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性市场化营销:戏说官场“潜规则”-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02:35

-----造就贪官的五个因素

所有的贪官在被绳之以法的时候,总是忏悔得那样的深刻,认识的那样清醒,但是悔之之晚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贪的下场就是今字底下关着个人,你又何必去贪呢?!

有些官员之所以会变成贪官,其实与以下五个因素的造就有很大的关系。

一、权力造就贪官。

如果说早期对权力的占有确实是想干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话,那么后来当权力运用得十分自如时,对自己没有正确对待,造成自己心理的失衡,就会导致偏离正常航线,走向其犯罪的深渊。

权力与生俱来就有不受约束、不受控制和任意而行的本性,天生带有野性,且野性十足,放纵、极端、非理性、嗜血都是权力的原始本性。一旦权力被某些贪欲者所掌握,权力就成为其刺破监督的利刃,就成为其保护野性的工具,就成为其为所欲为的拐杖,就成为其膨胀私欲的酵化剂!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在公共权力部门化、政府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情况下,一切有权力的群体都会滥用权力,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福利。于是,就有了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车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也就有了各地政府办公楼的愈加豪华、局处级别墅群的纷纷涌现……

二、金钱造就贪官。

官员有了权力,就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蚀、攻击的对象。而权力一旦和金钱发生了关系,便会使掌握权力的“主人”丧失判断能力,丧失党性原则,一步步走向深渊。“权力所达不到的荣耀,金钱和财富则一定能够达到”。从受贿演变成了公然索贿,将权钱交易玩到了极致,也会使自己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有些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贪,受收最初的较小金额的贪贿,也会胆颤心惊,度日如年,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胆子就大了,从最初的几百元、几千元,逐步升级为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如苏州原副市长姜人杰单笔受贿额达到8000万之巨,创下贪官之最。

三、情妇二奶造就贪官。

有人统计说,被查处的贪官竟有95%以上养有“情妇”,这个数字当然未必精确,可大凡“贪绩”卓著者,往往能在其桃色履历表中找到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而许多贪官的情妇可以说就直接扮演着贪官犯罪的同谋和催化剂的角色当然,贪官被发现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是贪官葬送自己的人生,则是其长期背叛党的宗旨、背离党性原则的必然结果。

四、群体腐败造就贪官

人有人友,狗有狗伴。在腐败的漩涡中,贪官们往往也能找到和自己臭味相投的朋友,亦步一趋,一起腐败着、堕落着。人生追求发生偏离后,和官场上几个朋友联手,与不法商人结成同盟,逐渐形成以权牟利为手段、以权力商品化为特征、以权力积累资本为目的的“腐败圈”。

在这样的“腐败搭档”、“腐败圈”中,在这张围绕群体腐败织就的关系网中,多个违纪违法链条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大家互相勾结、互相利用、互相得利,也使得贪官的胆子更大、贪心更猛。滚滚而来的金钱不费吹灰之力,令贪官胆子越来越大,不时动用以权捞钱的魔杖。当权力真正成为打开生财之道的万能钥匙,什么党性、宗旨都抛在脑后,有的只是得意和疯狂。

五、组织失控造就贪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中的行星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行,但这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一旦离心力大于向心力,便会脱轨。在人生的轨道上,人人都可能有脱轨的想法、念头。作为个体,必须在社会大家庭和组织上的管理下生活、生存、发展。

在党内,尽管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组织监督的形式很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监督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特别是当一些干部有了一定的权力后,组织上的监督管理更是无能为力。因为在法制环境还不是很完善、法制意识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权力往往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游离于管理之外,使得很多干部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在偏离的轨道上一步步走上不归路、迈向失控区。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起祸”!你想安安生生过好日子吗?你想认认真真干好工作吗?你想太太平平度过一生吗?那好办,如果你不贪权、不贪财、不贪色,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做人凭良心,办事论忠诚,那么就绝对不会有人敢在象你一样的清官头上动土!

