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win10崩溃:定境与非定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7:31
定境与非定近二年多来走了几个地方,拜会了一些高僧名士,总想向他们请教一下定中的体会。但令人感到很失望,谈玄执相的人有的是,谈空论理的人也有的是,而真修实练的人实在是不多,问到到具体的定境那就更是避而不谈,不知是真的有什么禁忌不想谈呢还是没修定的体验。前些年读了《华严经》,又读了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那里面谈的可都是定中境界啊!近代实修家、佛教大德元音老人更是将定境和盘托出,婆心切切,语意殷殷,实在感人。对照这两部经典和元音老人的系列文章,结合自己20年来的实修体验(惭愧的是,自己的修行也不够精进),我将几种定境和类似的非定写出来,与实修者商讨,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实修体验的大家能公开自己的修行经验,或许对初修者有些启发罢。当然啦,修定必须以修德为基础,并在修定的同时不间断地修德,否则,就不可能得定,或者得定后会很快丧失,甚至得到的是邪定、魔境,这是每个修定者必须注意的。至于修定前和修定中一些须注意的事项,因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范畴,也就不多说了。下面我就分别将6种定境与其相似的非定试作分辨:
1、昏沉与定境
打坐、念佛、持咒者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时间的思维训练,就有可能进入定境。初进定境时,头脑逐渐晕晕乎乎,似睡非睡,很像是昏沉。这个时候,千万别动思维,应该顺其自然,继续保持这种好的状况。只要是身体不动,手印不散,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那就是已经进入定境了,当然这是初进定境的状况。继续修行一段时间,就可以进一步入定,在晕晕乎乎中突然觉得头脑清醒了,甚至看到有图像听到有声音或有思维语言产生了,这是比较前种定境深入的定。这个时候就不要主动地思考、分辨,因为一有主动思维就会失去了定境。这种定出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就可以有时候不经过那种“晕晕乎乎”的阶段了。但是,往往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种“晕晕乎乎”就是初步的定境,听信了一些没有实修经历的所谓“大师”“宗师”的话:“要打破昏沉”“提起念头”“提起佛号”“提起咒语”,于是就破坏了定境。如果经常破坏这种初步的定境,那就可能习惯成自然,永远不能入定了。要判别是不是昏沉其实是很容易的:在我们无自觉意识的情况下,身体歪斜了,或是手印散了,或是头低头歪了,总而言之,是身体发生变动了,那就是昏沉,昏沉中醒过来时,人感觉好像是沉睡中被人叫醒那样难受,那样没有精神,身体觉得疲乏;身体没有发生变动,手印没散,那就是“定”定中醒来时是神清气爽,身体轻松,精神愉悦。当然了,真正是昏沉,那还是要用意识来打破的,这时就是要“提起念头”“提起佛号”“提起咒语”了。
2、梦境与定境
人们打坐经过那个似昏沉又似初步定境的状况后,就有可能会出现景、色、光、音的境界,这是个定境还是梦境,到底如何区别呢?要区别也是不难的:梦境犹如一架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它所显现的图像是没有色彩的黑白图像并且模糊不大清晰,且人也感到头脑昏昏沉沉不大清醒;而定境则是一部高清数字彩色电视机,图像清晰,色彩鲜明,人的头脑很清醒。当然啦,即使是这种定境也还不是究竟,我们不能被这种定境迷惑,应该把它看着是过程而不能追求或停留在这种境界里。一有停留或追求,那就不能前进或者倒退甚至入的可能是邪定或魔境了。
3、杂念与定境
我们打坐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后,就会出现杂念纷飞的情况。有时候,不打坐还没觉得有杂念,一打坐就不得了,杂念就像是大河流水,流淌不绝。但是,有时候这种我们认为的“杂念”却不是杂念,而是一种定境。要判别是杂念还是定境也是不难的。杂念就是我们的心意识跟着念头跑——比如我们在打坐或念佛念咒时,忽然一个念头来了:我的儿子孙子最近不知道学习有没有进步,听课认真不,昨天的作业完成没有,接着是身体如何,怎样怎样,心被“儿子”或“孙子”这个思想牵着跑;想了儿子孙子又想父母,想了父母又想其它,就像这样接连想个不停,想得头胀脑热,身体不自在。而定境不是这样——虽然念头不断,但我们的心意识不跟着念头跑,任念头来来去去,只是我们的心不动,而念头就像是毫无准备地自动冒出的一个个意义不相续的断句子,我们的心意识也不去分辨那些断句的意义和去来。继续保持这种安宁的状态,进入深定时,那些断句的思维程度越来越弱了,我们静静地任由那些断句像随风飘荡的绒毛那样自来自去,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去分辨那些断句子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了,就像不去分辨飘荡的绒毛从何处飘来,怎样飘荡,又飘到了何处一样。总而言之,我们不去主动地运用思维,好像那些在大脑中出现的想法是别人的,这就是甚深之“定”了。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这就是定境,错误地将其判为“杂念”,于是就运用意识想办法去驱除所谓的“杂念”,因而失去了这种定境而不能前进甚至是倒退了。这种“定”和杂念的最大区别是:“定”境中和出定后人的心情安宁,身体舒适;而“杂念”则使人心情烦躁,精神不宁,身体不适。希望行者不要随便听信那些空谈理论的“名人”的言论,应仔细阅读理会经典,学习前辈实修家的经验,能正确地认识分辨这种定与类似的非定。
