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鱼丸粗面是哪一集:赵凡与孟定(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27:15

 这种气氛到了8号达到了顶点,上午10点纪念周总理逝世3周年追悼大会就在招待所铁门前举行,已经昏迷的十几个绝食知青躺在铁门内,大会一开始,大家一起唱国际歌,声音惊天动地,因为那不是唱,那是在哭,人群在哽咽中释放着悲壮,地面上承载着惨烈,空气中弥漫着凄凉,知青们在这一刻,想哭诉的绝望和失望以及委屈实在太多太多。

      与此同时西双版纳的知青已经在执行丁惠民11日下达的复工命令,丁惠民也正在沿途各地领导的迎送之中,构思着给王震副总理写一份认罪书。孟定知青的绝食行动,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视和关怀。中央办公厅紧急通知赵凡火速前往处理。那时,交通条件很差,正在云南景洪农场调查研究的赵凡带领工作组立即乘坐军用吉普车,即于当晚8时星夜急弛了一个通夜和白天赶到孟定,农场气氛高度紧张,干部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才好。赵凡劝慰大家:“知青不可怕,你们不要紧张。知青跟我们的孩子一样,可以做工作。我有四个孩子也是知青,两个在山西,两个在甘肃。” 赵凡当晚住在35513部队招待所。

      第二天,赵凡先生不听农场和地方当局的一再劝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孟定农场场部,110日对于孟定农场知青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16点在农场招待所铁门前,赵凡与二千余知青见面,这一位革命前辈,先是赞赏了孟定的山和水,接着话题一转;“孟定比我们当年的南泥湾条件好的多了,希望知青们把边疆建设好,华主席、邓副主席和王震副总理对你们都抱以极大的期望”。   

      知青们一听还要扎根边疆,那种绝望和失望以及委屈的情绪难以抑制的再次爆发了,全体知青齐刷刷的跪了下去,8号上午那种悲壮那种凄凉的惊天动地的哭声又一次再现,赵凡亦怅然泪下,赵凡后来回忆:我去了以后啊,他摆开了场面,一个大操场上,都集合到那里。见了面时不说话,他第一个安排的就痛哭。大声痛哭,一起痛哭,一个广场里边没有话说,就呜呜呜,就是那么哭。我呢这个4个孩子。3个女儿,一个儿子, 4个孩子都是知青,在山西农村里插队。这样一看知青,我也掉泪。他一看我,一听,可找到一个看看我们的,知青有希望了,有点盼望了。这中央派来的,是这种人。那我们的困难还能解决。

      2000多名哭泣的知青面前,赵凡说:“我能体会你们的处境和要求。我将负责任把你们的要求向中央、向国务院来反映。”他劝知青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停止绝食。随后,他开诚布公地说:“你们这么多人要求返城,这是件大事。我们要向国务院汇报,还要同你们所在的城市商量,你们要给我们一点时间啊!”会见结束时赵凡像父亲疼爱孩子般的表示了对知青们同情:个人基本同意知青们的返城要求,但要求知青们给政府协调的时间。

      南定河畔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这一种脸浃还流淌着泪水,早已哭的红肿的双眼,却瞬间变幻成发自心田的笑逐颜开,非亲历者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历史对于错误的纠正常常会以过激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犹如暴风骤雨一般,好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

      111日,赵凡听取了中央和省、市调查工作组成员的汇报;当晚和12日凌晨,和孟定农场干部会谈,于12日返回西双版纳;紧接着就在景洪主持了13日和14日两天的会议。

      会议一开始,赵凡就说:“这次遇到了请愿,罢工,静坐绝食,包围干部,向工作组下跪等办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作为调查组,是我参加革命以来,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抗战时打鬼子就是了,现在软的、硬的都不行。党中央文件,从来都是欢迎的,惟有这一次不行……今天看是有具体问题,知青探亲,困难很多,社会遭遇难应付,又没有钱。他们谈到这些我都流了泪,论年岁,我62了,都哭了。事出有因,今天的事,不是几个坏分子可以煸动起来的。(见《忆征程》215页)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自云南边疆国营农场的前兵团战士们,开始绝食罢工以来,第一个政府官员为知青们流下的同情的热泪。赵凡说:“而全国农场有知青160万,过去我是稳定的看法,这一次改变了。”云南农场的知青大多数来自四川和上海,这两地的党委政府是否同意知青回城,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

