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的读音:《老子》第一章 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9:10
 

《老子》第一章--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

作者: 肖培良      2011-01-20 09:45:50 标签:

 [内容提要]: 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一个人只有对他所面对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可是,几千年了还没有哪一种学说能有效地解决人的认识问题,中国古代有一位老人写了一本书,它的第一章就是谈人的认识方法的,可是几千年了却没有人能读懂它,我的经历使我偶然走在了这位老人曾经走过的路上,因而与这个老人能有共同语言,是实践让我读懂了它,下面我就来谈谈怎样认识世界的方法。

[关键词]:欲望;无名;客观;

《老子》第一章--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词句内涵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引申为方法、法则、规律。 那么这里的道是指什么样的法则呢?是指人们从未意识到的控制人的欲望之道,人们从未感觉到的事物怎么才能说清楚?是没办法讲清楚的,比如说优秀的交易者在股市头脑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华尔街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没有观点的交易员是优秀的交易员”对于十分优秀的交易员一听到这句话,马上就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不要说对于没有炒过股的人他听不懂,就是股市中绝大多数天天盯着股市的炒股者同样也听不懂,因为绝大多数炒股者没有掌握相当的股市规律,因此他根本就意识不到正是自己的某些观念是导致自己大亏的原因,因此他不可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所以如果没有相同感受的人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所以无法沟通,而无法沟通的人之间又怎么能用语言来沟通呢?

人们之所以能沟通,是因为一般人的行为习惯、感情反应习惯、所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要你用语言一点,大家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小孩刚生下来不会说话,为什么在人的抚养下就能逐渐听得懂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处在某个环境下,人们都有相同的感受,这时候人们发出的声音婴儿用不着懂语言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请看下面的资料:

《能听懂别人话的小丫头?》 2007-11-11
http://www.babytree.com/user/showuser.php?uid=u99245076&tab=journal&view=single&journalid=172187
 
   前几天小区停电,只好带小博语去她大姨家吃饭。
 
   平常她大姨夫总是很喜欢她,只要看见她去了,不管有多忙都会抱她一会。那天也不例外,中途回来吃晚饭,又把博语抱到怀里了,我也坐在旁边吃。本来我们吃的好好的,小博语在她姨夫腿上也玩得高兴,席间我说,博语你大姨夫跟大姨这么喜欢你,干脆把你给姨夫们算了。天啦,这下子惹了马蜂窝了,我刚说完这句话,她看着我就泪汪汪开始“下雨”了,在大姨夫腿上也坐不住了,舞着两只小手要往妈妈这儿来,直到我把她抱过来才“停雨”。

  昨天周六我们一家三口又过去吃饭了。中餐和晚餐时我们又说了把博语给姨夫们,没想到说了两次,哭了两次。

  看来这个丫头现在能听懂大人说话了,以后有什么话可不能当着她的面讲了。

分析:

仅仅3个月大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懂得人的语言,但是在她和姨夫玩得正高兴时看到妈妈不高兴的样子,听着妈妈推脱的语气,要把她送给别人的手势,当然能感到自己在姨夫这里玩妈妈不高兴了,想要抛弃她,因此她能猜出妈妈的话是要把她送给别人不要她了。但是如果孩子看不到妈妈的表情和手势,感不到妈妈不高兴的样子,肯定听不懂妈妈所说的话,如果在她和姨夫们玩得正高兴时妈妈在外地给她打电话说的与此时完全相同的语句,小博语肯定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可是因为你们和我没有相同的感受,那么你们按通常的意思来理解,那就不是我所说的永恒的道了;我说的事物的名称是可以用语言来命名的,但是你们按词语的通常意思来理解,那就不是我所说的那些永恒不变事物的名称了。”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世界。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没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的开始”或者“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开始”

