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特聘教授: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54:30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㈠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上个世纪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这次历时两年的伟大远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长途转战。红军将士们除了面对优势敌军围追堵截,还经受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洗礼,并为此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位于川西北高原上的水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重要地域。三大主力红军都曾经穿越过这片地域——有些部队还是三次穿越。在许多幸存老者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日子,自然环境之恶劣和部队就粮之困难,世所罕见,众多红色战士都把年轻的生命交付给了这无尽的荒凉。然而多少年来,这些堪称经典的穿越路线却始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几乎所有的长征路线略图要么模糊,要么错讹,甚至连走向也是一笔糊涂账。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曾这样描绘这片地域: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其范围大致为:烈尔郎山(位于今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今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粱子(位于今红原县南部)以北,纵横六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干五百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坦高原。白河(嘎曲,即噶曲)和黑河(墨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牛轭湖星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借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坡平岗,没有棱角分明的山岩或陡急的沟谷。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腾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每年五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便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只是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
如今这片地域已分别划属红原、若尔盖、松潘、阿坝四县,由于长期缺乏湿地保护意识甚至进行人工排泄,这片“无垠的泽国”也日渐成为“过去时”,昔日令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噬人沼泽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即或在位于草地深处的诸多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大沼泽也是如此。徒步穿越者们只要作好充分准备,生命可保无虞。自2005年来,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的队友们也多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完成了草地穿越——当然摩托在这片地域要遇到的麻烦还是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当年穿越草地没有留下详尽的路线图,现在大多数长征略图上标注的路线既概略粗疏,又多有错讹——大致路线、方向和草地穿越终点的错讹。这当然与现在留存于世可供参照的历史文献资料也难以满足精确校核的需要,这片地域当年人烟稀少,比较详细的地理参照物不多,目击者亲历者难以寻觅等等原因有关。但根据已知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红军日记等等历史文献资料,配合实地踏勘,并根据相关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尽可能贴近历史本原且相对准确地恢复出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详图。至少,可以基本准确地将一些能够确认的节点链接起来,以复原出红军三次通过草地的走向、起始和完成的位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进行了诸多案头准备后,先后多次组织队友们驾摩托对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实地踏勘和校核,并绘出了就现有条件来说相对准确和详尽的路线图。
附图1:川西北高原水草地地形地貌略图

一、红军穿越草地的基本情况
㈠第一次穿越草地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县)会师,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两军合力北上,建立川陕甘新苏区战略方针,并决定首先夺取松潘,打开北上的通路。如果红军能够顺利夺取松潘,则可以由此经联接川甘两省的松甘驿道直出甘南,造成“建立川陕甘新苏区”的有利态势。7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开始从卓克基地区沿梭磨河上行,红四方面军在岷江两岸的红四、红三十军主力也由沿岷江两岸溯江而上,向松潘进攻。但因地形、兵力的限制,以及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消极态度,进攻松潘的计划进展极为缓慢。7月1日,红二师师长陈光、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领中央红军一部(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主力及五团一个营)抵达鹧鹕山北坡下的马塘后,曾沿马塘河上行,准备寻觅通过水草地的道路,以从西北方向配合红四方面军岷江两岸部队进攻松潘。但在进至中壤口(今刷经寺以北30公里)时,遭遇阿坝土司杨俊扎西数千藏骑的袭击,红六团作战不利,损失严重,又陷入断粮窘境,被迫退回马塘。
8月初到8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组成的红军右路军相继抵达毛尔盖及黑水、芦花地区筹粮。此间,中央政治局又先后在芦花土司官寨、沙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再次明确了北上方针,并从团结的目的出发,对张国焘提出的“解决组织问题”的要求作出了若干让步。
鉴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已集结松潘的敌情,中央政治局决定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另拟“夏洮战役计划”,准备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左、右路军穿越水草地,进至甘南之夏河、洮河地区寻机与敌决战。党中央和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的前敌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主力、红军大学为右路军;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的红军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五军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主力为右路军,两路分途北上,直出夏、洮。
从8月18日起,右路军部队开始分两路北上,进入水草地。至8月下旬,相继进至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与此同时,发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迹象的国民党军也开始行动,26日,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奉胡宗南令,由漳腊(今川主寺东北)出发,经黄胜关、两河口,沿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增援在班佑、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的补充旅康庄团及游击支队。
这路进入林区的敌军实际上与正在水草地行军的红军右路军形成了平行北进之势。
此间,左路军先头部队已从卓克基、大藏寺地区北上,击溃了阿坝土司杨俊扎西的藏骑武装,进至查理寺、阿坝地区,一部进至嗄曲河西岸的安曲(哈拉玛)附近筹粮。
8月底,进入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的红军右路军主力向盘踞该地区的敌补充旅康庄团和“游击支队”盘距的班佑寺、卓藏寺(当时译作“脚仗寺”或“觉大寺”)、求吉寺(当时译作“救济寺”),以及进至上包座地区的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发起攻击,至9月1日,将敌军大部歼灭,占领了除求吉寺、卓藏寺外的敌军据点。
此后,中央政治局和右路军徐、陈首长屡屡电催朱、张首长率左路军前来与右路军会合,迅速北出甘南。9月初,左路军先头部队陆续经甲本塘向嘎曲河开进,朱、张所率红军总部也进至甲本塘。但已另有所图的张国焘始终借故拖延,最终决定要挟党中央率右路军“南下”,并令已到达嘎曲河西岸的左路军先头部队返回阿坝。9月9日夜,中央政治局在牙弄村周恩来驻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单独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团北上。
这次北上,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主力穿越了水草地,历时6~7天,穿越起点为毛尔盖地区,终点为班佑,基本走向为南——北;左路军中的五军、九军各一部进入了水草地,起点为查理寺、麦尔玛地区,终点为嘎曲河西岸的日柯、安曲(哈拉玛)地区。
参见附图二:红军第一次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附图2: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㈡第二次穿越草地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单独北上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主力在前敌总部徐、陈首长率领下南返:一部从班佑沿来路南返,一部沿包座河谷经年朵坝返回毛尔盖地区,其基本走向为北——南。
9月中旬,右路军第四、第三十军主力返回毛尔盖地区。
此间,张国焘、朱德亦率左路军部队南返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已进至嘎曲河西岸五军、九军各一部亦分别从安曲、日柯地区沿原路退回查理寺、下阿坝地区,其退出草地的基本走向为东——西。
尔后,红四方面军(包括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原中央红军五、九军团)分别离开阿坝、毛尔盖地区,返回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开始执行南下计划。
实际上,真正第二次完成了水草地穿越的部队,是红军右路军中的四、三十军部队。
参见附图三:红军第二次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复原图
附图3:1935年红四方面军及原中央红军一部南下退出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㈢第三次穿越草地
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按党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编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尔后,在党中央的努力争取下,在朱德、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的努力促进下,南下碰壁后的张国焘终于决定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6月25日,红军总部决定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率领尚在大小金川、丹巴及卓克基的部队为右纵队,沿梭磨河上行,向黑水、毛尔盖地区前进;徐向前指挥九军、三十一军和四军各一部、红军大学、总供、总卫两部为中纵队,由炉霍、壤塘、查理寺、上壤口(今龙日坝)向毛尔盖前进;朱德、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等率三十军、三十二军、四军两个团、红军总部及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甘孜、东谷向壤塘前进。
6月下旬,红军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启动行程。
7月中旬,红军各纵队进低水草地西、南缘:红军左纵队经色达、壤塘、青海班玛县作木沟等地筹粮后进至上下阿坝地区,中纵队进抵查理寺;右纵队进至黑水的扎窝、侧格(今泽盖)、毛尔盖地区。7月下旬,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相继进入水草地。
徐向前率中纵队经查理寺进入草地,在安曲附近渡过嗄曲河,经上壤口、龙日、干满塘、阿衣果木康、色既坝(今色迪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7~9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陆续进抵上、下包座地区;董振堂等率右纵队沿年前右路军路线,经屈锦桥、色既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3~4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进至上、下包座地区;朱、张、贺、任率左纵队经下阿坝、甲本塘,在日柯——哈拉玛(今安曲)之间渡过嗄曲河,尔后沿阿木柯河右岸东进,在廿四马鞍腰沟口附近渡过阿木柯河,翻越廿四马鞍腰,经色既塘(今色地)、色既坝(今色迪坝)及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8~9天,完成草地穿越,至7月底和8月上旬,进至上、下包座地区。
这次北上穿越草地,除右纵队外,其基本走向为西——东,起点为上、下阿坝及查理寺地区,终点为年朵坝,行程比第一次穿越草地更长。因包座河谷已无年前右路军北上时的敌情,所以各纵队进至年朵坝既完成水草地行程,进入了包座河谷林区。
董振堂等所率右纵队基本上是沿年前右路军路线穿越草地的。所不同的是:年前右路军进抵年朵坝时,包座河谷中有敌据点,敌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亦正由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右路军不得不冒险沿班佑河穿越水草地北进;而这次北上时已无这般敌情顾虑,故右纵队进至年朵坝就提前结束草地行程,成为这次北上穿越水草地行程最短的部队(较年前右路军省掉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水草地行程)。
1936年9月底,在包座地区经过休整筹粮的红二、四方面军北出甘南,向会宁前进。
参见附图四:红军第三次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复原图
综上所述,红军三次穿越草地时都经过年朵坝(位于松潘、若尔盖、红原三县交界处)。第一次穿越水草地时,年朵坝是草地行程中点;而第三次穿越水草地时,年朵坝是草地行程终点。
目前,若尔盖县有关部门已在包座河谷北端刊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路线第一次交汇点”。对此我们存有疑义:“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行程的第一个交汇点”,应该是紧靠现213国道西侧的年朵坝,因为无论是1935年右路军北上和南返,还是1936年红军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都经过了这里。
附图4: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二、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的校核和考证
我们对红军长征路线的校核和考证的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⒈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命令、行军计划、文件等原始文献,以及有关当事人的原始记录文字(日记、笔记等);
⒉当地的史志资料;
⒊当时的地图,当然越详细越好;
⒋有关当事人的回忆文字;
⒌当地群众的口碑资料。
这些资料来源应该说各有其优缺点,都不一定是绝对可靠的,都有可能出现谬误,当然也就都需要判读及相互间的互证和补充推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还很有可能是不完备的,有缺失的(比如当年电文就不一定能收集完备),这些“不完备”或“缺失”,也很可能造成误判及误读。所以,在现有条件的情况下,校核和考据还应有实地踏勘方式的补充,并结合当时当地的敌情我情及地理要素等等客观因素,进行合理的补充性分析推理。
国内目前已出版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史志资料、日记和回忆录,比如《红军长征•文献》、《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红军长征日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史料汇编》以及许多红军战士日记等等,这些资料将红军长征研究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台阶,也是我们考证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资料也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
比如,现在收集和公布的电文、部署等文献,并不是当年文献的全部,当间肯定有缺失;文献本身也可能有错讹;虽然当年红军侦察和情报工作是公认的“非常出色”,但他们匆匆过境,很多时候没有大比例尺地图参照(有也不一定可靠,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详勘过这些边远地区,错讹很多),只能靠侦察询问当地群众来确定路线,而因为各地口音不同,这种口译地名与现有地名很可能差异很大。再加上70年来各地因行政区域变化等等原因,还多有更名、迁徙,这就更增加了后人考据的困难。
再如,有关当事人的回忆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红军是一支工农群众组成的军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也是他们的显著特征之一。许多长征幸存者一生转战千万里,身经数百战,除少数干部能以日记方式来记录征程外,大多数人只能靠记忆来回溯历史。而人的记忆力经历了数十年的岁月洗磨,也是很容易出现如时空错位、彼此混淆等等问题的。而且已出版的有些红军日记,很明显是后来补记甚至编撰过的,当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史料价值。
所以,如上所述,在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校核和考证中,回忆文字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因为他们穿越过的水草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明显而又易辩识的地理坐标很少,对于只是“跟着队伍走”的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已很难准确地描述出数十年前的行军路线。
当地群众的口碑资料原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有关回忆文字的这个缺陷,毕竟红军过境对那些偏僻地区的群众来说是几百年不遇的大事。然而就当年的水草地这片区域来说,这个重要的补充性资料也很难寻觅。当年的水草地荒无人迹,草地边缘的牧民也分散放牧,再加上民族隔阂,在水草地边缘与红军接触过的群众就非常有限,而极少数给红军带过路的通司恐怕早已无人幸存于世(有些部队还没有“通司”,全靠自己探路),所以就红军长征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的校核和考据来说,很难奢望在这个方面得到更多的惊喜。
应该说,现在校核和考据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比较困难的原因还在于:这项工作开展得太晚了。如果在当年的红军将士在健在的时候——特别是那些流散当地的红军战士还健在的时候,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校核和实地踏勘,可能情况会比现在好得多!我们年年纪念长征,专家们年年抄书摘书写八股,迄今却仍然没有一套长征路线详图,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表明我们对长征精神的重视(惶论弘扬乎?),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特别是在看到有些来自国外的“重走”者在大概齐地“重走长征路”后发表的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心中这种“说不过去”、“愧对先贤”的感觉,就更加强烈!
