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精灵密码忘记:人才“柔性引进”实是“假引进”,本质是诈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4:42
人才“柔性引进”实是“假引进”,本质是诈骗
2011年05月18日00:11南方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属西南政法大学柔性引进的人才。知情人称,“他可以不来西政,但是论文要署西政的名”。作为交换,李本人在渝北拿到了一套240平方米左右的花园洋房,“房子相当于三层,下面一层是车库”,李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成本价一次性付清。附近的房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据最新一期《南都周刊》)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这种“柔性引进”,属于典型的人才“假引进”。虽然从报道看,李希光被“引进”之后,也对西政做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去年校庆庆典期间,“重庆经验与亚洲模式国际研讨会”在西政举行,多位嘉宾感谢西政与李希光对他们的邀请。2010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到访重庆,其间,托平被聘为西政的客座教授,并与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人会面———其实,托平的重庆之旅由李希光一手促成,李本人随后也在《暸望》新闻周刊撰文《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详解这段经历。但这些只能说明李希光为西政做的“人脉贡献”,而非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直接贡献。
近年来,各高校类似的“人才引进”十分活跃。学校特别注重引进两种人,一种是有显赫学术头衔的人;另一种是有广泛人脉资源的人。在一般人理解中,大学引进人才应该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应该要求被引进的人才能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与他们共同开展研究,进而要规定引进人才在学校里的工作时间。但是,高校这类人才引进,醉翁之意却不在此:一为增加教师队伍中有各类头衔者的数量,高校争相聘请院士、长江学者,这是首要目的;二为快速提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引进人才来不来工作无所谓,只要论文署上学校大名,就可计为学校的成果;三为在各种评审、评估与社会交往中,通过人脉资源获得社会资源、学术资源,有一定官方背景、在各种评审委员会中担任职务、社会交际广泛的学者,尤令大学青睐。
对于大学的这类人才引进,丘成桐先生早就有批评,斥之为“假引进”。但对于大学来说,这类引进收获还是“颇丰”的,学校师资队伍的构成快速“优化”,论文数节节攀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引进人才”,大学在各种评估、课题立项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低于对引进人才的付出。所以,这种做法迅速在很多大学中推广开来。
可问题是,引进人才们不过是把自己的成果“一分为N”,到处充成果,无助于真正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或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大学生没有从这些引进人才身上得到任何教育;而大学用这些人才去攻关评审、搞定课题、大搞关系,不但败坏学术风气,而且这些“争取”来的资源,有多少是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值得打上问号。
人才“假引进”是大学办学价值异化的结果———大学追求的不是自身办学质量真正的提高,而是短期的办学政绩,为此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行为纵容的结果。从本质上说,人才“假引进”属于诈骗行为。对于大学来说,是为了占有成果、资源,所以,以虚假引进的方式,把引进人才作为自己的师资,欺骗公众,同时让被引进的人才不来工作却署名发表论文,这实质就是买卖论文;对于当事的“人才”来说,则在这种“假引进”中获得不菲的报酬。
人才“假引进”的危害,还不止于国家教育经费、研发经费的瓜分、浪费,更大的危害是让大学精神荡然无存,大学变为一个逐利的机构,。当“神圣”的大学,与“学术精英们”合谋着怎样捞取现实利益时,这样的大学比没有大学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