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怎么读 怎么组词:回家吃饭何时变得这样难? 透视国人"饭局社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42:48

    从“鸿门宴”到“杯酒释兵权”,“饭局”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源于宋代、充满刀光剑影的词汇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流行于各个阶层

“饭局”之疲

  编者按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饭局,更趋普遍性。从出生、升学到开会、开业,披着人情外衣的饭局堂而皇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主角,并迅速被复制、传播。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享受”饭局的同时,也在“被饭局”。长此以往,在这个方寸之地上轮番上演的各种“局”也让绝大多数人疲于奔命。

  觥筹交错间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于今更甚。人们不仅患上了社交疲劳症,也吃出了一身的毛病,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极具传播性的畸形“病毒”,在扭曲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态度的同时,也冲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体系。

  A 一半清醒一半醉

  关系、资源、人脉?这是时下一些人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志,当这种病态的思维方式遭遇餐桌文化,“饭局”也成为现阶段国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王冰(化名),某公司的区域经理,在圈内,是个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多年的从业经历,从一开始的滴酒不沾到现在的“海量”,随着酒量的见长,王冰的业务也蒸蒸日上。

  圈内的朋友、公司的领导、业务对口单位的领导、跟他业务有关联的相关人士,统统都在他的应酬范围内。他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陪吃、陪喝、陪玩,省城各个饭店的特色、价格在他心里有个小账本。而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无酒不成席,这是饭局中的铁律。酒是饭局中的 “杀手锏”。“饭局开始,大家共饮三杯,之后便开始轮番劝酒。”混迹于各种饭局的王冰深谙此道,“为了使对方多喝,劝酒的理由稀奇古怪,罚酒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总之一句话,饭局上不把你喝好了誓不罢休。这里的好,多数情况下都得别人搀扶着才能回家,直接醉倒在酒桌上的更是见怪不怪。“前几天,一晚上赶了三个饭局,晚上回去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幸好朋友把我及时送到医院打点滴。”这件事让王冰很没“面子”。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钱钟书对此有精辟的见解。而这样的饭局每天都在各个酒店上演。

  曾经发布的 《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访者中有一半参加过饭局社交。在这项调查中,选择 “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逢年过节期间,饭局更为频繁,省城某机关的潘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有单位间互请的,下级请上级的,企业请的,内部科室互相请的……无非是联络感情。天天都有饭局,每晚都应酬。”

  最为尴尬的是,他的酒量有限,胃也不争气,就喜欢吃点家里做的粗茶淡饭,在酒店吃饭总觉得不合胃口,还得喝酒,最后饭菜没吃几口,酒倒灌了一肚子。“说归说,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去吃请。不管在哪里,人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至少你不能让人说你不近人情吧,否则还怎么在社会上混。”这种类同于大多数人的想法,让他很累、很无奈。

  太原市府西街某酒店是省城比较高档的饭店。这里是一些单位举行大型会议、宴会的定点酒店。

  “一般的酒席并不是很奢侈,大多属于工作餐的标准,”酒店工作人员说,“而豪宴多是一些企业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是几千元,几万元一桌的也很平常。”

  饭局上,请客的、被请的实属无奈,而跟着“蹭”局也挺累。

  张丽(化名)也是个“老江湖”,曾多次跟着父亲参加各种宴会,一路下来,各种美味佳肴已经变得模糊,而饭局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矩倒学了不少。

  “每次都得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出丑,说话得轻声细语,吃饭得细嚼慢咽,还不能出声,这事关自己淑女的形象。一顿饭下来,浑身的毛孔都觉得累,爱吃的菜不能多吃,多会儿都得赔着笑脸,还吃不饱。”这样的饭局,让她觉着自己都不是自己了,从头开始就在“装”。“也不知他们天天吃饭,吃个啥劲,远不如自己在家吃的舒服,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干啥就能干点啥。”

  现在,饭局已经无孔不入,学校也未能幸免。学生考试不及格、迟到、旷课次数过多、打架等等,只要犯了事亦靠饭局摆平老师,免受处罚。

  “饭局的档次往往跟事情的轻重、被请者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越紧要的事情、越重要的客人,饭局档次也就越高。”太原市某饭店负责人笑谈,“朋友聚餐,一般会选择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大家吃的比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