 

----成为贪官的六个步骤

大千世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个人要想沿着正确的轨道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必须始终保持一颗平静、平和、平常的心,否则就很容易脱轨、失范、堕落。渐渐把社会上负面的东西放大,把灰暗面当主流,对权力产生追逐和运用的欲望。研究贪官的贪腐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贪官,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寻的。有人总结了贪官一般必须经过的六个步骤:

一,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官之初,多怕别人笑话自己“老土”。因此便处处留心,看别人打领带,他也打领带;看别人穿西服,他也穿西服;看人用“派克”,他也用“派克”;看别人以车代步,他也以车代步。再后来,有了机会外出考察,有了机会和大款接触,心里就更失去平衡,越比越觉“吃亏”,越比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二,尝到权力的“甜头”。某官到某县当县委书记的第一个春节,就收到“红包”几十万元,为此他高兴地对老婆讲:“怪不得那么多人争着到基层工作,原来竟有这么大的甜头。”没当官的时候,买一包烟都得斟酌再三,省一毛是一毛,可是现在,只要点个头,就什么都不用愁,钱可大把往兜里来,物可不断往家里流。

  三,试探周围的“反应”。贪官们也像偷油的老鼠,在第一次得手之后, 并不急于采取第二次行动。而是不时地探出头来,听听外边的风声,看看外边的动静。如果主人有所察觉,并设置了捕具,或加强了警戒,他们就会有所收敛, 不再轻举妄动。同时,他们也在关注着其他老鼠的“落网率”,一看大家都在“频繁活动”,自己也就“步步深入”。

  

四,放心大胆地“伸手”。第一次没有被发现,第二次没有被发现,到第八次、第十次仍没有被发现之后,贪官们的胆子便开始大了起来。还有很多人,几次几十次地接受送来的 “红包”,却也能脸不变色心不跳。

 

  五,提高生活的“档次”。按照最流行的办法,贪官们总是把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交给“老婆”存起来,一部分买楼置业“阔起来”,再一部分留给自己“乐起来”,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凡是贪官的后边,都站着一个甚至几个年轻、漂亮而妖冶的女人。美人随着权力来,美人随着钞票来。只有贪官们才有资格讲:“江山也爱,美人也爱。”

六,跨入“告不倒”之列。既然要贪,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既会露出尾巴 ,就有人上前去揪。但开始的几个回合,却往往不仅动不了贪官的一根毫毛,而且甚至还会愈告愈硬、愈告愈升、愈告愈贪。因为他们大都已经编织了一张紧密 而又坚固的“关系网”。原河南某市市市委书记李长河,就公然对举报他贪污受贿的干部吕净一讲:“一团人也告不倒我,告来告去只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经过这样六个步骤,一个标准的贪官就算产生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可以财源滚滚,可以花天酒地,可以趾高气扬,可以呼风唤雨。

但他们已经没有了回头之路,这正似德国作家布莱希特所说:“从贪欲开始就会在牢狱里告终。”

……

 

----女性在官场任职存在的五大问题

女性官员在中国官场表现出来的“单株独苗”现象可谓从古到今由来已久。

女性官员大多数往往是组织任命,被动从政,是制度性安排的结果。由于制度安排的需要,女性官员始终将徘徊在凭借平等竞争还是依靠各项配比的两难境地。

有些真正有从政愿望,同时又有从政能力的女性领导人才被组织人事部门高度重视选拔出来的几率实际是比较低的。

 

女性官员在中国官场上任职存在以下五大问题 :

一、副职多,正职少。无论是市直党政领导班子,还是各区县、基层的党政领导班子,女性领导干部在整个领导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比较小,而且担任副职的多,担任正职的少。女性领导为一把手的情况比较少见。

    二、处级及以下多,局级及以上少。女性领导群体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副处的男女比例相近,而正处级男女比例差距大,局级的男女比例更是相差悬殊。这种“玻璃天花板”现象严重阻碍了女性领导的成长发展,使女性领导难以进入核心决策层。

    三、业务型多,政界领导少。女性领导中,业务型的领导较多,而真正从政的政界领导相对较少。一方面,许多女性领导的起步和出身都是专业业务骨干。在女性领导中,有69.9%的女性领导具有正高职称,17.1%的女性领导具有副高职称。另一方面,女性领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许多都是在专业业务领域从事领导工作。这种“业务型多,政界领导少”的现象,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女性人才参政议政有待加强。

    四、局级领导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高层次女性领导中,年龄普遍偏大,年轻干部所占比例偏低。在局级女性领导中,有28.1%的女性领导在50—55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的女性领导,占24.5%。也就是说,局级女性干部50岁以上的比例是52.6%,占到一半以上。而40岁以下的局级女性女性领导仅占8.7%,不到十分之一。