我们知道刚刚出生的孩子是不会说话的,那么可以肯定人类刚刚来到这个地球上的时候,一定是不会说话、没有语言的,连语言还没有的时候,是不可能有名字的,在那个没有名字时代肯定是在地球已经出现了之后,因此说没有名字的时候决不可能是天地的开始。下面再说“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那什么都无法命名,我们知道可以对一个事物命名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事物已经存在了,如果这个事物还没有存在,还谈得上对它命名吗?!因此说“无”这个字只能用来否认天地的存在,而不能用来描述天地的开始状态。要注意《道德经》这本书是向人们讲道的,真正的道家写书的目的都是讲方法的,讲怎样对待世界的方法、怎样使用身体的方法、怎样爱护身体的方法,总之是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理性的人的方法,讲方法的书讲那些和方法根本扯不上边的“天地的开始”干什么?!古代真正的道家注意力始终不会离开自己,对于那些和自己没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根本就不与考虑。只要看看真正的道家先辈黄帝的话就知道了:“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因此那些和怎样把自己做得更好没有关系的解释肯定都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作为非常有智慧的孔子都十分尊敬的人,肯定比孔子的智慧要高得多,如果他能说出“没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的开始”或是“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开始”这种如同痴人说梦般的傻话,肯定会被孔子嘲笑!这样就会和历史上孔子非常尊敬老子的事实相矛盾,再说,老子在前面已经说了“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不能这样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其实《黄帝内经》也谈“天地”,黄帝谈“天地”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说的比老子还离谱:黄帝竟然说人能够“提挈天地”!真是天大的笑话,天地谁能把握?!地震、台风、泥石流、沙尘暴、洪灾、旱灾,谁能控制不让它产生?!不要说不让它产生,就是事先知道灾难什么时候在哪里产生,在当今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远古时代了!因此老子和黄帝讲的天地肯定不是真实世界的天地,而是人们头脑中的天地,人们头脑中的天地都是主观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的世界,因为每个人头脑中的天地万物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人们常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儿子都是自己的好”,又比如说在朝气蓬勃的人的头脑中,世界都是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是美好的;而在要自杀的人的头脑中,世界都是阴险凶恶、阴暗的让人看不到一点光明、死气沉沉的就像没有一点生机的墓地一样。可见在人们头脑中的天地万物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主观的天地,任何一个人所以为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他头脑中的世界。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顶多不过是与真实的世界比较接近而已!因此“无名”在这里指的是在人们头脑中的世界里对某个事物没有任何看法和观点,就好像第一次见到它,对它没有一点印象,就连该怎么称呼它还不知道那样。

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老子和黄帝所说的意思了:“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说认识事物就必须抛弃过去的观念,在头脑中保持对此事物没有任何看法,这样才能作为心灵世界客观认识这个事物的开始,否则根本就无法认识这个事物!比如说像华国锋这样的人,由于他坚持两个凡是的观念不肯放弃,那么他就不可能认识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坏处和改革开放的好处!因此说“无名,天地之始”的意思是要“抛弃过去的观念,使心灵的天地中对这个事物没有任何看法,就像第一次见到它,连它的名字叫什么还不知道那样,这样才能作为客观认识这个事物的开始。”;而“提挈天地”的意思则是“能够完全把握自己的心灵世界”因为控制自己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冠军林丹就说:......我小时候看阿嘉西的比赛,他有一句话,他说:“一旦我状态好的时候,看到的只有对手和球,其它东西都看不到。”这说明世界冠军就是在打比赛时,也控制不住自己进入到这种状态,只不过偶然可以进入到这种状态,但是却做不到控制自己进入这种状态!而能够控制自己使头脑中“看到的只有对手和球,其它东西都看不到”的人,就能完全投入到比赛中去了,因此“提挈天地”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黄帝才会对能够控制自己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佩服!


老子讲的是永恒的道,既然是永恒的道,就是说无论是2500多年前、还是现在,都必须按照道去做才能成功,否则就无法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凡是那些做出了一番大成就的人,一定都会懂得“无名,天地之始”这个道理的,比如说毛泽东就懂得只有抛弃过去的观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资料:

中共创始人毛泽东自己在1954年6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里就曾说过:“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作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1页。)

评论:

