”、“楚歌”。楚歌再加上编钟那优雅的乐音,被当时誉为“南风”或“南音”。“南风”是上古时名歌。最有名的楚辞当属熊姓屈原写在竹简上的《离骚》和《天问》两篇。

    《离骚》首句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苗裔啊!我的太祖庙供的是楚句亶王熊伯庸。”熊伯庸,即熊渠的长子,楚三王之一,句亶王。这篇楚辞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七字(除“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两句)。其容量之深广、意境之开阔、想象之丰富、构思之奇特、辞藻之徇丽、气魄之宏伟、抒情之深刻,在古典诗歌宝库中首屈一指,一直被引为民族文学之骄傲。也是继《诗经》后第一部巨著,屈原也是在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其《天问》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字,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都提出了怀疑、诘难,表现了作者具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极其渊博的知识。《天问》是一篇包罗万象之文,精密绝伦之杰构。

    《 汉书》,班 固著,书中有其传记 , 系熊姓后裔。《左传》,左邱明著,系熊姓后裔。编钟 ,  全套共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整套编钟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制作精美,音质良好,发音相当准确,可演奏中外比较复杂的乐曲。其阵容之壮观,性能之精良,举世无匹。


第    七    章         

     据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记载:“黄帝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其后有以熊为姓。”

清代王相笺注《百家姓考略》上记载:

“熊:宫音。江陵郡。系出高阳氏。颛顼孙陆终第六子季连为芈姓。子附叙封于熊。后有鬻熊,为文王师。武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至熊渠僭称王,更姓芈氏。汉有熊乔,熊尚。”这里有一点误,即把成王说成武王了。北朝有个著名经济学家熊安生;唐代清官御史熊衮;元朝有个著名文学家熊朋来;明朝小说家熊大木、御史熊兰草、进士熊廷弼、熊开元、熊文灿、熊明遇、熊浃、熊绣、熊概、熊汝霜、熊纬(文江);清朝大学士熊赐履、思想家熊伯龙、政治家熊伯龄;近代名将熊秉坤、学者熊十力、政治家熊贞武、戏曲家熊佛西、熊庆东、四川省主席熊克武、今收复香港第一任司令员和总参部高级将官皆姓熊、山西省委书记熊清泉。

熊姓源于黄帝,得姓于鬻熊至楚国灭,这个以“龙”作图腾的上古时的古姓,纵横二千三百多年,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距今又过了二千二百多年了。据史料记载,春秋时熊姓又分支十八姓。有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真)、敖、荆、红、上官。这也是周成王封先祖鬻熊之曾孙熊绎在楚丘之地,建楚国,世袭子、男爵位的结果。现按《百家姓考略》摘录于后。

一、伍:羽音。安定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有伍氏。伍举、伍奢,世为楚卿。伍员之祖与父也。

二、屈:宫音。临淮群。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有屈原,又有屈突,复姓也。

三、项:商音。辽西郡。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又姬姓。齐桓公灭项,子孙以国为氏。楚有项羽。

四、蓝:徵音。汝南郡。系出芈姓。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后以邑为氏。○  亹  ,音尾。

五、麻:商音。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隋有麻叔谋。

六、钟:角音。颍川郡。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楚有仲仪、钟期,魏有钟繇。

七、左:商音。济阳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有左氏。鲁有左邱明。汉有左雄,晋有左思。

八:靳:徵音。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汉有靳歙。

九、景:角音。晋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斗、蒍、 苏、昭、屈、庄、景,皆芈姓之后。有景差、景丑。○ 蒍,音委。

十、鄂:商音。武昌郡。系出姬姓(芈姓)。晋侯光居于鄂,号鄂后。子孙以为氏。又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

十一、卓:徵音。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汉有卓茂。

十二、能:商音。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绎子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能,音柰。

十三、庄:徵音。天水郡。系出芊姓。楚庄王之裔,以谥为氏。后有庄周、庄桥。齐有庄贾。

十四、慎(真)。徵音。天水郡。系出芈姓。白以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鲁有慎子。宗孝宗讳慎,慎德秀改为真氏。

十五、敖:宫音。谯郡。颛顼师大敖之后。又系出芈姓。楚国之君,凡被废弑不成君者曰敖。如若敖、堵敖之类。其后为敖氏。

十六、荆:角音。广陵郡。系出芈姓。

十七:红:宫音。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

十八:上官:羽音。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汉有上官桀。

以上十八支姓分布情况如下:〔熊: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

1、慎(真)、庄、上官:天水郡望,今甘肃甘谷县和天水市、甘肃通渭县西。

2、能:太原郡,今山西省彭泽县东北。

3、敖:谯郡,今安徽省亳县、蒙城县西北三里。河南商丘县东北。

4、伍:定安郡,今越南南河省商定西北红河南岸和今河南光山县西南,还有今甘肃宁县、河北蔚县东北,今广东安定县。

5、靳、卓:西河郡,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和今内蒙古东胜县境,山西离石县、今山东汾阳县、云南云龙县境、今山西临汾县境。

6、麻: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东北、河北易县。

    7、屈:临淮郡,今江苏盯眙县西北淮水西岸、江苏洪泽县西临淮镇、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

8、项:辽西郡,今辽宁义县西,河北迁安县西南、迁安县东北、辽宁朝阳市。

9、鄂:武昌郡,今湖北鄂城县和山西汾阳县西南团城村。

10、荆: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江苏淮阴县西南甘罗城、江苏宝兴应县东北射阳镇、江苏扬州市、今河南息县。

11、钟:颍川郡,今河南禹县、河南许昌市东、许昌市,今安徽巢县东南。

12、蓝:汝南郡,今河南商水县西北。

13、红:平昌郡,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

14、左: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镇、山东茬平县西南。

15、景: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

 

最后再谈一下字辈。

从唐代起,唐高祖李渊诸子多以“元”为平辈标识,有元吉、元景、元昌、元亨、元礼、元嘉等。中晚唐至南宋大儒朱嘉以偏旁的五行相生取辈,即五行字辈。其父朱松,有木,朱熹本人从火,其子朱塾、朱埜   ;朱在皆从“土”;孙子朱钜、朱钧、朱鉴等,皆以“金”;曾孙,朱、朱洽、朱济皆以“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明初永乐年间,始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的蔡民,宗谱上就有自十七世起“排子”云:“……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廷世,钦宪建家祥。”今人完颜绍元在其著述中亦说其原属女真族一脉,其支始祖自明初迁居安徽肥东,宗谱上也有字辈云:“……守义礼永绍世泽,本诗书远志家传。”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家族定下的五行字辈至民间庶民的诗、句字辈,说明其庶民字辈,以诗句排,应早于明朝,即至少应在元末明初;不象唐朝平辈取同字,以示同辈,但此法子孙辈不明;至中晚唐至宋,以五行生相取辈,到元明时则多以诗或句取辈。一般用完字辈后,其子孙自己又另排字辈以续,民间也有以字辈周而复始地续取。本人熊建荣宗族大约明末清初入川,字辈为:“应仕克在文;宗正朝廷开;科甲从天起;福德永兴隆。”至本人熊建荣已是“甲”字辈,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大家都不按字辈取名,至我儿熊逐,已是“从”字辈,亦未按字辈取。字辈、家族、宗族在今人大脑里概念已经模糊,提些这些字辈,今人会笑你老古董。


用楚庄王的话作为本篇的尾声吧:“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