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哈尔滨南岗区的历史保护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2:16

哈尔滨南岗区的历史保护建筑





国际饭店前的“小尖楼”——浪漫简约 田园情趣(黑龙江晨报2000/7/6)

随着中央东铁路建设的推进,大批俄籍侨民涌入哈尔滨,怀恋故土又向往世外桃源的俄人在水陆交汇、自然环境优美的哈尔滨留下了诸多别具一格、简约浪漫的别墅式住宅。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红军街国际饭店前的“小尖楼”即为一栋十分罕见的田园式小楼。

这座浓缩了欧洲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小楼建于1908年,凉亭上冠戴的俄罗斯帐篷顶,挺拔俊俏,被附近居民形象地称为“小尖楼”。

据哈铁分局房产段四分段原二会主席毕兆瑞介绍,50年代,除了喇嘛台,“小尖楼”是当时博物馆地区最高的建筑。而且铁皮房顶不是现在的绿色,而是红色。红色屋顶、乳黄寺面,爬满了各种花草,绿色板障子中间透出的丁香树枝繁叶茂,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画。

据史料记载,该建筑最早为中东铁路理事事务室住宅,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人掌管了小楼。解放后至今,小楼成为铁路职工的民宅。1950年至1952年,修筑中长铁路期间,为苏联专家住地。

走进这栋有着90多年历史的小楼,记者在惊叹其玲珑精致的同时,更为期内部的破败惋惜。曾经美丽的木门斗已多处断裂,内外墙皮因不堪美容学校、心理学校、摄影社等几十块牌匾的重负大片脱落,旧式壁炉房,楼梯间被建起的仓库堵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然而绕过阴暗的居室,拾阶而上,窄窄的木梯尽头却别有洞天。木地板、木板墙、木窗槛再加上木屋檐,在楼顶搭建的木凉亭四面临风、视角宽阔,置身其中,顿感神清气爽。出生在栋小楼的李丹告诉记者,斜屋顶配上宽厚的木屋檐,不管下多大的雨,凉亭内滴水不进,尤其炎热的夏天,从日出到日落,这座四面采光的凉亭一丝阳光都射不进来。实为一个纳凉的好地方。



哈尔滨霁虹桥——彩虹飞架 别具匠心(黑龙江晨报2000/7/7)

在哈市迄今为止划定的196座保护建筑中,只有一座桥入围保护名单,这就是建于1926年的霁虹桥。

霁虹桥原为钢结构,后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桥不仅没有一般常见的枯燥呆板的引桥,还巧妙地结合地形,随坡就势,使桥上的行人在丘陵起伏中不知不觉通过桥面。古埃及方尖碑式的桥头堡和坚固有力的钢栏杆上面,镶嵌着中东铁路的“飞轮”路徽,使桥本身不仅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同时又是居高临下观赏市容的了望点。

作为哈市桥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从修建之初到现在,地处交通要塞的霁虹桥始终起着交通大动脉的作用。然而历经70多年风雨,这座按当时交通流量设计的老桥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流量剧增。目前,桥体结构已遭到破坏,不仅底下桥面的混凝土开始裂缝,钢筋裸露,桥端柱已经倾斜。1997年,有关部门对该桥的监测结果显示,桥的抗震、抗压力等项强度已大大减弱,已属危桥之列,需要加固大修。

据哈市市政道桥处的负责同志介绍,霁虹桥从建至今,从来没有大修过,每年管理部门只对其进行油饰粉刷,市里每年拨给该桥10万万元的监测费,若要全面加固大修,需要的资金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如彩虹飞架的霁虹桥已到了“危险期”,矗立城市中心的这座老桥真该得到呵护了。



哈尔滨国际饭店——宛若硕大的手风琴(2000/7/11)

哈尔滨是建筑在松花江边起伏地带的城市。博物馆前原圣尼古拉大教堂一带广场正处在这个城市的制高点上。建筑在博物馆广场西南角的国际饭店,宛若一架硕大的手风琴,为城市建筑平添一个轻盈跳跃的风景。