      赵凡:“可是上海一听说知青在中央这儿逼着要返城,就害怕得不得了,说我上海是个大城市,我的人口最多,我的知青也最多,现在城里还乱得一塌糊涂,刚刚喘过气来,无论如何你可不能把我们(知青)放回来,放回来我可没有饭吃,可弄不了。”

      赵凡:“我们就把情况,告诉四川省委。他就知道这个问题你不能交给中央,你不能一下子就回来,你不能叫他不准回来,还要出问题。他就说了话,四川的知青,我们四川负责,等我们做好准备工作,给我们送回来,我们接收,安排工作。满打满承,全包了,这样以后啊,上海就受到启发了,说人家四川做得漂亮啊,这上海的转变、北京的转变都是在这个情况底下。什么事都得有个带头。”

      赵凡谦虚的,反复强调是中央和云南、四川、上海等地的领导审时度势,为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正确的决策。1979121日,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向赵凡表示,云南省委同意四川省委提出的方案,他说,“知青愿意留在农场的,欢迎。”“不愿意留的统统走。”

      赵凡:我把在云南的这个情况,上海的问题,四川的问题,写了个材料,国务院转发了,“做好工作,合情合理”,做好了准备工作,逐渐地回去。当时,在国务院主持工作的李先念极为高兴,立即表扬,并向上海方面作了通报。上海市委顾虑较多,因为这几年他们已先后批准在各地上山下乡的三十万知青返回上海,待批的还有八十万人。大家担心大批知青像潮水一样返城,人口高密度的上海势必更加混乱。但经反复做工作,上海方面最终还是表示顾全大局,同意按中央调查组的意见办理。这不把这个“四不满意”变成“四满意”嘛。

      看过很多书,都认为孟定知青的毅然绝食终结了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我倒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天时地利的因素:首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提倡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另外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大批务实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全国全党正在大张旗鼓的拨乱反正,反对“二个凡是”,纠正冤假错案。国际关系方面:129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217日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云南也是主要战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批评上山下乡运动为;知青不满意,知青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毫无疑问,没有小平同志的这个“四不满意”的结论,上山下乡运动不知道还会延续多少年。

       回顾云南农垦知青大规模罢工、上访、卧轨、绝食,闹得沸沸扬扬,这在农垦历史上是从未出现的事情。关键时刻,赵凡临危受命,圆满地平息了这一起震惊海内外的敏感事件,各方都比较满意,他的心境也稍稍宽慰。但是,云南农垦部门有些领导念念不忘阶级斗争,认为知青闹事性质严重,属于坏人闹事,背后有黑手,是阶级斗争激烈的反映,主张抓坏头头,严加惩办。赵凡等人只好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工作,明确指出:“知青闹事不好,但事出有因,绝不是坏人闹事,不能当成闹动乱,抓坏头头。如果那样,肯定处理不好,而且添新乱子。我们必须用疏导的办法。”

      他还告诫大家:“只有理解知青的心情,才能处理好知青问题,要知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番话说得在座的人心服口服,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安平生也同意赵凡的观点。两人就云南农垦知青罢工问题的调查处理达成了共识,联名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意见一致,中央很是满意,农场知青也深受教育。

      由此可见赵凡这位良知老人,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仅仅几个月,在1979年关键时刻起到了一言定乾坤的作用,因为他心中想着老百姓,想着咱知青的命运,因此,他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丰碑。准确的说,赵凡才是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真正终结者。而孟定农场只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地。

      5万云南知青在狂喜之中纷纷回城,一年之后,据说留下来的知青只有370人。云南知青回城的消息鼓舞了全国各地的知青们,黑龙江、江西、浙江等地的国营农场的知青先后回城。

      1979年春节前后,就在赵凡积极协调上海,四川、云南各方解决返城要求之时,丁惠民等3人写给王震副总理一份认错书被各大报纸登载,丁惠民表示以扎根边疆的实际行动来悔过,由此可见,要想一下子解决所有知青问题也确实难为了国家。难怪上海方面仍然严词拒绝农场上海知青返沪达一年之余。

      丁惠民扎根边疆的实际行动在全体知青返城以后,在王震副总理和主流媒体的热情鼓励下仅仅坚持了一年多。

      我于1979125日,大年三十晚1635分回到上海,与前面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随身携带着户口迁移手续,走出拥挤而繁华的老北站,看到了宝山路上行驶的18路电车,想起了1970512日从这里出发的情景,期间的多少沧桑经历,瞬间踊上心头,感觉真是恍如隔世,今天又回到了原点,——人生原来就是一个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