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目的之路 pdf:杨奎松:《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7:05

杨奎松:《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遵义会议并未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传统的中共党史读本一直说,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一举成为了中共党内最高领导人。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就统率全党,成为党的最高领袖了。但是,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虽然当选了政治局常委,但是当时的党内分工却只是做军事领导人周恩来的助手。而当时党内最高负责人还是留苏学生张闻天,并非毛泽东。因为考虑到毛泽东在江西苏区时一直领导军事,而周恩来经常要在前线,中共中央政治局高层没有一个懂军事的人,因此就安排毛做周恩来的副手,实际上留在张闻天身边,帮助张闻天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周恩来从前线提交上来的军事行动方案。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被安排在张闻天身边帮助讨论军事问题。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安排对毛也并不有利。一来前方的周恩来、朱德如果比较强势,毛泽东一旦与周、朱意见相左,影响到前方的军事决心,就难免会受到周、朱乃至其他将领的抱怨。二来中共中央的决策如果在实际作战中遭遇失利,因为中央只有毛一人懂军事,他自然也就很容易成为前线将领谴责的对象。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发生了。像土城战役的失利,就引起过前线将领的强烈不满,彭德怀、林彪等就曾联名上书要求撤换毛泽东。但是,由于周恩来和朱德在性格上都较为温和,并且习惯于请示报告,张闻天在军事上又毫无经验,不能不仰仗毛泽东的帮助来进行军事决策,毛泽东很快就度过了最初的困境,确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发言权。而因为张不懂军事,周又有事就向中央报告,中央实际上也就是毛说了算,张闻天自然认为体制上不顺。再加上军事行动千变万化,如此上下往复很容易误事,故张干脆提议在党内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即由周牵头,毛及王稼祥参与,共同决策军事计划。而在这个小组中,懂军事的又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毛做事风格一向强势,周一贯温和,结果三人小组逐渐就成了毛的一言堂,因而毛很快就在实际上取代了周恩来,成了党内在军事上负总责的领导人。随着毛泽东在此后的军事指挥当中进一步显露出其长才,赢得了将领们的拥护,一四方面军分裂后他也就替代了周恩来的军事领导人的地位。这种情况很清楚地显示出,毛在遵义会议后的崛起,也并不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的,而是有许多复杂的,甚至是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

仅仅成为党内的军事领导人,也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就成为党的领袖了。事实上,到陕北之后,中共中央内部分工也给毛提供了一个在政治上取代张的重要条件。那就是,当时在陕北,周边都是地方军阀的武装,一方面要打仗,一方面要统战。因此,担任军事领导工作就必须同时负起统战领导工作。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势的需要,因而在党内分工时,就把统一战线这项工作也分给了毛泽东来负责。这样一来,除了张闻天以总负责人身份领导全局和负责党务工作以外,中共在当时条件下最主要的两项工作,军事和统战,都由毛泽东来负责了。当然,毛泽东这时也还不是中共党的最高领导人。

有种说法,共产国际一直打压毛泽东,从今天可以看到的大量历史文献,包括苏联的各种公开的报刊文章,都可以看出来,共产国际其实一直非常欣赏毛泽东,而且始终在宣传毛泽东。尤其是在1934年以后,共产国际乃至于莫斯科的各种刊物,都把毛泽东宣传为中国革命最高的政治领袖。那个时候,中共与莫斯科的电报来往早就中断了,莫斯科并不清楚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改选了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情况。但是,他们既不宣传博古,也不宣传张闻天,却大力宣传毛泽东。

王明等人回来后,和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原先的领导人,发生了权力上的纠纷。这种争论反映到莫斯科去之后,共产国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就是不要王明来负责,反而正式要求中共全党团结在毛泽东周围,这就在事实上肯定了莫斯科愿意看到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仅仅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马上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因此,最高领导权的转交,还经过了一个过程。直到1940年,张闻天才最终下决心不等党代会召开,就把权力交了出来。等到1943年3月20日,经过延安整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也不等党代会召开,就明确决定:以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并有最后决定权。

我们知道,毛泽东从来都是很强势的,在党内过去也是以爱争论、爱吵架出了名的。1930年前后,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在选择中共中央领导人时,还特别讲过毛泽东不适合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道理,就是拿毛的这种个性说事儿的,说中共中央政治局不是吵架俱乐部。但这个时候,涉及当时很多的政策、路线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分歧,如果毛泽东真的不掌握权力,反而是不可想象的。