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建筑,原为新哈尔滨旅馆,始建于1937年。为同原尼古拉大教堂取得向心性呼应,平面设计仿手风琴形式,但又将主入口避开面对广场中心,以便利于组织人流。外部造型比较简洁,以连续的多层阳台模拟手风琴琴键,以正门两侧及上方济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墙面采用面砖装饰,使面砖与塑造线脚相结合,另饰以少量的浮雕装饰,是日本近现代建筑处理手法,是新折衷主义的一种表现。

据有关人士介绍,国际饭店以其设施齐全、合理,一直是外埠来哈人士比较钟爱的下榻之所,是目前哈尔滨市为数不多的三星级宾馆,以前长期被称作哈尔滨国际施行社。1991年进行了扩建改造、增设了共享交谊大厅,室内外重新装新;室外门前主入口两侧,重新设计,增设灯柱,花岗岩组合铺地,将室内室外联为一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博物馆广场周边的保护建筑多达近十个,国际饭店建筑可谓是最年轻的,也是最接近现代建筑的,尽管它也已经六十多岁了。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八十年风采依旧(黑龙江晨报2000/7/13)

哈尔滨市的博物馆位于整座城市的中心,寸土寸金,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高层的航天大厦和省教委办公大楼将博物馆建筑和省邮电管理局办公楼显得矮墩、不合潮流。其实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巴洛克特征就标志着当年建筑的时尚潮流,至今也仍代表着哈尔滨洋味十足的城市特色。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办公楼始建于1922年,是管辖着吉林、黑龙江邮政的办公大楼。从占地4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的建筑规模上可见当时邮务发达状况之一斑。一楼为对外办理邮政业务的营业大厅,二、三层则为内务和管理办公用房。现在对外营业部分迁出,变为纯粹省级邮电管理局办公楼。

这座建筑外形具有巴洛克特征、兼含有法国古典主义因素,清楚地显示出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传统构成原则。中间体较大,占有5开间,两侧各一开间向前略凸,尾端各以2开间结束。一楼和半地下室用突出的腰线与墙身主体相联。屋檐部分在悬挑檐口上部设大尺度的漏空式女儿墙,突出显示巴洛克构成特征。墙身与基座高度几乎相等,墙身采用清水红砖墙,凡墙角皆饰以隅石,显得坚强稳固。它的窗型变化较多,一层的拱券大窗和二、三楼高度不等的竖向条窗是根据用图设计的,中间部分墙面饰以古典壁柱,以增强挺拔感,窗框周边饰以不同形式的贴脸框饰,扩大了外观效果。

据黑龙江省邮政局办公室主任吴玉森介绍,自解放后邮电管理局接手后,对这座建筑呵护有加,每隔三五年便对其进行一次修葺,但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依然保持原有风格,每次修葺大约要四五十万元。目前来看,近80岁的它仍很“健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会——童话里走出的城堡(黑龙江晨报2000/7/14)

有着九种形状的窗、象竖起大姆指一样的小巧烟囱和四面开窗的太阳间,它真的会使人感觉似走到梦中城堡前,又或是走进了童话世界。精致、玲珑的黑龙江省社科联建筑有着它别具的魅力,被定为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

这座典型的“新艺术”建筑建于1900年,原为中东铁路局局级官员私邸。虽说使用面积只有340平方米,但是一楼设客厅、办公室、餐厅和用于乘凉、晒太阳的太阳间;二楼设卧室、女客厅、儿童家庭教室等,顶部四面开敞的木制阁楼对于一个家庭讲,这个空间够豪华、奢侈的。

这座建筑最具特色的是窗洞、凉廊、烟囱和入口等细部处理,将“新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窄长的梯形窗、直角梯形窗,上部饰以圆滑的贴脸,圆额倒梯形窗、双圆形复合窗、扁椭圆形窗等错落有致,达九种之多;设在建筑物一隅的主入口,登上几阶踏步后后,是一个褚红色木制的单坡雨篷,以木柱支撑,木柱端饰以简化的孔雀尾状曲线,深红色的曲线棂木门生动、简洁,比之极力渲染入口的设计更为可人。

