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郓城大人邮编:10:黄帝与黄帝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7:45
10:黄帝与黄帝陵2009-09-08 14:09

      黄帝陵地处陕西省黄帝县境内,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国家风景名胜景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国AAAAA级旅游区;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因其山势如桥,所以也称桥山。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杀蚩尤战阪泉,平定中原,统一三大部落,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国家。同时,黄帝开拓了东至东海。西至昆仑,南至交趾,北至幽陵广大的疆土,子孙遍布于各地,如汉族,西藏的羌族、回族的安息,苗族的禺号,蒙古的匈奴,东湖的鲜卑和金人,均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满人则是金人之后,所以中华民族皆为黄帝子孙。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他制衣冠、造舟车、定算数、创医药、制音律、作造子、造历法、、分四季、务农桑、婚嫁娶、创礼仪、醇化万象,采铜铸鼎,使得中华文明历久不衰,源远流长。帝时期的文化,融合了自然、宇宙和人类所有的现象和本质,观察并总结了宇宙的根本、道德的起源大地万物的玄机。尤其是在文字、算术、历数、医学、音律等方面,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指南车与中医医药至今还为人类所用。

这些历史史实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历史震烁世界五千年,都与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功德,如同桥山上的古柏,万古长青;他的光辉如同日月,光芒四射,恩泽万代。他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人文始祖”。“黄帝崩,葬桥山”,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记》里的记载。传说黄帝在黄土高坡上开土养生,使得人们逐渐脱离了蒙昧与野蛮,过着衣食同享、山河共用、鸟兽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人们感恩载德,拥戴这位黄土大帝为黄帝。黄帝百年后,先民们将他葬在风景秀丽、水草丰茂的桥山之巅,并以黄帝死后驭龙升天,继续造福人类来安慰人们内心的伤痛,寄托人们对黄帝依依不舍的爱戴之情,黄帝之死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的伤痛,如同天塌地崩,人们悲痛万分,哀思无处寄托于是埋葬黄帝的桥山就成为先民们寄托哀思与倾诉衷肠的神圣殿堂。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力量凝聚之所、华厦儿女寄托心灵的家圆,同时也是炎黄子孙共同敬仰的人文圣地。

黄帝陵地貌环境“巢居者察风,穴居者察雨”是黄帝时期人们总结出的人类居住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这种知风避雨的的自然环境,不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适用于陵地墓址的选择。黄帝陵古柏绿浪沮水碧波、白鹭彩云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向人们充分展现了景物天成、天造地设的完美与和谐,反映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和和礼制文化,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自然观和风俗文化,展现了祖殿圣地的雄壮与辉煌。真可谓高堂圣殿,汇聚了天下风光。

纵观中华五千年建筑史,可以想象,决定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因素为“风水”和“陵墓制度”。黄帝陵大环境所在的位置,反映了大自然特有的气势和氛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氛围,形成了黄帝陵特殊的风水,风水是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人们崇拜自然,迷信自然的朴素的思想意识,包含着人们渴望生命延续、继承和发展所赋予的神秘色彩。

考察考证:黄帝陵存在一条陵轴线和一条庙轴线。陵轴线起源于孟家塬,形“玄武俯卧”的山丘之上,经龙驭阁,过陵冢,穿仙台。庙轴线起于凤岭,过亭轩辕殿祭祀广场、人文初祖大殿、碑亭、诚心亭、轩辕庙门、龙尾道印池和入口广场。两线交汇于印台山顶。黄帝陵背有玄武高靠,前有印台为照,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俯卧,形成了平稳安昌之象。黄帝恰好葬于凤凰之怀的古柏林中,凤岭翼护着黄帝的庙堂,四周有四方神灵守护,山前静谧而有纯静的圣水印池愈显桥山的灵圣。

黄帝墓陵的轴线,都是根据三元风水,龙配座、座配向的立向原则所立,西北乾亥来龙,峡转癸字过脉,玄武背靠桥山,向对特朝印台山为案,立亥山向巳,兑方来水,水出乙口。癸龙穴亥,龙穴合一六生成数;亥“北斗”也,北极第一星,为紫微垣,天之王者所居,静而不动,众星环绕拱斗,贵极之星。龙、穴、向、水一卦纯清,符合三元阴阳交媾法,黄帝陵庙轴线,后借凤凰岭为靠,向对前朝印台山为案,亥龙立癸山丁向,龙穴合一六生成数,兑、坤水来,水出巳口。龙、穴、向、水一卦纯清,符合三元阴阳交媾法,而且,二局均合杨公北斗七星去打劫,离宫要相合之秘法。为三元不败之局,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历史震烁世界五千年,都与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纵观中华五千年建筑史,可以想象,决定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因素为“风水”和“陵墓制度”。黄帝陵大环境所在的位置,反映了大自然特有的气势和氛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氛围,形成了黄帝陵特殊的风水,风水是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人们崇拜自然,迷信自然的朴素的思想意识,包含着人们渴望生命延续、继承和发展所赋予的神秘色彩。

冯志亮 20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