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玻璃棉供应厂家:基于教材与教学媒体的物理教学资源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4:27

基于教材与教学媒体的物理教学资源整合

 

史献计 

 

内容提要: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是不言而寓的,教学媒体的教学资源性在具体教学过程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教材的教学资源性与教学媒体的教学资源性的研究来进行整合,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来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教材 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 整合

 

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课程资源提出了“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教师在“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过程中“加快多种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时注重“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教材资源整合的方式

教科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功能在于启发和感染,既要学生通过经验和体验达到抽象,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解物理知识的自身发展的系统性[1]。因此,教科书一方面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以系统的物理学知识。教师在应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时,要通过教学结构的组织将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在使用教科书时既要严谨规范,又要具有批判性。同时,要对教科书进行深度开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增删、引申、拓展。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教材对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说明“要着重体验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不要求掌握探究的结论,更不要求用弹性势的表达式解题[2]。”针对这个说明,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与学习需要而进行增删、引申、拓展。但是,体会探究过程以及探索过程中所用的物理方法始终是教学重点,至于探究结果要视学生需要而定,不一定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再如,同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2中在讲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之后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了“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较为复杂的数学运算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对象性”、“可逆性”角度借助“平抛运动的规律”来研究斜上抛运动的规律,这样可以回避复杂的数学运算,而从物理思想角度来研究了抛体运动,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优化,减轻了学生对物理的恐惧感,让学生明白不用复杂的数学方法研究物理可能更直接、方便,但思维活动更活跃。

2 教学媒体资源的整合方式

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另一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除了能够产生直接的好处以外,它们还能通过传递知识和激励社会行为,为提高文化意识铺平道路,为刺激学习欲望和获取其他通讯方式铺平道路。[3]”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是仅限于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和了解知识,它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概念与技术,促进学生的智力与情感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而言,不要仅看成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应当从“媒体的物理特性、任务特点、学生特点[4]”三个方面来考虑其教学的资源性,如何仅作为教学手段其教学资源性就会丧失,从而使教师变成为教学技术的“奴隶”。

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较多地考虑了媒体的物理特点和教学任务特点,而对学生特点考虑较少,或基本不考虑。课程资源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忽视学生的特点,那么任何资源都会失去其存在价值。高中的特点在生理上具备成人的某些特征,在心理上仍然存在着依附性,他们渴望交流,需要关怀,同时又不想受成人世界的束缚。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思想,围绕学来进行资源整合,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教学资源整合框架结构

学的状态

心理维度

教学行为

态度情感价值观

媒体功能

为什么学

动机

选择参与

自我目标、自我效能、价值观、归因等

内在的自我激励

如何学

方法

选择方法

策略使用、

计划性、探究性

何时学

时间

控制时间

规划与管理

定时而有效

学什么

学习结果

控制学习结果

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行为控制、意志等

教学素材的呈现与组织、运用

学习情境

环境

控制物质环境

选择、组织学习环境

对情境的敏感和随机应变性

与谁一起学

社会性

控制社会环境

选择榜样、寻求帮助

对社会环境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要规划好教学任务,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合理选择学习信息,学习信息的选择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找出要点,注意协调。提高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通道。这种选择除了要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还要考虑媒体和通道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应有机地控制教学过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学过程的控制应该是学习者的自我控制与教师有机控制的合理结合。通过这种控制,教者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学者能够调整自我,检查和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与实验室教学的资源综合起来考虑,实物实验、仿真实验、DIS实验是目前实验教学的三种基础方式。其中,对于仿真实验的开发与运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有部分教师认为仿真实验是“假的”而排斥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而另一些教师由于仿真实验技术水平较好,教学过程中基本不用实物实验。这两种教学思想都是不可取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学校条件、物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本人的技术水平与教学习惯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

值得提醒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隐性课程资源对教学的作用。所谓隐性教学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5]”例如,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社会、学校、班级、家庭风气等。这种教学资源虽然不构成物理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它会对物理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自身特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下教学资源,将各类教学资源的配置在课堂充分适应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需要。

例如,对“力”的概念教学资源整合综合运用。

课堂引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生产、生活中有关体现“力”的事例。然后提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部队要提高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还有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学生讨论研究,然后将同学们对的讨论研究引导到物理学所研究的力当中来。)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说明:课堂引入通过多媒体再现方式展现现代科技技术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生活场景回顾方式呈现生活的物理,并通过物理学中的力与注意力、战争力的比较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需要心理。

教学资源的呈现: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

问题讨论: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问题讨论: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说明:上述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与资源,分别就“力”产生的要素来列举大量事实,这些事实一方面学生对这些事实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些事实的思考程度不够,恰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为“力”的概念形成提供学生思考所需要的充分元素。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事实中的表层现象,可以用附表2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事实的行为特点。

     

        附表2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物体1    行为动词   物体2

物体1    行为动词   物体2

手         拍        桌子      

人         推        车          

起重机     吊        货物       

运动员     举        杠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         …        …         

左手        拍        右手  

汽车        拉        拖车

运动员      踢        足球

运动员      扣        篮球

地球        吸引      篮球

…        …        …   

 

探究活动2:上述现象中的共同物征总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带有动作行为的过程在内,即“推、拉、挤、打击、吸引、举、吸引、排斥、…”,用图2描述这种共同特征,作为引入概念用具体描绘动作行为描述不能表述其一般性特点,因此用一个抽象的名词“作用”来概括这些具体的行为动词,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力,可用图3表示。最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力”的概念。

提出:物体1是施力物体,物体2是受力物体。

探究活动3: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 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 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 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实验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两只弹簧都伸长了。

分析归纳: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体验:用手拍桌子;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将图3改进为图4所示。

探究结果: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以生活以为基点、以实验为突破口,向学生呈现事件、图片、生动的生活场景,将这些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整合,通过优化过程的教学资源来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式找出“力”的概念物质特征与相互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这是教学资源整合方式下的物理“概念 — 过程”教学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2.

[4] R.M.加涅,L.J.布里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0.

[5] 杨宝山.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物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