从建筑内的楼梯拾阶而上,二层的凉廊展示出漂亮的曲线,两角上的柱墩和精致的木制栏杆让人惊叹不已。栏杆的支柱下端呈兽腿状曲线,柱身有几处尖状突起,犹如植物的结节,更加体现“新艺术”向往自然的艺术手法。

日军占领哈尔滨后,这里成了日本特务机关的秘密了望点,阁楼四面通透,正利于特务们在此观察一道之隔的苏联领事馆(现坐落在耀景街与花园街街口的省文联大院),领事馆中的举动尽在日本特务的视线中,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解放初期,前苏联援建专家住过此宅,之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占用了此房,现为黑龙江省社科联办公用房。

如今这座百岁的花园住宅几经沧桑,仍玲珑优雅、风姿绰约,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仍不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哈铁文化宫——仿莫斯科大剧院的建筑(黑龙江晨报2000/7/15)

在哈尔滨地势最高的龙脊龙背——西大直街上,建起一座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仿莫斯科大剧院的庞大俱乐部,您能想象在开埠未久的1903年,哈尔滨铁路文化宫是何等气派、堂皇!

1896年6月3日,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在黑龙江、吉林兴建中东铁路。1898沙俄决定将原设于海参崴的铁路工程局迁到哈尔滨。1903年便在大直街上兴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东铁路俱乐部,这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铁路文化宫。

1903年开工后不久便爆发了日俄战争,1911年哈铁文化宫才交付使用。当时总面积约合3020平方米。除有剧场、舞厅、台球厅和餐饮设施外,在后院有木制的凉亭和一个半球形的露天剧场,绿化带和休闲长椅一直绵延到文联大院外(当时是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据现哈铁图书馆原华馆长介绍:“木制的半球剧场,被铁路职工亲切地称为“半拉瓢”,是合理用声学原理精心建造的,台上唱歌、讲演根本不用麦克风,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绿化带和休闲区亦被占用做了体育场,目前只剩下了蜊大直街的二层楼房。

哈铁文化宫是一座模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的俄式建筑。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设在左侧。四根壁柱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有些挺拔感。建筑主入口处石阶踏步将人引入棂木门,文化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图案典雅,天棚悬挂的大小7个欧式大典吊灯,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势,精心保存的列宁油画像和塑像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据文化宫办公室王君主任介绍:“哈铁文化宫仍然是哈尔滨铁路局职工们文化、娱乐的唯一中心。在这里每年举行文艺汇演、歌咏比赛和书画展览等各种活动4600余场,活动人次达60至80万人次。”












回复本贴 转发本帖 返回本版 修改帖子 转发微博 赠送礼物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学习提高,研究文章 转发高兴,天天快乐 把酒臨風
  • 等级:0级
  • 积分 :15100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2楼 2009-01-07 11:04:59 不錯,有歷史的滄桑回复此发言燕山飞扬
  • 等级:0级
  • 积分 :28673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3楼 2009-01-14 12:03:22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休闲广场”的繁华地带,有一座灰色的欧式建筑。这便是闹中取静的颐园街一号。颐园街一号以其豪华、别致、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筑而闻名,众多的历史名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都曾经视察过此地。这栋房子见证了哈尔滨的沧桑历史,从最初的中东铁路到日伪时期,从东北抗战到建国以后……这栋房子成为了哈尔滨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颐园街一号纪念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楼体由主副二档组成,主楼右侧是高大明亮的半圆形花房,房顶是二楼的半圆形阳台。楼内壁炉、吊棚由精美的木雕花卉装饰而成,高贵大方.房屋布局严谨,高低错落,具有十分典雅的建筑艺术感。一走进纪念管,记者环顾四周,地上铺设的浅黄色的地板,上面桃木的扶手油漆尽管已经略显班驳,但是这里始终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凝重。

