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世界 a14 汉化包:江南十二风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2:50
水乡扁舟--乌篷船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它的动力是靠脚躅(绍兴人读为suo)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背景是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色,“占断萍洲烟雨”勾勒了这唯独绍兴才会有的画面。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乌毡帽也是绍兴特有,天下无双。帽为黑色,顶圆、卷边,原料为纯羊毛。制作十分复杂,从拣毛、去油、捏坯到套盔、下淘、染色、弹毛等,前后有30多道工序。它和乌篷船、莓干菜并称绍兴三乌。由于船身窄、船篷低,乘船的人坐在舱席上稳妥而舒适,甚至还可将手搁在船舷上,用手掌拍打水面,作“鸭子戏水”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少人以为凡脚划船就是乌篷船,其实并不尽然。绍兴还有一种大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蠲”,它的形象似在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湖与海直接相连,“蠲”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崇,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放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大乌篷船。
还有一种名叫“三明瓦”的大船,即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五猖会的。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船的艄舱有厨灶,备有茶酒肴馔,供船客享用。这些大乌篷船从前是为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现在,游览绍兴的人,为了饱览大自然的景色、体会水乡风味,往往乘坐乌篷船随波荡漾于河湖水面之上,至于在绍兴名胜东湖,仰视千仞石壁,穿行于水潭石洞之中,坐乌篷船则是最理想的。
乌篷船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参与中国曾经拥有过的远洋船队出海,更没有出没过大西洋或太平洋的荣耀,它是本土的、地域的甚至是草根的,但也正是这种僻居一隅的固守才更具有特产的意义。阳澄湖上大闸蟹
"雌九雄十",农历的九月和十月,分是雌蟹和雄蟹发育的最好的时候,也正是大闸蟹风靡全国的时节。每年丹桂飘香、黄菊盛开的金秋时节,驱车前往阳澄湖,临湖品蟹,已渐成风尚。而"空降"到各地的大闸蟹,也都价格不菲。在北京的专卖店里,极品蟹的价格达到了500元一只。背上打着激光防伪标记,也成为阳澄湖大闸蟹的一大特色。
阳澄湖大闸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品螃蟹。大闸蟹是洄游性生物,每年初夏从长江口溯江而上,进入淡水生长。位于苏州昆山的阳澄湖,是相邻长江口与入海口最近的湖泊之一,使得大闸蟹洄游线路相对较短,消耗相对较少,因而肉质鲜美。更重要的是,阳澄湖水面浩荡,水质清澈,水草丰茂,水深在2米以上。湖底均硬土,滑硬似镜面。大闸蟹吃湖底的水草、田螺、河虾等,自然生长,形成了"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独特品质。如何挑选大闸蟹大闸蟹的明显体态特征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以下几招也可以教你识别好螃蟹。一掂:重的肥壮,轻的肉少。
二看:选老蟹弃嫩蟹。老蟹黑里透青带光,外表没有杂泥,脚毛又长又挺,体厚坚实,肚皮呈铁斑色,蟹脚坚硬;如肚皮发亮,就是嫩蟹。
三触:触一下眼睛,大蟹钳应反应迅速;拉一下脚,应立即缩回。
四翻:把蟹身翻倒,肚皮朝天,能敏捷翻转的是好蟹。
五放:把蟹放在地上,能迅速爬行的是健壮的蟹。
蟹的烹制方法有很多。一般以沸水滚煮或隔水笼蒸为多。这烧法最为简便,也最为原味。
具体的吃法,苏州人十分讲究,吃一只蟹要一个小时,整个过程精雕细琢。据说光是吃蟹的工具就有8件之多,俗称"蟹八件":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等等,古用铜制,或银,甚至纯金,如今则可以以不锈钢代替了。然后再佐以姜末、酒、醋、白糖,然后掀盖吃斗,雄则膏,雌则黄。次吃瓤,即胸部。再吃足,足则一折两开,势同截竹,叩节吮肉,别有余味。最后二螯,二螯更美,所以留待以终。
辑里村上话湖丝
老南浔人说,南浔人靠的就是水,水能缫丝,丝能生钱……要说南浔的发达,那自然是从丝开始。
来到地处太湖南岸的南浔镇郊辑里村,河流纵横,苕 两溪之水流经漾、荡、河、港,水清如镜,土质粘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件。
湖州是我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绸文物表明,距今4700多年前,湖州先民已经从事种桑、养蚕、缫丝和织绸。蚕丝发达的湖州,又与南浔为最,唐代的贡物表中即有表明。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李心传在《南林报国寺》中说:“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林即南浔古称)。可见,南浔的“耕桑之富”早在浙江首屈一指了。南浔地区的桑蚕丝业久冠于全国,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当地蚕农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富有质量特色的传统名牌产品——南浔辑里丝。
南浔辑里丝之称,起于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 武宗以后(公元1506年),湖丝不仅广销国内各地,而且有国外的广阔市场,所以,当时的宋雷即有“湖丝遍天下”的赞语了。
