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地址:捕捉教材信息 拓宽教学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4:06

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又带来了教学上的一次革命。它的使用更符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然而,不管是北师版、西师版、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教材,虽然都是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编排的,在编排理念、形式、内容要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精美的彩页插图、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动物故事、设计巧妙的课后作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口语交际……然而,在现实中,还有那么一部分教师还是以“应试教育”时对待老教材的办法来对待新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仍是死水一潭或死水微澜的现象。究其根由,除教师观念、角色还未转变、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还有待改革外,教师在挖掘新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捕捉教材的信息,拓宽教学视野,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素质教育,落实创新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意运用教学媒体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教材的编排更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单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落实的。只有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披文入情,去感知语言文字的形象美,体味课文内容的意境美,感悟课文作者的情感美,才能使作者、学生和教师三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哪些便于展现具体形象的课文,就有必要借助幻灯、音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来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中去,为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情感基础。如学习《看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通过影像媒体展示瀑布的壮丽景观等,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各种版本的教材本身就附带有许多投影片、音乐磁带等,教师可充分利用。形象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情的课文朗读会令学生情绪高涨,为产生新的有创意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恰当采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巩固记忆,增强美感。

在低年级的新教材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很多。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注意捕捉文中的一些可利用内容加上动作来表演,手口并用,更能事半功倍。如教学《地球是个运动员》这首儿歌时,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自由创编动作,通过双臂及手形的变化组成圆形来表现“胖地球,肚子圆”;用拳王获胜或跑步时手臂摆动等姿势来表现“身体棒,爱锻炼”“他是长跑运动员”等;用转圈圈来表现“自转一周八万里”……表现儿歌的意境,使学生产生美感及喜悦的心情,这样学生会迅速地把儿歌牢记于心。同时,积累了语言,培养了审美情趣,充分利用肢体感官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教学漾起了美的波纹。

三、充分利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包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性。但是如果学生仅仅游浮于课文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的体验,那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于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加深体验,激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山川画卷,走进人物的内心,含英嚼华,揣摩遣词造句的巧妙,感受构思表达的奇特,体悟情感抒发的真挚,品味人生哲理的启迪……新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故事、童话、歌谣,这为让学生展开有趣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围绕教学目的,教师可借此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推想出来或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自导自演的训练展现出来。这样的训练需要教师多引导,少指导,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王二小及其他抗日小英雄的事迹,看看王二小的光蹀,唱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等。在理解课文时,可以用学生创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的活动来代替教师的单纯说教,加深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验,激发孩子们对王二小崇敬、怀念,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各种不同的表演都是学生自己意向的折射,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想象力、组织表演能力、个性的锻练等都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因此,在语文课堂这片自由的天地间,我们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加深体验,在加深体验中进一步发现、探索,那我们的学生将受益无穷,我们的课堂将其乐融融。

四、巧妙引发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朱熹也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问,鼓励学生问。即使学生问得离谱也不可挫伤其积极性,而是想方设法去处理好问题,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积极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敏锐地捕捉到教材中的争议之点,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巧妙引发课堂争议,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坐井观天》一文:“坐在井里的青蛙说不过井口那么大,对不对?”,《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读得响亮激昂好,还是低沉轻缓好?等。允许学生像学生开展辨论会那样进行针锋相对的辨论,抓住课文结合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争取说服对方。课堂争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争议时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射,课堂教学此时也定然热浪滚滚。

五、充分利用课后的开放性作业,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延。

课后的开放性作业可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再现,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发展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及创造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教材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西师版一册《秋娃娃》的课后第二题“你知道秋娃娃还给谁写过信吗?”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小组讨论,创造性地编出了:“写给谁?给小草,穿上黄衣别躲藏。”“写给谁?给菊花,快快比赛来开放。”“写给谁?给柑橘,快快下来大家尝。” ……《咏鹅》的课后作业画一只鹅,《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课后让学生唱一唱这首歌曲等也从各个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更添异彩。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带着积极饱满的情感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把自己捕捉到的信息化作导体,变成火种,去传递,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激起学生心潮的波澜,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如一潭活的春水,漾起美的涟漪,更富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