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小型榨油机:滑过黎平,长征向西进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9:28

滑过黎平,长征向西进军

2006-08-08 11:55 南方日报集团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转发至

长征改变中国·黎平转折

大型系列报道题名:蔡东士

总策划:杨兴锋 总指挥:王垂林

记者重走长征④

史料背景

突破国民党湘江防线之后,中央红军领导层在行军方向上产生了分歧。1934年12月9日,李德仍命令红军北上湘西,准备与红2、6军团会合。其时,国民党军已经在红军北上湘西的路上布设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毛泽东力主放弃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方针,改为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5日,红1军团攻占黎平。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即黎平会议),讨论了之前在通道会议中涉及的红军进军路线问题。这次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出席。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大多数人否定了博古、李德等的左倾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黎平会议记录于今无存,但短短一天的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到黎平后的进军方向、到什么地方建立新根据地等战略问题,没有来得及清算王明“左”倾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等重大问题,因此,黎平会议决定,到遵义后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记者是从柳州的三江县城北上进入贵州黎平的,不到180公里的路程开车足足花了6个多钟头。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黎平,总人口数50.7万,其中侗族人约35万,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

如今的黎平人谈起长征来如数家珍。不过他们更关注现代城市的发展,关心侗族大歌、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义务教育……

【一段历史】

黎平会议拯救红军

记者初到黎平时正值晌午,汽车在翻过无数个山头后竟稳稳地“落”在一条六车道宽的水泥路上,两边是崭新的商品房,如此对比简直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据史料记载,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过黎平,18日,党中央在黎平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作出了行动部署,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从此红军向贵州腹地进军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有评价称:黎平会议拯救了红军。

黎平县委宣传部的李文坤骑着摩托车带记者逛县城,在主干道平街的中间,他停了下来,指着前方的群山说:“红军当年就是从那些山头下来的,黎平地区庙宇、祠堂很多,红军主要住在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打扰百姓。”

【一盏马灯】

拍翻马灯采纳正确主张

李文坤介绍,黎平“宋代已有建制,明设黎平府”。黎平会议旧址就座落在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二郎坡是当时繁华的商业街,因两头高、中间低、形状酷似扁担,而又被称为“翘街”。除黎平会议旧址外,这条街上依次还有红 军干部休养连住址、红军先导师住址、红军召开群众大会的会址等。李德的临时住处就设在黎平会址的隔壁,目前正在重新修建。

黎平会址正门上方,是陈云手书的门匾“黎平会议会址”,门面两侧墙壁上还留有“苏洋广货”、“京果杂货”、“绸缎布匹”等历程遗迹。临街的五开间店铺现已改为陈列室,门票5元/人,老人和学生有优惠,但游客并不多。

记者巧遇了黎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谢俊泉,不爱说话的他一谈起红军长征来竟变得滔滔不绝。据他介绍,这套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印子屋”,原本是当地土豪胡荣顺的店铺,建于清嘉庆年间,四周为青砖空斗封火墙,内建木结构房,前低后高,分为三进,会议室就设在第二进。

会议室里,一盏见证重要历史的马灯静静地被尘封着。谢俊泉说,1934年12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上,博古、李德等人仍坚持北上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等人则主张向敌势力较为薄弱的黔北进军。双方交锋异常激烈,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性情一向温和的周恩来被李德等人的固执激怒了,“叭”地一拍桌子,桌上的马灯被震熄了。马灯再亮时,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采纳,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一片真情】

跟随“粮子”打天下

76岁的杨胜高穿着一件褪色军装,他脚步矫健,出门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是:“我记得很清楚,1934年12月15日中午,祖父带我到荷花塘开会,说是红军要把土豪家的东西分给我们……”他们果然分到了一套衣服、三个小洋碗、一些粮食。“那时小孩吃饭都用竹筒,从没见过金边洋碗,兄弟们都抢着用,外面的人也来瞧。”杨胜高回忆,“后来那些碗一个个不见了。”前几年,杨家还特意买了一槽小洋碗,但现在见多了也不足为奇,反而嫌吃起来不方便,一顿饭要装好几次。

专家研究也发现,红军在进入贵州之后,初期没有大战役,群众基础相当好,尤其给黔东南的侗苗族人民留下了好印象。百姓暗地里叫他们“粮子”,认为“当兵有粮食吃,你去当‘粮子’吧”,因此红军在贵州的扩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郎坡至今还流传着“农家全家当粮子去了”的佳话。杨胜高把这归结为宣传工作到位上,他说,当时军代表是一个个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告诉农民“红军是为群众打天下的”。

本报记者 刘静 郑照魁

记者手记

龟背上的青春

虽然没有经历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洗礼,但红军长征在黎平召开的会议及作出的决定也许意义更重大,它无可厚非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总体而言,财富的获得多以惨痛损失为代价,可以说是湘江战役促使了黎平会议的召开,而黎平会议则拯救了红军。

回想在从三江去黎平的路上,尘沙满天、颠簸不堪的11小时路程让记者一路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但当黎平豁然开朗的天空出现在眼前的刹那,记者忽然领悟到,不管此前的道路多么坎坷漫长,只要选对了方向,青春迟早会绽放理性的光芒。

记者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三次过黎平遗存了大量革命文物,其中大多数散落在民间,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有力的保护。这一现象在整个贵州都比较明显。该省省委党史研究室曾在2003年做过调查,红军长征遗留在贵州的遗址遗迹有80%以上处于原始状态,如红军当年写的很多标语都还留在百姓家的墙上、门板上,由百姓自发、分散地保护着。

漫长、迷茫、拖沓……青春究竟要在乌龟的背脊上怎样度过?记者从黎平会议旧址所在的翘街街口望去,路面的大青石已被磨砺得十分光滑,街两边白墙灰瓦的建筑保持着明清风格,屋檐彩绘图案精美,门窗雕饰古色古香,仿佛在静静地守候着青春的流淌。

刘静 郑照魁

图:

黎平会议旧址内的会议室。一盏马灯格外醒目。

郑照魁 刘静 摄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