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附件的住宿:什么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8:06
什么是和谐社会?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至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 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不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什么是和谐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文化呢?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和谐文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文化”这个概念,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崇尚和谐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理念

    在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中,有许多寻求和谐、追求和谐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观念,在主客观条件具备时,又会转化为党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理念。

   首先,从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来看,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和谐文化。自2005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在国际场合阐述了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又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冷战之苦,在一些人的冷战思维还没有完全改变的今天,我党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这不但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潮流的客观现实,也表达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愿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关注和普遍好评。

   再者,在国内,我党也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社会和谐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不懈奋斗的目标,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全面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是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自古以来,人们都一直向往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大同世界”,但数千年过去了,那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只有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一步一步地把它变为现实。

    对外建设和谐世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在国内外同时寻求和谐,这种新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理念,是对人类和谐文化的一大创新和贡献,它使和谐文化上升到治国方略,具有了全新的时代内容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还有,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体现和谐文化的典范。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发展中的诸多关系,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二、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任何社会意识都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人们崇尚和谐的传统观念,也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数千年前,儒家学派就提出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这样描写他们向往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具体地说,这个和谐社会主要有六个特点:1.天下是共有的不是私有的。2.政治上选贤与能,任人唯贤。3.讲究诚信,使人们和睦相处。4.私有观念没有了,不独亲其亲、子其子。5.就业充分,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6.对财物和劳动的观念有改变(财物扔在地上不要,为社会出力争先恐后)。7.社会风气大改变。儒家勾画的这种理想世界的蓝图,在当时虽然不可能实现,但这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对后世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连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都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革命口号和奋斗目标,主张“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并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也渴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新世界。

   儒家不但提出和谐社会的设想,他们提出的许多伦理观念和处世哲学也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创建“仁学”,倡导“仁者爱人”,主张人要有爱心。强调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究“恕道”,强调对人宽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讲究忍让,要求做人要“温良恭俭让”。提出“中庸之道”,倡导以和为贵,以德报怨。这些思想观念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在当代仍然有积极意义。认真汲取儒家思想当中的这些有益有用的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三、崇尚和谐是各国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由于国情民情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生活状态千差万别,价值观念各种各样。但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如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彼此都崇尚民主,渴望自由,伸张正义,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面对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形成了明确的共识:如何避免发生大的战争,让人类和平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求世界和谐,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民意。尽管不时有刺耳的枪声响起,但哪里有战争,那里就有反战的声浪;哪里有人群,那里就有和平的呼唤。特别是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她关于建立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2006年12月11日欧盟25个成员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发表了一份长达7页的对华关系决议,其中公开赞扬了中国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由此可见,崇尚和谐,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