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应该是红军的传人,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的队友们决心勉为其难,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一空白!2002年以来,我们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利用双休和大假,开始了对长征路线的实地踏勘!近三年来,重点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踏勘,先后五次穿越草地无人区——多次陷入险境又脱险而出,并依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参照有关地理要素和GOOGLE卫星地图,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初步复原,基本确定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几条主要路线。
以下给出我们自绘的红军三次过草地行军路线图,并就有关路线校核和考据逐一说明。对于难以通过文献确证的路线,也以推理方式注明并以异色箭头线在图中予以标注。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㈡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㈠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的路线
⒈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主要是指红军右路军部队穿越草地。
右路军穿越草地的时间应该始于1935年8月18日,路线有两条。对此,右路军徐、陈首长在1935年8月17日、18日两份电报说得比较清楚明白:
徐向前、陈昌浩关于红四团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致林彪、聂荣臻电
(1935年8月17日21时)
林、聂:
一、四团已到,拟令其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十九日下午出发。
二、你们走何路来毛(尔盖),如走波罗子、卡力格必须尽力带粮,毛(尔盖)地粮不多。
三、可否先令二师派干部一人,先带电台一架,十九日上午赶到毛(尔盖)。
徐、陈
十七日二十一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2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按《杨成武回忆录》所述,红四团出发时间为1935年8月21日。
②波罗子、卡力格:在黑水县境内小黑水沟一带,红一军团部队正在此间筹粮。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一、四方面军行动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9月18日18时)
朱、张:
(甲)十八日二时,八时电悉。剑英今(十八日)晚率定南三团出发,四方面军走右路,一方面军走左路,平行进,兵力颇集结。拟主力走洮、岷一带战敌,小部取夏河。如阿坝已为我占,则左路军大部不应深入阿坝,应从速靠紧右路,速齐并进,以免力分。我们二十一日晚离开此地……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定南三团”,即红三十军三个团,“定南”为红三十军代号。
②叶剑英,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5年8月21日晚《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也大致清楚地说明了两路部队开始进入草地的路线。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8月21日晚)
朱、张:
二十一日四时电悉,但电文看不清。查理寺占后阿坝又已下,左路可以一部经阿坝,不必肃清该敌,只可迅速向目的地前进。中央局决定主要是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今后发展或向文、武、成、康向东南,或向天水、庆阳向东北,当依当时情况决定。目前主力西向或争取西宁不当。三军二十三、二十四日可全到毛,二十九团昨晚到木苏、维古,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先念在洞垭,二十八、三十六团今到腊子山,三十五团、三十军于二十二、二十三日到腊子山,十一师二十五日到腊子山。三军尾接,走洞垭路子前进,遇敌则走斐最后掩护为三军团。我们今决心××时起身。左路情况及行进道路、时间即告。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红一军团以红四团为先导,于8月21日由毛尔盖索花寺出发,经屈锦桥(《杨成武回忆录》中称作“七星桥”)进入草地。有关路线在《童小鹏日记》、《赖传珠日记》中都有相关记录,可资佐证。
②洞垭,今名冬亚卡(藏语“好梁山”之意,此地有两个冬亚卡,都是山峰,一西一东,这里似指两者之间的一个垭口),红四方面军部队由卡龙经腊子山、冬亚卡进入草地。据《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称:“十二日,黄胜关西南洞亚(注:洞亚,即洞垭,今冬亚卡)发现匪部。……毛儿盖哈洞(注:哈洞,即今卡龙)之匪,亦逐渐北移,十八日,其先头一部约千余,驱逐番骑,到达色既坝(注:今名色迪坝,是指从色地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今朶里台以东的一段高地,现在瓦切——松潘的公路就建在“色既坝”上),携带粮食甚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由此或可说明,右路军的右翼先头部队早已进至洞垭,准备进入草地了。18日,先头部队已进至色既坝一线。
③先念,指李先念,时任红三十军政治委员,右路军右翼先头部队指挥员。
这些文献足以证明:右路军是兵分两路进入草地的。
右路军左翼部队以林彪所率红二师为先导,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主力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后跟进。关于这个情况, 1935年8月22日晨6时《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至林彪电》可资佐证: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致林彪电
(1935年8月22日)
林:
一、明二十三日拂晓,我率一师、军直属队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你们后跟进。
二、照约定时间通报,有重要事件望派队送信给我。
三、三军主力明日可抵此,在我后三日始能跟进。
四、教导营亦随之行动。
五、毛、张、博于今晨随徐、陈行。

二十二日六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聂荣臻此电还说明了两个情况:
①三军团进至毛尔盖地域的时间应为1935年8月23日或之后。
②毛泽东、张闻天、博古1935年8月22日与徐向前、陈昌浩一起,随右路军右翼部队跟进。
右路军右翼部队则是由刚从岷江两岸收缩集结于卡龙附近的红四方面军的四、三十军主力组成,红三军团是最后殿后的部队。如果后来情况没有别的变化,红三军团应该是按1935年8月21日《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所示,“走洞垭路子”随右翼部队跟进。
参见插图1: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插图1:1935年8月18、21日,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水草地

⒉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进入草地后,越过色既坝(今色迪坝),向班佑开进。
这两路部队是如何进至班佑的呢?走的是哪些路线呢?目前已公布出版的历史文献资料、回忆文字都没有比较完整准确的记录。1955年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行军记录和根据该书整理补充再版的《亲历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刘统整理注释)及有关人士的回忆文字中都提到过一些地名,但这些地名大都很难具有实际的参照意义。
比如,红一军团从毛尔盖出发,由屈锦桥进入草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的行程记录称经过了“腊子塘”、“分水岭”、“小森林”、“色既坝”、“后河”,我们在当地询问,均不知“腊子塘”所在,而据《红军长征?文献》称,“腊子塘”这个地名源出自当时国民党军的军用地图,位于“毛尔盖北35公里处”(《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目前已很难准确确认其坐标。
“分水岭”: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红原县地名录》对照,可以确定是当地地名为“麦拖岗”(或“麦多岗”,藏语“花朵梁”之意)的高原丘陵,——由此向西南延伸至查真梁子的一系列山岭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色既坝:系从色既塘(又名得尔塘,今色地)向东南向今朶里台延伸的一线高地,“色既”是藏语“黄金坡”之意,因其音译不准,红原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19日将“色既”一律更名为“色地”,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所言“色既坝”其实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后河”,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双方当年文献及《红原县地名录》相对照,可以确认是现在213国道西侧的“年朵坝”或其附近一线高地通过的班佑河。“年朵”是藏语“后邱”的译音——在现存的红军日记和双方文献中,此地译名五花八门,如“年垛坝”、“严朵坝”、“燕朵坝”、“元旦坝”,……,等等,在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这也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至于如“小森林”这样的地名,以现在的地形地貌情况,已经无法确定其位置了。
⑴左翼部队从毛尔盖索花寺集结开进,经屈锦桥、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1935年8月21日~28日,红一军团首长有三份往来电报可供参照: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935年8月21日8时)
聂(荣臻)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露营。
二、由毛(尔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
三、编入四团之二九四团共三百余人全无雨具,通身透湿。
四、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棚遗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

二十一日十八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生的:英语“厘米”之音译。
③腊子塘:当地无人知晓该地名,按国民党军当时军用地图标示,“在毛尔盖北35公里处”。
红二师进入草地两天后的2月23日晨,聂荣臻红一军团主力和红军大学也随之跟进,26日下午,在年朵坝以北宿营。
聂荣臻关于毛儿盖至班佑间道路情况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6日)
彭(德怀)、李(富春)并转周(恩来):
一、我率军直、一师及军委纵队已超过色既坝约四十里处露营,无森林,高地尚干燥,明日可到班佑。
二、由毛(尔盖)第一日到腊子塘约六十里,路大好走,架有树棚可宿;第二日到分水岭,行程约五十里,附近有森林,好露营;第三日到后河七十里,无株树,可寻我们露营形迹择地露营。昨夜无雨,尚无大苦。
荣臻
二十六日十四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根据电文中所述行程与我们实地踏勘情况综合研判,上电中“色既坝”疑为“年朵坝”之误。“色既坝”位于“分水岭”(麦拖岗)与“年朵坝”之间(年朵坝之西南,分水岭之东北)。
③根据我们实地踏勘并参照GOOGLE卫星地图,可以大致辩析聂电所言地名大体位置。从里程上来看,翻过了分水岭(麦拖岗)不远即是色既坝(今色迪坝),色既坝到年朵坝的行程与聂电所称行程大致相符。
④后河:流经年朵坝的班佑河——可能是由“年朵坝”的汉译意“后邱”而来。时任红五团政治委员的赖传珠(当时负伤休养)曾在8月23日日记中记载:“到后河及元旦坝露营”——这里的“元旦坝”显系“年朵坝”讹音之一(《赖传珠日记》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月28日,红一军团全部到达班佑。林、聂首长当晚即向三军团彭、李首长通报情况:
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直属队及红一师已到巴西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8日)
彭、李:
一、我们率直属队及一师今日已到巴细宿营,二师留班佑警戒。班距巴二十五里。
二、巴细大于毛儿盖,其东北之阿西(相距二十里)又两倍大于巴细,两处粮食均多。
三、在来路半途有标示,去班佑一百里系严朵坝(此句与后句矛盾,可能系原电有误——引者注),严距班约一百六十里。
四、一师及军直队明日开阿西。
林、聂
二十八日二十时
——《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巴细:即巴西,又名“长安”。
②阿西:这里是指阿西茸(藏语意即农业阿西),另一个“阿西”在今若尔盖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当地人称“草地阿西”或“牧业阿西”。
③年朵坝距班佑的行程:据《红军长征•文献》编者称,“据《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所附之图上标示,严朵坝系在班佑以南170里。”(《红军长征•文献》第646页注释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现在213国道通过两地,距离约为60余公里,考虑到国道是在当年湿地填充后大段直线的连接,而当年红军是沿山丘脚尽量避开湿地蜿延绕进,故林、聂上电和《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附图标示的行程与实际行程相比,应该说是大体吻合的。