南浔辑里丝之名即以村名命名。辑里,亦名七里,为南浔介于乌镇之间一小集镇。据周庆云《南浔志》载:“辑里村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农人栽桑育蚕,产丝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开,逐行销欧美各国,曰辑里湖丝。”浔溪世家明相国朱国桢(当朝史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在他的《涌幢小品》中写道:“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 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南宋)仅七里故以名。”
据史载,南浔辑里丝生产系农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南浔辑里丝之质量,其所以能明显优越于他地,这与当地自然条件之优良,农人缫丝技术之高超,培育蚕种之精心,选择制丝用水之讲究诸因素密切相关。《南浔志》载:“辑里(七里)村位于南浔西南七里……湖桑腴美,……穿珠湾,水澄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这正是对辑里农人恰当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的历史记载。南浔辑里蚕农选用穿珠湾、西塘桥河水缫丝,据该村年过八旬的老农回忆,早有“水重丝韧”之传说,其水较他地每十斤必重二两,所缫之丝亦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可见,辑里丝具有强韧的拉力,也为农人研究制丝工艺之一独创。《南浔志》陶朱公致富奇书中说:“缫丝莫精于南浔人,盖由来永矣,每当新丝告成,商贾辐辏,而苏杭两织造,皆至此收焉,按旧以辑里丝为最佳,今则处处皆佳。”在黄省曾的《蚕经》里也有“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的记载。对于南浔人缫丝技术的赞赏和辑里丝的独特优点的称誉,前人的记载不胜枚举。
南浔辑里湖丝因地得名后,因独具质量特色而美名始扬,明朝前期即远销京广,转运国外,时至清代逐名震中外。据传清王朝内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织造原料,故成贡品。清代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用辑里湖丝作经线织成的。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辑里丝从上海出口以后,据《徐愚斋日记》中说: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做生日,有人把辑里丝为礼品献上而获得奖励。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辑里湖丝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取得殊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辑里湖丝有13个经牌,在南洋劝业会评比中分别获得头、二等商勋和超等、优等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辑里丝梅恒裕丝经行所制各种牌号丝经,在意大利展览会上获一等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南浔丝业代表张鹤卿等随中国赴美考察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参展湖丝获美商好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辑里湖丝的二个品牌在第一次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得特等奖。故南浔辑里丝之崇高声誉,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欧美,可谓誉满世界各地。
龙泉剑--铁英淬铸的冷兵君子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
发送信件

存储文件

打印文件

字体:【大中小 】

江南十二风物
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六百余年历史,相传铸剑大师欧冶子见浙江龙泉奉溪山下湖水甘寒清洌,附近又无鸡啼犬吠宜于铸造.遂取当地山中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等名剑.始于春秋时期的龙泉剑以坚韧锋利,刚柔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而著称于世.为历代帝王所专拥有,视之为镇国之宝,终日佩带.李白等历代名人文章中都有不少赞美龙泉剑的词句.毛主席.邓小平.周总理.杨尚昆等党和领导人亦将其珍而藏之,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等也为龙泉宝剑题词。
龙泉剑的制作,也谓绝技,一把剑的完成,需要几十道工序,上乘之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


龙泉剑虽然有种种实用,但其精神却远远超于实用,剑因此而形成了剑道。李白有诗云: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这里的"腰下龙泉",是要以剑的精神,去激扬大丈夫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可见,在中国古代,剑的意义不但充满力量和承当,而且被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境界。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书剑一直就是中华文化申颇具意象的两样东西,无论是怀才不遇,还是意气风发,古代文人都喜欢在诗文中借歌咏宝剑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故而方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末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拔剑四顾的英雄气慨。