为什么毛译泽东要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显然这句话是教导共产党的干部不要迷信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因为不是权威说的话听可能都不听,更谈不上迷信。为什么又要对科学特别优待要相信呢?因为科学所指导的东西是建立在实验室里可以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东西,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因为很多东西都没有经过实践的证明,所以毛泽东才说我们“都不要相信”,这是一个经过战火洗礼过的伟大的实践家所说的话,正因为其它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的证明,所以我们“都不要相信”这样才能抛弃过去的观念,从而不受过去观念的干扰,才能根据中国的实际依靠农民的力量,而不是照书本上讲的要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这样才能根据中国的实际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同样邓小平的“不论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这种不论颜色只看实践的思想,其本质就是要抛弃过去那种判断好坏的观念,一切都以实践的结果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那么华国锋能带领中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吗?不可能!因为他不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而是在观念的灌输下长大的,光是两个凡是就会死死地蒙住他的双眼,因而不可能跳出成见围墙,这样就不可能看出改革开放的力量。中国能走上今天这样的发展道路,就是因为中国有邓小平这样难得没有成见的伟大领导人掌舵,否则一个要躺在过去的观念中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就可能使人们过去的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是好东西”重新占上风,从而断送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可见只有抛弃过去的判断好坏的观念,才能看到事物的客观本质,这样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同样,前面的华尔街名言:“一个没有观点的交易员是优秀的交易员”说的就是在交易的时间里头脑中只有没有观点,才能看出当时的股市走势是向上还是向下,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交易,否则如果事先认为股市要向下,那么眼看着股市在不断上涨,也会认为股市很快就要拐头下跌,现在这个价不卖,一会儿就没有机会了,而要着急地把股票卖掉;如果事先认为股市向上,那么眼看着股市在不断下跌,也会认为股市不久就要上涨,生怕自己把股票一卖掉,股市就上涨使自己把股票卖在了地板价!

【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2.犹众人。在这里特指潜意识众人。我们最初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每见到一次这个事物就产生了一个印象,也就产生了一个管理这个印象的潜意识,见了多次就会产生了多个潜意识。最后根据这多个潜意识提供的印象相同的地方,从而形成了这个事物的概念,有了概念自然就会给它起一个名字以便于让人们记住这个事物,因此老子说一个事物一旦在头脑中有了名字,在这个名字背后必然有一群的潜意识都归属于这个名字,名字就像是这群潜意识的母亲一样。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形成一个名字(概念)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出一群归属于这个名字的潜意识。”

注意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一旦有了某种观念后要改变它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在它背后有一群潜意识都要维护这个观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以观其妙』

首先要把什么叫[欲]搞清楚,这里的欲就是“欲望”,翻开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说得简单点就是“欲望就是人的要求”,因此并不象我们大多数人以前理解的那样“欲望”是个坏东西,它会让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它只不过仅仅是“人的要求”而已。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使自己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事物的奥妙,先认真看看下面的资料:

资料:

 (1)敏锐的“小观察家”http://tech.163.com/05/0812/11/1QV08EQL00091537.html

  针对婴儿的识别能力,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家查尔斯·纳尔逊作了相关实验。他给6个月大的婴儿看一组黑猩猩照片,其中的猩猩并非同一只。让他惊讶的是,每换一张照片,小宝宝都同样看得津津有味,“他们看得出每只猩猩长得不一样。”成人可以吗?当然不行。事实上,9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看不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对人的识别能力大大提高。”

评论:

因为在婴儿的头脑中没有“黑猩猩”这个概念,所以就能看出每个黑猩猩不一样的地方,当长大以后,由于在头脑中已经有了“黑猩猩”这个概念,因此就认为只要是“黑猩猩”那么都是黑乎乎的一个样。因为有这样的观点,就会有维护这个观点正确的要求,一旦有维护这个观点正确的要求,那么就对每个黑猩猩不一样的地方看不进去了。

   (2)羊其实很聪明http://www.c8888.com/Channel_fashion/yd/200608/Channel_fashion_20060825135818.html
 
  更新时间:2006-8-25
 
  法国行为生态集团的研究人员也发现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雌羊和它们的羔羊仅靠叫声就能互相辨认出来。”
(转载自《参考消息》)

评论:

对于人来说,由于已经有羊的叫声的观念,因此认为羊的叫声都是“咩咩...”的一个样,因为有这样的观点,就会有维护这个观点正确的要求,一旦有维护这个观点正确的要求,那么对羊的叫声不一样的地方就听不进去了,而对于羊的母亲来说,它的每个羊羔长得是什么样子,每个羊羔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各自的不同习惯她都清清楚楚,什么样的叫声是那个羊羔的叫声,它一听就知道。