根据以上判读和分折,再参照GOOGLE地图截下的卫星图片,辅以“在无敌情顾虑及战斗需要的情况下,行军原则就易不就难,就捷不就迂”的原则作为分折基础,更辅以实地踏勘,我们大致可以对当年右路军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作出相对清晣的复原:红军当年行进的路线基本上是沿山谷谷脚傍着山谷中的湿地蜿延前进,在翻过分水岭(即麦拖岗)后不远,即进至“色既坝”(今名“色迪坝”)。尔后,取捷径傍着从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串山谷向年朵坝前进——这山谷间的湿地,就是著名的“年朵坝沼泽”。
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⑵右翼部队从卡龙集结出发,经腊子山、洞垭(冬亚卡),进至年朵坝
右路军右翼部队从腊子山、经洞垭(今冬亚卡)进至色既坝的路线我们尚未实地踏勘过,但通过GOOGLE卫星地图,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辩析出他们当年的行进路线,他们到达的“色既坝”的地点,在左翼部队以东约20~30公里处。尔后按地形取捷径,从与左翼部队平行相邻的另一条谷地进至年朵坝(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敌方有关档案文献也有相关记录:“八月二十三日,由毛儿盖、哈洞北窜之匪约千余,经严垛坝附近之阿细(?)到达班佑、冬房附近,……”(《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年朵坝位于现在的213国道西侧,这在当年是一个枢纽性的地标:向南经浪架岭(今朶里台即为浪架岭的一个垭口)可去黄胜关、川主寺、松潘;向东翻越一个山垭即可脱离草地进入林区,经“马蹄子”(或“马旗子”)进入包座河谷,与当年的松甘驿道相接。这条“松甘驿道”可以通达上下包座、和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右路军原本是可以选择这条路线北进,但可能是因为当时上下包座有敌情,敌胡宗南第四十九师正经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等等缘由,右路军不得不冒险继续沿草地北进。
我们在2005年五一大假期间,曾从毛尔盖索花村出发,沿右路军左翼部队路线进至色既坝(今色迪坝)。红军过境时,主要是傍着两翼山坡坡脚,在谷地边缘蜿延前行,可能会不时跨过谷地间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且两端都建有一些奶场路(当地奶场为向牧民收购鲜奶而建),但沟壑纵横,湿地仍然十分泥泞,摩托行进十分困难,特别是翻越无路可行的麦拖岗(长征日志记录中称为“分水岭”),仍然非常艰苦,估计毛尔盖索花村——色既坝(色迪坝)间概略行程50~60公里左右(因为在穿越期间多次迷路,多次辗转徘徊,我们现在已难以准确复原出其间的里程)。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尚未装备GPS,未能将其间地标作详尽标示,只能根据我们踏勘记录与GOOGLE地图作了一些地标标示备考。
右路军右翼部队的路线我们尚未作过踏勘,但经向当地人士查询并与GOOGLE地图相互参照,也基本上能还原出他们进入草地的路线。这一条路线是沿腊子山东坡谷地前进,在翻过洞垭之前基本没有沼泽地——在翻越洞垭(今冬亚卡)后,才算真正进入了草地。估计他们从腊子山东坡谷地到达色既坝的行程要略大于左翼部队行程。
⑶左、右翼部队在年朵坝合为一路,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翼部队的行军路线在年朵坝合交汇后,实际上合二为一,继续沿班佑河下行北进。这条路线基本上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地势比较平坦宽阔——红军长征有关历史文献称为“大草地”,又处于草地边缘,所以红军在此间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仅2日左右即进至班佑。
这条行军路线基本上是勿庸置疑的: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到了年朵坝,如果不能向东进入包座谷中的松甘驿道,那么要去班佑的最捷路线,就只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的这一条路线。
当然右路军左翼部队还有一条可能的行进路线:即从色既坝就直接向北,经求吉郎洼向班佑前进,这条路线我们曾驾摩托实地踏勘过,相对来说湿地并不多也不大,除了在求吉郎洼(藏语“寺院马厩”之意,形成村落可能是在红军过境之后)东北要翻越一个山丘(N:103°09′43.6″;E:33°23′53.4″;H:3660m)外,一路上都没有大的障碍。如果红军当年侦察到位,又有“通司”带路,选择这条道路应该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尚不能排除右路军左翼部队有部分单位经这条路去班佑的可能。所以虽然缺乏相关实证,我们还是在自绘的路线复原图上还是作出了相应标示,以备方家继续考证。
参见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㈢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⒊右路军占领班佑,进入巴西、阿西茸、包座地区
⑴右路军占领班佑
从行军日程上看,右路军占领班佑的部队应该是先行从洞垭(冬亚卡)出发向班佑前进的右翼先头部队红三十军一部。根据行军日程推断和敌方档案文献记录,时间应该是8月23日或24日。
当年国民党军方面的《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有如下记录:
《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摘录
八月二十三日由毛儿盖、哈洞(似为卡龙)北窜之匪约千余,经严垛坝(年朵坝)附近之阿细(?)到达班佑、冬房附近,距张支队所在之班佑寺约五十里,该队以地形不良,于二十四日晨移往班佑寺北方二十里之上藏寺,匪即进占班佑、冬房,其一股窜至班佑寺附近,与番兵相持四小时,退回班佑、冬房,其另一股约百余,盘踞班佑寺西南之阿俄山工事内。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9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阿细、冬房:这些地名尚未查到。阿细,疑为“阿西”之讹音,但阿西与上文中所述地理位置不符。
③“班佑寺”与“班佑”并不在一个地方。班佑寺在巴西以南数公里处,属林区,现被四川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巴西会议旧址”;班佑即今班佑乡,在草地边缘。“班佑寺”与“班佑”相距约20余公里。
⑵右路军改变“夏洮战役计划”预计行军路线,进入巴西、阿西茸、包座地区
按《夏洮战役计划》,右路军进至班佑后本应继续北进,穿过若尔盖湿地,经热当坝、郎木寺直出夏河洮河流域,尔后由西向东,向岷州、哈达铺进击。但右路军进至班佑后,侦悉了巴西、包座、阿西茸地区的敌情及道路情况,即对原计划作出修订:脱离草地,改道向东进入林区,改由巴西、阿西茸地区经甘南迭部北进。
这个改变意味着右路军比预计提前结束了草地行程——由班佑出夏河至少还有百余公里以上的湿地行程。据当年的红军日记和回忆文字反映,在毛尔盖筹粮时,准备的是10天至半月行程进至夏河——据童小鹏8月28日日记记载:“原来是向夏河前进,据说还有七天才能到,且一路无粮补充。而此时忽转向东进,休息时听走在前面的同志们说,右进二十五里便有很大的村落,且不是草地,听后大家都喜出望外!竟料想不到草地就这样轻便地过了。”(《红军长征日记》第144~第145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参见插图4:右路军进入巴西地区
插图4:右路军改变夏洮战役计划预定行军路线,进入巴西地区、阿西茸地区


图中有关地名说明:
班佑:藏语“弯佑”的谐音音译,意即“老和尚”。
巴西:藏语“华尔吉”的意译,意即“荣华快乐”,引伸义为“文明的乐园”。这一带有两个巴西,一为上巴西,因位于巴西河上游而得名,又名纳日(藏语意即“神山”);一为下巴西,因位于巴西河下游而得名,又名长安(藏语意即“窄路”)。红军过境时所指“巴西”,一般是指下巴西。
阿西:藏语“快乐吉祥”之意,若尔盖县境内有两个“阿西”,一为阿西茸,意即“永远快乐的农区”;一为草地阿西,红军过境时驻扎过的是阿西茸。
包座:藏语“务柯”的音译,意即“枪筒”,因包座沟笔直形似枪筒而得名。包座河中有两个“包座”,一为“上包座”,因位于包座河上游而得名,又名俄若塘(意为“奶桶坝”——因地形形似奶桶),一为下包座,因位于包座河下游而得名,在今达来(藏语“花虎”之意)附近。红军过境时所称“包座”一般是指上包座。
求吉:藏语意即“法王”,红军过境的文电译作“救济寺”。
卓藏寺:红军长征文献中译为“脚仗寺”、“觉大寺”。
⑶右路军取得包座大捷,转入休整,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
右路军先头部队到达班佑时,巴西、包座、阿西茸、求吉寺地区有少数敌军,分驻在班佑寺(即现在被四川省有关部门确定为“巴西会议会址”的寺庙)、卓藏寺(当时译作“脚仗”、“觉大”)、求吉寺(当时译作“救济”)、达戒寺,随右路军右翼部队行动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决定消灭此间敌军,打开改道北进的通路。敌军在侦知红军到达后,即收缩至求吉寺、卓藏寺、达戒寺,固守待援。红军右路军主力在顺利进入巴西、包座、阿西茸地区佑后的8月29日,即发起包座战役,将沿包座河谷北进的敌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大部歼灭,红四军一部亦对求吉寺之敌形成包围,将敌人压缩在寺院庙内。
参见插图5:包座战役示意图
插图5:包座战役要图
(1935年8月29日~9月1日)


巴西、包座、阿西茸、求吉寺地区已属于林区,海拔也降低了许多(由3500米左右降至2900米左右),人口较多,相对荒无人迹的水草地来说,环境大大改善。右路军一边派出红一军团向俄界前进探路,一边进行休整筹粮,进行北上的准备。党中央和右路军徐、陈首长在此间多次集会讨论北上事宜,并电催、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共同北上。
然而原本动摇不定的张国焘最终还是下定了“南下”的决心,执意要右路军掉头南下。
9月1日,右路军徐、陈首长与毛泽东联名致电红军总部朱、张首长,通报敌情及右路军行动方向:
徐向前、陈昌浩、毛泽东为促左路军北上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9月1日)
朱、张:
……
二、依上情况,右路军须以主力向前推进。以不突出西固、岷州线为度。第一步以一、三两军控制罗达地区,四军、三十军主力控制白骨寺地区,其一部控制包座。这样控制了两条平行东向路,并随时可与胡敌五个旅有把握的作战,决不会被敌截断,更不是从间隙偷出封锁线。候左路到达,即以一支队向南坪方向,又一支队向文县方向佯攻胁敌,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必能争取伟大胜利。
……
向前、昌浩、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3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中央政治局已对“夏洮战役计划”预定行军路线作出了修正:改“向北”为“向东”(虽然总的方向仍是“北上”),从“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改为直接“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
⑷争取张国焘北上不果,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单独北进
9月9日,党中央和右路军徐、陈首长屡屡争取张国焘率左路军前来会合共同北上不果,加上“密电事件”发作,中央政治局在牙弄村周恩来驻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后,被迫率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参见插图6: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
插图6: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
(1935年9月9日~9月10日)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㈣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⒋左路军占领阿坝地区,部分部队和红军总部进入草地
⑴左路军占领查理寺、阿坝
差不多在右路军进入草地的同时,左路军也进至了查理寺、阿坝地区。
8月19日,从卓克基地区出发经大藏寺、四寨、安得山、龙日坝等地北进阿坝的左路军先头部队在击溃阿坝土司杨俊扎西的藏骑武装后,进抵查理寺。当日,张国焘两电右路军徐、陈首长,通报左路军拟于19日进攻查理寺、21日进攻阿坝的情况,并称“已令振堂带电台率五军主力于十九日由查理寺向班佑探查北进平行路”(《张国焘关于出查理寺、班佑致徐向前、陈昌浩电》、《张国焘关于左、右路军行动部署致徐向前、陈昌浩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4~第12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当日,左路军占领查理寺。
8月21日,左路军占领阿坝。
⑵左路军先头部队从查理寺出发,经麦尔玛、甲本塘进入草地
虽然张国焘在19日致右路军徐、陈电中称“已令振堂带电台率五军主力于十九日由查理寺向班佑探查北进平行路”,但时任红九军参谋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的陈伯钧1935年8月26日日记却有如下记载:
《陈伯钧日记》摘录
(1935年8月26日~30日)
8月26日 上午晴,下午稍雨即停。
到查理寺洗濯后,即去总部报告情形,并提议加强电台工作,以利行军和联络。适五军全部连以上干部亦在此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张总政委报告八月七日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所以是日午餐即参加他们的会餐。会餐毕去五军军部找书籍,只找到《战斗条令》一本。
8月27日  大半天晴,黄昏前后微雨
……
徐、陈提议我左路军亦赶班佑集中,以便北进。因班佑北出夏河、洮洲,较好走,沿途房子、粮食均不大缺。所以总座(即张国焘)当即决定,五军由查理寺直向班佑前进,总部随后跟进,我则留此维护联络交通。
下午去五军接受警戒,察看地形、了解敌情。当日派兵一连去三角湾接替警戒,并在五军晚餐,归来时,日三同志托代转总座解决五军参谋长问题。回查理后,即将此意转达总座。并与刘参谋长谈及无线电队问题。
8月28日  大半天晴,黄昏及夜均雨。
……
早饭前即派兵一连随五军北进,查明道路,找向导。饭后,率八十一团、廿五师、卅一军连以上干部去查理寺后面向山看地形,分配警戒区域,决定作战部署。归回时又在总部谈话。
……
8月29日 阴,微雨
……
午后去总部,得知九十三师即在五军后跟进,总部随九十三师后跟进,廿五师主力亦将于卅日向东北前进,我则留此随七十三、八十一两团北进,并接来往部队。大约又需六、七日逗留!