因剑而剑道,龙泉宝剑早就超越了冷兵器时代的实际功能,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符号。而江南深山中的龙泉之地,也因为这美的两端锋利的龙泉剑与温润的龙泉窑,绝配成一曲关于美的极致的古歌。
蓝印花布:乡野的气韵
很少有一种颜色像蓝色这样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堆积只能增加对它们的磨损,令它们显得破旧和不堪。而旧蓝则别有味道,它条理清晰的纹理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恍如旧梦。
青白素净的的蓝印花布,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绿柳红桃,及淡淡的茶烟氤氲、轻轻的弦索弹唱,一起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乌镇人将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确实叫人感到惊奇,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着的布匹们则跳着优美的舞蹈,一眨眼工夫就能飞到天上去的感觉。
蓝印花布以蓝为主色,蓝白两色互为花底,色彩强烈,纹样清晰,经久耐洗。蓝印花布是贫寒人家的衣料,比不上绫罗绸缎的华贵。它粗糙的手艺是民间的,作坊里出来的。旧时,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帐子、门帘、头巾、围兜等。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裙,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家能力。女儿的衣被箱里也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到明清时,已普遍流行于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印染时,以油纸刻版,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花版镂空后,刷上桐油加固,然后蒙在白布上,用防染浆加水调成糊状匀称地括在上面,待灰浆完全干透,投入缸内染成深蓝色。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在染制过程中,灰浆自然裂开,靛蓝随着裂缝透到坯布上,留下自然冰纹,冰纹的千变万化是蓝印花布的灵魂。
美图欣赏
油纸伞里的江南
油纸伞,青石板,
幽长雨巷,
如你幽长目光
……
油纸伞属于江南,属于烟雨和晴天,属于“雨打不湿衣”、“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三、四月。静静的伞,颜色鲜亮的开在江南雨巷,蒙蒙胧地裹着一层,质地如纱的烟雨,润而不湿。在江南,即使不下雨的日子,出门之时,行囊里也会塞着一把油纸伞。因为江南的雨,可不像其他方,而是说下就下、来去无踪的。几分钟前还是湖光澈艳睛方好,转眼间可能就变成了山色空檬雨亦奇。在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中,他老人家当年出门去干革命工作,甚至连洗漱用品、替换衣服什么的都可以不带,惟独一把雨伞要在手里紧紧攒着。画面上的这把伞,就是正宗的油纸伞。
记忆中江南的景象,是乱花垂柳和着细雨,悠扬的笛声伴着一把小雨伞行走在粉墙黛瓦筑成的小巷中的,而那把小雨伞定是把油纸伞。
造伞艺人用上好的竹子做成伞的骨架,铺上油纸伞面,固定好伞头,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再配上其他一些繁杂的工序,一把油纸伞便做成了。
完全靠手工做成的油纸伞,价格便宜,美观大方,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推开旧式人家咿呀作响的门后,定会有一把油纸伞立在那里,出门时随手一拿,回来后随意地往那一放。
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几千年前,在这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油纸伞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在油纸伞的身上沉淀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撑着油纸伞,独自徨彷在悠长,悠长又寂廖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一首《雨巷》赋予了油纸伞一个诗意的名字,而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边上借伞传情,则给了油纸伞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从此,油纸伞与江南的人文历史息息相关,一把轻巧的小雨伞,一把清脆的小三弦,一段古老的弹词演绎出江南诉不尽的风情。
黄泥螺--此味只应江南有
泥螺,学名吐铁。是贝壳类软体动物,壳薄,体表有粘液,大小如偏豆。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看,走俏海内外市场。
泥螺取食,以三个季节为佳,桃花开时,壳软味美;梅雨时,脂膏满腹,适合泡黄酒,浸个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中秋时,泥螺虽己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却粒大脂丰,腌食别有滋味。市场上卖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
泥螺有毒,却也是一味中药,其肉入药,以盐、酒渍食,有补肾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之效,《本草纲目拾遗》即说,"吐铁能润喉燥、生津。
天下泥螺,似乎以宁波和舟山最为出名,不过舟山泥螺有沙,并非上品。江苏泥螺也有沙,肉质又硬涩,就像《闽中海错疏》批评的福建泥螺"肉儡块,无脂膏,不中食",远不及宁波的泥螺。
龙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四绝”而闻名于世。成茶扁平挺秀,光滑匀称,翠绿略黄;泡在杯中,嫩芽成朵,一旗一枪,交相生辉,芽芽直立,栩栩如生;香馥若兰,清高持久;汤色明亮,滋味甘鲜。人们夸称它为“黄金芽”,“无双品”,已成为国家高级礼品茶。