李延平馆长介绍说,颐园街一号原来是俄罗斯籍林业资本家葛瓦里斯基的私人住宅,始建于1919年。葛瓦里斯基在修建中东铁路的时候,通过供应枕木而发了横财,他当时十分热爱哈尔滨,并决定在此修建一栋特别的楼房。当时他从波兰运来了大量的昂贵的木材,同时从俄罗斯请来了设计师进行设计。房子建筑主体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六间,正立面采用以科林斯古典格式为主,主顶顶层又具有巴罗克建筑风格。整座楼用水刷石仿石分块与瓶式栏杆装饰,孟沙式双折灰色铁皮屋顶使之风格、色泽协调一致。外观端庄美观、高低错落、进退自如平衡。这座建筑当初是葛瓦里斯基费尽心思修建的。

据葛瓦里斯基的女儿维基·葛瓦里斯卡回忆:1897年,他们一家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哈尔滨。为建这座房子,他的父亲找了很多朋友参谋,当时还请了三位中国的风水先生来选址。维基·葛瓦里斯卡在颐园街一号生活了12年,这里记载着她对哈尔滨的美好回忆。1934年日本关东军强行买下此楼作为关东军特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她和家人也回到了俄罗斯。后来颐园街一号被作为敌伪财产没收,归为国有。维基·葛瓦里斯卡也曾经三次来到这里,一次正赶上颐园街一号进行维修,维基·葛瓦里斯卡当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房子的附近立一个碑文,说明这个房子是他父亲建的。但是当是并没有得到允许。据李延平馆长介绍说,目前维基·葛瓦里斯卡生活在台湾,她一直对哈尔滨的这栋老房子十分的怀念和留恋。

“1950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由莫斯科到达哈尔滨,即住在此处二楼。”担当了多年讲解员的杜九枚跟记者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记者看到在二楼是毛泽东主席曾经休息的地方,卧室十分的简朴,一张黄褐色的铁床摆放在屋子的一角,在床上放着几本书。傍边有一个十分陈旧而古老的收音机,在床的对面平放着一个十分破旧的皮箱,腿色的皮箱颜色黯淡,上面的箱面已经凹凸不平。在一尖会议室里,上面挂着毛主席曾经提写的“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和“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讲解员生情并茂的讲解倾诉了众多哈尔滨人对对毛主席的无限景仰和爱戴之情。

讲解员杜九枚说,这里在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曾经来到过这里,日伪时期曾作为满铁理事会公馆。日本昭和十年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签宫崇仁亲王莅哈时,曾于此楼“御临幸”。伪康德八年,伪满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也曾在此楼下榻。由此,此楼才身价大增。而后,这里有被当作了东北抗联的指挥部,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讲解员,每当回顾起那段难忘的历史,她的内心总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于这栋老房子,很多历史的见证人对这里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给毛泽东主席当了十三年卫士的李家骥曾经随着毛主席一同来到这里,如今退休家家的他也时常来到这里。李家骥说,每逢毛主席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他都会来到这里缅怀伟人。他希望,哈尔滨更多的子孙后代能够牢记历史,多到纪念馆来接受历史教育。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哈尔滨原市长王化成,同样也对颐园街一号饱含深情,在这里,王化成有幸做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偶尔也来到这里,睹物思人,王化成老人时常站在自己曾经守护的地方,在这里老人常常回想起毛主席的音容笑貌,每当这个时候老人就沉浸在一种幸福、甜蜜的回忆中。

据解员杜九枚介绍,颐园街一号多次进行过翻新改造。1996年,颐园街一号被评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同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无论修复部分还是重新仿制部分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2000年哈市政府又出资修复外观,拆掉了原来的木栅栏,换上了原建采用的铁栅栏。房子的改造不是很理想,房子的暖气片等被改得十分的失败,破坏了原来的整体风格,十分的遗憾。

颐园街一号不仅更是一件精美的建筑艺术品,同是它更是一个历史纪念馆。我们应保护好它,使它成为记录哈尔滨市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见证。


作者:陈日君
标签: 历史保护建筑 俄罗斯风格 巴洛克风格 红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