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多长时间好:詠春拳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0:57
詠春拳訣

詠春絕技,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力與角度;
同門忌力,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梅花五點,手腳護通; 門分內外,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十者九壞; 耕攔攤膀,黏摸蕩捋;
推托拉按,纏撞挂漏﹔曲手留中,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按頭起尾,按尾起頭,按中間飄膀起﹔敵移動,重心空,手黐手,無法走﹔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二橋上勢,里帘必爭。
明動靜,知歸去,知有無,知進退﹔
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輕靈,馬要穩,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咏春拳之起源

  咏春拳, 少林嫡传武技之一,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 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我们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 下文中及本栏目中所列的“泳春”、 “咏春拳”、 “永春拳”, 都为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 为不使读者误解, 本文统一用“咏”。

  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 咏春拳因此得名。 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 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 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 创编了咏春拳术。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 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 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 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 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 她为了避祸, 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 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 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 五枚师太创咏春拳后, 并非直接传给了解严咏春, 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 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 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第四种说法是, 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 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 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 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 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 他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 张五后来落难来粤, 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 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 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 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 “咏”。 红船中人黄宝华、 梁二娣、 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 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 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五种说法, 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 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 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 全称是少林永春, 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 南少林被婪, 至善逃避到佛山, 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 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 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 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 为戏班中花旦, 所学尤精, 被人誉为“永春三娘”。 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 梁二娣等人, 黄、 梁又传佛山梁赞, 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然而, 最详细的说法就是, 咏春拳, 少林嫡传武技之一, 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 祖师严咏春原藉广东福建, 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 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 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 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 因而武技大成。 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 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 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 因此, 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祖师及后下嫁梁博仇, 其后更随其夫返粤并将其武技传与博仇, 因此其夫尽得咏春之所传。 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 时在嘉庆未年。 博仇因与红船中人友好, 并常与其友梁兰桂、 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 博仇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 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 在此期间, 他们更日夕钻研, 苦心练习, 不两年己尽得其秘奥了。 梁兰桂、 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 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华宝六十岁后退休, 税居于佛山快子市, 青云街。 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 颇富盛名, 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 而华宝与赞先生友善, 且退休后长日多暇, 乃到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 并将咏春拳术, 尽传于赞先生, 时为逊清道光年间。

  梁赞, 原籍山县古劳, 只是世居佛山而矣。 赞先生医术精湛, 经营草药店杏济堂于快子市清云街。 他交游广阔, 故人缘甚佳。 赞先生性好武技, 涉猎甚广, 但并未令其满意, 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 他即感到咏春拳, 在法度用力, 身型和手法上, 无一不是上乘之法; 再凭其天资聪颖, 苦心钻研, 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 在岭南一带声名大著。 然而, 赞先生因店务缠身, 未能广授徒众, 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 但能得其真传者, 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 仅陈华顺公一人而矣。

  华公本藉顺德陈村人仕, 他亦世居佛山, 并以找钱为业, 混号找钱华。 因华公之找钱事业, 常经杏济堂, 故有缘师事赞先生。 技成后, 更于赞先生前技服猪肉贵, 声名大振。 及后, 赞先生去世, 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 正式教授咏春拳术。 然而咏春授拳之法, 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 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 而□手之最佳练法, 需由个别教授, 故未容多教, 故此华公收费颇昂, 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 而能学者, 多为贵家公子而矣, 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 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

  能得华公之技者, 有吴仲素、 何汉侣、 雷汝济、 叶问及其子陈汝锦。 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 首推叶问。 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 因年幼体弱, 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 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 勤奋好学, 故经常亲自教授, 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 常与叶问□手, 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 叶问因而武技大进。 可惜华公染病不起, 弥留之际, 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 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 比前更大有进步, 时年不过十五。 翌年, 叶问奉其父命到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 在此其间, 得同学介绍, 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 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 尽得其学, 且技更大进, 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 三年后, 叶问返回佛山, 广识佛山拳豪, 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 轰动佛山。 于光复后, 他投身军政界, 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 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 直至佛山变色后, 叶问便离开佛山, 避居香江, 约为一九四九年。 此时叶问初到香港, 生活未能安定, 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 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 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 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 骆耀、 徐尚田、 招允、 卢文锦等人, 后而在海坛街、 利达街、 李郑屋、 大道东大王庙、 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 廿年来, 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 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 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 声名大噪。

