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交通违章查询:《论语》之君子 - 快乐语文 - 钟祥彬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5:54
论语》之君子 [原创 2009-04-28 08:39:38]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76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611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19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128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本章选择的几段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课文解读>

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李白也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水龙吟·瓢泉》: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二、鄙夫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朱熹认为: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鄙夫也。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解。对于患得之,从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段话中写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之言。

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而不忘,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要十分重视的。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极右,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吃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不与此理论有关。

<文言练习>

四、在古代和现代都有不了解的事情请人解答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可以带双宾语(如:问你一个问题的对象,是间接宾语;一个问题内容,是直接宾语),也可以带其中一个宾语(如:我问一个问题我问你(呢))。找出一至六课的问字句,看看《论语》中问字的用法有什么规律,跟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使子路问津焉是什么意思?2、《论语》里或问子产14·9)这句话,是有人问子产说……的意思,还是有人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的意思,为什么?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论语》8·4),问之的说法和前面所归纳的字用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文中的句子:子贡问政(12·7)、哀公问于有若曰(12·9)、季康之问政于孔子(12·19)、季康子问(2·20)、南宫适问于孔子曰(14·5)、颜渊问仁(12·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宰我问(17·21)、门人问曰(4·15)问于桀溺(18·6)、子路问曰(18·7),子张问曰(15·42)等。

《论语》中使用字句的规律是:问字后面的宾语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宾语,或省略间接宾语,或两者都省)。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让人明白,所省略的宾语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开头的问句,则一般齐全。这也是古汉语中宾语省略的一般规律。古汉语中宾语省略十分常见,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们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达简约。大多数的问句内容并不出现字,如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晨门曰:奚自?’”14·38

以此看上面三句,第一句中的是个语气兼指代性质的助词,这里子路问的宾语中用指代询问的间接宾语,而则是直接宾语。古汉语中常在问句中用,表达这样的双重作用。

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间接宾语,而直接宾语又只有子产,因此引出两种不同理解。但联系全句内容,还是可以明白的。这段语录: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子产是郑国的贤相,所以孔子说他是个惠人(给人以恩惠的仁人),而问子西(楚国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语气表示否定之意。从全句看,应该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

第三句的,是探问慰问之意,与一般的询问不同,所以没有省略。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许多人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0324 BlogMore*/img{ border:none}.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h2,.moreArticles ul,.moreArticles ul{ margin:0px; padding:0px; list-style:none;}.moreArticles h2 {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f000{ color:#000;}.selectAticle{ height:25px;}.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0324 Blog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