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发改委周副主任:教学的反思:莫把课堂这样“化”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38:18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合作精神,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为侧重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运用到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率,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师生的定位,都有值得探讨的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些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被“程式化”,应赋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应讲求“实用化”。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被“自由化”,应着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使之“制度化”。

    合作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自己的角色定位,且掌握交流的技巧。学生们的职责任务明确以后,就要要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形式。

    1、独立思考

    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

    2、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也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3、善于倾听

    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多说。可是对让学生学会倾听大多都会忽略。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动手实践

    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属于学生的教师绝不占有,能让学生实践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

    通过这样长期卓有成效的小组建设,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另外,也会有小组合作学习被“随意化”的问题,这时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定位与评价,使之“规范化”。

    现象: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看学生操作,就是在教室里踱方步,或者干脆在教室里坐着旁听;有的到小组中,把自己的旨意授给学生,等学生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滴水不漏,教师与学生皆大欢喜,但这对于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完全背离的。

    反思: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生来就具有某些兴趣才能,教育就是促进这种才能的生长。”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或忙于小组之间赶场,但难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象,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

    感悟:《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近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

    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心情放松、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的精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小组合作学习宜分四个阶段进行:

    (1)独立思考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指导自学,行间巡视、深入学情,帮助学困生等。待学生心有所得或久思而无获心存疑虑之时,再引导学生开展组内交流。

    (2)组内合作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是精心设计论题,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并走下讲台,参与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做好调控。

    (3)组织交流阶段: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组织提醒其他小组仔细倾听,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汇报小组的结论,不应对汇报者进行“启发”、“诱导”,待小组阐述完本组观点后,教师应激发其他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可以补充、完善,可以指出对方结论中的“症结”。

    (4)集体认同阶段:教师应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对正确的结论或方法应结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对不完整、不准确、不完善之处,应予以补充、改进、完善;对于产生分歧或无法解决的,应予以精讲,因为这时教师的讲,才是学生所期待的、最需要的,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当然也是高质量、高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