  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 且尽皆言之凿凿。 各自以为真实可信, 但都不能尽善尽美、 无懈可击、 可作权威立论。 若从时间、 地点、 人物、 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细推敲, 则上述诸说, 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 有些言之过简, 难以辩真伪。 如一尘庵主, 说者就只有这么一句话, “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 连性别都没有讲清。 “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应是个女尼。 再者, 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 而五枚师太也是一个女尼, 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 也颇有思考余地。 可惜材料缺乏, 无以考证。

  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 失去存在的依据。 如五枚师太、 至善禅师, 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 但据当代历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 依据清官档案材料的考证, 在清朝, 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宠礼遇。 不管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直至光绪、 宣统, 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 火烧少林一说, 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 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 既然历史真实并非如此, 则五枚、 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 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 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之种种说法, 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 难以自圆其说。 如说摊手五或是至善禅师, 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 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 遭受清政府镇压, 连及“琼花官”诸弟子。 为了掩人耳目, 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咏春拳或泳春拳。 即就是说, 永春拳与咏春拳、 泳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 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 泳、 咏春拳流传之时, 永春拳依旧公开流传于世, 两者并行不悖。 难道一部分因避祸而易名, 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 这似乎是说不过去。 且今天的永春拳与泳、 咏春拳, 虽然其音相近, 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学内容与训练系统, 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 不能相混。 所以上述说法, 似与事实不符, 难以弥缝其说。

  其他如严咏春其人, 关于她的种种传闻, 实也颇有斟酌的余地。 若真有其人, 则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 若说她是五枚师太的传人, 则她起码是雍正、 乾隆年代的人。 有一说梁赞曾遵其黄华宝之命, 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 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五枚, 又传艺于梁赞, 她便跨越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等六个朝代, 起码活150至200岁, 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 她生活于哪个朝代, 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 总之, 上述种种说法, 只能给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 敬仰, 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出于崇拜心理, 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 总喜欢把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 把它传奇化、 神话化。 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 创造, 于是越说越多、 越说越玄, 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 终至面目全非, 各持已说。 人是如此, 物是如此, 古今先贤、 帝王将相, 总有不平凡的出处。 所谓“不凡之子, 当异其生”, 这是很有趣的一种历史现象。 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 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现象, 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 咏春拳起源之谜, 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 让诸种说法并存, 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给人们留下一定的神秘感, 让人们去思考、 去想象, 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叶问宗师所撰之《泳春拳源流》:

  泳春拳源流: 先祖严咏春氏, 原籍为广东, 少而聪颖, 行动矫捷, 磊落有丈夫气, 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 未几母殁。 父严二事被诬, 几陷于狱, 因是远徒川滇边区, 居于大凉山下, 以卖豆腐为活, 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 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 武风甚盛, 招清廷忌, 派兵围捕, 攻而不下。 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 邀宠献议, 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 四处纵火, 里应外合, 少林寺被毁, 僧徒四散。 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 白眉禅师、 冯道德、 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 每日下如市, 因与严二父女贸易, 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 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 恃势迫婚。 父女二人日有忧色。 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 因怜其遇, 许以传技保身, 使该土霸俟能除, 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 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练。 技成, 乃约土霸比武, 卒将土霸击倒。 自此五枚云游四方, 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 等婚后发扬武术, 同佐反清复明大业。 综合过去事迹, 知咏春派拳术, 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 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 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 梁兰桂传黄华宝。 黄华宝为红船中人, 与梁二娣为伍。 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 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 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 因得日夕观摩, 互相传习, 补短截长, 混成一体。 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 盖有由也。 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 梁赞深得其奥, 达于化境。 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 由是声名藉起。 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 而问与师兄吴小鲁、 吴促素、 陈汝棉、 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 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 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 饮水应念其源, 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 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 缓拟发起组织咏春堂联谊会焉。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 我武唯扬, 胥焉有赖此耶。


