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各地环保局:李巍:滥发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08:02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

 

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中国的现实通胀如何呢?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的现实。

 

此时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而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

 

中国不能再为美国“打工”

 

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影响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应在国内价格市场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高铁就是其中一例。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盘剥中国的财富。

 

在美国看来,它只要保持在高端产业的竞争力,继续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获取财富,它既不会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恢复传统制造业。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这一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之药。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李巍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后)

 

 

 

 

 

 

美国高工资低物价和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真相

 

来源: 凯迪

 

2010-11-14 1:48:8

 

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由于把中国的低工资和高物价结合在一起,把美国的高工资和低物价结合在一起,这就使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要远远高于货币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实际生活中,美国工人仍然能够独自一人养活一家子四、五口人,而中国工人夫妻俩一起没日没夜地干,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还时常还需要爷爷奶奶来接济。

 

为什么中美两国工人货币工资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中国工人供养家庭的能力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做工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的状况,这种状况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罕见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实呢,答案十分简单:中国财政。

 

无论是美国的低物价,就是中国的高物价,都是中国财政运行的结果。这就是美国政府比中国人还要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就美国低物价来说。中国财政补贴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按商品发放;二是通过亏损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发放。

 

其次,就中国高物价来说,则是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竟然高达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惊人的高额税收加到商品价格里面,自然会造成物价高高在上。

 

如果灾难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可是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讲,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老百姓同时还要承担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货膨胀的损失。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汇率比大约1比7来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M0)的近5倍,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会相应大幅度上涨。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中国老百姓欲哭无泪的荒谬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如果中国不出口商品,而是用于国内百姓生活,既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会发生对外财政补贴;或者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白白送给外国,不收取美元,国内也就不会增发人民币,货币也不会贬值,中国老百姓的损失也会小一些。可现在却是,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纯粹废纸”。由于这些增发的“纯粹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都在遭受贬值损失。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能够进一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提高美国老百姓货币的购买力。

 

如果是站在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将更加清楚,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老百姓用美元买走了,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现有货币的贬值。

 

结果就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这就是美国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 

 

 

 

 

 

 

美元恶浪严重冲击中国 中国外储又缩水

 

来源: 世界新闻报

 

 于 2010-11-14 23:19:8

  

“这个地球上,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钱了。”11月3日,美国疯狂的印钞机再度开足马力之后,一位股民立刻更换了自己的MSN签名。在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近日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泛滥的美元吹大了全球资产泡沫,并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拖下水,成为美国流动性泛滥的“洪涝区”。

 

有关专家指出,美国损人利已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将使中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快速缩水,同时使得人民币再次面临升值压力,从而危害中国出口与经济;另一方面,市场多余的流动性将进入中国,推高中国的股市、楼市以及其他资产价格,最终酿造巨大泡沫风险。

 

“与恶魔讨价还价”的赌博

 

11月3日下午,美联储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维持现有基准利率0%-0.25%的水平不变,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每个月的购买规模约为750亿美元。除此之外,美联储还表示,将把此前投资所得的250亿至300亿美元收益也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并根据市场信息定期评估购买节奏和总规模。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利率已经降到最低程度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其他资产,比如国债等手段,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已于2009年3月实施了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等资产,但并没有使美国经济彻底走出低谷。

 

如果经济再没起色,奥巴马就可能在两年后下台!警钟长鸣,美联储只能放手一搏,希望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推升债券价格,并压低债券收益率,借此降低房屋所有者、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率,转而鼓励他们借贷、支出和投资。但此举却遭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质疑。甚至连美联储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霍尼格参与了美联储启动印钞政策的决策会议。他是唯一投反对票的人。他批评说,购买更多国债,风险大于利益,此次会议是“与恶魔讨价还价”。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正常时期,美联储斥巨资购买国债将产生巨大的通胀效应。而金融市场一旦担心通胀过于严重,就有可能推高长期利率,使美联储的国债购买计划起到反作用。

 

令学者们更担心的是此轮量化宽松的危害效应。“美国只顾本国利益大量印钞,是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引起全球范围内货币汇率和经济领域的混乱。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来的大量美元会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使得这些国家将面临一场严重的危机。”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

 

“弱势美元”掀起的现金洪流给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带来巨大升值压力。为避免因本币升值经济受损,近两个月以来,日本、越南、韩国、泰国等国纷纷出手干预本币汇率。最近几周,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宣布收紧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来压低通胀。巴西和泰国政府则分别对流入本国经济的资本进行征税,以防出现资产泡沫。

 

中国外储又缩水了

 

中国外汇储备遭“绑架”

 

“弱势美元”政策意味着美国背负的巨额外债将被稀释,中国持有的上万亿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国国债将快速缩水。在美元信用没有事实性“违约”的情况下,美国耍了个手腕,用创造更多货币的方式来抵消外债。

 

从今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3%。9月份美国掀起新一波促压人民币升值的浪潮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对美元汇率已升值0.8%。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比达到65%,尤以美国国债为主。按照升值0.8%推算,在一个多月内,中国外储账面损失已达900亿元人民币。

 

面对美元的跌跌不休,中国已经加快了外储分散化的步伐,积极吸收日元、欧元等其他货币资产。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更是引起了业内人士对于中国外储多元化战略的讨论。

 

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多次表示,中国应该卖出美国国债,转而投资美国股票,但他也指出,“首先要做的是使资产组合接近于现金,尽可能减少持有美国国债的时间,也就是多购买短期债券”。上海佰诚投资咨询外汇分析师林少强对媒体表示,从长期角度而言,中国应当陆续减持美元资产,或是要求美国政府就美元资产的安全问题做出某种方式的承诺或担保。

 

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处于一种“被绑架”的境地中:如果大幅减持将进一步压低美国国债价格,从而使中国手中剩余的美国国债蒙受损失。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对媒体表示,短期来看,由于面临种种局限,中国很难将其外汇储备从美国国债上转移。

 

对华发动通胀冲击波

 

分析人士认为,美元贬值除了造成美元资产缩水这一直接后果外,中国还将面临通货膨胀加剧、国际热钱冲击等难题。

 

新华社国际部财经新闻采编室副主任明金维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美元贬值,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势必上扬,中国又是这类产品的重要进口方,因此很难避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同时,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将被迫增加人民币供应,这也会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美国在放,中国在收,量化宽松政策造成我们的资产泡沫进一步增加,加息的效益被抵消,从而加大经济管控的难度。”她还表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解决不了其国内问题,但一部分资金要流入新兴市场去逐利,这意味着大量热钱将流向中国,加重中国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问题,助长通货膨胀,增加国人生活成本。”

 

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香港伺机进入内地。与此同时,由于热钱炒作,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带动国内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一路飙升,“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已经成了网络热词。据了解,这些商品的期货价格仍在暴涨。以棉花为例,自8月份以来,期货价格累计上涨 70%。

 

中方向美提出警告

 

不久前,在韩国庆州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财长盖特纳还呼吁各成员国避免旨在提高竞争优势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但如今,美国却带头“作恶”,用大肆印钞来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

 

明金维指出,美国忘记了自己常常对中国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要求,出于刺激经济增长的“私心”,采取了一些会损害他国利益的举措。

 

面对美国的印钞行动,专家普遍认为,中国首先要在双边及多边场合敦促美国在谋求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同时,考虑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对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的义务和责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11月5日在媒体吹风会上指出,美国这项政策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担忧,美方应对此做出适当解释,以免影响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明金维表示,对于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经济的问题,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欧元不断壮大等努力。就目前来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