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怎么养双头牛:人民时评:对口支援,在凝聚与创新中激发中国力量--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5:09
“没有全国人民的帮助,没有对口援建,短短三年时间就站起来,想都不敢想。”今天,当人们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灾区,被眼前这片焕然一新的土地强烈震撼,进而思考“为什么”的时候,灾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常常这样说。

  这样的回答,是一种感恩,更是一种总结。不管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全国人民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在,震后短短三年时间里,19个对口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一起努力奋斗,创造了灾区从起立到起跳、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人间奇迹,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中国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超强凝聚力。三年弹指一挥间,灾区的变化天翻地覆,令人震惊。如果翻阅一下世界灾后重建史,震惊之余,更会多一些思考。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飓风袭击,重建至今还在进行;海地地震过去一年多,连废墟清理工作都没有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的等级和破坏程度极其罕见,然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高质量完成了上万个项目的建设,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这一奇迹的奥秘,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全国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科学高效地推动重建。震后37天,中央就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部署,以“对口支援”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为支点,撬动了整个灾后重建的大棋局。

  在对口支援机制之下,呈现出“一体两翼、合力共进”的火热建设局面。一方面是各援建省市奋勇争先、只争朝夕,纷纷集中最好的干部、最强的队伍、最优的资源投入灾区,“白加黑”、“五加二”地大干苦干,极大地推动了重建进程。另一方面则是灾区人民感恩奋进、自力更生,自己动手,重建家园,唱响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等时代强音。各方齐心协力,不仅激发出重造山河的建设力量,更使抗震救灾在重建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激发出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

  援建省市和灾区的两个积极性,只有在强大动员力和高效组织力之下才会激发出来;这两个积极性的融汇与凝聚,正是全国一盘棋、整合力量聚集资源的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产生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神奇力量。美国《时代》周刊对比了海地与汶川地震,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灾区的援建”是中国灾后重建的优势所在。

  这种力量,也来自于改革开放时代的超强创新力。巨大灾难对灾区人民来说史无前例,巨灾后的重建更是世界级难题,对援建省份和援建者来说,对口支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摸索。灾后重建搞“对口支援”,本身就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国家创新,在灾难留下的巨大空白上,援建省份与灾区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共同描绘了又新又美的发展图景,赋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输血”与“造血”并重,援建方突破以往给钱给物、建房修路的模式,突出科学规划、产业扶持、项目带动;“硬件”与“软件”结合,先进设施设备源源不断进入灾区,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合作方式也层出不穷,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物质与精神齐飞,现代化小区建成的同时,也把文明现代的理念、生活方式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城乡;建设与防腐齐抓,各方探索阳光重建机制,确保款物专用、账目清楚、公开透明……

  “对口支援”在创新中不断破解难题,为灾区发展打基础、谋长远,也为援建方带来了不少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正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所说,对口援建有力地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有效地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是一次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

  随着三年重建任务的完成,灾区将步入“后援建时代”。但对口支援的成就与财富将影响深远,对口支援的制度安排,正给援疆工作注入新动力;灾区与援建省份的合作正在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将迈上新水平;灾区人民铭记全国人民的帮扶,也在援助玉树、舟曲、日本等灾区人民的行动中传递大爱力量。正如灾区已经创造的奇迹所昭示人们的,以优越制度、党的领导为支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动力的“中国力量”,不仅不会为任何困难所压倒,更能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扭转乾坤、再谱新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国力量生生不息,灾区的明天会更美好,中国的未来会更光明。
人民时评:对口支援,在凝聚与创新中激发中国力量--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从温总理与网友交流中展望民生的“春天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放慢"与"加快",中国如何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期待华丽转身--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推进“探月梦”?共筑“中国梦”--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年”味浓味淡归何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央为何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石化“天价酒”和“最牛工资单”的背书--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珍惜“慈善风波”中凝聚的共识 珍惜“慈善风波”中凝聚的共识(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在段存让面前,"我爸是某某"何其渺小!--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哪些官员在和七部委玩“猫鼠游戏”--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大意义何在--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讲真话”与“听真话”到底难在哪儿?--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有憾于故宫的失守、失“语”与失“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禁烟禁酒需要行政规范与各级干部的表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改变世界的“中国密码”创造出“汶川奇迹”--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改变世界的“中国密码”创造出“汶川奇迹”--观点--人民网 未来征程中不断凝聚精神力量 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什么让“神医”前仆后继?--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