龙井茶蜚声中外,历史悠久,远从明代起,这里的茶叶就很负盛名。龙井本名龙泓,旧时人们以为此井通海,必有神龙居住,因以名之。龙井是西湖著名的五泉之一。每到清明前后,便可以见到采茶姑娘们欢歌笑语,出没于茶丛之间,雨后的春茶带着一股清新的绿色,扬抑着浓厚的茶香,犹如秋天的桂芳,让人心旷神怡。龙井泉水通过石罅外溢,沿山势往下流淌,万籁俱寂时在此听涌泉,有如涛声阵阵。在此饮上一杯龙井,无限舒坦之意洋溢于身。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的双绝。好茶加好水,为美丽的西湖增添了光彩,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西湖龙井茶就产在杭州西湖的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述有天竺和灵隐两寺产茶。
杭州西湖周围的群山,素以出产名茶著称。唐朝陆羽在他所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行、灵隐二寺产检测的记载。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赞美过这里出产的名茶。历史上西湖龙井茶有:"狮"、"龙"、"云"、"虎"四个类别。现归为"狮"、"龙"、"梅"三个品类。其中以狮峰龙井为第一。其色泽绿中呈黄,香气浓郁,味酸爽口、确为茶中极品。1981年,狮峰龙井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据现代科学分析,龙井茶所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化学成分,要比其它茶叶多,对人体健康特别有益,难怪 古人说龙井茶“其贵如金,不可多得”。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多用玻璃茶杯,85°C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1分钟后揭开茶杯盖,以免产生闷熟味。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宛如青兰初绽,翠竹争艳。品饮欣赏,齿颊留芳,沁人肺腑。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味醇,非浓烈之感,宜细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清代茶人陆次之曾赞曰:“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霉干菜--阳光晒出的家乡菜
 
绍兴霉干菜为绍兴百姓特别种爱的一道传统家常菜肴,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绍兴人家普遍自腌自制,作为常备蔬菜,也常用来作为馈赠亲友的物品。《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载:“霉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可见那时绍兴霉干菜的制作已经极为普遍了。清时,霉干菜曾作为绍兴的“八大供品”之一,制作极为讲究,选料要精良,在清明节前将芥菜的菜心晒干,用金银丝一小束一小束地扎起来,装在小坛中盐侵,待卤汁回落,成熟后取出,晾晒、蒸熟,菜呈红黑色后,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蒸晒多次,直至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最后装入外面饰有人物山水的菜坛中密封。
霉干菜简称干菜,又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是以雪里蕻、芥菜、萝卜梗为原料,以雪里蕻为佳,萝卜梗次之。将鲜菜洗净后加盐在缸内腌制半月,然后取出滤去菜卤,切短晒干,再贮存于坛内即成霉干菜,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用它作配料焖肉、烧汤、蒸鱼、炖鸡、烧豆腐或浇上素油蒸了吃,均是一味荤素皆宜的好菜。绍兴农家户户都晒霉干菜,做法也不甚讲究。冬天,绍兴水乡村庄前屋后都搭了架子在晾腌菜,即便门墙上,也挂满了,菜香遍野。有户农家把晾干了的腌菜盘到大缸中,干活的是个老奶奶,盘一层菜洒一层盐,盘了几层,就叫边上背着书包的小孙子赤脚上去踩--南方的习俗,童子踩过的腌菜会很香,也不易坏。
 
扬州澡堂--江南那池"忘忧汤"
有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扬州的理想生活状态: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皮包水,是指早上起来先去茶馆泡一壶茶,听一段扬州清唱或评书皮五辣子;而水包皮,则是晚上去澡堂泡个澡,搓个背,捏个脚,舒舒服服回去睡觉。
在古城扬州的诸多传统特色文化中, “ 扬州三把刀 ” 是名闻遐尔的重要内容。作为 “ 三把刀 ” 代表性行业之一的沐浴业,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驰名大江南北,为推动扬州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扬州沐浴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步攀升现代化进程,已经不断升华,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扬州一块响当当的城市品牌,也为锻造扬州的绿色产业链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据说在汉代广陵王墓葬里,已经发现有专门的浴间。清代笔记对扬州澡堂的记载更是不厌其详。那时的扬州人大约已经酷爱泡澡,所以扬州城里才有那么多名字优雅的澡堂。《扬州画舫录》里提到的澡堂,有小蓬莱、白玉池、小山园、清缨泉、广陵涛,比现在的什么浴城更有诗意。这些浴池都用光洁的白石砌成,每池丈余见方,又间隔为大小数格,温度高低不同,以供童叟之需。大厅中有贮衣柜,环墙而列,又有坐厢、站厢、包厢之别。扬州富商多,士绅多,闲人多,澡堂和茶馆、书场就成了他们消磨光阴的最佳去处。而一旦这种习惯成为市民的普遍生活方式,它也自然成了扬州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色。