五、越到高层,人数越少。女性领导结构中,越到高层人数越少,越是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女性成才的整体后备力量素质薄弱; 不少女性更多去适应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角色要求和价值定位,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心理上的弱势心态,从而造成文化素质、自身能力的整体不足,进而造成女性领导人才的整体后备素质薄弱;二是干部选拔任用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对女性成才较为不利,很难适应和满足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需求,以致最终形成了女性领导的“单株独苗”现象。

 

----女性从政的制约因素

做女人难,做从政的女人更难,做有所作为的政界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女官员的生理与心理的许多特点如细致、温柔、全面周到等都是男干部所不具备的,女性参政让政治舞台更加人性化。但客观的说,女性官员遇到的问题错综复杂,要想施展才华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女性为人之妻、为人之母,承担着多重任务,这使得她们的成功需要付出超过男性的精力和努力;二是现实社会在招聘、入学、提拔、就业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歧视,受传统意识影响,不少女性缺乏做事或做大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女性从政隐含着内在障碍。传统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屈从地位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被支配地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思想和世俗看法给女性从政可谓设置了重重障碍。“头发长,见识短”

被部分女性当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心安理得地以弱女子自居,视贤妻良母为自己唯一天职。受这类陈腐观念影响,一些女性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与男性在工作中、政坛上竞争。“我不行”已成为不少女性的心理定势和“口头禅”,依附心理、自满心理是女性从政时产生惰性的主要因素,这是女性在政坛上和男性并驾齐驱的一大心理障碍。女性要实现政治上的男女平等,就必须走出这些心理阴影。

 

女人从政柔弱也难,强悍也难!

一个女人,尤其是从政的女人,在男人占优势,占主体的世界里拼抢饭碗、争夺位置,实在不容易。一些男领导在推荐配备女干部时,不敢坦然为女干部说话;女干部在汇报工作时,男领导不敢让女同事长时间单独汇报,怕招来是非。不少女干部因不能被充分推荐而失去参政机遇。

   妇女一旦参政,一些世俗者就横加指责。——女干部活动能力强,是爱出风头,不安本分、举止轻浮;女干部敢作敢为,是阳刚有余,温柔不足,不像女人;女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有时会被无端猜疑与上级关系不正常,甚至是出卖色相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给从政女性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仅有从政的愿望是不够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根本法则,谁拥有参政议政的能力,谁才真正享有参政议政的资格。同样如此,女性官员也应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升素质,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自尊人格的道德素质、自信人格的心理素质、自立人格的文化素质、自强人格的政治素质。应努力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任国务卿赖斯和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德国现任女总理默克尔,中国前女副总理吴怡……哪个不是以“铁娘子”著称?看看那些从政成功的女人,她们敢于争斗的勇气、不畏惧敌手的胆量、顽强的意志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可都是值得我们的女性官员好好学一学的。

……

 

----女官员的委屈和无奈

有人说,女性改变了政治,从刚硬到柔和,从单调灰暗变得多姿多彩……

也有人说,政治也改变了女性,从柔弱到坚强,从只知油盐柴米到心怀天下苍生……

更有人说,政治因女性而美丽,女性也因政治而改变。  

然而,女性在官场中也有着很多的委屈和无奈……

一、从选用干部要求上来看,大多由党政系统内提拔和从企业选拔,一般采用任命制,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女性从政的主渠道。有些人对女性求全责备,总希望把所有条件都加在女干部身上,使其十全十美,最终使一些配备女干部的名额变成了男性;在干部配备比例方面,一些地方在班子干部的配备上,只要配备一个女干部来充充数、“配配盘子”就算完成了任务。

二、从干部担任的职务上看,长期以来“副职升迁”

副职升迁”是女性从政的一个突出现象。女性任副职的多,任正职的少,在重要部门和岗位任职的也少;而其提升的路径也大多是从一个副职升任更高的副职。某省的一位女干部的从政历程就非常典型,她从该省某市的教育局副局长、副市长到副省长,一直到省政协副主席。“副职升迁”的现象与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和民主党派人士的配备规定有关,也与女性官员担任正职过少的现实是不可区分的。

 

