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树蛇:高职教学和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48:34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社会上对高职高专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建国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高职高专教育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千万人在思考、在探索∶高职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职的教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老师和干部,也翻阅过不少封面印有“高职高专教材标识的教材,我感到从思想认识上到具体环节上,许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不少同志认为高职与本科的差别只是层次上的差别,认为高职学生水平低,采取的办法是降低教学要求,反映在教材上,往往将本科教材拿来,略加修改,删繁就简,就成为了所谓的高职教材。
  我想根据我的认识和实践,谈一点看法。


  国民经济的发展呼唤高职的崛起


  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本科的教育,以本科的教学模式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标准,而本科的教学往往是偏重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弱,与生产实践脱离较远。前一阶段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也搬用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教材也大同小异。许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大纲是重点大学的老师们制订的,教材也大多是他们编写的,实际上是本科的浓缩。
  前几年,我看到本单位一些在职干部为了获得学历,参加了成人教育的学习,学了许多漫无边际、根本用不上的理论课程,学了二、三年,学历拿到了,但实际工作能力没有什么提高。我当时就在想∶在职人员究竟应该学些什么?我曾经问过一位为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编写教材的老师∶让在职干部学这么多基础课、学这么多理论有什么用?他回答说∶不学这些能算大学生吗?看来人们是以全日制本科作为唯一参照标准的,以理论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教育的主要标准。
  实际上,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中级和高级技术人员缺乏,掌握先进技术不够,第一线工人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偏低,严重拖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后腿。中国工艺水平长期落后,许多产品质量差,并不是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而是技术水平问题。
  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在使用上存在浪费(如让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做一些本应由技术蓝领就能做的编写程序的工作)。这说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体系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需要大力培养各种层次的应用人才。众所周知,德国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第一线应用人才,美国社区学院遍地开花,各国都很重视职业教育,普遍开设高等技术学院。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呼唤高职的崛起,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高职将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并列成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不是一个层次,不等于专科,随着高职的发展,高职也应该要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层次。高职与全日制本科的主要区别不在层次上,而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高职培养的不是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而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他们的特点不是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高质量地承担第一线的工作。如果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考虑高职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对很多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就不会有任何框框,不会在已习惯的原有模式上小修小补。我们要善于逆向思维,倒过来想:社会需要什么?过去的毕业生缺什么?我们育人的目标和模式应该怎样改革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按照不同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


  人才的模式是多样化的,人才成长的道路也是多样化的。有的人适合搞理论,有的人适合搞工程或管理,应该说都是人才,都是国家需要。我曾见过有些大学生对学理论课不大感兴趣,成绩也不大好,可是对实践很有兴趣,动手能力很强,而且很能动脑筋,有创造性。如果按理论型人才标准来看,他们不是好学生,而按应用型人才标准来看,他们是好学生。应当改变我们的人才观念。我们的教育应当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决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对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过去许多人认为对高分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是因材施教,其实因材施教是广义的,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对高职学生进行应用技术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应用型人才,同样属于因材施教。


  应该从应用入手


  过去有人认为应用是低级的,理论是高级的。其实,人类有两种知识∶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应用知识也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例如外科手术医生开刀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理论问题。理论水平很高的医学教授开刀水平不一定高。手术大夫需要在长期的手术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对高职学生,应以应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按照应用的需要和类别来设置课程,而不是按照学科的理论体系来设置课程。课程的名字也应当体现应用的特点。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批高职计算机教材,其中有∶程序开发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计算机的维护与维修、接口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站开发技术、数据库开发技术等,从教材名称就可以看出和本科的课程的不同,体现了应用型的特点。对高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把它作为纯理论课程来学习,而应当主要作为一种应用技能来掌握。
  人们常说,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其实,并不需要事事都知其所以然。譬如在使用Windows时,只需知道双击一个文件名就能打开一个文件,难道需要问“这是为什么”吗?对使用者和设计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制造飞机的人和驾驶飞机的人需要不同的知识,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需要不同的知识,决不应当混淆计算机专门人才和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区别。
  应当根据高职的培养模式来改革教学方法。人有两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些理论课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如数学。许多应用型的课程应当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方法,要让学习者亲眼看到,亲自操作,深入实践。这种形象直观的方法使人们易于理解,容易学习。
  传统的理论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我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采取了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不搞“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是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组织课程。很多应用型课程,比如文字处理、办公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等,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理论基础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现在,高职教材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其中不乏符合高职特点的好教材。我认为应加强交流与研讨,推陈出新,从前一阶段解决有无的问题,尽快过渡到“针对高职特点,提高教材质量”的阶段。


  我认为写好一本教材需要注意四个要素∶
  1.准确定位 要认真研究读者是什么人,有的放矢,不能不问对象提笔就写。
  2.合理取舍 该有的内容要有,不该有的不要有,不贪多求全。
  3.设计体系 循序渐进,台阶要小,分解难点,正确选择切入点。
  4.写作风格 通俗易懂,例题丰富,易于理解。
  我认为衡量高职教材的标准应该看∶(1)实用性;(2)科学性;(3)易学性。高职教材也有系统性,但不是理论的系统性,而是从应用角度的系统性。


  我在组织高职教材研讨时,提出不从理论入手,而从实际问题入手,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任务——解决任务——归纳规律的写法,努力创造出新的高职教材体系。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很好。我觉得当前在写书出书领域中存在一些误区,如∶不区分对象,混淆对不同人群的要求;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不考虑读者的认识规律;共性太多,个性太少。
  例如有些书以介绍软件的功能和菜单为体系,看完了全书后还不知道该怎样工作。我觉得,教师不能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作者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吸引他们,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决不能够把原本生动活泼的事情做得枯燥无味。我长期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体会是: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昆明圆通寺内有一个对联很有意思:
  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
  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讲的是做事要讲求方法,提高效率,事半功倍,而不要陷入盲目性,事倍功半。这对我们从此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这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其宗旨和基本特征。但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上一直存在选用本科教材临时顶用等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识误区。
  一是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各类高级蓝领。而高职学生,采用和清华学生一样的教材,绝对是个错误。高职的教材应该偏重应用,以教会学生应用为主,本科教材以打下良好理论基础为目标,对高职学生绝大多数不适合。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过去我们的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三阶段。高职教育教学上要走出这个三阶段,直接走向应用,很多应用型课程,比如Word文字处理,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理论基础的问题。
  再者在因材施教上,过去我们认为成绩好,能考高分才是人才,现在要改变这个观念,熟练掌握某项技术的高职学生是人才,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人才。我们不只是对高分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人才观念。
  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以前我们长期采用一种教学模式,所以现在存在很多大学生分配困难,而很多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这些都是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有多种模式,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应用为主,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技术应用探索学习模式贯穿高职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