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塑料颗粒设备:和谐社会要培育和谐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19:28

和谐社会要培育和谐心态

  构建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奋斗目标和异常艰巨的伟大任务。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创造物质财富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塑造。 和谐社会既包括外在的表现形式,又包括内在的表现形式。  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和谐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表现形式。   因此,培育和保持和谐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和谐心态呢?简单地说,就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就是既不颓废消沉、也不心存妄念的心态,就是能客观看待自己、也能客观评价别人的心态。

 

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旧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明显暴露出来。  主要问题:1。贫富差距对人们心理的冲击是极大的;2。一些干部的腐败堕落也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造成人们对干部甚至对政府有抵触情绪。

中国 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的思想,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平均主义的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显现出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心理的失衡就会表现为心气不顺、牢骚满腹,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对于政府而言,它的责任就是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和谐心态的形成。

首先,就是要尽量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培育和谐心态的前提。“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各个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的意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势必引起严重的对立。中国历次的农民起义,都是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

    政府“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使幼有所育,壮有所用,老有所养;使人人皆可成才,皆可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其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中国的富人已经不少,但中国的慈善家却不多。  要鼓励他们捐资助学、捐资助困,给慈善家们很高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观念中慈善家为富不仁的“伪善”的形象,使他们的财富取之于民,反哺于民。这些年“光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光彩事业”还要拓宽领域,

第三,倡导节制。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在消费领域也要大力提倡节约。这种节约不是提倡人们节衣缩食,而是提倡合理适度消费。提倡合理适度消费,政府部门要做表率。

    对于百姓而言,又如何保持一种和谐心态呢?

首先,应当冷静客观地承认今天的社会是有差别的社会。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其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各不相同,对利益的追求,对事物的认识,包括兴趣、性格、习惯等在内的个性都存在很多差异,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身体素质也都千差万别。 正是这种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反映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正是有了这种差别,才会促使着人们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断奋斗。

其次,要克服“仇富”心理。大多数有着良好 生活质量的人是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辛苦才换来幸福生活的。把有钱人一律都视为“不仁之人”是极端狭隘偏激的,也是阴暗心理的反映。

第三,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普通人最难做到、也是最应该做到的。也许有人会问,处于贫困中的人,能有乐观积极的人生吗?我们说,怎么不能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难道不是积极的人生吗?  当然,不能要求普通百姓都像圣人那样。但学学“贫嘴张大民”总可以吧?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以金钱和物质财富可以衡量的。其实,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  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富人的专利。 只要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改变处境,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 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性的伟大在于他的社会性。

和谐是一股温暖,那就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跌倒的扶起,一声诚恳的歉意。

和谐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美与丑,道德的良与莠;

和谐是一粒种子,播撒的是宽容,是真诚,是奉献,收获的是尊重,是快乐,是友情;

和谐是一个理想,实现着美好富足的愿望,是人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