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脸不对称: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3:30
人民网>>观点>>观点专题>>网上第一评——人民时评>>社会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金苍

2011年02月20日00:1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近期,在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推出的两会热点调查中,“社会保障”高居榜首,有超过九成网友认为,企业职工和机关单位职工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

  讨论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前提是:设计养老保险这一制度,初衷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而不是彰显在职时的身份差异。所以,“养老金双轨制”必然要“并轨”,这是大势所趋。94%的网友认为“养老双轨制”不合理,可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共识。

  所谓的“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的多少只是表现。而背后,则是养老金计算方式、来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在计算上,企业职工是以职业生涯中平均工资水平为基数;机关单位则是以退休时的最高工资为基数,期间差别,可想而知。

  同时,企业职工养老金,在某种意义上是“权利和义务”统一,要“收支平衡”,因而严控增长幅度;机关单位的养老制度,还留存计划经济色彩,国家财政负有“无限责任”,在国家财力增长的情况下,支付压力必然较小。而包括养老金的调整政策等,也都因起点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更加剧了“双轨”的差别。

  “双轨”的形成,则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养老制,还是执行均为退休前75%的“单轨”。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养老制度的改革也相应划出了“国企—集体企业—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路线图。备受争议的双轨制,正是这一路线图实施过程中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养老保险长期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导致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性,难言沟通衔接。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仅是养老制度制定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利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改革的阻力。

  “双轨”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谁不想有更好的待遇,谁又不愿意老有所依?所以,企业人才流入机关单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公务员热”高烧不退的原因之一。“双轨”的“不接轨”,同样造成人员在企业和机关之间流动的障碍,不利于流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造成了所谓“体制内外”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这种“双轨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退休之后,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单位人员,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是必要前提;从国家伦理看,正如歌曲中所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成员退离休后应得到平等回报。

  应该看到,“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本身就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正在解决的进程之中。企业职工养老金的“七连涨”可为例证,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在陆续出台。尊重历史、分类处理、分步实施,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而更重要的,还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普照每一个现在处于、或必将走入老年的人。

  相关新闻:

  ●两会调查:社会保障暂居首 九成网民希望废除养老双轨制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地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人民网:"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新京报:解决“养老金双轨制”应有时间表--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什么让“神医”前仆后继?--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期待华丽转身--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让“潜伏“的许宗衡们惶惶不可终日--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天下无烟害,重在治“烟瘾”--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推进“探月梦”?共筑“中国梦”--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观点--人民网 重视消除“百慕大”现象(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双面局长""变脸"是谁提供"技术支持"--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年”味浓味淡归何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源潮为何提倡“三不精神”?--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