4、行为与定境
有人在走路时,不知不觉地走了好长一段路,怎么走的,过程却没有,只是到达后觉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有次我和一个朋友到一个地方去,转回时已经是深夜了。山区的公路,起伏曲折,左手边是山,右手边是河,路上也没有其它的车和人。朋友开着车,我坐在前座,偶然间我看见朋友的眼睛定定的,看着已经有十几秒钟了,眼珠也不转动,于是我轻轻咳嗽一声,朋友清醒过来,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还有一次,我骑着摩托车,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不自觉间跑了一千多米,不自觉地经过了护栏人行横道经过了汽车站门口经过了立交桥直到下一个交叉路口时才猛然醒觉,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在车流人流中穿行的。当然啦,在这种情境中入定是非常危险的,希望大家不要学样。不过,这也是一种定境,可能有人在做其它的没有危险的事情时会出现,那就不要错认了啊。
5、意识与定境
行者在打坐或者念佛持咒时,可能思想开岔念头跑了,在打坐或念佛或念咒的同时也在思索某个问题;甚至是在一边打坐或念佛或念咒时主动运用思维考虑某个问题,而意识能很顺畅地随着这个问题而不断地深入进去了,可问题的过程和结论却让自己都大吃一惊,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时候是问题刚一出来结论也就接着出来了,过程极其简单甚或没有过程。
有时候,我们集中精力在静静地思索某个问题时,却出现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或完全无关的光色、图像、声音或思维语言,这也是一种定境。历史上有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也夫在久久地思索元素的规律时,眼前就出现了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的排列表,门捷列也夫对这个排列表的形式稍作修改,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表。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就不是一般人们所认为的意识了,这就是打破了“玄关”由意识(即后天意识)进入了“先天意识”,一般人也叫“潜意识”,是一种定境。有时候,我们保持一个念头到一定时间,这个一念却“自己运动”了,思维顺着这个“一念”的范畴在活动,正在进行时或思维结束时我们突然惊觉,发觉刚才的思维活动好像不是自己的,好像是其它的不是自己的另一个思维在活动,这种情形也是定境。这几种极像是意识的定境大家不要认为是杂念而错过了啊,所谓的“神通”或“特异功能”就是在这种定境中产生的。当然哪,我们不能执着于神通,要做到“慧而不用”,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过这个阶段,才能继续深入定境进入深定证到真如继而智慧大发。否则,就有可能在迷恋神通而沾沾自喜中退失了定境,错过了成道的机缘,甚或进入了魔境,那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6、睡眠与定境
打坐时,有时候不知不觉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对外界的事物没有什么反应了,好像是丧失了全部的知觉。要判别这种情况是定与非定也很容易:是睡着的话,身体就发生了变动,或者是身体歪斜了,头低下了,或者是手印散了;是定境则身体不动,手印不散。但这种毫无灵性的定境是修定人的大忌,道家和佛家都称这种定为“顽空”,因为定中没有了知觉,定中没有智慧。有的人一定就是几天几十天,不少人认为那是深定,那个人是个了不得的得道高人,其实是大错而特错了。出现这种定以后,我们还要继续修行,要打破这种无用甚至有害的“顽空”,进入那个人我无二但灵觉独满的真正的“虚空”,即佛家说的自性、真性、佛性、常寂光,也就是《道德经》里写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那个“真空妙有”的大道的境界。
这篇小文谈的定与相类似的非定的情况,但对于各种定境的区分,则没有涉及,《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里有详细的说明,道家的内丹派也有很具体的修行步骤,大德元音老人用现代人的语言讲述解释甚是明白。至于密宗,虽然也有很具体的修行次第,但仪轨繁杂,过程漫长,要离世出家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修行,光“加行”“前行”就要20年,并且那还不是修定,因此不适合我们这些在红尘中打滚的人。本人认为,我们这些生活在世间的凡人也可以住世修定,也能证道。佛教的大菩萨就有许多是居士而不是僧人,观世音菩萨不就是个长发飘飘的绝世美女吗?中国唐朝时就有庞公庞婆庞崽庞女一家人都证了道,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近代大德元音老人也是个居士啊!只要我们有向道之心,不断地减少自己的贪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我们也会到达那个“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真如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