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力奇直销害人步骤:l刘植荣:货币的材质是通胀的内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09:16

货币的材质是通胀的内因

作者:刘植荣

    政府官员或经济学者在研究通货膨胀问题时,几乎都着眼于通胀的外部原因,即货币的发行量。人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政府能够超量发行货币?

  人类有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就有了“你的”、“我的”、“他的”这些物主概念,物品有了自己的主人,这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商品交换初期是“物物交换”,农民拿着谷物找猎人交换肉食,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就是“易货贸易”。

  实现物物交换并不容易,张三想用谷物换肉食,他必须找到一个猎人恰好需要谷物,这样买卖才能做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约定某种物品作交换的媒介,任何物品都可以换成这种媒介,反过来,这种媒介也可以换取任何其他物品。这种媒介就成了货币,货币就是这样产生的。货币形成初期,几乎任何物品都可以充当货币,如贝壳、兽皮、谷物、葡萄酒、食盐等,但在漫长的货币选择过程中,人们发现黄金和白银是最理想的货币,因为他们价值量大,便于分割、携带和保管,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的价值就是生产黄金所投入的劳动量,用黄金换取其他物品,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假如生产1克黄金需要2个工作日,生产1件家具需要10个工作日,那么,就可以用5克黄金购买1件家具。可见,黄金作货币是货币内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反映了黄金作为普通商品的属性,而交换价值反映了黄金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人们可以把黄金当作货币使用,也可以把它当作普通商品买卖,因为两种属性的价值是相等的,不管你如何使用黄金,其财富量是不变的。

  由于贵金属的稀有性,其产量相对稳定,供给量不会突然增多,这就排除了用贵金属作货币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当然,如果铸币过程中有造假行为,那另当别论。英王亨利八世为筹集对法战争经费,在增税遭到抵制的情况下,便在铸币上做手脚,让便士的含银量只有1/3,造成货币贬值。但这种贬值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国王从货币中偷白银的丑行很快就露出马脚。货币上亨利八世头像的鼻子最易遭受磨损,当把外表的白银磨掉后,就露出了铜的颜色,于是,人们给亨利八世起了个绰号“老铜鼻子”。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贵金属货币在使用中也有诸多不便,如购买大宗商品,就要运输很重的货币。再有,贵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磨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就出现了“劣币逐良币”现象,人们把未磨损的足值金属币留下当普通商品出售,用磨损严重的货币实现支付手段。针对贵金属货币的这些弊端,纸币应运而生。

  纸币的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时货币的内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它仅保留了货币的交换价值。政府需要多少货币,就可以印出多少钞票来,纸币的使用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

  中国民国时期曾发行过法币(政府法定货币)这种纸币,从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自1937年到1948年,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起初能买两头牛的钱,10年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1946年1月到5月,国民党政府的税收只有2.5亿元,可政府开支是税收的6000多倍,如此巨大的财政窟窿只有靠印钞弥补。

  为了防止纸币泛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纸币开始是与黄金挂钩的,规定单位纸币的含金量,发行多少纸币,就要储备多少黄金,没有黄金,就印不出纸币来。所以,“金本位”下的纸币也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1944年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规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也就是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可实现官方自由兑换,各国央行可以像储备黄金一样储备美元。不幸的是,1971年8月,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不再规定美元的含金量,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由于货币不再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不管国库里有没有黄金,政府需要钱就开动印钞机,一个又一个国家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潭。

  脱离“金本位”的纸币,完全失去了货币作为普通商品的属性,成了单一的价值尺度,但这种衡量价值的尺子不再是黄金,而是橡皮筋,可以随意改变其度量商品价值的标准。现在已失去内在价值的纸币,它体现的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守信用,纸币就保值;政府不守信用,纸币就贬值。

  通过考察世界货币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之所以能够超量发行货币,是因为放弃了货币的“金本位”,而放弃“金本位”的前提是使用纸币,也就是说,货币的材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内因。只有严格实行“金本位”,确定纸币的含金量,货币发行以黄金储备量为基础,这样才能避免政府把印钞机当成提款机,防止周期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irong 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1年8月22日第07版)

 

中国中了美国国债的圈套
通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税收增长30%,说明了什么?
高铁,在傲慢中跌落(附2011年7月10日以来高铁故障和事故统计)
高铁,收回成本希望渺茫
发展高铁不可回避经济效益
高铁热下的冷思考:高铁能耗是飞机的1/12纯属胡扯
中国高铁故障/事故统计(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