三、从领导班子内部分工看,一些领导“考虑照顾”女性,将一些“轻松”的工作安排给女干部,使其失去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的机会;女性从政多集中在文教、卫生、科学及妇女领域,业务范围往往是政治决策中不甚重要的领域。文卫科研领域有些女性从政往往又与她们党外人士(民革、民盟、民建等)的身份有关。

四、从干部培养上来看, 在女性参政的外部环境上,封建传统的“重男轻女”仍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女干部的成长,人们对妇女从政仍然抱有成见,在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强女不如弱男”、女干部只能担任一般职位、培养女干部不合算和对女干部不放心、求全责备的观念,这些偏见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女干部的正确评价,影响了女干部的潜在才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培养妇女干部工作的进展;干部队伍中妇女干部的比例偏低,提拔的比例少, 片面的“比例照顾”和单纯的“倾斜照顾”使女干部获得培养的机会很少,以致很多培训、考察学习、挂职锻炼的队伍中,很难看到女性的身影。

五、从干部退出岗位的年龄来看,女性早于男性,使女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性别平等的角度看,非同龄退休的制度办法确实对女性官员的利益和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不难理解,当一些身体健康的女性付闲在家,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仍然在工作岗位上忙碌,心理难免会有一种男女不平的失落感和不平等感。某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延长女性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年限的文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举措,建立一种延长工作年龄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将所有女性都包含在规则和政策调整的对象之内,允许这些女性自愿选择,或许这将是一种更大和更有意义的政策改进。

六、从公众评价干部的角度来看,女性穿戴入时讲究一点,就遭议论,而男性一身名牌则不会引来非议。从政女性不仅在工作上要是个能人,在家中也应是贤妻良母,否则必会受到部分人员的谴责。某女性官员就任之后就对传媒表示:“作为女性来讲,与男性相比,对家庭有着更多的一份责任。我既是妻子、母亲、也是女儿。”这其中多少透露出女性从政者的无奈情绪,她们总想尽量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一些,殊不知多个角色的重合必然是责任的叠加,重荷之下,她们的从政之路充满了取舍的痛楚。   

----成就女官员的五大因素

女性官员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女性官员的数量递增,折射出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

 女性官员的成长受到多种支撑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包括:家庭因素、教育背景、任职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素养。女性领导人才的顺利成长正是有赖于这些多元支持要素的不断优化而得以实现。

  1、家庭因素:有50%以上的女性领导在谈及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时,选择的都是“父母和爱人”。可见,家庭及家人在女性领导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影响支持作用。

  2、教育背景:女性领导人才的教育成本与成长呈明显的正相关。女性领导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背景对其成长起着最有效的基础影响。女性领导总体呈现出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3、任职环境:女性领导人才成长更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所有的人才成长环境中,对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任职环境。与男性领导成长道路不同的是,女性领导干部成长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较多,女性领导干部成长受干部政策是否有利、组织要素是否良好、领导群体结构是否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它们决定着女性领导人才能否脱颖而出。

  4、工作经历:丰富的岗位经历是女性领导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工作经历是女性领导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女性领导干部都有着丰富的、多方位的、自上而下的、有顺境有逆境的实践锻炼基础。

 

  5、自身素养:成功的女性领导个体表现出与一般女性群体不同的更为优秀的素质。综合素质高、自信、气质优雅、知性、注重形象、口才好、善于交际成为女性领导干部的突出特点。绝大多数的女性领导的成才与其心理素质关系极大。她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健康的心理品格,优良严谨的职业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

与此同时,一些女高知官员也为政坛带来一些新元素。她们大多大方得体、妆容精致、举止文雅、思维缜密,改变了许多普通老百姓对女官员的传统印象:表情严肃、中性装扮、风风火火。

    在同事心目中,她们普遍没有官架子,具有亲和力。她们更喜欢与下属讨论问题,而不是发号施令;她们不喜欢讲套话,科学研究所强调的工作实效、团队精神、专业水准都被她们带到了工作环境中。

女性官员的成长、任用和作用发挥,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思想的解放程度,女性官员的成长、任用和作用发挥的程度是由各级党委思想认识程度决定的,在女性官员的培养选拔上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现在已经有一大批女同志冲破陈旧的传统思想的重重束缚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她们恪守原则,勤勉工作,已经用自己的奋斗和实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女性官员培养选拔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把握妇女干部的成长规律,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给妇女干部成长带来的影响。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性官员,对能够委以重任的,不放在一般性的岗位上;能够担任正职的,不放在副职岗位上;能够破格任用的,不搞按部就班。为女性官员走向领导岗位提供更多的支持。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实现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妇女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步入高层女干部比例的增加,还是基层女村官在选举中的突破,均反映出我国妇女事业向前推进的新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就。