……
8月30日 阴,微雨
……
饭后,雨尚未止,总部即向木耳马、箭步塘前进。廿五师今日亦将到木耳马。总部走时,我八十一团派兵一排护送至木耳马。
——《陈伯钧日记》第448~第4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说明:
①木耳马:今名麦尔玛
②箭步塘:今名甲本塘
这说明,红五军并未如张国焘向徐、陈通报的日期进入草地探路。
从《陈伯钧日记》上述摘录中可知:8月27日,红九军接替红五军防务;8月28日,红五军进入水草地,向嘎曲河开进——“早饭前即派兵一连随五军北进,查明道路,找向导”。
在陈伯钧后几日的日记中,我们还可得知进入草地的部队番号和大致路线:第九十三师在五军后跟进,红军总部在第九十三师后跟进,第二十五师在红军总部后跟进;红军总部是8月30日从查理寺出发的,进入水草地的路线是查理寺——麦尔玛(当时红军文电和陈日记中称为“木耳马”)——甲本塘(当时红军文电和陈日记中均音译为“箭步塘”,现为阿坝贾柯牧场二分场)。
《陈伯钧日记》的这些记录可以与时任红军总部三局政治委员的伍云甫在相同时日日记相互佐证:
《伍云甫日记》摘录
(1935年8月30日~9月2日)
八月三十日  雨
八时出发,经木耳马至箭步塘(约八十里)。与二分队同住牛棚;二分队新任队长姓何(报务学生),修理该队收报线圈。
八月三十一日  阴雨
七时出发,行约七十里处之小森林内露营。
九月一日 阴雨
七时出发,行约六十里处之草地露营,附近无森林,要到数里外找柴火。
九月二日  晴
因前面三十里处河水涨,不能徒涉,原地休息。
——《红军长征日记》第207~第208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说明:
①木耳马:今名麦尔玛,意即“麦桑土官管辖的牧区部落”
②箭步塘:今名甲本塘
③该处里程为估算,与我们实地踏勘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陈伯钧、伍云甫日记记录都说明:朱、张首长率红军总部是8月30日由查理寺经麦尔玛进至甲本塘的。
据1982年版的《阿坝地名录》称,“甲本塘”译作为汉语的意思是“十万汉军坝”,据说是得名于唐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进军松、藩二州向唐太宗逼婚时,曾在这里与十万唐军决战,唐军败北,松赞干布遂迎娶文成公主。
⑶左路军有部队从查理寺去安曲筹粮,但未能渡过嗄曲河
从《陈伯钧日记》还可以得知,9月2日~3日,红九军曾派出部队进入水草地,拟到嘎曲河对岸的安曲筹粮,但因水涨未能过河,被迫返回:
《陈伯钧日记》摘录
(1935年8月26日)
9月3日    晨大雾,继晴,下午稍阴。
驻军查理寺。
晨,八十一团周团长率兵三连,去安曲附近筹粮。方面军政治部交通队,本来决定同去,但因行动较迟,结果走到后面。
……
是日未到战斗部队,只有九军政治部保卫连到查理寺,九军医院到了安曲。周团长率领去安曲附近筹粮之部队,是晚末回。
9月4日    晨露,继阴,下午晴,黄昏阴,夜微雨。
驻军查理寺。
饭后,八十一团周团长归来谈,因河水深,反动派又将桥拆了,无法过去,所以未将番骑打坍,只在附近弄了一些粮食来。
上午二六二团五个连、总供给部、九军医院等均开到查理寺,当即与九军医院董院长谈缩编医院及挑选出院同志的问题。
……
——《陈伯钧日记》第453~第4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陈伯钧将军是一位军事修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指挥员,其日记文字练达,记载亦很详尽,可靠程度很高。
⑷左路军先头部队进至日柯及其附近,未能渡过嗄曲河
那么,左路军先头红五军探路的情况如何呢?
目前所有的文献资料谈及红五军到甲本塘后向嗄曲河边探路的路线都语焉不详,只有“嗄曲河”这样一个概而言之的地名,可是“嗄曲河”很长,红五军这次是进到哪里去尝试渡河的呢?
这就只能依据我们现在的踏勘情况与现有原始资料文献结合进行分折了。
从甲本塘通达嗄曲河最近最便捷的渡口大约有两处,一个在今红原县日柯牧场及其附近,—个在今红原县龙壤牧场(与今红原县城隔河相望)及其附近(或日柯——龙壤之间某地)。2007年度五一大假,我们曾对甲本塘——龙壤牧场之间的路线进行了踏勘:甲本塘——龙壤间行程约在40公里开外,现在龙壤和甲本塘两个端点间各相向延伸出十余公里的“奶场路”,其余均为水草地,仍然有不少沼泽,还要翻过两个山垭(N:102°23′42″;E:32°51′7″;H:3910m和N:102°25′44″;E:32°51′14″;H:3660m),现在无论是人行还摩托行进都还是相当困难——估计红军当年的行程要比我们现在踏勘的行程更长;而翻过后一个山垭再东行约7公里处,有一条沿山谷北行去日柯的路线,据当地牧民称,由此去日柯均为马道,还要翻越一个山垭口,较之于我们这次踏勘的路线更为困难,到嗄曲河边的行程也更长(图测甲本塘——日柯间的行程约在50~60公里之间)。
时任红军总部三局政治委员的伍云甫日记记载:他们从甲本塘出发,行进两日计130里路,距嗄曲河尚有“30里”(《红军长征日记》第206~第207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合计为80公里行程。这与我们踏勘的甲本塘——龙壤的路线相差甚大。据此研判,红军左路军这次过草地进抵嗄曲河渡口的位置可能是在日柯附近(1986年版《红原地名录》也有这样的记载,不过这个地名录中对红军两次过境的情况似乎没有理清而多有混淆之处),其行程估计为50~60公里左右。考虑到红军过境是在山谷沼泽间辗转觅路前进,以及《伍云甫日记》或有因行进困难对里程估测有所夸大的可能,所以这个里程记录误差是可以理解的。
1986年12月出版的《红原县地名录》附图二:“红军长征经红原县路线图”也标示:1935年8月,红五军团在日河附近渡过了嗄曲河,尔后奉张国焘命返回。但这个信息中 “渡过了嘎曲河”可以认为是不可靠的,因为不管是能查阅到的有关历史文献,还是红五军团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均无这样的记录。而据张子意、王恩茂、陈伯均等人日记研判推测,一年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穿越水草地北上时,左纵队部队却是在日柯西南的龙壤——日柯之间的某个地域渡过嗄曲河的,这很可能与年前左路军部队曾在日柯附近尝试渡河不果及行程艰难有很大关系。
参见插图7:1935年9月初,红军左路军进入草地
插图7:1935年9月初,红军左路军进入草地
(1935年8月28日~9月3日)

⒌国民党军方面的记录
蒋介石行营参谋团追堵红军长征报告书(节录)
(1935年6~9月)
……
二十一日,匪陷阿坝。二十三日,茂县以下,峡江西岸肃清。胡部占领较场坝、红杂及羊角塘等处,并有一团,进驻包座。次日,松北之匪进犯班佑,经番兵击毙甚多。二十五日,松潘两侧之匪,开始退窜。次日,班佑陷;胡部游击队到达窗河西之哈龙冈。二十七日,邓部第一游击队,进克理番西之危关、杂谷脑。次日,胡部追击队,进克毛儿盖,毙匪甚多,俘二百余。
……
其西之麦杂亦无匪踪。二十九日,匪千余,留至阿西茸(包座北四十里)附近各番寨,并攻我该处及求吉寺阵地。次日,阿坝、班佑之匪,分向若儿盖(距班佑三百七十里)及索克藏(距班佑一百二十里)移动。我第四十九师在包座附近之黑乌龙与匪遭遇战失利,颇有损失;撤回漳腊西北之两河口。但若儿盖十二部落与班佑等处番兵万余,虽器械不全,均为我用,而丹、绥、祟等县之汉夷民众协剿亦力,其团队尤为奋勇,先后共毙匪数千。加以空军逐日飞往轰炸,毙匪亦多。
……
至于松潘西北方面,求吉寺、阿西茸均当道西固、岷县之冲,由胡部康庄团固守;自上月二十九日起,即被匪围攻,两处交通亦因而断绝;迭经苦战,卒于十五日,将匪击退,并乘胜追击,俘匪七百余;此朱徐两股合股后,在川中最后所受之重创也。时胡部李、廖两旅,原奉今追击北窜之匪,三日,到达上包座以南。因第四十九师先于八月二十四日奉今由樟腊经柏木口上下包座向阿西茸前进,三十日到达包座河以东之大戒寺西侧,即在其地背水为阵,面向西北方面警戒。次日午后四时,伪三十军以主力突犯,该师右翼首告失利,致牵动全局,追击部队乃于六日撤回樟腊以北一带,追击计划,遂暂停顿。阿坝方面,约有匪万余,二、三两日,经箭步塘东移;另一部,窜至麦昆帐房附近;七日,在班佑北之阿细、热当坝、纳摩寺一带,又经当地番兵分别堵截,受创颇重。时匪之大部,口集包座、班佑地区,但包座之匪,有于四日向樟腊及其北进窜之样,八日即有一部窜至西固以西,白龙江上游之南岸。九日,西固西之银固花园失陷。十日,包座之匪,又大部经阿西茸,跟续向西固、岷县北窜。……
……
惟匪是否全部北窜入甘,或再回窜,未可断定,为求防范周密起见,于十四日令刘湘,凡最前线防守部队,对于指定原防,仍须严密碉口,力求巩固,至追击部队,不必急进,注意详侦,稳进。次日,胡部王旅,进占上、下包座,并取匪尾追,其主力于二十一日到达西固附近;至松潘防务,则由第六十一师接替。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288~第290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说明:
①上文中地理名称、彼此里程颇多错讹。
②麦昆帐房:阿坝附近,今麦昆乡。
③纳摩寺:郎木寺
⒍小结
综上所述,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主要是指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主力组成的红军右路军穿越草地的路线。左路军进入了草地,却并没有“穿越”。左路军部分部队和朱、张所率红军总部虽然进入了水草地,却因张国焘最终确定“南下”决心,被迫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㈤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单独北进后,留在巴西、阿西茸、包座、求吉地区的右路军部队开始南返。关于他们南返的路线,一般都认为他们完全是经来路返回毛尔盖地区的。但我们根据当时敌情我情分析,此说至少还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㈤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㈡1935年红军南下时退出草地的行军路线
⒈右路军南返退出草地路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单独北进后,留在巴西、阿西茸、包座、求吉地区的右路军部队开始南返。关于他们南返的路线,一般都认为他们完全是经来路返回毛尔盖地区的。但我们根据当时敌情我情分析,此说至少还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
插图8:1935年9月上中旬,红军右路军由包座河谷年朵坝折返

下载 (88.76 KB)
2008-07-24 02:47
右路军北上经过草地时,包座河谷尚有敌情,故红军被迫穿越年朵坝——班佑间的湿地北进。而包座大捷后,敌军受到严重打击,第四十九师残部已溃往南坪的踏藏,包座河谷中已无敌情——这一点,可从右路军徐向前、陈昌浩9月8日9时致朱德、张国焘电中报告的情况得已佐证:“由上包座向南坪、黄胜关各搜索百里无敌情,……”(《徐向前、陈昌浩希左路军北上致朱德、张国焘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徐、陈首长会避易就难,仍然执意经班佑穿越湿地返回毛尔盖地区。所以我们认为,至少不能排除右路军主力或部分部队从包座河谷沿松甘驿道进至年朵坝,而后返回毛尔盖地区的可能性——如此将省掉三分之一以上在湿地中行军的行程。
在我们自绘的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中,也将这条路线标出,以备进一步考证。
9月17日、18日,右路军返回毛尔盖地区,尔后又继续南下。至9月底,到达卓克基地区。
⒉左路军退出草地,南返卓克基地区
左路军退出草地的时间更早——1935年9月4日。
1935年9月3日,张国焘以嗄曲河涨水为由,决定已进入草地的部队返回阿坝。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张国焘借口河不能过,反对北进计划致中央电
(1935年9月3日)
徐、陈并转呈中央:
(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二十五师只二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乙)如此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亦向松潘进。
时机迫切,须即决即行。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3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这个电报与陈伯钧、伍云甫相应时日的日记可互为映证:左路军并未深入水草地,均是从原途折返的。
《陈伯钧日记》摘录
(1935年9月6日)
9月6日,阴雨,时而稍晴
……
