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三刻是具体试题:透视国人"饭局社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12:28

  B “赶”局真的挺累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首清末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饭局》同样也道出了现代人 “赶”局的无奈味道。

  “70后”的刘明是公务员,他认为,饭局累,累不在饭,累在局。刘明说,目的单纯仅吃个饭,这饭吃的就叫“饭”,而如果请客吃饭带有目的性,这个饭就叫“局”。在这样的饭局上,通常并非都是熟人、朋友,与饭桌上不相熟的人一起吃饭,琢磨着该说什么话题,说什么话合乎时宜,吃着饭还得考虑礼数周到,这个过程确实很累。再加上自己不胜酒力,不想喝,有时还得违背自己的意思喝,喝了又极其不舒服,非常后悔。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合,又必须得喝。即便自己不喝酒,看着别人推杯换盏,一顿饭几个小时也吃不完,也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情。

  在省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国栋,最发愁的事是中午有人请吃饭。他的孩子正读高三,为了保证孩子能吃好,每天中午他都要回家给孩子做饭。有时朋友相邀,他实在推不过,就提前回家把饭做好,再匆匆忙忙往饭店赶。坐到饭桌前,少不了因为迟到轮番罚酒、敬酒,吃饭间还惦记孩子有没有午休,午休有没有睡过头,饭后又得赶到单位上班。张国栋说:“比起自己做好的香喷喷的饭,比起饭后还能轻松午休,在外参加个饭局,实在是累,但还必须去,俗话说‘请客不到羞主呢’,说啥也得给人家个面子。”

  饭局本身就很累人,如果遇到“赶”局,更累。太原市民郝小龙性格豪爽,人缘不错,常常奔波在饭局中间。郝小龙说,遇到有和自己关系都不错但又是两个 “圈”里的朋友,如果自己做东,就错开时间,错不开时间就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两个包间,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一次,同学的聚会刚开场,他还没吃两口,就赶紧敬酒告退,赶到朋友的饭局中,又喝酒认“迟到”之罚。至于吃饭,朋友这头已是残羹冷炙,没吃几口,大家又去K歌。半夜回到家,才觉得晚上吃了两顿饭都没吃饱,最后还是煮了包方便面。郝小龙无奈地说:“没办法,都是朋友,哪头都要照顾到。”

  对于饭局现象,太原市民魏俊才认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比较讲究吃的民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该有相应的改变。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富足,肉食多了,营养多了,肥胖症等各种病症也多了。科学限定每日的饮食需求是健康的保证,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饭量、酒量究竟有多大,自己的极限是多少。劝酒是中国饭局的特色,时下,在一些地方,喝酒已不再强劝,听随其便,这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

  针对大多数人在饭局中的面子心理,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罗锦秀说,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事实上,去不去吃饭,喝不喝酒,不应该成为衡量对人尊重、重视与否的惟一标准。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转变。应倡导文明健康的饮食文化,学会在如何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前提下,慢慢地享用美食的味道,品味美酒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