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鬼火摩托车配件:我与研究的不解之缘——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访谈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6:17

作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掌门人,方之熙的经历颇为光鲜和丰富,而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研究”二字注定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数学到计算机——找到人生的激情

我一直认为数学非常奇妙,各种定理、认证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我在高中时就因为参加数学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得以跳级,后来很幸运地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接着还考上了许文华老师的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那时计算机科学开始兴起,复旦大学很多计算机系的教授同时也是数学系的教授,因此我在课堂上也初步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兴趣,对于计算机可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强大影响觉得无比惊奇。

与数学相比,我发现刚刚兴起的计算机科学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计算机科学是以应用为目的,它有强大的工业应用为支撑,因此我觉得它应该有不错的前景。

后来,我得到叔叔的资助赴美留学,先是读数学,但发现美国的数学教育并不比国内好,而由于看好计算机的发展前景,于是我就转到了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学习计算机。

在那个年代学习计算机非常辛苦。当时电脑是奢侈品,即使在美国的大学里也只有少量的几台电脑,都需要登记才能使用。记得有一门课需要大量编程序,我几乎经常需要熬通宵写代码,但每当看到一行一行的代码变成一个很好玩的程序时,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计算机与数学一样的美,因此每次我都非常兴奋。

1984年夏天,本着对计算机的激情,我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博士读完了,成为这所学校里在最短时间内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从此,我开始了与计算机工业近三十年的共同成长,见证并经历了世界计算机行业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和蓬勃发展。

搞研究也要以结果为导向——在美国当教授

我博士毕业那年,全美国只有两百多人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所以很好找工作。而我非常喜欢研究,因此毕业后选择了去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州立大学担任计算机教授。

刚开始教学时,我总是想把原理讲得清清楚楚,但学生却对原理没太大的兴趣。一位年长的美国教授观察了我的授课方式后,问了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为什么美国的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刀和锅,而中国的厨房里可能只有一把刀、一只锅?因为美国人习惯学会了各种厨具的用法来制作不同的美食,而中国人则习惯学会用刀与用锅的原理后,只用一把刀、一只锅来烹饪不同美食。”

他的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美国人的习惯是学会使用工具,强调应用;而中国人讲究摸透原理,强调事情的来龙去脉。计算机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并不需要一名本科生从微积分和计算机原理开始学习,而是要全面学会使用工具,重视实际应用,这样出去就能做事,而研究生以上才需要强调基本原理的研究。当时的中国计算机学生普遍理论知识非常扎实,真正在编程能力上却又欠缺。通过这件事,我慢慢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使搞科学研究也得注重“结果导向”,这个理念影响了我后来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

鼓励冒险成就前进的动力——从创业到英特尔研究院

教了两年多计算机后,我感觉自己离工业界太远,无法将那些理论应用到有价值的实践中去,这让我的研究工作缺少了工业应用这个计算机科学最重要的基础。于是我开始考虑向工业界发展。我先去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因为那里的研究课题非常接近工业应用。1986年,我做完博士后研究之后,先去了新泽西州一家做火箭发射设施系统的公司工作。但那家公司的高层赚了很多钱,对员工却很苛刻。1988年,它终于到了倒闭的边缘,我便离开这家公司。随后我加入了一家超级计算机公司。时值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随着PC的诞生,超级计算机逐步被取代了,加上美国当时处于金融危机,所以这家超级计算机公司后来举步维艰。我又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去了惠普研究院。当时的惠普研究院和IBM的麻省研究院很近,都属于美国第二代的研究院。在惠普的经历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工业研究院的研究必须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不然做的研究再好,也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从惠普出来后,我和朋友在硅谷创办了一家公司。但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好,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便是要考虑失败——做一件事情,不能只考虑成功,一定要考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失败就比成功的概率大很多,特别是对于小公司而言。

1995年,我正式加入英特尔公司,刚开始是在英特尔惠普系统架构产品部门做系统科学运算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将之前在惠普做的构架转变成产品。1996年上半年,英特尔研究院成立,我是第一批加入英特尔研究院的人,当时研究院只有不到二十人。加入研究院后不久,我遇到了在英特尔的第一个大挑战。当年Java横空出世,在软件市场好评如潮。因此,提供性能绝佳的硬件以更好地支持Java运行,成为当时英特尔业务发展的关键。但是,不久后我们就发现Java在英特尔硬件上的运行速度并不理想。由于Java虚拟机以及Just-In-Time Compiler的源程序属于技术机密,因此导致我们难以分析、确定运行不畅的原因到底是在硬件还是软件层面。