毛泽东在军事上比较务实
毛泽东的主要军事著作都是在抗战时期形成的,而毛泽东身为军事统帅所领导的主要的军事胜利,却都是在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中实现的。国共内战期间,毛泽东成为名符其实的军事统帅了,没有提出新的有系统的军事理论,却成功地指挥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因为毛泽东自己没有进一步总结其经验,而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军事理论,因此毛在国共内战时期的军事经验就没有上升为军事理论的可能性。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优长,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农民出身,他的经历和过去的教育,都使他比较实际。我们可以注意到,毛泽东在军事上曾经很长时期被共产国际代表和苏联军事顾问认为是过于保守。比如说在江西苏区几次反围剿作战过程中,从共产国际代表到临时中央领导人,大都认为毛泽东的战术是逃跑主义的,纯粹是用游击战的方式,去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已。这种作战思路一直到抗战时期也反映在毛的战略思想和各种军事著作当中。毛泽东再三强调保存实力的重要,强调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
毛在抗日战争中主张以游击战为主导,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武器装备一直很差,因为装备差,包括弹药不足,和日军交手,就难免吃亏。比如平型关战斗,虽然是伏击战,打的主要还是辎重部队,双方死伤也接近于1 1了。百团大战,同样没有和日军展开正面作战,只是破路,打些碉堡、车站和厂矿,也死伤了将近2万人。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当时的部队子弹不足,没有黄色炸药等等,都是一个严重问题。但严格说起来,这其实也不是关键。因为同样装备差、弹药缺,却照样能打国民党的军队,这说明问题的关键还是日军和国民党军的作战力差得太多。

但是,另一方面毛又是一个善长做豪放诗词的诗人,他的思维方式中有海阔天空的浪漫特点。一旦其具有相当实力,他就很容易让自己的思想纵横驰骋,这表现在他的军事指挥上,就产生了他在最后几年国共战争中气势磅礴的大手笔。最典型的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即使是那些未见实行的,或实行后并不十分成功的作战指挥,也都在体现出他的豪气。像1946年春的四平、本溪保卫战以及毛设想的关内报复作战计划,和1947年刘邓所部南下挺进大别山等战役行动,都是毛泽东作战指挥极其大胆的见证。
一方面极其实际,机动灵活,决不做舍本买卖;一方面有全局眼光,浪漫狂放,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者结合,就有了毛所谓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双重指挥特点。

毛泽东国共合作的策略
毛是一个很讲求实际的人,尤其是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他向来高度重视实力原则。所谓实力原则,就是要依据实力对比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实力强,目标就高,条件及要价也要高;实力弱,目标就要低,条件及要价也不能高。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初,当时双方谈判了半年时间,因为实力对比悬殊太大,中共方面一步步后退。最后退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和三民主义,公开保证不从事推翻国民政府的行动,不搞土地革命,政府改制,变成国民政府下的边区政府,红军改编,变成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同时一度准备接受由国民党派驻联络参谋,和由国民党任命边区政府主席,准备军队不设总指挥部,由蒋介石直接指挥。只是因为“七七”事变突然爆发,蒋介石自顾不暇,已无力继续与中共讨价还价,中共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极其被动的退让局面,在实际上取得了边区政权和军队指挥上的独立性。但即便如此,就是到了一年以后,即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际,毛泽东在他的政治报告中仍旧公开主张要拥护蒋介石,要拥护国民政府,并明确承认国民党是主要的基干的力量,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要以国民党为主要对象,为了搞好两党关系,毛泽东甚至承诺可以把所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都交给国民党,以便让国民党放心。

毛泽东的原则性是什么呢?就是绝不放弃共产党最基本的奋斗目标:一切为着夺取政权。毛泽东的方针是,要又团结又斗争,核心在发展自己。一味地讲团结,就难免要束手束脚,很难发展壮大,但一味的斗争又会造成统战关系的破裂,树敌过多,同样不利于发展壮大。因此,通过团结求稳定,通过斗争求发展,这就是毛的策略方针。