晚,军政委又来一信,说总部、五军、卅一军、廿五师均为葛曲河所阻,决定以三日行程折转阿坝,另择道路北进,并要我去阿坝。我因有此变动,在查理寺之任务又较小,所以决计于明日赶赴阿坝。遂与曾主任等商量,决定明日率船工会先走,以一天行程赶到阿坝。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则分两天行程到阿坝。决定后,即分别交代任务,准备明日行动,并留信给后面同志。
——《陈伯钧日记》第4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伍云甫日记》摘录
(1935年9月4日~9月7日)
九月四日  晴、夜间雨
前面河水不便架桥,仍回转向阿坝前进,至小森林内露营。二十五师赶到牛羊千头左右,分得一部分补充粮食。
九月五日 阴雨
原地未动。
九月六日  阴雨
七时出发,行约七十里处露营。
九月七日  上午晴,下午大雹、大雨、大雾、河水骤涨
七时出发,十八时到下阿坝(九十里),担子掉队甚多。
——《伍云甫日记》第208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左路军退出草地后,即经安坝、大藏寺等地,于9月中旬返回卓克基地区,开始执行《绥丹崇懋战役计划》。
⒊国民党军方面的记录
蒋介石行营参谋团追堵红军长征报告书(节录)
(1935年6~9月)
……
二十日,有匪六七千,窜至哈达铺;岷县与西固之交通,因之中断。同日,包座以南及班佑一带之匪,均向毛儿盖回窜。二十四日,窜扰甘边之匪,在岷县以南,与我第十二师对峙。是日,侦知前此朱徐两匪合股后,曾在毛儿盖开会,自以三四万之众,穈集一隅,给养缺乏,纵无国军追堵,仅受饥寒压迫,亦足消灭,遂决定由毛儿盖分两路北窜。一路由朱匪率伪五、九两军团,及伪九军、三十一军,取道阿坝,北渡黄河,向甘、青边区窜走。一路由毛匪及周匪恩来率伪一、三两军团,徐匪率伪四、三十等军,取道班佑、包座,向岷县、夏河方面窜去。各匪之最后目的,则为窜至蒙古,沟通所谓“国际路线”。迨窜至包座,伪师长以上匪官又举行会议。毛匪更坚决主张突出甘省,直窜蒙古。而徐匪(此处有删节——编者。)以文县、西固一带,已有国军准备堵堵截,岷、洮、夏一带,国军又云集,不易突过,且路远天寒,衣食两缺,不易达到,加以分为两股,实力分散,易为国军各个击破;不若集中力量,转向南窜。(此处有删行——编者。)毛、周两匪,以伪一、三两军团改编为伪陕甘支队,向岷县窜去,而徐匪则仍率伪四、三十两军,回窜毛儿盖与朱匪合。盖朱匪先未至包座也。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292~第293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⒋小结
1935年9月上中旬,红军右路军从巴西、阿西茸、包座地区南返时,很有可能未从班佑经水草地原路折返,而是从包座河谷沿松甘驿道上行,再经年朵坝返回毛尔盖地区。这当然是我们根据已知的相关信息作出的推论,尚无足够史志资料证据支撑,肯定还有继续考据之必要,所以我们还是在复原图中标出了这条路线。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㈥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即按党中央命令,与红三十二军一起,编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党中央的不断说服下,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促成下,张国焘最终同意两军合力并进,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㈥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㈢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的路线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即按党中央命令,与红三十二军一起,编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党中央的不断说服下,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促成下,张国焘最终同意两军合力并进,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
6月25日,红军总部朱、张首长作出北进部署:
朱德、张国焘关于北进行动部署致徐向前电
(1936年6月25日13时)
徐:
A、我军拟以松潘、包座之线为出动目标,分三纵队进。
1.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九十一师在丹两团及留绥(绥靖,今金川,下同)各部为右纵队,由绥(绥靖)经梭磨、河马(马河坝)、侧格、杂窝、哈龙(今卡龙)进,但到侧格须抽检并与中、左纵队行程调节。
2.你指挥九军、三十一军四个团,四军两个团,红大、总供卫两部由炉(霍)、色科(今色尔坝,在色达县境,下同)经诺科、让倘(今壤塘)、三湾、按坝(安坝)、查理寺、上让口(上壤口,今龙日坝)、毛儿盖进。
3.我们指挥三十军、四军两个团、三十二军、二方面军及总直各部为左纵队,由甘孜、东谷经日庆、西倾寺、让倘(今壤塘)进,其先头须查报西倾寺或让倘到阿坝路状,再定前进路线。
4.中、左纵队准备在让倘地带补充粮并整理建制及指挥。
B、已令(孙)玉清两师(二十六)日由炉(炉霍)向色科(色尔坝)进;(柴)洪儒两团则于(王)建安抵益时即组织转色科(色尔坝)归还建制续进,红大、总供卫部则随(王)建安后进,二七七团则后。
望据此指挥中纵先头速占让倘(壤塘)粮食地带为要。
C、我们拟在二方面军先头进。
朱、张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544~第5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所加注。
②上电所部署路线在实际行进中有一些变化:红三十军八十八师、骑兵师和红军总部五局作为先遣军曾进入青海班玛境内的作木沟筹粮;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和三十二军进至西倾寺后,也曾绕道进入青海班玛县境,在马柯、绒玉(今班前)、王楼(今王柔)、哑公寺(今亚尔堂)、作木沟筹粮;骑兵师还曾由求吉玛进至甘肃境内的齐哈玛地区筹粮。
③中纵队在实际行进中并没有进至毛尔盖,而是从阿衣果木康直接经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6月底,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金川)等地出发,向巴西、包座地区开进。在7月上中旬陆续进入水草地。
在目前所有的长征路线图中,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穿越水草地的路线错讹最多。特别右纵队、中纵队的路线,大多数长征地图都是从阿坝连一直线到班佑,右纵队通过草地的路线也是完全重复一年前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的路线,终点仍是班佑。实际上,不管现有历史文献资料,还是有关人事的回忆文字,红二、四方面军这次穿越草地,都没有到班佑的记录。许多权威史籍中有关这次过草地的叙述文字也没有这样的表述。有些史籍虽然基本正确的说明了路线,但所附之路线图却与叙述文字严重错位,根本没起到应有的参照作用。
下面,我们将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辅以实地踏勘的参照,逐一复原当年的行军路线。
⒈左纵队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
根据红军总部命令,左纵队由朱德、张国焘所率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各一部、红二方面军组成,他们先后于7月中旬和下旬到达阿坝,进入水草地。
相对来说,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佐证资料比较多,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陈伯钧、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总务处长的王恩茂,都留下了过草地的日记记录。
红二方面军是左纵队最后过草地的部队,根据此间有关电文和回忆文字研判,他们基本上是循左纵队先行部队的行军路线前进的,所以这些日记也基本上可以大致准确地代表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对此,除以下历史文献可资佐证外,时任红军总部供需处军需股股长的杨以山所撰《葛曲草原设兵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606~第60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中,也记叙了朱德总司令委托他在葛曲河边设立兵站接济继进部队的情况,这也间接佐证了红二方面军是随红四方面军部队跟进的。
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关于红六、三十二军的行动指示致陈伯钧等电
(1936年7月26日12时)
陈、王、罗、李:
甲、估计二军于廿八可到上阿坝,约于卅一跟进
乙、六军须于廿八成一个梯队向葛曲河进。
丙、卅二军接二军后尾跟进。
丁、二军到阿坝即已完全无粮,须补足十天粮。葛曲河存牛四百、羊八百守备部队须在此吃八天,所余已不多。在上阿坝确实收到总部交下牛羊多少,能留若干给二军,请即电复。
戊、右纵今集结侧格休息、中纵先头今、明可到毛尔[儿]盖,左纵二十八到班估[佑]。葛曲河桥今天完成,二方面军以速跟进为好。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己、建安指挥两师为中纵后卫(他带四台手摇马打[达]坏了,能收报不能发报),今天在四门坝(即下阿坝顺河下六十里)。建安所带两师和总卫生部今天约在党山冈(即下阿坝顺河下八十里),他们均将经下河[阿]坝向葛曲河进。
朱、张、任
廿六日十二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108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电报原文或原编辑者加注。
②班估:即“班佑”之误译,根据《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1936年7月27日20时)及《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关于红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到包座致林育英等电》(1936年7月29日18时)所示行程并辅以实地踏勘研判:左纵队先头部队,朱、张率红军总部只有经年朵坝直接进入包座河谷,方能于7月28~29日进至包座(这里的“包座”均是指“上包座”),所以他们都不可能由年朵坝从水草地经班佑绕道去占领包座)——参见插图9: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
目前能够收集到的比较可靠的左纵队过草地的红军长征日记都来自红二方面军的亲历者们(陈伯钧、张子意、王恩茂)。虽然他们的行军序列在左纵队最后,但如前所述,他们基本上是跟随先头部队行军路线跟进的。所以他们的日记记录也足以基本准确地反映和代表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
陈伯钧(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1936年过草地日记摘录
(1936年7月30日~8月9日)
7月30日    阴,下午雨、冰雹。
行军。由下阿坝经郎垭到木耳马沟,约五十里。
7月31日    阴,雨。
行军。由木耳马沟经热诺翻山,靠左下坡到一坝子露营,约七、八十里。
……
由热诺向东行约十里,翻一小山。本应靠右手下坡,才能到箭步塘。但因前卫及向导之误,靠左手下坡了。行约廿余里,不见箭步塘,只好将错就错,折而东行,至十七时以后露营于箭步塘西北约四十里之大坝子。
8月1日(工农红军成立九周年纪念日)    阴,雨。
行军。出大坝子沿小河而上,向东南及正南行至箭步塘,约五十里。
根据地图及方位判断,沿河而上向东南行,无论如何可到箭步塘通噶曲河的路上。因此,是日,我赶到先头团一起行动。结果,沿河而上向南行,约四十里,即发现热诺通箭步塘大道。继而再进十余里,即到箭步塘附近的森林里。因连日风雨行军,部队较疲劳,即在那里露营。
8月2日 始阴,继晴。是日月明如昼。
行军。由箭步塘翻日革可两座小山到噶曲河,约百里。……
是日天晴,路较好走,到噶曲河还顺利。
噶曲河不大,水不深亦不急,比阿坝河(大金川上游)还好过。且沿河上下尚有森林,可资架桥造船之用。但我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不能过此河?怎能因一水之隔,而根本改变了我们的战略方针!这样看来,噶曲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将是一个有意义、可纪念的地名了!
