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的部首是什么:林风眠与大师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14:34


林风眠与大师之路

--------------------------------------------------------------------------------

牟群

在十几年前的文章中,曾提到林风眠先生从青年时期的铁肩道义、疮痍疾苦、笔底波澜走向寒汀孤鹭、苍烟落照、地老天荒、瓶花簇卉……那时,我还未见到林风眠先生的晚年作品。后来读到他晚年贯注着血泪生命、充满人生疑问之巨著,尤其前月赴杭州、上海参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细读原作后,油然对先生生出无限敬意,亦认识到自己批评视线的局限,更认定林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绘画首屈一指的大师。大师的品格与媚俗无缘,他的作品保持了终其一生的真美追求,保持了人格境界的绝世独立。他至死坚持对命运的关怀,对灵魂的忏悔,对罪恶的控诉。而这一切,早已经远离当下的中国画坛。放眼中国画界,满目是永不忏悔的趋炎附势,满目是避害媚俗的墙头枯草,满目是急功近利的皮相空腔。

正当中国画界整一个莺歌燕舞,直奔小康之时,正当中国画掩上精神之门,成为养身怡性、延年益寿的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部分之时,正当中国画将当代声色之娱和传统的名士风流联姻交媾之时,正当中国画界为走向世界急于证明身份之时,林风眠先生守着寂寞与孤独,抱着痛苦与疑问溘然长辞。我突然感到,与其说大师远离我们而去,莫若说我们远离大师的境界。林先生的去世,似乎预示着中国画大师时代的终结。在一个轻而易举忘却劫难痛苦的族群,在一市不知何谓耻辱、尊严、谄权媚势、歌功颂德的习气,在一种随时用蕙风香草、松竹梅菊掩盖血色泪痕、刀光剑影的画境,却总有人在那里大言不惭、自吹自擂地标榜自己和同党为当代大师。看着林先生的谢世之作---那如临苦难深渊、如履地狱寒冰的《基督》,我不禁想对着这些标榜者大喝一声:“你歇了吧!阿门!”。

林风眠先生之所为大师,除了他留给我们那直抒性灵和直面生死的绝代画作,更为我们留下一种真正艺术家的人格风范、一个独立思想者的探寻轨迹。

先生少年得志,学贯中西,仗蔡元培先生伯乐之臂,风流艺坛、握权学界,可谓功成名就,红极紫透。但他并不以入世的功业当作人生的目的,而是把灵魂的体验、自由的抒发当作毕生的追求。先生曾在重庆弹子石的仓库中度过六年最低层的生活(只有到过弹子石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底层”),反使先生自省过去十几年别墅私车的生活离人性太远。在此六年间,最低限的物质生活、最简陋的绘画材料反使先生获得了艺术的真谛。相比那些自诩“来自底层”、“代表底层”的当下声色弄潮儿,我们明确了“底层”不是贴在商品上的标签,更不是征求“扶贫”的广告,而是血肉的现实和精神的磨难。

林风眠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起:周恩来等早年在法国曾动员他参加革命,他却表示对周等的投身政治极为钦佩,他认为政治、艺术的目的皆为解救民众、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当属异曲同工。但此生业已献身艺术,当需做鼓呼时,他亦义不容辞。回国后,他执守信念,不靠近政治,但不逃避政治。凭着良知良心,声张维护正义,不灭道德激情。这正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我们看到林先生自觉将自己置于生活与社会的边缘,但正是这种“边缘”,却具有了艺术和人格的“中心”地位。而那些处在社会生活中心的人物们在艺术和人格上大多连“边缘”都沾不上。

人格的独立决定了风格的独立。林风眠深受基希纳等德国表现主义影响,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他自由知识分子的人生立场所致。视觉的革命与社会的革命都是持仗民主、科学作动力。20世纪初的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多是革命的先锋,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俄国的马列维奇、岗察洛娃等形式主义者更是十月革命的马前卒。革命一旦成功,专制权力与自由主义的临时同盟便会变成血刃杀伐。故俄国形式主义者、先锋派艺术家纷纷逃到西方弄出现代主义来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对。在短短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真正的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未能成为时代的宠儿。只有成为政治附庸的写实主义才独家稳坐交椅。表现主义追求心灵自由、形式主义淡化意识形态。现实主义执意社会批判,对于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统治者来说,则都不是省油的灯。

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和敏感艺术家的林风眠,对这种现实的宿命无疑是自觉的。他的社会边缘位置选择和隔距开政治的行为不能使他成为地位显赫的三朝元老或艺术机构的达官贵胄。他的大师地位确立于他对艺术的执信与贡献。他的圣哲意识确立于他自由知识分子人格的终生践行,他的重量确立于他一贯终生的人文关怀和悲剧意识,他的风格确立于他精神、心灵的主观表现。

在今天这个纷乱诱惑的世界,艺术家这个称号早已蒙上掸之不去的尘垢。腰缠万贯的文盲可以随心所欲颐指气使而令方家鸿儒缄口无言。叠床架屋的《艺术家辞典》几乎包揽所有掏得出购书费用的舞笔弄墨者。当众多艺术生产线产大于销、货品霉烂、亟待跳楼时,当玩世的调侃转化为现世的欢乐时,当隐逸的清高成为避害的借口时,当媚世的克隆成为进身的阶梯时,我们仰望先生之灵,在天堂的陋室中,在长明的灯光下,先生仍立于几案,挥着自制的秃笔,无言地勾划着人生的意义、苦难与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