---要警惕个别女官员的性贿赂

近年来,有关女官员性贿赂的文章频频被媒体曝光。女人有美色,男人有权力,假如权力行使不民主或不透明,贪恋权力的女子就会通过美色来进入权力的圈子。如“直升机厅长”尚军、“中国官场第一美女”刘光明、“三湘头号女巨贪”蒋艳萍等,她们都是通过性贿赂混入官场的女人。原荆门市委书记、湖南省政府秘书长焦俊贤为情妇陈丽,竟然指使有关人员弄虚作假,为陈丽伪造了党员、国家干部身份,并安排其担任了政府部门的副局长。

 

有人笑谈,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女性;每个成功女性的床上都睡过一些优秀的男人。“女人要入党,先往床上躺;女人要提干,床上多流汗。”以前是“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是“姿色就是力量”。

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有感性;如果没有感性,就要有理性;如果没有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她只有不幸。

有个笑话,说四个女性交流升官的经验:一个说,要想提拔上面必须得有人;一个说,光有人还不行还必须得根子硬;另一个说,光根子硬还不行,还必须要活动;最后一个说光活动还不行,还必须得出点东西。

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以色谋权,或以色谋钱,俗称“美人计”,为兵法三十六计中最温和但最具杀伤力的一条。最经典的范例当数“西施以色谋江山”了,说的是,兵败如山倒的越王勾践,将倾国佳丽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诱使吴王沉迷温柔之乡,不理国事,终被勾践伺机灭掉,丢了江山,西施的成功引得无数美人竞折腰。

安徽省原卫生厅女副厅长尚军其事业中的最高职位显然与其初中学历不成比例。尽管她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女工,但学历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升迁历程,从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阜阳市副市长──阜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阜阳市委副书记──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她的平步青云无愧于她的“直升机厅长”外号。她的姿色虽不如西施,但以色谋权技术却是青出于蓝。如果不是两位著名的“省级情夫”垮台,她的 “美人计”完全可能帮她打下一个更大的“江山”。

          同样出色的还有原辽宁鞍山市国税局长刘光明,她只是从一名普通的税务所职员起家,刘光明的“美人计”堪称典范。花费500万元巨资周游世界做整容与隆胸手术,其中屁股一项就花了50多万元,整出了全鞍山市最漂亮的屁股。这些美丽投资不可能像学历投资那样存在风险,因为对于诸多变质的官员来说,屁股比学历要实用得多,更能吸引男人们那双色迷迷的眼球。而对于美丽的屁股而言,只要被人摸了,其主人的官位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原副总经理蒋艳萍,则是从仓库保管员发迹。“男人玩女人可以不讲档次,女人玩男人就不能不讲档次。在男人当权的社会,只有懂得充分开发利用男人价值的女人,才能算是真正高明的女人。” 这就是蒋艳萍的“至理名言”。

性贿赂,就是女贪官们升官发财的捷径。由于权色集于一身,呼风唤雨的能量更大,与男贪官的“二奶”们相比,这种危害和腐蚀性可谓更深、更烈、更强。

因此,在严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时,更应警惕“以色谋权”的现象。特别是在干部提拔、班子换届过程中,在“要重视提拔年轻女干部”的大旗下,理应将“以色谋权”作为打击重点,决不能让性贿赂继续泛滥成灾。尤其是女官员的性贿赂,更值得引起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警惕。

---“以色谋权”与“以权谋色”

始于以色谋权,盛于以权谋私,止于靠山坍塌,这几乎成了女贪官们无可抗争的“宿命”。

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并不是个别女贪官为什么能够“以色谋权”,而是那些在她们仕途上起过“助推”作用的男人们,为什么能够轻易地“以权谋色”?我们知道,克林顿虽然贵为一国总统,但他之“谋色”却只能靠自己的魅力而不能靠权力,显而易见,他无法为自己心仪的莱温斯基小姐谋到一个很好的位置。

 