8月3日 晴,时阴。
驻军休息。葛曲河边。
晨,移到河东岸,准备在此休息一天。
……
8月4日 晨露,继晴。
行军,沿噶曲河上,到牙磨河分路处,约七十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8月5日 晨微雨,继晴。
行军。由牙磨河经廿四马鞍腰到上色既塘,约六十里。
向东行,进沟,翻廿四马鞍腰,……
……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上色既塘有森林,坝子不大,需转弯过河,再进几里,才是上色既塘大坝子。
8月6日 晨露,晴。
行军,由上色塘既塘经中色既塘到下色既塘,约六十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
8月7日 晨风,严寒,继晴。
行军。出下色既塘翻山,经严朵坝翻还到山沟(即马旗子)露营,约八十里。
……
8月8日    晴。
行军。由马旗子合松包大道到上包座,约七十里。
是日,先头部队于三时出发。上合松潘大道之后,沿包座河右岸向下走。包座河系白龙江支流。白龙江亦即嘉陵江之上游。数日来,我们一直在岷山山额行走。
……
——《陈伯钧日记》第560页~第5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说明:
⑴木耳马:今名麦尔玛;
⑵热诺:地图和《阿坝县地名录》上未觅得地名,经向当地人士询问,似为麦尔玛东北约10公里一个叫“热木括”的山沟;
⑶箭步塘:甲本塘;
⑷日革可:不详,疑为日柯,但与该日记记录的行程相较似不符;
⑸噶曲河:嗄曲河,亦称白河;
⑹牙磨河:亦称阿木柯河,今红原县境内。从该日记所记录行程来看,“牙磨河分路处”似指渡过牙磨河的地点。
⑺“向东行,进沟”:说明日记作者渡过牙磨河的地点在“廿四马鞍腰沟口”以西某处——很可能是今阿木卡水库附近。
⑻廿四马鞍腰:《红原县地名录》无此地名的说明和地标,我们根据有关红军长征日记内容结合实地踏勘研判,似为今色地东南20余公里处一座山梁(N:32°51′7.2″;E:102°54′43″;H:3850m)。
⑼“转弯过河”:似指过墨曲河(黑河)——正好在色既塘(今色地)以西不远。
⑽严朵坝;年朵坝;
⑾马旗子:马蹄子。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⑿根据该日记判断,红六军团在从麦尔玛去甲本塘的路上走错了路,“箭步塘西北约四十里之大坝子”有可能是现在的贾柯牧场以南一带草地——本来去甲本塘无需经过此间。
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的王恩茂的日记与陈伯钧日记可相互映证:
王恩茂(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过草地日记摘录
(1936年7月30日~8月9日)
7月30日
上午晴,下午雨。
上午5时由下阿坝出发,经过都是青山、草地,没有森林、房屋。将露宿时,突然一阵强风暴雨并加雪雹,打得我们缩住头颈不敢一动。后风雨稍停,仍前进到离下阿坝65里的地方贾诺露宿(此处似有误,从下阿坝到贾诺远远不止“65里”,一天之内不可能从下阿坝赶到贾诺——引者注),夜晚下一夜雨。
7月31日
雨。
上午5时出发,经过都是水草地,有些地方人马堕脚不能出。是日,本来要到箭步塘露宿,但因十六师走错了路,离箭步塘尚有一天路程的地方露宿。夜晚同样下雨。
8月1日
雨。
上午5时出发,经过地方同样是水草地。下午3时到箭步塘前面几里路的地方露营。
8月2日
上午雨,下午暗。
上午5时出发,经过地方还是水草地。因要赶到郭曲河(黄河支流)露营,所以走到日头下山,月亮出山一丈多高,约8点钟时,才到郭曲河宿营。据说从箭步塘到郭曲河只有90里,实际上100里犹不止。
8月3日
晴。
上午7时顺利渡过了郭曲河,到达河东坪露营,休息一天。
8月4日
晴。
上午6时出发,经过的草地比以前经过的要好些,沿途有点森林,下午3时半到牙磨河露营。
8月5日
早晨下雨,约2点钟就天晴。
上午5时出发,经过地方有一半水草地,一半干草地。下午1时半到达离上、中色既塘60余里的地方露营。
8月6日
晴。
上午5时出发,经过大多数地方是水草地。下午2时到达色既塘露营。
8月7日
晴。
上午4时半出发,经过的地方还有一部分水草地,人马不好走,有些马匹跌在泥坑里不能起来。过了一个比较大的山,山上气候很冷。下午5时半,超过了岩朵坝20里露营。
8月8日
晴。
凌晨4时出发,顺利地通过了草地,下午5时到达上包座宿营。从阿坝出发以来,整个九天没有住房子,是日开始住房子,完成了北上第一个战役阶段。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王恩茂日记》第89~9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说明:
⑴下阿坝:今安羌
⑵郭曲河:嗄曲河
⑶岩朵坝:年朵坝
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日记中也有相类记载。
张子意(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过草地日记摘录
(1936年7月30日8月8日)
七月三十日 雨
今日全军由下阿坝出发,向葛曲河前进,途遇大风雨雪雹,经郎垭到达离热诺二十余里地露营。(六十里)
七月三十一日 雨
今日经热诺牛棚上山,左手下坡,走错了路(本应向东,乃向北),到达山坡露营。分配各部人员,加强各师领导。(六十里)
八月一日 八一纪念、雨
今日沿河上,折向南,到达箭步塘露营。协同首长讨论十八师问题。
草地天气寒冷.虽入三伏亦不能离皮大衣。(六十里)
八月二日 晴
今日全军(缺17D)到达葛曲河露营(过两个小山及水草地)十七师离我三十里露营。(一百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八月三日 晴
今日全军在葛曲河休息,进行节粮与卫生运动。出席18D排长、支书以上干部会,总结行军中经验与教训,开展反彭福样及三连政指错误的斗争。集合全军讲话与检查武器卫生。
八月四日 晴
今日全军(16D)向包座前进。十六师留葛曲河担负守备任务。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我们沿河上,经三段碍路行三十余里,到牙磨河。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出席十八师谈话会。(六十里)
八月五日 晴
今日我军经二十四马鞍腰,到达上色既塘露营。召开全军(缺16D)首长及营特派员以上联席会。(五十里)
八月六日 晴
本日经中色既塘到达下色既塘露营。到包座尚需二天行程。(六十里)
八月七日 晴
今日经严朵坝翻垭,前进二十余里,露营。我们已胜利地通过了草地。(七十里)
八月八日 晴
今日经马蹄子到通松潘之大道,进至上包座宿营。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此地居民(番)逃跑,房屋已非平顶,而是木板盖,斜顶。(七十里)
——《红军长征日记》第264~第266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说明:
⑴下阿坝:今安羌
⑵郎垭:安羌至麦尔玛之间的一个山垭口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⑶“经三段碍路行三十余里,到牙磨河”:如果将“碍路”理解为翻越山丘或经过湿地,那么或可推断:红军左纵队是沿嗄曲河北行一段行程后,再转向东北,沿小路跨过山丘和湿地进至牙磨河南岸的——此处似位于嗄曲河与牙磨河交汇处东南约5~10公里处。
将以上日记有关内容与我们 2007年度五一大假踏勘路线的行程互为参照映证,或可分析推断:红军左纵队从甲本塘到嗄曲河边的行军路线,与年前左路军进至嗄曲河边的行军路线有所不同,这次的渡河点很可能是在龙壤——日柯之间某个地域。因为,从甲本塘进至嗄曲河边要“翻越两座小山”,有“九十里”或“百余里行程”,如果他们是如年前一样进至日柯渡河,途中翻越的“小山”就不止“两座”,行程也不止“九十里”或“百里”。
以上引述的日记作者表述的行军路线,与走在他们前面的朱、张首长所率红军总部行军路线是基本重合的,这一点还可以从1936年7月27日20时《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中相关内容得以佐证;
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
(1936年7月27日20时)
浩:
九军明到阿衣根康,继向色既塘进。我们今到磨河、马鞍腰沟口,明向色既塘进。
朱、张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58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说明:
⑴阿衣根康:即阿衣果木康,阿木柯河东岸一片草地,经我们实地踏勘,其三维地标大致为N:32°47′37.6″;E:102°56′3.10″;H:3740m。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⑵磨河:即牙磨河,亦称阿木柯河。
⑶马鞍腰沟口:即“廿四马鞍腰”沟口,今阿木卡电站以东。
⑷九军,当时在中纵队行军序列内。
目前相当多的长征路线图都标注红二、四方面军经贾诺穿过草地去了班佑,有些路线图干脆就是直接在阿坝和若尔盖、班佑之间联一直线作为当年红军穿越草地的路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的有关附图均是如此标注)。而我们根据已有长征日记和有关部署文电再结合实地踏勘及有关地理要素对照,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不可能的!
从GOOGLE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坝、贾诺与若尔盖、班佑之间,有许多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沼泽横亘其间,大部队是很难逾越的。红军过草地的目的是求生存,每一个战斗力都极为珍贵,在没有战斗需要和敌情顾虑的情况下,行军原则肯定是避难就易,无论是从加快行军速度来说,还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来说,他们都不可能轻易冒险犯难去涉足这类大沼泽。另外,从从1936年7月27日20时《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言及红军总部之进止位置,再对照两日后的7月29日他们到达包座的的日程等信息可以研判:他们也不可能循年前右路军路线经年朵坝先到班佑再占包座,而肯定是如陈伯钧、张子意、王恩茂等人日记所示行军路线,在年朵坝完成草地行程,再继续东进,经马蹄子进入包座河谷,循松甘驿道进至上包座。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㈦
红军中、右纵队分别从查理寺、卓克基地区出发,穿过草地,在年朵坝附近进入包座河谷……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㈦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⒉中纵队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
中纵队穿越草地的路线,除了1936年6月25日《朱德、张国焘关于北进行动部署致徐向前电》可资佐证外,1936年7月21日《张国焘、任弼时关于敌情及红四方面军行动情况致贺龙、关向应电》也再次予以了明确:
张国焘、任弼时关于敌情及红四方面军行动情况致贺龙、关向应电
(1936年7月21日)
贺、萧、关:
甲、敌估计我向松潘、平武进,正忙于增防中。
乙、两广反蒋事变已发生分化,闻粤陈有逃走讯。
丙、我部署如下:
A、左纵先头八八师由朱、陈率亲,今日可抵箭岁塘,骑师向葛曲河取左侧迂回路,沿途搜筹牛羊,宏坤率四军一部,先念率八九师一部,计廿二三号[次]第由上阿[坝]向葛曲河开动。
B、中纵九军已抵查理寺,明日拟向毛尔[儿]盖进,向前已达文色,后尾大约已离让倘。
C、右纵董、黄率五军先头已抵马河坝,正修桥向侧[格]进,中、后路今至卓克基。
张、任
马申
——《红军长征•文献》第108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⑴“朱、陈率亲”:疑为“朱、陈亲率”之误;
⑵箭岁塘:“箭步塘”之讹音,今甲本塘。
⑶让倘:壤塘
⑷骑师:骑兵师,当时担负筹粮任务。
时任红军总部三局政治委员的伍云甫的日记对中纵队过草地行军路线有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的记录: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伍云甫(时任红军总部三局政治委员)过草地日记摘录
(1936年7月25日~8月8日)
七月二十五日  阴
由党岗过桥,经小查理寺至查理寺宿营,行程约六十里。是日,开始过草地。三台负责人周维、李白来访。
七月二十六日  晴
十时由查理寺出发,至高曲河(水深约二尺余)东岸露营,日行程约百十里。(二十三时才到达)
七月二十七日  晴
十一时出发,至上让口露营,行程六十里,中途遇大雷雨,黄昏又晴。
七月二十八日  晴
休息半天,补充牛三条做干粮。下午三时出发,至龙耳露营,行程三十里余。
七月二十九日  雨
在龙耳休息,做牛肉干粮。
七月三十日  阴雨
由龙耳至卓角,行程六十里(当八十里)。沿途青草茫茫,无一根树木,只宿营地有小林。
七月三十一日 阴
行四十里宿营,有小树。
八月一日  阴、夜雨
行六十里宿营,有较大的树林。途中利用大休息时间开纪念 “八一”大会。是日送医院一名,掉队一名。
八月二日  晴雨不一
行约二十里,在色既塘北面数里宿营。发纵队司令部联字第三号口令、信号。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八月三日  晴
行八十里至燕朵坝宿营,中途遇害番骑隔沟打冷枪,政治处牺牲一人。本日大概是六月望日,月正圆。
八月四日  晴
行约五十里处(马旗子)宿营,下至河坝露营(大路在河坝上面)。
八月五日  晴
沿河沟下行约五十里,至上包座宿营。该地新粮食尚末熟,扯了二餐罗卜菜当粮食。
八月六日 晴
六时出发,经中包座至下包座,六台驻中包座,检查了该台工作。夜间在总部汇报。
