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的正确的吃法:投资可理财而不能发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24:14
 

投资可理财而不能发财

股市和基金的投资者普遍对投资回报的预期很高,10-20%一年的回报仍然是不能令他们满意的。然而,如果真能普遍达到这一回报水平,则已经是真正了不起的奇迹了!复利的神奇效应将会很快将您变成超级富豪.

 

复利效应的确是很有魔力。对于复利的计算,有一个简易的算法叫“72法则”,就是用72除以年收益增长率,就可以得出你的资金翻番时间。例如你有1万元投资了基金,每年赚20%,用72除以20,得3.6。也就是说,大约3年半的时间,你的1万元就会翻番成2万元。

 

3年半的时间把资产翻番,你觉得怎么样?够可以的了吧?只要保持这种“较低”的20%的增长率,第一个3年半1万元翻番成2万元,7年之后就会变成4万元,28年(8个3年半)之后是256万……时间越长,累积的数额越是惊人,估计你足够长寿的话,整个世界的钱可能都是你的了。

 

等一等,这个美妙的故事有哪里不对劲呢?如果只是区区万元的本金加上足够的耐心就能让我们变成千万富翁,为什么身边的千万富翁还是不如一文不名的穷人多?问题就出在“20%”上。您可能认为:20%有什么了不起吗?不是有很多理财专家说,投资股票型基金可轻松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吗?然而,我们真的可以像设想中的那样,轻轻松松就让财富实现每年20%的增长吗?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吧。

 

前一段时间,美国晨星评出了美国的“最牛”基金经理,看这些美国基金的收益,结果出人意料!史上最牛债券基金经理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在10年之中,他的基金每年的平均回报率竟然只有区区7.7%。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债券市场本来收益就不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股票基金经理布鲁斯·博考维茨(Bruce Berkowitz)。他在过去十年中,每年的平均回报为13.2%,还是没有达到理财大师为我们许诺的20%。那是不是因为美国市场投资机会不够多呢?好,我们就再看看管理国际股票基金的经理能赚多少。大卫·赫洛(David Herro),他的两只国际股票基金在十年之中,平均年回报分别是10.1%和8.2%。

 

原来即使是把钱交给美国最牛的基金经理打理,每年赚到的收益,也不过如此啊!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中国的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于2001年,目前还不到10年。最早的封基诞生于1998年,截至2010年虽然超过了10年,但是我还找不到哪一个基金经理能连续掌舵某只基金达到10年之久。中国经济这20年以来一直高速增长, GDP增速世界领先。但20年来,上证指数平均年涨幅仅16%左右。为GDP增速的两倍左右。也就是说,假设投资者在上证指数刚推出时就持有其指数型基金至今,扣除管理费等等成本,平均年收益少于15%。

 

可能又有人说了,美国最牛基金经理10年平均收益最高不到15%,可能是由于中间经历了惊人的金融危机,所以业绩才会如此不堪,换个时间段统计可能会很强。比如彼得·林奇的基金,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于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8000美元,增值28倍,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但是仅仅是那一段时间而已,如果拉到一个更长的周期,你就会惊讶地发现,20世纪100年间英国股票年收益大概只是10.2%,瑞典是8.2%,澳大利亚是7.6%,美国6.9%。而德国、日本则都低于5%。中国股市已经经历了黄金般的20年高速发展,平均年涨幅仅16%左右。如果把未来拉到一个足够长的周期,将以后的股票年收益预测设定在10%,即依然为可持续的GDP增速的两倍左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

 

可能到这里,还有读者朋友不甘心,找出股神巴菲特的反例。他管理资产的年均回报率就达到了20%。而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呀!在全球恒河沙数的投资管理人中,巴菲特仅一人而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不然他怎么会被万千投资者尊奉为“股神”。更何况,他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投资只是他创富的一条途径而已,真正的主要财富来源是他所管理的哈撒韦投资公司旗下数以百亿计的资产为他老人家带来的管理费用收入!

 

通过以上分析,想您不难明白,投资者不可能通过投资创富,而替人投资理财作为一门生意倒是可能创富。

 

看看本地的情况吧。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间,成千上万的富豪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们还没见到哪一位是通过简单的股市和基金投资创富成功的。简单总结一句,他们致富的共同特点是抓住机会通过实业积累加上资本运作。

 

大多数时候,致富是需要一搏的,然而它多半是依靠创业或创投,以小概率事件去造就大的成功。然而,股市和基金的投资却只是理财的其中一条途径来以以大概率事件去实现小的成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设定投资理财的合理预期回报,这是投资理财能否实现其既定目标(小的成功)的关键。如果预期过高,以创富为目标来进行股市或基金投资的操作,在频繁追涨杀跌之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