紫砂壶--紫砂泥土蕴乾坤
中国茶道认为,"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要喝好茶,光有茶叶是不行的,还要有好壶来盛,好水来沏。在中国江南一带传说着如此一段故事:有位泥水匠在盖房子时,将一把茶壶遗忘在天花板里。数年后再度翻修房屋时才发觉,而当年壶中所泡的茶水仍然香甜如故。
这把神奇的壶就是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壶--现在公认的最适宜沏茶的壶。
紫砂壶之奇
紫砂壶泡茶不易馊。用它沏红茶五日之后茶水依然鲜红不变质,而瓷器或其它器皿沏茶则当日变馊。用久了之后,壶体本身吸附茶汁,即便壶内不放茶叶,注入水后,也会散发茶香。
为什么紫砂壶会有这样神奇的特点呢?最大的秘密就是它的原料紫砂泥。紫砂泥色很多,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最常见。它含砂量低,含有较多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烧后呈双重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茶不失原味。只有宜兴极小的地区所产的紫砂矿才是最好的,而这为数不多的矿石自从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时至今日,尚存多少可想而知。
此外,茶壶本身造型精密合理,壶口壶盖配合严密,减少了霉菌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器形之美
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
中国文人特别喜欢紫砂壶,亲近紫砂壶。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中国文人气质十分相近。因而,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紫砂壶艺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紫砂器是一种无釉陶,它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泥土原始的美,具有 "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绍兴酒--鉴湖水的精华
 
绍兴酒,简称“绍酒”,产于浙江省绍兴市,是我国名酒中最古老的品种。
据《吕氏春秋》记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可见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绍兴已经产酒。到南北朝以后,绍兴酒有了更多的记载。南朝的《金缕子》中说:“银瓯贮山阴(绍兴古称)甜酒,时复进之”。宋代的《北山酒经》中亦认为:“东浦酒最良”(东浦为绍兴市西北10余里的村名)。至于清代的记载就更多了。到20世纪30年代,绍兴境内有酒坊达2000余家,年产酒6万多t。产品畅销中外,在国际上称誉。1910年曾获南洋劝业会奖状和特等金牌,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24年在马拿马赛会上又再获银质奖章。1925年在西湖博览会上获金牌和奖状。
解放后,在我国历次评酒会上,绍兴酒名列我国黄酒前茅,1963年、1979年绍兴酒中的加饭酒都被评为我国十八大名酒之一,并获金质奖;1985年又分别获巴黎国际旅游美食金质奖和西班牙马德里酒类质量大赛的景泰蓝奖。
绍兴酒是一种不经蒸馏的发酵酒类。它采用精白糯米、麦曲和湖水,经岩层与砂砾过滤净化,水质清澄,甘冽可口,含有多种矿物质,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此酒具有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甜醇的独特风格和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优点,人们说它有“长者之风”。
绍兴酒有许多品种,但主要有加饭、善酿、香雪、状元红等4种,并且各具特色,以加饭酒最负盛名,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在全国第二届、第三届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
加饭酒:是在一定的水米比例中,再增加糯米饭酿成,因其用饭量比其他黄酒品种多。因此,质厚味甜,味道特别醇厚,故称“加饭酒”,是绍兴酒中的代表品种。
善酿酒:是以陈酒代水,用酒酿酒制作而成,其味特别醇厚。
香雪海:是以加饭酒糟做成烧酒代替水,再加工成酒,便为“香雪”。
状元红酒:是用红曲酿成,色深而味浓。
绍兴酒的酒度不高,酒性柔和,色香味别具一格,含有十几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既是饮料酒,又可作料酒,用作烹饪,还能避腥添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烹调佳品,是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酒,目前年销日本达2000t。
绍兴酒之所以出名,除了制酒师傅高超技艺外,与采用鉴湖水有关。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经过砂石岩土层层过滤,水质特好。更为特别的是,鉴湖湖区基底广泛地埋藏着两层泥煤。下层泥煤埋在湖底4米左右的深处,上层泥煤分布在湖岸,裸露在湖底,直接与水体相接触,这些泥煤层富有多种含氧官能团,能吸附湖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有害的物质。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是其他湖泊所没有的。所以鉴湖水较为清澈,色度低,平均透明度能达1米左右。而且鉴湖上游集雨面积较大,水源补充量充沛,所以水体更换频繁,每年平均更换次数为47.5次,也就是约7.5天更换一次,这就更加保持了湖水的清纯。
再就是绍兴有冬季酿酒的习惯,此时农闲,农田排污暂停,而且这一个季节,水体溶氧值高,变化幅度小,水质稳定。鉴湖水从根本上保证了绍兴酒的特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