八月七日
驻原地。耿、靳等带手摇马达去总部修理;“31K(A)”第三科科长来谈话。
八月八日
由下包座经救济寺,总部机关驻该地。在三局午餐,谈叙约数小时,与八台送修的马达一路归队。由下包座至救济寺约十八里。在救济寺沿河下行约十五里处宿营,附近雪豆、胡豆、青稞等粮食颇多。
——《红军长征日记》第247~第249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说明:
⑴党岗:位于查理寺西南,今阿坝县境内。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⑵高曲河:嗄曲河。
⑶上让口:亦称“上壤口”,今龙日坝以北约0.5公里。
⑷龙耳:龙日。
⑸卓角:不详,根据实地踏勘和日记所示里程研判,似在阿衣果木康附近,阿木柯河东岸。
⑹色既塘:根据日记所言里程推断,这里所指“色既塘”应为今色地乡东南延伸的“色迪坝”(应为年前右路军左翼部队到达过的“色既坝”)。
⑺燕朵坝:年朵坝
⑻马旗子:马蹄子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从伍云甫1936年7月26、27这两天日记中所反映的“从查理寺到高曲河行程约百里”、“至上壤口宿营,行程约六十里”或可研判:中纵队渡过嗄曲河的地点似在安曲-龙壤之间地区。
另外,从1936年7月27日20时《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在阿衣果木康及其附近,中纵队行军路线在与左纵队行军路线已经相距很近,不足20公里,所以中纵队很可能有部队北进至“廿四马鞍腰沟口”,循左纵队路线跟进。这条路线,我们也在复原图中标示了出来(因为难以判别伍云甫所言“色既塘”是上、中、下色既塘中的哪一个,所以中纵队部分部队的行军路线有在“廿四马鞍腰沟口”即与左纵队行军路线汇合之可能)。
⒊右纵队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
右纵队行军路线可从《朱德、张国焘关于北进行动部署致徐向前电》(1936年6月25日)、《朱德、张国焘令右纵队在波罗子筹粮北进致董振堂等电》(1936年7月20日)、《张国焘、任弼时关于敌情及红四方面军行动情况致贺龙、关向应电》(1936年7月21日)和《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关于红六、三十二军行动指示致陈伯钧等电》(1936年7月26日12时)几份电报中得以佐证。
朱德、张国焘令右纵队在波罗子筹粮北进致董振堂等电
(1936年7月20日)
董、黄、罗、周、徐、桂:
(甲)左纵先头十二日到葛曲河(此处疑有误,“十二日”似应为“二十日”之误——引者注);中纵先头已到查理寺,约于三十一号前后陆续集中阿西、巴西、包座线。
(乙)右纵队应首先进入波罗子、杂窝、侧格一带有粮区域休息几天,迅速集结兵力,筹集十天于粮;以一部向松潘佯动,迫使敌人防守松潘城,不敢外出阻我,并查明松潘敌情相机取松潘。
(丙)尔后即经毛儿盖或哈龙向包座进,与中、左两纵会合,或经去年右路北进路线到巴西、阿西路亦可。
(丁)敌已知我向松潘前进,正在松潘增三团兵力防堵我们。
朱、张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57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⑴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⑵波罗子:今小黑水沟(卡龙沟)一带
⑶杂窝:亦称扎窝,在毛尔盖河下游。
⑷侧格:今泽盖,位于黑水河西岸。“泽盖”藏语意即“桥边”(此处有一座桥,联结黑水河两岸)。
⑸哈龙:即松潘境内之卡龙(黑水境内卡龙沟另有一“卡龙”)。
右纵队进至色既坝、年朵坝后,行军路线与左、中纵队重合:进入包座河谷,沿松甘驿道进至上包座。从《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关于红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到包座致林育英等电》(1936年7月29日)的电文可知:他们几乎是与红军总部一起到达包座的:
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关于红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到包座致林育英等电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936年7月29日)
英、洛、泽、恩、德怀:
我军先头于昨日占包座,二、四两方面军可于八月八号前全部到达包座及东北地区。我们,卅一军到包座,余续告。
朱、任、张
廿九日十八时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红军长征•文献》第108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⑴卅一军:红三十一军,当时在行军序列中隶属右纵队。
⑵波罗子:今小黑水沟(卡龙沟)一带
由此可见,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穿越水草地时,董振堂、黄超所率右纵队基本上是循年前右路军北上班佑的路线跟进的。但与年前右路军行军路线相比,也有以下几点不同:
⑴右纵队按红军总部指示路线沿梭磨河进至马塘,再翻越长坂雪山进入黑水河流域的侧格、扎窝等地筹粮后,不可能再舍近求远走回头路去翻越昌德、打古两座雪  山去毛尔盖,而是直接沿毛尔盖河溯河而上,直趋毛尔盖,从而避开了年前右路军北上时翻越的昌德山、打鼓山这两座雪山。
⑵右纵队主力进至毛尔盖后,很可能直接循年前右路军左翼部队行军路线进入草地,而不会再翻过腊子山去卡龙(不排除派出少数部队去这个方向执行警戒牵制任务之可能)。
⑶右纵队进至年朵坝后,不会再循右路军行军路线经草地去班佑,而是与左、中纵队一样,在年朵坝就结束草地行程,东行进入包座河谷,沿松甘驿道进至包座。因此,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北上时,董振堂、黄超所率右纵队是穿越水草地行程最短的部队——较之年前右路军的穿越草地的艰难行军,他们至少省去三分之一以上在水草地泥泞中挣扎的行程。
插图9: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
(1936年7月~8月)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㈧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⒋国民党军方面的记录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时,驻守松潘一线的国民党军部队是川军第四十一军孙震部,据孙部在此间的“战斗详报”称,孙部于当年7月27日~7月30日,曾在松潘南北的黄胜关、镇江关一线与红军“激战”:
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军孙震部与红军在川北、川西、川南等地战斗详报(摘录)
松潘之役——黄胜关会战
……
七月二十七日伪第四军攻我镇江关,激战终日,幸我曾师陈旅防守得力,匪未逞,向芦花城方向退去。二十八日伪三十、三十一两军向我松潘进攻,一股取道黄胜关;一股取道柏木桥。当晚进止黄胜关之贝母山。我军当以马旅推进樟腊,张旅杨团进守松潘城。二十九日马旅与匪遭遇于黄胜关附近、战斗猛烈,匪我遂胶着于黄胜关、柏木桥一线。当夜马旅杨熙团向斩将台绕攻匪之侧背、匪遂动摇,我军正面与侧面一致猛攻,斩获甚众,匪益溃乱,乃向贝母山退去。三十日晨黄胜关、柏木桥遂在我军确掌握中,马旅分兵追击截匪甚多,残匪更向上、下包座溃窜,与在该方面之伪第五、第三十二军及伪独立师会合,窜入甘肃岷县境内。此时匪虽北窜,但茂县、汶川、懋功之友军则仍在原地。
……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381~382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川军四十一军四旅关于红军先头已到贝母山正向漳腊猛进通报
(1936年7月28日于松潘城内)
顷据敝旅第七团驻漳之周营长毅强电话称,匪先头骑兵数百,己到距黄胜关约八十里之贝母山,正向我漳腊猛进中。等语。除饬该营加紧防备并派队增援外,相应通报贵府。请立饬番团,对于各路口要隘,严加戒备,并盼迅将番团集组通知敝部,以便调遣。事关防务,希即查照办理,见复为荷。此致松播县政府县长沙。
旅长 马泽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379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孙震部的这个“战斗详报”和马泽旅的“通报”没有来自红军方面的证据佐证,我们也没有发现红军方面有任何原始的文献资料和回忆文字言及过这个“会战”。孙部这个《战斗详报》所言战斗发生时间正是红军先头部队抵近包座之时,从军事常识推理,右纵队由黑水地区经毛尔盖北出草地时,左、中纵队进入包座河谷时,侧翼都需要有所掩护,所以不能排除这些战斗确实发生过的可能。但既或发生过,对红军而言,也是牵制掩护性质的,意在掩护主力穿过水草地北上,达不到孙部“战斗详报”所言“会战”的规模:镇江关战斗如果发生过(但也不可能是红四军部队——红四军当分隶左、中纵队,不可能到镇江关来打这一仗),意图可能是掩护右纵队主力由毛尔盖穿越草地的行动;黄胜关战斗如果发生过,也旨在掩护左、中、右纵队进入包座河谷,阻止国民党军循年前伍诚仁部路线进入包座河谷,对拟在此筹粮、休整并准备北出陕甘的红军造成威胁。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孙震部这个“战斗详报”纯属扯乱谈,所谓“战斗”都是子虚。
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期间,松潘县城也是风声鹤唳,一日三惊,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报告。
松潘探兵呈在盐陀坝发现红军报告
(1936年7月)
侦探队长蒙有才,派探兵马得元等四名返城报告:伊等于十三日在盐陀坝山顶发现红军,马步约二千余名,道经山脚向后河前进,意图窜扰甘省。盐陀坝距松城约三百余里。我等奉蒙队长命令,迅即返报,殊在距山顶十余里地名上可河地方遇红探兵二名,被我等擒获一名,殊又被红军后队将我等包围。此被擒之红探兵仍被劫去。在伊身搜得书一本,己缴呈总队部备查。蒙队长及探兵十六名仍跟踪侦察。挨得确实情况,马上派探回报。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376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说明:
⑴盐陀坝:无此地名,疑为“年朵坝”之讹音,但根据文中其它地理要素分析,似应为“色既坝”。
⑵从该报告所述日期分析,7月12日,红军左、中纵队均尚在查理寺、阿坝一线,右纵队先头部队甫进至黑水地域,疑该电内容有误报或谎报之嫌。
松潘县长报告在辣子山与红军作战电
(1936年8月7日)
茂县。专员谢:
浩密。连据下三寨各土官报称:在辣子山一线与匪小部接触,数次毙匪二十余,获枪三支,旗帜、书籍、标语各件。枪托刊有“天全”两字。经山脚到包座,匪部过三日半,有十万余人。并请补充子弹,特恳核给或备份代购。王师已到两营。
职沙铁帆叩。虞。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383页,档案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说明:
⑴辣子山:腊子山。
⑵沙铁帆:当时的松潘县县长。
为慎重计,这些存疑路线我们也在复原图标出,以待查证。
⒌小结
综上所述,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除右纵队行军路线外,主力的行军路线基本走向是从西向东,横向穿越。始点为上下阿坝、查理寺一线,终点为年朵坝。
现在所有的长征路线略图上标注的第三次过草地的路线,左、中两路都通过了若尔盖或班佑(或者是从查理寺、阿坝地区一根直线画到了巴西),但无论是在有关历史文献中,还是在有关回忆文字中,我们都没有发现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支撑这个画法和说法。而且根据水草地的地理要素等情况研判,这样的行军路线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条路线中间,横亘着才瓦尔共米乔、乔日乔、日干乔、喀朶尔乔等几个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沼泽——在当时条件下大部队基本上是不可逾越的,很难想象当年的红军会不管不顾地往朝这里硬闯。
1936年红军过草地里,右、中、右三路纵队均是由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经上包座北出甘南的。在红军过境处建立纪念性地理标识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经过充分论证和慎重的考据,不能因为一时需要和地方经济利益随意行事。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对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进行踏勘的过程中,经常都可以见到这类极不严肃的“随意行事”。比如红原县有关部门在日干乔大沼泽附近的瓦切附近建立的红军过草地纪念碑,比如若尔盖县有关部门在求吉寺战斗遗址建立的包座战役纪念碑(1935年包座战役期间红军曾围攻求吉寺,但一直到红军离开该地,求吉寺也未能拿下,碑文却称解决了战斗消灭了守敌),在巴西电站附近刊立的“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路线第一次交汇点”纪念碑(根据上述分析,这个“交汇点”应该是在年朵坝——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所有部队都经过了这里),……,等等,都大有“随意行事”之嫌!