    (3)20多年前便致力于研究内啡肽的著名女科学家波尔特,当时发现了内啡肽的麻醉剂受体,震惊了科学界。波尔特及其研究小组认为,内啡肽还担任着大脑的警卫或过滤系统的职责,就像我们今天总经理的秘书或办公室一样,对来自一切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而后决定是否汇报给总经理。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的各种信息,一些被选择做了推举,进入大脑,另一些渗透进来的不需要的信息则被阻止,不可能进入高一级的意识活动之中。http://www.kaiwind.com/kfzlk/gjfy/zjtflg/200711/t70189.htm


分析:

在上面两个例子,人们之所以看不出黑猩猩长得有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听不出羊的叫声有不一样,就是因为头脑中的内啡肽对来自一切方面的信息进行了选择,令那些头脑不想知道的信息被阻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高一级的意识活动之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原则是只有使自己一方面没有任何已有的观点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没有与客观观察的要求相冲突的其它要求,这样才能看出事物的奥妙。”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头脑对进入的大脑里的信息都是有选择的,头脑究竟是按什么原则选择信息的呢?尽管科学家没有搞清楚,这很自然,因为科学家没有经历过实践,我的无数次实践告诉我:人的头脑是按这个人的要求去选择信息的,你有什么样的要求,头脑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让你知道,而你不在意的信息头脑就不再让你看到。

而阻碍人客观的认识事物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常用的习惯性要求,它不用通过意识知道就自动出笼,比如说维护之前已经认可的观念的要求,因为之前已经认可了那么就用不着再麻烦意识同意就自动出笼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必须事先预防,因此老子首先说:要“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说必须事先把过去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统统清除掉,使心里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没有一点看法,就像第一次见到它,连它的名字叫什么还不知道那样,才能避免过去已有的观念的阻碍。另一类要求,就是与客观地观察这个事物的要求相冲突的其它要求,就是说其它的要求与客观的认识这个事物相矛盾,要满足客观的认识这个事物那么就无法再满足其它的要求,要满足其它的要求必然就无法再满足客观的认识这个事物的要求。比如说毛泽东想要尽快的超过苏联,而国内的钢铁产量远远比不上苏联,毛泽东就想方设法要把国内的钢铁产量很快提上去。显然这个要求与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基础面相矛盾。要想达到很快就把国内的钢铁产量提上去,就不能承认国内的钢铁生产基础实在太薄弱了,产量在短时间里根本无法大幅度提高。这两个要求互相排斥,而头脑是围绕着人的要求服务的,它根据你哪个要求强就围绕哪个要求转,由于毛泽东要把国内的钢铁产量很快提上去的要求太强烈了,因此他的头脑就把实事求是的要求抛在了脑后,完全去围绕着满足毛泽东要把国内的钢铁产量很快提上去的要求上了。这样毛泽东的头脑在面对非常薄弱的国内钢铁业,想来想去,就想到他当初闹革命时和蒋介石相比不就像现在的国内钢铁业和苏联相比那样,同样是十分弱小十分薄弱吗?但是他依靠群众的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了。于是他自然就会想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依靠群众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于是发动群众来炼钢的思路就这样出笼了,这样中国就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开始了“全民炼钢”的运动。相反如果毛泽东没有要把国内的钢铁产量尽快提上去的强烈要求,那么就能看清楚,炼钢和闹革命完全不同,无论怎样提高炼钢的能力都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相应的技术,二是要有相应的设备,这样才能把钢铁业发展起来,发动那些从来没有炼过钢的人并且还在没有设备的条件下去炼钢,那不是一件及其幼稚可笑的事情吗?!可是就因为毛泽东要把国内的钢铁产量尽快提上去的要求太强烈了,头脑就极力搜索所有可能的信息给毛泽东看,并且把不可能的信息统统排除在毛泽东的头脑之外,这样使得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统统都是可能的,根本就没有不可能的,这样就使他越想就越坚信不移,这样使得像毛泽东这样的聪明人竟然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来提高钢铁产量!因此说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与客观观察的要求相冲突的其它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会无视客观把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真的了,从而想出非常主观的设想来。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名〉jiào(1) 边界,边境。

本句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原则是使自己根据普遍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令自己避免漫无边际迷失方向。”为了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请仔细看看下面的资料。

