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礼包:红军三过黎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3:35

□文/图 张永文

  位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黎平侗乡,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是一块红色革命的胜地,是中国革命老区。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经过黎平,播下革命火种,建立地方政权,开展武装斗争,特别是召开了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成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红军部队过境时期,关心侗苗穷苦民众,执行少数民族政策,打土豪分浮财,激发了各族人民革命运动的热情,主动积极为红军带路、筹集粮草、救护收养伤病员、保护红军标语和革命文物,并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写下光辉的一页。

  红七军建立政权辗转黎平
  1930年8月,由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后,为迅速开展红色革命运动,政委邓小平派遣连党代表韦绍怀(广西罗城人) 与黎平籍水口侗族红军战士石老发潜回黎平县水口分县,以经商做小生意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他们二人白天上门收山货,夜晚走访贫苦人家,宣传红军革命的道理,仅十多天的时间,就动员了水口对门寨的吴士德、韦文正、石承儒、谢光奎、吴家和、嘎老响及滚厦寨的蒋士元、谢老才和水口新寨的吴华善等人,在10月当地的一天侗族节日里,他们以参加“祭萨”为借口,在水口新寨秘密集会,宣布临时“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成立,由韦绍怀任乡政府主席,石老发任乡政府副主席,谢老才为“传事”,其余的人都安排了临时职务和分工,开展地方革命运动。随后韦绍怀、石老发返回部队汇报他们在水口分县开展活动和建立政权的情况。
  12月14日—15日,为巩固新建的红色政权,扩大红军的影响,由韦绍怀、石老发当向导,张云逸、邓小平率领红七军第19、20师三千多红军从广西三江县富禄出发,兵分两路进军黎平县水口分县。一路从富禄进入黎平县的井郎、地坪、半江、龙额下寨至龙额;另一路从富禄进入黎平县的九良直插龙额。这路红军在途经黔桂交界的“富禄坳”时遭到国民党黎平县水口分县县长王家祯民团的阻击,红军从两翼包抄反攻,并朝天鸣枪,驱散阻击的民团,进入龙额两路会合,随后沿龙额河而上,经六约、岑引、六甲到龙额、水口交界的“老虎坳”又痛击水口分县县长王家祯民团,乘胜进入了岑信到达水口分县。在临时“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的发动和支持下,红七军在水口分县很顺利地开展了筹粮筹款、扩展红军、打倒土豪等工作,共筹到现款大洋千余元,发展红军十多人,分发万余斤土豪粮食给贫苦农民,并处决了为害一方的恶棍曾魁武。红七军在水口分县作短暂休整后,经雷洞、塘婢进入广西三江县的塘朝、孟寨,经湖南取道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
  红七军离开水口分县后不久,国民党地方恶势力卷土重来,把“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的骨干分子抓起来,解散了新成立的红色政权,水口分县县长王家祯下令将乡政府主席韦绍怀杀害于滚厦井水冲口,乡政府副主席石老发腿部负伤后逃至增冲继续开展地下党活动和坚持武装斗争,谢老才等人冒险掩埋了乡政府主席韦绍怀烈士的遗体。解放后的1973年修水口公路时,谢老才才带领民工将韦绍怀烈士的遗骨挖出来,清理出“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木印章1枚、子弹夹1个和铜扣2颗,找到了红七军在黎平建立地方政权的见证遗物。

  红六军团西征先遣过黎平
  1934年8月,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创建新的根据地,党中央决定由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九千余人担任长征先遣部队,秘密从江西永新出发,突破敌军重重包围,进入湖南南部袭占通道县城,于9月19日到达黔湘交界的靖县三里驿、新厂一带,与尾追至而的湘军何键部何平纵队2个团的兵力激战一整天,歼敌五百余人,缴获枪支三百多支,重创敌军。
  随后兵分两路进入贵州黎平,一路从靖县的官团、平茶进入黎平县界牌、马家团、猫耳塘,在潭溪附近击溃黔军王家烈部周芳仁旅毕骏团赵壁辉营,打通入黔的第一道防线,取道曲团、湾寨、高屯、蒙村、梧寨、三多到鳌鱼嘴。另一路从靖县的新厂进入黎平县的邱团、小里、中黄桥,经锦屏县新化、隆里到鳌鱼嘴,两路会合后,进入清水江流域上游地区。
  红六军团进入黎平县境的苗、侗村寨时,这里的人民因长期受国民党反动派与封建恶势力的欺压和剥削,对汉人矛盾较深,起初对红军队伍产生误解,有的扼守山寨,控制隘口,设障阻防,关门闭户。为使当地苗、侗群众对红军的了解,红六军团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尊重苗、侗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泛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济富救贫,很快消除隔阂,得到了当地苗、侗群众拥护和支持,帮助红六军团走出县境渡过清水江,转战舞水,最后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创建了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