这既是人为地混淆了史实,也是对前人的不尊重和对后人的不负责任,应该予以纠正。
插图10~插图12分别为几幅比较权威和经典的红军长征路线略图,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前面校核和考据中谈到的几点问题,这些行军路线除了没有史料支撑外,忽略了当年红军选择行军路线必须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缘由。既或长征本身就是一次冒险犯难的远征,但获取最大的机动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也肯定是红军领袖们决心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
插图10:《红军长征•图片》中的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路线图中过草地路线
(《红军长征•图片》第15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说明:
⑴该图中下包座、巴西的位置标注错误,图中的“下包座”应是“求吉寺”的位置。
⑵瓦切与若尔盖之间横亘着数个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沼泽,大部队是无法逾越的。且现有历史文献和回忆文字中,均无红军经瓦切直接去若尔盖、班佑的记载。
⑶图中行军路线均未经过上包座,这可是本不应有的大谬!
插图11:《长征沿线交通图》中红军过草地的路线
(中国地图出版社)

说明:
⑴该图中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路线为阿坝——贾诺——若尔盖的直线,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理由如前所述:横亘其间的大沼泽难以逾越。
⑵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均未经贾诺直接取“捷径”走若尔盖、班佑。
插图12:《红军长征在四川》中的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路线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说明:
⑴该图中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路线为阿坝——贾诺——巴西的直线,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理由如前所述:中间的大沼泽难以逾越。
⑵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均未经过班佑。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近三年来参阅有关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踏勘取得的一些成果,谈不上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也很可能因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错讹和疏漏,而且还有一些路线尚未完成踏勘。但毕竟形成一个可供众家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我们还将再接再励,继续进行实地踏勘和历史文献的判读工作,与各位方家一起,将长征基础性地理要素和数据恢复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告慰无数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红色丰碑的不朽英灵,启迪后来者,开拓新局面,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
祝贺人民军队八十周年的生日!向八一军旗,敬礼!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参加草地穿越队员名单
唐 皓(4) 冯光瑞(1) 裴宏信(2) 胡旭辉(5)
张晓龙(3) 王艺森(2) 杨 立(4) 李 力(1)
肖逢春(1) 刘建伟(2) 恒 鑫(1) 王 昇(1)
杨  亮(4) 孟传淦(1) 周 军(5) 陈 建(1)
叶光伟(1) 郑友良(1) 代建安(1) 刘德俊(1)
李 俊(1) 张正松(1) 宋 伟(2) 王 旭(1)
牟  兵(1) 熊文权(1) 欧阳蜀勇(2)
严  宏(女)(1,搭乘)
搭乘编外队员(女)
杨茜瑛(2) 敖  敏(1)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穿越草地救助接应队员名单
张  林(3) 蓝  锦(2)汤  姆(1) 冯光瑞(1)
刘建伟(1) 张宇海(1)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参加次数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㈨
2002年以来,我们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利用双休和大假,开始了对长征路线的实地踏勘!近三年来,重点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踏勘,先后五次穿越草地无人区——多次陷入险境又脱险而出,并依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参照有关地理要素和GOOGLE卫星地图,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初步复原,基本确定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几条主要路线。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㈨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附: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五次穿越草地
㈠2005年五一大假第一次穿越水草地
时间:2005年4月30日~5月6日
路线及行程(见表1及附图5、附图6):
表1:2005年度五一大假首次穿越水草地行军日程表
日期
出发地
宿营地
途经重要地域
里程
路况
第1天
成都
黑水晴朗
都江堰——茂县——黑水色尔古藏寨——瓦钵梁子——维古——晴朗
260公里
基本油面约30公里简易土路
第2天
黑水晴朗
毛尔盖索花寺
晴朗、血落(沙窝会议会址)
90公里
林区简易路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3天. 毛尔盖索花寺(属松潘)
麦洼(红原)
索花寺——草原——屈锦桥——分水岭
110公里
20公里崎岖土路+20公里油面公路,其余为草地
第4天
麦洼
求吉寺(若尔盖)
大草地——一班佑——巴西——求吉寺
130公里
80公里草地+50油面公路
第5天
求吉寺
上包座
30公里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林区土路
第6天
上包座
平武县城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约300公里
油面公路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7天
平武县城
成都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约300公里
油面公路
总行程
1220公里
这次穿越草地的目的为实地踏勘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右翼部队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这个目的基本达到。红军右路军在年朵坝附近合为一路前进的草地行程现在基本上与213国道重合,已无踏勘之必要,所以我们这次从毛尔盖经屈锦桥、分水岭进至色迪坝(色既坝)后,又经色地经求吉朗洼进至班佑。四川省党史工委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附图(该书第168页插图: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会师北上示意图,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中概略标示了这条路线,但迄今没有证据表明红军1935年8月第一次过草地时经过了色地(色既塘),很可能是有关研究人员将“色既坝”与“色既塘”或“色既”的概念混为了一谈。
由于当时车队并未装备GPS,所以这次穿越草地未能准确勘定有关地标。现在只能通过GOOGLE地图作辩析后作概略路线标示。附图5:2005年五一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毛尔盖索花村——色地)

附图6:2005年五一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色地——求吉寺)

㈡2006年五一大假第二次穿越水草地
时间:2006年5月1日~5月5日
见表2及附图7
表2:2006年度五一大假再度穿越水草地行军日程表
日期
出发地
宿营地
途经重要地域
里程
路况
第1天
成都
查真梁子南 坡下草地
都江堰——汶川——理县——鹧鸪山——刷经寺——查针梁子
380公里
全油面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2天
查针梁子南 坡下草地
阿坝
原地休整,晚到麦尔玛宿营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20公里
全油面
第3天. 阿坝
瓦切
阿坝——麦尔玛——贾诺——瓦切
约120公里
半程油面公路,半程草地
第4天
瓦切
古尔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280公里
油面路
第5天
古尔沟
成都
240公里
油面路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总行程
1140公里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这次穿越草地的目的为实地踏勘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从阿坝附近穿越草地进至嘎曲河畔的行军路线。目前许多长征略图都标志红军从阿坝附近直接取捷径经瓦切直趋班佑,但我们经过踏勘并与有关历史文献对照研判,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从阿坝经贾诺到瓦切附近嗄曲河畔,要经过才尔瓦共米乔沼泽,而从瓦切直趋班佑要经过日干乔大沼泽、乔日乔、喀朶尔乔等大沼泽——这些沼泽都在上百平方公里以上,当时就是一片泽国,大部队基本上是难以逾越的,况且现有的历史文献均未有红军这次过草地到达瓦切和班佑的记录。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由于当时车队并未装备GPS,所以这次穿越草地未能准确勘定有关地标。现在只能通过GOOGLE地图作辩析后作概略路线标示。
附图7:2006年五一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麦尔玛——瓦切)

㈢2006年国庆大假第三次穿越水草地
时间:2006年10月1日~10月6日
见图表3、表4及附图8、附图9
表3:2006年度国庆大假第三次穿越水草地行军日程表
日期
出发地
宿营地
途经地
行程(
路况
第1天
成都
刷经寺
汶川、理县、鹧鸪山
320公里
全油面
第2天
刷经寺
麦洼
壤口、查真梁子、龙日
160公里
90公里土路及草地,余为油面路。
第3天
麦洼
草地
求吉寺
130公里
80公里草地,其余为土路或油面路。
第4天
求吉寺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上包座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达拉沟峡谷、俄界
110公里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全土路
第5天
上包座
川主寺
包座河谷、朶里台
120公里
70公里左右林区崎岖土路,其余油面路或未峻工泥土路。
第6天
川主寺
成都
360公里
全油面
合计
1200公里
表4:2006年度国庆大假穿越草地测定的地标数据(略)
这次穿越草地的目的为实地踏勘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左、中纵从阿坝地区渡过嘎曲河后的草地行军路线。我们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比较可靠的红军长征日记对这些路线进行了实地踏勘并用GPS对相关地标进行了标示,并且踏勘了1935年9月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从巴西地区单独北上进至俄界的部分路线,以及红军右路军主力当月经包座河谷南返的路线——1936年7月~8月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在年朵坝完成草地行程后,也是经这条路线进至上、下包座地区。
这次踏勘,我们用GPS对沿线地标进行了标示,并与GOOGLE地图作过辩析和核对。
附图8:2006年国庆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查真梁子——峨扎阿木)
下载 (95.14 KB)2008-07-24 03:14
附图9:2006年国庆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色地——班佑——俄界——包座河谷)
下载 (95.97 KB)2008-07-24 03:14
㈣2007年五一大假第四次穿越水草地
时间:2007年5月1日~5月4日
见图表5、表6及附图10
表5:2007年度五一大假第四次穿越水草地行军日程表
日期
出发地
宿营地
途经地
行程(
路况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1天
成都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龙日坝
汶川、理县、鹧鸪山、刷经寺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380公里
全油面
第2天
龙日坝
甲本塘
安曲、草地
80公里
40公里草地,余为油面路及“奶场路”。
第3天
甲本塘
龙壤、红原、刷经寺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刷经寺
160公里
40公里草地,其余为土路或油面路。
第4天
刷经寺
成都
320公里
全油面路
合计
940公里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表6:2007年度五一大假穿越草地测定的地标数据(略)
这次穿越草地的目的为实地踏勘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左、中纵从阿坝地区进至嘎曲河畔的草地行军路线。我们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比较可靠的红军长征日记对这些路线中的大部分进行了实地踏勘,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参照资料,可以经分析标定1936年7月红军左、中纵队从阿坝地区进至嗄曲河畔的路线及概略的渡河点。
这次踏勘是我们诸次穿越草地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当我们从安曲穿越草地进至甲本塘时,当地牧民根本就不相信我们是驾摩托过来的,因为这条道历来就只是马道。
这次踏勘,我们用GPS对沿线地标进行了标示,并与GOOGLE地图作过辩析和核对。
附图10:2007年五一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上壤口——安曲——甲本塘——龙壤)
下载 (96.87 KB)2008-07-24 03:14
㈤2007年国庆大假第五次穿越水草地
时间:2007年10月1日~10月6日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见图表7、表8及附图11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表7:2007年度国庆大假第五次穿越水草地行军日程表
日期
出发地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宿营地
途经地
行程(
路况
第1天
成都
茂县
168公里
全油面
第2天
茂县
毛尔盖索花村
两河口、色尔古、鱼巴渡、热里桥、晴郎、沙窝
182公里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大部油面,部分砂石土路
第3天
索花村
阿木柯河水库
草原、屈锦桥、麦拖岗分岔口、阿衣果木康
80公里
全部草地路及“奶场路”。
第4天
阿木柯河水库
廿四马鞍腰
麦洼
45公里
30公里草地及砂石土路。
第5天
麦洼
色地、色迪坝、年朵坝
茂县
300公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30公里草地砂石路,其余油面路
第6天
茂县
成都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全油面
合计
943公里
表8:2007年度国庆大假穿越草地测定的地标数据(略)
这次穿越草地的目的为实地踏勘1935年8月底红军右路军从色既坝进到年朵坝、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左、中纵从阿木柯畔进至年朵坝的草地行军路线,并完成红军历次穿越草地各路行军路线的链接。这个目的得以顺利完成,从而胜利结束了历时三年的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踏勘和复原工作。
这次踏勘,我们用GPS对沿线地标进行了标示,并与GOOGLE地图作过辩析和核对。
附图11:2007年国庆大假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图
(毛尔盖——阿衣果木康——廿四马鞍腰——色地——年朵坝)
下载 (92.33 KB)2008-07-24 03:1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