资料1:http://baike.baidu.com/view/161230.htm

 同样令昆虫学家大惑不解的是,蝉能够非常准确地确定时间,在“地狱”恰倒好处地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过渡生长,并适时离开“地狱”爬出地面。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尤其是17年蝉,这种蝉都是不多不少,精确地度过17年“地狱”生活才见天日。要见到它的子女,必须再过17年。因此昆虫学家们总是像天文学家等待日食和哈雷彗星一样等待着“17年蝉”的出现。 幼蝉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既看不见日出日落,也没有寒冬酷暑,它们是如何计量时间的?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未解之谜。

评论:

就因为昆虫学家们没有确定正确的研究思路,竟然提出“蝉是如何计量时间的?”这样荒唐可笑的及其幼稚问题!看来昆虫学家受童话小说的毒害太深了,不知不觉地把蝉当做人看待,以为它们和人类社会一样,也有专门计量时间的工具。正确的方法应当首先确定动物的行为往往体现着身体的需要,一般是身体要它在特定的时间去完成某种身体的内在需要,因为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发现有任何动物有意识地利用身外之物的能力比人的水平更高,而人在几千年前也不过是用结绳记事,因此低级动物蝉不可能有意识地要计量时间,有了这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后,那么看到蝉17年后才集中的出现在地面上,研究人员就会问自己:它们集中的出现在地面上来干什么呢?是为了繁殖后代来交配,为什么要集中在这个时间出来交配呢?因为它们是在地下生活的,如果不在特定的时间里集中出来的话,那么就找不到交配对象了。搞清楚它们集中在17年后出现在地面上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交配,接下来就要观察它们是不是都是出来交配的,如果都是出来交配的,那么就可以确认“是17年蝉的身体发育需要经过17年后才能发育成熟,这样才导致它们每次必须经过17年后才能出现在地面上。”

因此只有确定正确的方向才能够避免在研究中漫无边际而迷失方向。

资料2:http://www.hudong.com/wiki/%E5%A9%B4%E5%84%BF%E6%9C%9F%E7%9A%84%E7%9F%A5%E8%A7%89

客体永存指的是当物体从人的视线中消失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并不是不存在了,而只是我们看不见了。一般认为,大约在宝宝8~12个月时,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存性也开始出现。例如,在这以前,你和宝宝“藏猫猫”的时候,你一躲开,他看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你”这个人了。可是在1周岁左右时,你再和宝宝做游戏时,你叫他一声,然后再躲起来,宝宝就会用眼睛到处找。  

评论:

婴儿的行为体现着人类的天性,当婴儿看不见刚才看见的事物后他也就自然地把它抛到脑后不考虑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婴儿从来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每时每刻都处在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健康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婴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不仅婴儿是这种能够把刚才所注意的事情完全抛到脑后,而且几岁的儿童也是这样,比如说我就亲眼看见过这样的现象:“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院子里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其中一个最小的叫毛毛的很听话,小姐姐指挥她怎样做,她就高高兴兴地怎样去做,可是在停下来的时候,当她看到前面有一个大人推着婴儿车,就向那个婴儿车走去,而这边的小朋友们又开始做游戏了,于是那位小姐姐大声地喊“毛毛”、“毛毛”、“毛毛”、可是这位“毛毛”好象没有听见似的只顾着向那个婴儿车走去。她之所以听不见有人叫她“毛毛”,是因为她把刚才的热闹全忘了,脑海里根本就没有了刚才所干的那些热闹事情,在她的脑海里只有眼前的婴儿车,所以她才能一心一意地走向那个婴儿车,其它的声音根本就注意不到了,这样就很容易地做到专注于一件事情上,而一个成年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如果婴儿像成年人那样,什么事都要挂在心上,从而执着的不肯放下,那么对于一个身体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承受早就夭折了。这本来是人类十分可贵的天性,中国古代的圣人十分推崇的行为,竟然被西方的学者们误以为婴儿认为那个物体消失了?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就是说“在工作完成后就应当把它抛到脑后不考虑了,这样让自己从工作中彻底的退下来,这样做本身就是人的天性之道。”在《菜根谭》同样也推崇婴儿的这种天性行为,它说“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就是说“高尚的人都是当事情来了才把它放在心里去处理,事情过去了心里自然就把它抛到脑后不考虑了。”而这种可贵的天性行为竟然被那些过于聪明的教授们误以为婴儿傻乎乎的认为物体消失了?!因此只有确定人和其它动物一样,生下来就有的天性行为本身就是使用其身体最大潜能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保护其身体最健康地运行的方式,否则大自然如果安排低劣的行为作为这个动物的天然本性,那么不就和身体不配套了吗?!因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天然的系统往往都是完美无瑕的,否则人类也不会去搞什么仿生学了!因此只有确立动物的天然本性本身就是和它的身体系统相配套的行为,这样才不会令人的研究漫无边际迷失方向。