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毛泽东是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全力推动者。他决心出兵朝鲜,除了想要确保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安全和帮助北朝鲜把美国人打回去以外,也是因为他想要利用苏联提供的装备上的帮助,在朝鲜和美国人较量一下。实际上,在毛泽东内心深处,他是很想要用中国人的力量,打败美国人,完成金日成没有能够完成的作战目的,从而杀美焰,扬国威的。但是,因为战争初期既无空中掩护,又没有更换装备,在作战力,特别是火力极弱的情况下,毛泽东还是非常谨慎的。他一开始给志愿军定的目标很低,甚至下令先不要和英美军队冲突,主要找韩国军队打。等到换了装备,有了相当的掩护之后再来挑战美军。但是随着战争打响,中国军队穿插作战的方式让美国军队很不适应,志愿军接连几仗就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推回去几百公里。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浪漫狂放的一面又显现出来了。他对战役的指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要求部队要像在国共决战后期那样,连续作战,大规模地消灭美军的有生力量。经过两次战役之后,他才最终发现,装备和火力的巨大差距,使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实现成建制地消灭美军的目的。相反,稍有不慎,还会造成自己一方的严重损失。这样,毛泽东才又重新回到稳妥的作战指导思想上来,把目标限定在巩固已得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不去想着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的大目标了。

建国后为何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1949年的毛泽东并不是不愿意和美国建交。问题是美国始终在支持着国民党,它根本就是中共的敌人。反过来,苏联长期支持中共,虽然双方基于不同的民族利益,存在着一些隔阂与矛盾,但双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脉相承,从政权巩固的角度,选择倒向苏联,以求得苏联的帮助与援助,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事实上,毛泽东也不相信帝国主义会主动承认新中国,故在新中国建国伊始,他就明确提出,我们不要着急和美国、英国这样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他提出的对外政策方针:一个是“一边倒”,一个是“打扫房子再请客”。这意思是说,新中国开始时先要倒向苏联,以便巩固好自己的政权。等到自己的各种问题解决了,政权稳固了,再来考虑建交问题,那时候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进来了,也不可能起什么作用了。

毛泽东的作用和错误
毛泽东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人。就个人来看,拿他和中国最重要的政治领导人,如孙中山和蒋介石比的话,我们都够发现他有许多非常独特的地方。他的诗词、书法及其军事长才,都远胜于中国现代其他领导人。而从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他的贡献也大大超过了孙蒋二人。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无论是过去袁世凯时期,孙中山时期,还是蒋介石时期,中国都始终没有解决自身四分五裂的局面。唯独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统一。有人说,蒋介石也曾创造了统一的政治格局,但在实际上,蒋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他并没有解决地方实力派的反抗和离心离德的问题。而在毛泽东领导下,却不仅成就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而且破天荒地使社会的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统统臣服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之下,长达几十年时间未曾动摇。从这一点来看,现代中国之能够成为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毛泽东的作用是他人不可比拟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这一成就无疑极大地满足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毛至今仍旧能赢得中国众多民众高度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时势造英雄的同时,特定的时势及其特定的环境,也决定了毛泽东不能不有其自身的极大局限性。他领导创建了一个新中国,却缺少治理和建设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现代理念和知识。他过分依赖于意识形态和战争时期革命经验的做法,又使得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太多曲折与磨难。

毛给今天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有着重要工业基础和强大军事力量,因而具有相当国际地位的现代中国;但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整套僵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留下了许多因这套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运动,或因传统断裂而形成的后遗症。在今天,我们固然要了解毛当年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也要了解伟大如毛者,一样会发生走麦城这样严重的历史悲剧。注意到毛前期的成功和后期的错误,我不禁想起当年毛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1949年以前自己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因为敌强我弱,犯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革命失败。但是,建国以后,毛泽东的这种感觉渐渐地没有了。他即使做了一些明显错误的决定,也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新中国建国后,只有彭德怀公开上书毛泽东表露过不同意见,结果还被毛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再无出头之日。即使是像王稼祥等人那样,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委婉地提出有别于毛既定方针的政策主张,毛也一样会上纲上线,罢官批判,毫不留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战争时期的“群言堂”变成了“一言堂”,使本来可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会愈演愈烈,乃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


摘自杨奎松《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九州出版社2009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