咏春拳之马步

  马步, 是练功夫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各种拳术对马步的动作要求有所不同, 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术的马步有: 外钳阳马、 内钳阳马、 二趾钳阳, 三角(藏三脚)钳阳马、 吊提马、 单蝶马、 双蝶马等。

外钳阳马

  左脚在前, 右脚在从, 站成不丁不八; 左膝关节向外互相扭旋使髋关节向后移靠, 右膝关节向外扭旋, 使髋骨向前移靠, 两膝关节的力相互拉开, 两髋关节成相夹状, 右脚占三分力, 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马); 身形偏向后龟背, 田鸡肚(即含胸拔背、收腹)。 外钳阳马能使两脚的力由则旋向外则, 使外则肌肉膨胀有力。

内钳阳马

  两脚站好不丁不八后, 关节向内扭钳, 髋关节向外旋开右膝关节向内钳靠, 形成两膝相夹相合的力, 髋关节的力相反成相互拉开, 左脚占七分力, 右脚占三分力。 身体前扑, 吞腰松胯。

二趾钳阳马

  两脚左右分开, 距离比两肩略宽, 两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内向后拉, 髋关节内则也同时互相对拉, 力向骨内收敛。

三角钳阳马

  两脚站在身体中线两边, 然后从脚趾开始收缩关节继而收叠跟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节节锁紧。 外钳阳马主要练外则肌肉和筋膜, 内钳阳马主练内则肌肉, 二趾钳阳马主练筋, 三角钳阳马主练骨。 各马互为转变即为“步”, 步是筋、 骨、 肌肉易变所产生出来的动态。

钳阳

  “动则生阳”, “阳”是指人体中的阳经、 气, 肾阳、 心阳、 肝阳; 督脉, 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所有凡带钳阳的都要用些力, 含蓄阳经脉紧些, 使阴经畅通, 练以达阴阳平衡, 故名钳阳马。 持之以恒, 细心体会。 马步运动自如时, 三盘也就形成, 初级套路多用以上马步。



咏春拳之心法

*中线理论

  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 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使成一个中线平面。 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 在进攻方面, 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 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 同等拳速拳轨、 近者自然较快击中。 再看我们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 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 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 对方则甚难卸力, 而且受力较重。 在防守方面, 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 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 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 无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

  其好处如下: 防守方面、 进攻方面、 出手快而影少。

防守方面

  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 因为正面之攻击, 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 九路者即左上、 左中、 左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右上、 右中、 右下。 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进攻方面

  配合中线理论。 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出手快而影少

  仅手美同时到达敌人, 所以出手时不用转。 动勃颈。 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 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顾。

*埋踩理论

  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踩紧贴着中线平面的。

  好处如下:巧方面、 守方面

巧方面

  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守方面

  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 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收踩理论

  永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 手踩微曲是为收踩。 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 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来留去送]心法

  “来留”者对方向我们击来之手法, 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 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 “去送”者当敌方发强力向我们去来, 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 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 若可能我们应再加力顺其势向那改变后的方向送去, 令敌失势或把式用老。

*[甩手直冲]心法

  “甩手”者是指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何任何方面)。 每当对方“甩手”, 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 “朱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 是从离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攻守同期

  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 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 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


咏春拳之习练要决

整体

  任何拳术都有其富有个性的肢体表现形式, 但任何拳术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求得整体, 整体的力量和整体的协调及整体的移动。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所有功法和招势, 都是渡河之舟, 是在达到整体后必需要舍弃的东西。 说到这里, 须要强调的一点是, 虽然你很容易的理解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但是你却不能因此就不重视形式, 以为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来直达内容, 从而省却形式的练习阶段, 并自诩为捷径。 其实不然,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 形式上的正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 所谓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也。 因为神似也就是内容往往蕴含着很多初学者无法理解的东西, 或者是理解了也无法做到的东西。 因此初学者必需通过形式来取得将来达到神似的能力。