总之在研究一个事物之前,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否则漫无边际地去观察那么很容易在观察的过程中临时产生及其幼稚的观点,那么沿着这种幼稚的观点去研究就会令人迷失方向,这样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又使人形成错误的成见,从而使人始终无法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原则是根据普遍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令自己避免漫无边际迷失方向。”

整个这句话是承接上一句“没有名字(观点)才能做为客观认识的开始”既然老子说出了客观认识的过程必须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那么此句说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原则是只有使自己一方面没有任何已有观点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没有与客观观察的要求相冲突的其它要求,这样才能看出事物的奥妙。固定不变的原则是使自己根据普遍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令自己避免漫无边际迷失方向。”

其实老子常常说的“无为”就是围绕这两件事来判定的,就是说如果你按照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按照有利于自身的需要去做那就是“有为”,如果你没有加带一点自己的要求、完全按照有利于自身的需要(包括客观的需要)去做那就是“无为”。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谓]通“为( wèi)”。相当于“是”。[玄](1) (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染](7) 熏染;影响。 即: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去薰陶自己。

本句的意思是“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而去薰陶自己,薰陶啊不断的薰陶又薰陶。”为什么在《老子》这本书中用了很多“玄”,如“玄德”“玄览”“玄通”“玄同”“玄牝”等等,这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按照习惯来的,即便你从不有意识地去用什么良好的行为去薰陶自己,那也会让社会上的各种东西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熏陶了,使你不知不觉就染上这个社会的很多坏习惯,因此知道应当怎么做是没用处的,必须按照应当怎么做把它养成习惯才能有用,比如说,孙膑对《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因为没有按《孙子兵法》养成习惯,所以《孙子兵法》的教导“知己知彼”对他来说就没有一点用,因此导致他已经被嫉妒他的庞涓割掉双腿,还蒙在鼓里。还有马谡所讲的战略战术连诸葛亮都十分佩服,但是马谡却没有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变成战场上的指挥习惯,所以才导致他在战场上头脑一热,临时做出一个十分愚蠢的决策而丧失街亭,最后要了自己的命!因此只有把“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否则《老子》讲的这些知识只能用于夸夸其谈,对人没有一点用处。

这也是《老子》这本书为什么不仅讲“道”还要讲“德(行为习惯)”,因为只有把老子讲的“道”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德)才能对我们有用!否则老子就是白讲了。

【众妙之门】

[门]出入通过的地方。到底是谁出入呢?从字面意思看是众妙的出入口,就是众多事物奥妙的出入口,事物的奥妙不可能自己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来,而是需要靠人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找到事物的奥妙,究竟是什么方法呢?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一段时间后,就会在有一天突然想到,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之所以能突然想到是大脑后台里的潜意识找到了结果后向你汇报的结果。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这就是打开认识众多事物奥妙的大门。”

译成白话文:

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可是因为你们和我没有相同的感受,那么你们按通常的意思来理解,那就不是我所说的永恒的道了;我说的事物的名称是可以用语言来命名的,但是你们按词语的通常意思来理解,那就不是我所说的那些永恒不变事物的名称了。抛弃过去的观念,使心灵的天地中对这个事物没有任何看法,就像第一次见到它,连它的名字叫什么还不知道那样,这样才能作为心灵世界客观的认识这个事物的开始;形成一个名字(概念或观念)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出一群归属于这个名字的潜意识。固定不变的原则是只有使自己一方面没有任何已有观点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没有与客观观察的要求相冲突的其它要求,这样才能看出事物的奥妙。固定不变的原则是使自己根据普遍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令自己避免漫无边际迷失方向。这两个原则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但是名称却相反,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而去薰陶自己,薰陶啊不断的薰陶又薰陶。这就是打开认识众多事物奥妙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