回想当年在下放劳动中仍不减对数学与计算机的痴迷,到如今又回到中国管理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的奇妙经历,我相信这真的是一种缘分。

2009年,方之熙与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共同宣布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成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当时专门进行了封闭式讨论。我酝酿了很久,向我的领导——现在已是英特尔全球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的贾斯汀提出了一个极具风险的建议:在实验室里自主开发Java虚拟机程序,然后在英特尔的硬件上运行,从而找出运行不畅的问题所在。当时贾斯汀也很犹豫,因为他担心我们能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开发出Java。我当时虽然也很担心,但有信心做出一个类似样机的东西。贾斯汀看到我信心满满,当即让我领导这个项目,并给予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历经9个月的日夜攻关,我们二十多人完成了在外人看来需要调用企业级的力量、组织几百人才能承担的工作,Java虚拟机初步成型。此后又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攻关,我们终于成功地开发出了Java虚拟机的源程序,找出了问题所在。后来,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分别给客户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个项目的成功,使我对于英特尔鼓励冒险的企业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风险是一种鞭策力,没有风险,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创立英特尔首个全球级嵌入式系统研究院

早在1998年,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前身——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就已经在北京成立了,那时候我在美国的研究院负责微处理器实验室,经常与北京的研究员们合作做项目,包括最近刚刚升任我们研究院首位本土首席工程师的吴甘沙。当时感觉在中国本土的这些研究员们非常踏实,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从那时开始,我与中国的研究团队以及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就非常频繁了,期间我还促成了英特尔与中国科技部、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先进移动计算研究中心。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中国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也在2009年10月正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成为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作为第一任院长,我带领近100名优秀研究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一个全球级别的工业研究院,我们要选择什么研究方向?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广泛调研、沟通和讨论,在医疗设备、汽车、云计算等众多提议中我们选定了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2010年4月,英特尔CTO贾斯汀和我在北京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共同宣布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战略——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嵌入式系统研究院。

为什么要专注于嵌入式系统研究?

2009年,方之熙与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共同宣布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成立

首先,近年来中国在嵌入式领域内成长快速。中国的手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用户人数均居全球第一,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汽车市场。从智能交通到车载信息设备,从“物联网”到智能家电,嵌入式移动互联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研究课题。并且这些研究课题在世界上也都是非常前沿的,针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将直接对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立足中国、贡献中国”的宗旨所在。

另外,这也符合英特尔的全球战略。我们当时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请了几位工业界、学术界最有成就的国内外专家帮我们做审核,一起看这个方向是否正确。最终大家发现,在汽车上也好,在消费电子、医疗器械上也好,都是属于嵌入式系统的问题。我们把这些整合在一起,认识到面向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是英特尔转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的研究员在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硬件设计、无线通信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而这些技术专长正是嵌入式研究的关键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完整的嵌入式系统研究团队,全面涵盖嵌入式应用、互连嵌入式技术、嵌入式软件、嵌入式架构、嵌入式输入输出技术、先进移动技术等领域,致力于为全球及中国市场提供突破性的手持、消费电子及嵌入式技术。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数十项行业领先的研究项目,其中“个性化电视广告节目推荐”等近十项研究成果已经投入产品开发阶段,“英特尔架构上的无线基础设施”等技术已投入实际应用。

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技术研究,每当看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因为我们的创新技术而提高时,我都感到一种无法言表的成就感。因此,我特别重视与研究员一起分享研究的价值与快乐。因为在我刚担任院长时,发现很多新入职的研究员在职业规划上都希望做高层管理人员,但对研究本身却缺乏足够的热情,这其实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为搞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为此,我们根据每位研究员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安排了合适的导师。导师一般都是资深的研究人员,是研究员眼中的偶像。通过与偶像交流技术、畅谈人生,我们的中国研究员也逐渐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开始体会当自己的技术得到运用时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现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正在健康、快速地成长,这让我非常欣慰。回想当年在下放劳动中仍不减对数学与计算机的痴迷,到如今又回到中国管理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的奇妙经历,我相信这真的是一种缘分。它为我一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激情,引领我勇敢并平静地接受每一次挑战,珍惜每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