  有不少人喜欢用真传一张纸, 假传万卷书来形容自已的东西是多么的珍贵。 其实大不列颠全书以及四库全书从来就没有人说他们是假传。 而如果哪位师傅拿出一张纸, 给你写上一句话, 你就能得道成仙吗? 所以说, 真传还是假传并不在于说话的多少, 他要根据接受对象来谈。 他不理解, 你当然要多角度, 多反复的为他讲, 他一听就懂了, 你又何必费话? 李小龙一生的感悟是: 以无法为有法, 以有限为无限。 这不正是教导人们, 形式是通往内容的必经之路, 你必需大步向前, 而不要梦想一跃而至, 但是你更不能总是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却失去了你的方向。 咏春拳练习时多为上肢的运动, 特别是在练习小念头的过程中, 马步基本不动, 但练习者切不可忽略了下肢, 丢掉了整体。 使拳术在上下分离的状态中进行, 那样是练不好咏春的。

风格

  咏春拳是一门男女适合、 老少咸宜、 攻防俱备、 功效显著的拳术。 咏春拳术注重防卫, 稳重灵巧。 它拳快而防守紧密, 马步灵活, 移动迅速, 攻守兼备, 体力肖耗小。 咏春拳的防护方法是短桥相接, 连消带打,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多以小臂接触对方, 化解对方的力量, 而进攻时则义无所顾, 讲究寸劲。 学习咏春拳要先求形似, 再求神似。 即先求动作工整准确, 放松慢练, 不要一上手就求打出寸劲的力道而肌肉僵硬, 马步虚漂。 待动作熟练后, 有所体认, 再加入念力(即意念,内力)练法, 以求提高。 并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

求实

  要点在于入门拳套小念头, 此套路短小精悍, 易学易练。 但所担忧者, 初学者切不可因其简短易学就轻视之, 比葫芦画瓢, 不求甚解, 闭目自欺。 相反, 正因为其短小易练, 更适合初学者练习, 且不会耗时太多, 方便你逐渐加码, 提高运动量。 小念头的每一招式均有其实用方法, 学者更要认真体悟, 每一动作都不可马虎, 要精益求精。 为将来练习更高深的咏春拳术打好坚实基础。

坚持

  这一条看似简单, 但阿龙却将它放在最后来讲, 是因为这一条对于自学功夫的朋友来讲, 却是第一重要的, 没有坚持就没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没有最终的收获。 恒心, 练武必备的品质, 如果你做不到, 什么真传, 名师, 对你来讲都是一场空。

.詠春拳是以「短橋窄馬」形來對付少林的「長橋大馬」形,因為「短橋窄馬」在走位上的靈活性較「長橋大馬」為好。因此詠春拳在馬步上就用上了二字拑羊馬及前箭後弓馬。

.在線位方面,為了配合「短橋窄馬」的運用,詠春拳的線位是採用中線攻擊及防禦,理由是在貼身攻擊中,中線攻擊及防禦是最為直接及有效的。另外因中線攻擊及防禦的關係,這也構成了詠春拳肘部向內的基本結構。

.在運勁方面,詠春拳運用的是「寸勁」,而絕不是少林拳所慣用的剛勁。所謂「寸勁」就是指在短距離內發勁的意思。就以出拳為例,在出拳的期間整隻手是不帶勁的,直到拳頭將到對手的身上一寸範圍內才發勁,這便是「寸勁」的技巧。運用「寸勁」的好處是能使攻擊的速度加快而又可保持攻擊的威力。除此之外,由於要克制少林拳的沉雄猛烈的攻擊,借力巧打的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

.詠春拳最重要的特點不是在形式上,而是拳術的中心思想。詠春拳注重的是拳術的活用。習詠春拳者最重要的是鍛鍊「隨機應變」的技巧,因為敵人是活的,他也絕不會預先讓你知道他怎樣向你攻擊。因此詠春拳中沒有「對拆」這回事,取而代之的是「黐手」的練習。

詠春拳共有三套套路,分別是小念頭、尋橋及標指。完成三套套路之後,有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是手法中的精粹。而所有招式的運用是透過「黐手」這詠春拳獨有的練習方式來練習。兵器方面有六點半棍及八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