  中央红军长征转兵黎平
  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的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共八万六千人的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经湘江血战,付出了损兵折半的惨重代价,于12月11日占领湖南通道县。当时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蒋介石完全掌握了长征战略转移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紧急调动14个师共16万兵力,在湘西的靖县、城步、绥宁、会同等地大筑工事,布下一个口袋阵,尾追在后的桂军2个军6万多人正步步紧逼,妄图消灭中央红军,情况十分紧急。而西面的贵州是一个山高林密、兵弱民穷的少数民族省份,军阀王家烈驻防在黎平、锦屏、天柱、榕江县仅有2个团的兵力及几个县的“民团”,且黔军为“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抽鸦片赌博成瘾,战斗力较差。在这危急关头,被“左”冒险主义者排斥躺在担架上随军的毛泽东力主建议,放弃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建议得到大多数军委领导的赞同,于是中央红军掉头西进贵州黎平。
  12月12日从通道兵分两路进入黎平,右路的第一、九军团进至靖县新厂以后,击溃驻守平茶的黔军周芳仁旅毕骏团一营,攻破了入黔通道,担任前卫部队的第一军团二师六团由平茶进入黎平县的界牌、猫耳塘、潭溪、罗团,突破黔军周芳仁旅设置在县城郊五里桥的阵地,直逼黎平县城;另一支从官团出潭洞包抄而来,在五里桥会师,于12月14日午后攻克黎平县城。左路的第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从通道的播阳进入黎平县境,经草坪、洪州、岩寨、下温、地青、中潮、佳所,攻破黔军守敌筑在进入县城险要地势羊角岩的堡垒工事,过汪家庄、青鱼嘴,于12月14日—17日先后进入黎平县城。
  黎平县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县城是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城池坚固,商贾云集,粮草充足。红军部队进入黎平县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进行了短期休整和补充。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会议在当时的红军总司令部驻地(胡荣顺商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和军事顾问李德,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讨论了红军进军方向的问题。李德仍未肯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打算,提出到黔东北后转向湘西,与强敌硬拼,达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毛泽东则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甩掉重兵围堵,避实就虚,不往敌人的口袋里钻,改向黔北进军。会议争论得十分激烈,李德一意孤行,主持人周恩来愤怒得把桌上的马灯都拍熄。最后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前进方向,结束了自老山界以来关于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争论问题。
  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变的开始,使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会后的第二天,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决定作出了军事部署:一是第一、九军团为右纵队,有占领剑河后沿清水江向上游前进,以及占领施秉地域任务;第三、五军团为左纵队,有占领台拱及其以西的黄平地域任务。在前进中遇黔敌应消灭之,遇尾追之敌应击退之,在不利条件下则迟滞之。二是要求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积极活动,调动和钳制敌军,以策应中央红军向川黔边进军。三是鉴于部队减员很大,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第八军团建制,并入第五军团;中央军委第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第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调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员,党代表陈云调任军委纵队政委;第八军团党代表刘少奇调任五军团党代表,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调军委工作。此后中央红军直驱入黔,以破竹之势,先后攻克剑河、台拱、施秉、黄平、镇远、余庆、瓮安等10余座县城,挥戈指向黔北遵义。
  中央红军过黎平期间,还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向群众捐献礼物办好事、打土豪济贫苦百姓、处决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以及动员苗、侗同胞报名参加红军和将重伤病员寄养在老乡家,得到了当地苗、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中国革命在此发生了伟大转折的开端,鼓舞了红军的斗志,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走出黑暗,迎来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