“以色谋权”这四个字,放过了不受制约的权力,放过了不合理官员任免制度,把天下兴亡的责任轻轻地推给了被指为“祸水”的女人们,谁会对这样的结论最感到庆幸和高兴呢?是与她们进行权色交易的各级领导们,是他们给了“以色谋权”者营私舞弊的机会。

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女人,这是几千年来中国那些虚伪、懦弱的男人们撇清自己的一贯伎俩。鲁迅先生曾经借阿Q之口替他们做过一个很全面的总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和买官成功是因为上级需要卖官一样,“以色谋权”不断取得实效是因为上级贪官不断地“以权谋色”,于是供求双方找到了交换的市场,交易就做成了。而其本质不过是进行了一场权色交易,和权钱交易是一样的意思。

在一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有着太多的“人治”色彩,没有民主、公开的制度,惟有长官意识。只要权势人物认可,就可旱地拔葱将“心仪”之人一手提拔到指定位置,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没有考核、没有公示、没有正常的选拔程序,或许有,但是,在领导说了算的情况下,这些东西顶多只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这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领导说了算”,是应该力避的用人不正之风。

当权力成了官员私人间性交易的筹码时,官职也就成了交易的商品,也就无法再谈公平公正与公开选拔官员了。这样,谁能给管官的领导们提供某种需要,官职就成了他们给予谁的私有财产,这官位就与其他需要正当升迁的官员们无缘了。所以说,“以色谋权”者的行为是个体的,她仅仅是为了达到一己之目的;而“以权谋色”者的行为则是群体的,任何人掌握了不受监督的权力都可以谋到金钱,也可以谋到美色。

“权色”交易能够做成功,关键在于上级可以自由地把官位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自由地决定官位授予谁。他们和当年的阿Q一样,革命了,自己“喜欢谁就是谁”,于是,就在床上培养干部,把三陪女“培养”成宣传部长了。如果我们在官位的授予上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那他就是想 “以权谋色”也办不成,当然“以色谋权”也就不能进行下去了。

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绯闻最后经检察官调查属实,但此前克林顿不仅没有也不敢动用总统之权,将女实习生莱温斯基调入白宫,或给她谋个处长厅长,反而差点因此被弹劾下台。近日又有报道说,以色列检察官将起诉总统奥尔默特犯有强奸罪,说的是总统跟女秘书之间的风流事,这又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大跌眼镜。按咱中国的常理,冲着总统的权力,投怀送抱的女性多得很,堂堂总统看上了哪个美眉,给她个封口费,给她调个好单位,给她委任个官,女人欢喜感激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揭发总统强奸她呢?

看来,问题出在我们的制度上。在干部任用上,只由上面决定,老百姓没有发言权;即使在上级决定时,也几乎是由一把手定夺。这样,他们如果想拿权来换钱、谋色,那就必然是畅通无阻了。

 

---- 作秀的“视察”没有存在的必要

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视察或检查工作,既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的基础。

时下上级领导到基层视察或检查工作,都是多个部门陪同,到了下级,又有一部分领导陪同,这就形成了层层陪同。

工作人员护卫的庞大队伍,每到一地必然大车小车,前护后拥好不威风,还有众多记者跟进。领导每到一处,基本上是尽拣“莺歌燕舞”的好地方看,接待他的也都是领导阶层,具体视察的地点则多由当地政府安排,很少有事先不打招呼,微服私访般的视察。所了解到的也仅仅是听听汇报,看看表面,然后做几点指示便“飘然而去”,接着就是报纸、广播好不热闹。

 

但是这种“视察”总给人有如下的感觉:

一是摆花架子,下马看花或走马观花,收效不大;二是深入的是领导阶层,听不到群众呼声,每到一级视察,接待的是领导,听到的汇报也是趋利避害的,根本听不到最下层群众的意见,这就容易形成:一级应付一级,级级做表面文章而不讲实际的现象;三是队伍庞大,给基层的食宿接待造成困难,尽管提出要克服接待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但总要尽一些地主之谊吧,何况有些地方还要送一点纪念品,以作表示,这对一个接待人员众多的视察团或检查团的地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四是事先通知,接待上、汇报上都是充分准备,其“满意度”令人可想而知。

领导视察,现在在各地基本上已变成了一项仪式。事先通知下级们领导来访的时间等一系列消息,并要求下级做好准备。领导来了,专门安排参观一些“花瓶工程”,到时候功德圆满,皆大欢喜,凯旋而归……

