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天伦演员表:院士评选不能“仕而优则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6:22
院士评选不能“仕而优则士” 2011年05月27日     来源:光明网          中国工程院刚刚公布本年度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按照规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每逢奇数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院士大约60名左右。

        2011年度增选院士的有效候选人共有485人,最终可能被增选为院士的人,将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的1/6。485位候选人大都来自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和管理部门。名单一公布,一些人们熟悉的名字赫然在目。比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原安监总局副局长闪淳昌、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现任和卸任政府高官。再比如,在工程管理学部的44名候选人中,同样赫然在目的有刚从中海油董事长任上转任中石化董事长的傅成玉、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和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等等,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的高管和高官占了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名单的将近一半。

        毋庸讳言,对高管和高官参选院士,业界早有议论。一说为“里外通吃”。因为高管和高官本身就掌控着本部门、本领域甚至本行业的各种资源的分配权,对相关研究的方向、参加研究的人员和投入的资源、资金具有决定权。关键在于,现任有投票权的院士,因为工作、研究等,也常常要到这些高管和高官掌控的部门去申请项目、开展研究,难免要“有求于”这些高管和高官。因此,高管和高官参评院士,无疑比普通参评人员具备更多的先赋性优势。

        另一说为“仕而优则士”。一些“仕”,不论其学术成就如何,只要官至一定级别,“士”就成了一种待遇或者“退位”、退休的一种安慰和交换。但是,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三头六臂,也同样乏术分身。无论怎样讲,高管和高官从事的都是行政性工作,除了署名外,他们很难在研究性工作中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这一点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嘴大”就什么都懂,权大就什么都能的“奇迹”,在研究领域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仕而优则士”破坏了院士遴选的规则。在评选院士中,贿选、拉票等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污染”的还只是水流,而“仕而优则士”败坏的则是水源。

        当然,辩者也自有其论,其一为“一视同仁”论。其说是,不能因为高管高官身阶为“仕”,就剥夺人家为“士”的权利,高管高官参评院士,体现了平等。其二为“学术背景”论。其根据是,这些“仕”本来出身为“士”,现在也“仍然从事部分”研究工作,仍然站在研究的前沿……高管高官参评院士,不会降低院士的水平。

        然而,人们质疑高管高官参评院士,其实并没有否认他们的学术背景。公允地说,一个高管或者高官,如果在他们上位前没有被评为院士,那么,在高就后,他们的学术水准不会高于他们上位前。这种判断,乃属常识性判断。如果反之,那就意味着他们全心全意从事一项研究时的成果,反倒不如他们“三心二意”时从事研究时的成果,这显然不合逻辑。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否认高管高官有参评的权利,也不是否认他们的学术能力。因为如果他们真有院士的水平,那就当于不在位时、或者退位后再参评。如果院士评选是唯学术水平论,那么,达到院士水平的高管高官不论什么时候参评,都应该评得上。而如果被选为院士,除了水平,还有机遇的话,那么,为公平起见,掌控资源的高管高官理应回避这样的机遇。(

院士评选不能“仕而优则士” 参加两院院士评选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 //院士评选不能“仕而优则士” 院士评选“媚官傍权”是学术的悲哀 “科研寡头病”助推院士评选闹剧 [人民日报]科研不能“仕而优则学”(新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官员遭疑 官而优则院士? 挺姚晨痛驳院士:莫让“刹车哥”蒙冤而去! 姚晨痛驳院士,莫让“刹车哥”蒙冤而去? 工程院院士:长江中下游灾害不能都归罪三峡 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都归罪于三峡工程 工程院院士:长江中下游问题不能都归罪三峡 新华社:557名两院院士评选出201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旁敲侧击” “教而优则仕”和“教而优别仕”不能一概而论 亲不在,子欲养而不能 - Qzone日志 投资可理财而不能发财 机会不饶人相遇而不能相爱 工程不能为献礼而“献身”!!【转载】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归罪于三峡-搜狐新闻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归罪于三峡-搜狐新闻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长江中下游灾害不能都归罪三峡(东方早报 2011-5-23)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