其实,视察的效果如何,与视察的方式密切相关。开展视察工作,既要看好的地方,也要看不好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做到下情上达,倾情履职。领导干部轻车简从,微服私访,深入到工厂田间、群众中间,和群众促膝谈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当前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而且更是反映了我党优良的工作作风。

相信领导们希望知道地方的一些真实情况,相信某些领导们并不希望自己被下级官员所欺骗。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欺骗,而且是被明目张胆地欺骗。他们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由此看来,事先提醒下级们领导要来“视察”的这种浮在表面上的东西只能是劳民伤财且没有任何价值! 这种“视察”应该说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可言!没有真实性,就是虚假、作秀!试问:某些领导们的这种 “视察”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

 

---毫无意义的“视察”不要也罢

想必大多数地方都会出现如此一幕:领导车队自机场出发到当地之前数小时,高速公路出口处就有当地一把手或主官亲率群官恭迎在侧,沿途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遍布警力,闲杂车辆一律不许进入主干车道,待车队经过前一刻钟或半小时,主干街道全部封闭,所有红绿灯全部失去效用,警用开道车在前面用高音喇叭大声呼喊,整个车队呼啸而过。领导住地宾馆四周更是警力重重,一片“恐怖”。诚然,做好领导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地方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但形式过头,难免让人感慨良多。视乎领导视察不是亲民、近民,反而是疏民、远民,仿佛到处都有“恐怖分子”,到处都有“阶级敌人”,到处都有“拦轿告御状”的“刁民”……此类警车开道、沿途戒严等形式,其场景确实令人“齿寒”和心生“恐惧”。

古之政者巡视的目的是为了“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古代官员关爱民生之情让人肃然起敬。今之政者巡视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此的“视察”形式,某些领导们到底想关心什么、看到什么呢?

据报道,有次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提前好多天就有人前去打点,并安排哪些地方摆盆景、在哪个地方开座谈会、到哪个百姓家里进行访问。该地一位官员说,走访的地点、单位及百姓家庭都是选了又选,大领导根本看不到真实情况。“场面很大却难以摸到真实情况,也解决不了问题,倒有点像是拍电视剧。”当地一位党委书记说。

 

《南方周末》曾报道过湖北十堰某县领导为了应付检查,特别让农民把羊赶到山上集中在上级领导视察时能见到的地方,制造虚假的繁荣,以谋取政绩。

有网友在网上写文章披露:某市重点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几天前就已接到上级通知:省领导要过来视察!市里要求:各施工单位要做标语条幅,挂于醒目位置;要找工人预演台词;要整理好着装、场地,整理好土方及施工机械等等……有人问:工程是干出来的还是显出来的?挂那么多条幅给谁看呢?看了又有什么用呢?工地就是工地,整理场地土方等等有必要吗?如果整整齐齐的那还叫工地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些表面工作是专门做给领导和随行视察的报社、电台等媒体看的!于是乎晚上的电视,第二天的报纸就有:领导重视工程、关心建设、关爱工人等等……类似的大篇报道。

正是因为有了诸如此类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景,才会掩盖了一桩桩一件件的不稳定因素事件的真相,才会有因这些不稳定因素事件而日积月累的民怨,和这民怨下省部级领导们的“内疚”和“含泪道歉”,才会成就了一个个落马的贪官,滋养了一堆堆的已经被发觉的或还在潜藏的蛀虫。

领导来视察,就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或下级单位的问题,而下级却极力掩饰自己,一路莺歌燕舞粉饰“太平”,试问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说前一种扰民“视察”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后一种在扰民基础上的弄虚作假则是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

各级地方政府在接待领导视察中的形式主义早已屡见不鲜:弄虚作假,大搞形式,敷衍上级,糊弄百姓,祸患人心,危害社会……如果这都是早已准备好的一场秀,那么什么也别说,我们权当是共同演场戏大家乐乐;如果,视察是为了可以看出真正的问题,那么,希望以后就再也不要有如此的形式!

毫无意义的“视察”不要也罢!-----要知道:只有从百姓中听到真话,才能了解事实真相;只有从百姓中了解的事实真相,才是最可信的;只有有了最可信的真实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做决策;只有决策正确了,社会才会真的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