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3的主角四人组:第三章?修行与生活?[连载]海云继梦法师讲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52:32

第三章 修行与生活 [连载]海云继梦法师讲法

(2010-12-18 19:47:30)转载 标签:

海云继梦

生活的意义

修行的目的

法门

根器

修行重点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分类: 佛海法云



第三章 修行与生活     [连载]  海云继梦法师讲法 

3-1   生活的意义

 

      人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了什么?有很多人终其一生拼命赚钱,为了需求及满足生活上的享受,却不知生活的目的在哪里。我们从生活中来谈修行,首先就是要了解生活的目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人的生活观念是大不相同的,有人生活的清心寡欲很悠闲,有人则是为了存钱而忙着赚钱,或是为了传宗接代及养子防老,一直在设定一个目标,不知道人生的意义,那要如何修行呢?这种人来修行,大概也都是求保平安、增福寿而已,毫无意义可言。

 

      一个了解自己生命价值的人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运用,才能符合自己人生的价值与目的。我们要懂得一个生命只有去接受风霜的考验,才能挺拔而且独立。我们养育子女却常常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无法独立自主,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常有人在找寻如何少奋斗三十年的捷径,要知道有这样想法的人,通常就会比别人多付出加倍的时间。至于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给予定义,这必须自己去寻找。但是要注意,不要向外寻找,而是要向内寻找,只有向生命内部探索,才能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过得如意、自在、没有逼迫,我们自然就会了解,修行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了。

 

 

 

3-2  修行的目的

 

      在人生错误中,我们能够觉醒过来,使人生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就一定要透过修行。修行其实就是一种训练。大脑其实也在接受训练,我们常常会更换各种不同的信息给大脑,所以大脑是在作一种记忆的运作,所以它不能称为修行。

 

      修行是一种生命的训练,而不是大脑的训练,生命训练是一种向内深化的工作,是一再地反复要我们去深化,是在从事穿透我们生命核心的工程训练,这就是修行的意义及目的。

 

      要知道修行不是赶流行,也不是与别人作比较。现在流行南传佛教,就一窝蜂学南传,流行密教就一窝蜂学密教,不知道真正义理在哪里,而盲修瞎练跟流行。修行一定要选定一个下手处好好做。当自己贯穿之后,自然就会矫正许多不当的观念及行为。假如不去从事这样的工程,就会像蜜蜂一样忙碌到处采蜜,终究无法成就。

 

 

3-3  修行法门的认知

 

      在选择法门时,不管是出离道、菩提道或菩萨道,只要相应就好,因为根器上的不同,在众多的法门之中不见得都适合你去修。听说出离道比菩提道好,这些也都是争论者在做比较与争论而已,我们不用去理会,在这些方法中,只要选择自己适合的一个已法门就可以。

 

     很多修行者常常受到外界干扰,无法坚持。一下打坐,一下子持咒,听说打坐会着魔,持咒可以镇魔,就换持咒,又听说持咒不如念佛,念佛保证可以往生,又改念佛,念了几十年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改诵经。如此一番折腾,请问会成就吗?就像钻木取火一样,钻了好几个洞,就是钻不出火来,那些洞都没有用的,这不是精进修行,这只能叫忙碌。

 

     所以一定要设定方法,在法门上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假如不能在法门上来提升生命质量,就代表有问题了。大家要在这里认识清楚,我们可以听听别人的修法,但是千万不要被迷,而轻易更换法门。

 

 

 

3-4  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大家进入佛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修行”,不管是吃素、烧香,这都是修行的一部份。只是不知道要如何用心,使它发挥效果。假如,你知道修行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很殊胜的效果。如果不会修行,也没有方法,那就不会有好效果。在修行过程当中,有很多地方只是一个要领而已,要是没有抓到那个要领,就没方法修行了

 

     有一个游戏叫打电报,就是第一个人传话给第二个人听,不能太大声,要一个传一个,一直传到最后面,由最后面的人,讲出刚刚第一个人说的话。这时你会发现,前面的话传到后面,已经变成莫名其妙的一句话了。

 

     在游戏中我们发觉:同样一句话,由前面传到后面,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很多的行法都是自己想的,不是人家教的,不然就是搞不清楚,属于自己应该要做的工作而没有做,不需要做的事情,又做很多,如果这样的活,就叫“事倍功半”,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重点在哪里。

 

     修行的重点在哪里?说是这样说,但是大家很难去注意到。譬如:大家在绕佛的时候,经过佛像,你应该要注意什么,其实大家只要一直走过去,不用刻意的去回头,因为只要过去,不用刻意的去回头,因为只要每一个人都回头一次,后面就会停两步,一个人停留两步,愈是后面,队伍就会愈拖愈远。在绕佛的时候,只要木鱼敲一下,你左脚就要踏出去,可是大家都没有去注意听木鱼声,都是各走各的。要知道,绕佛是一种修行训练的方式,因为有这样的训练,就会有它的意义与用意在。譬如,在戒场受戒,就是要接受这种规范,这个规范不是要约束大家,而是要让大家知道规范是原本应有的规矩。

 

 

3-5  从生活中开始转

 

       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法门,我们称为“转”,要如何转?《华严经》中的(净行品)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转,“菩萨在家、当愿众生”,“当愿众生”就是转。这种转就是为了免其逼迫。我们遇到任何境界时,要如何透过境界转化,我们现在遇到境界,通常都不会转,而是被境界所逼迫。

 

       如何转是一回事,但是一定要懂得转化,在顺境与逆境两个方向都要能转。人通常在顺境中都不会转,因为没有察觉,都认为是“想当然尔”,但其实“未必”。遇到逆境也要会转。“当愿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免于匮乏及失败的逼迫”这在平常就要训练,否则境界来时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尤其很多人看到别人出事,很会安慰,碰到自己发生问题时什么都无效,这就是自己没有功夫。所以平时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境界,就一定要多加训练这就是在修行。

 

       修行想要会转,有先决的条件,第一,健全的人生观及完美的人格。第二是豁达的处事态度,也就是不抱怨、能承担的人生态度。第三具有积极与前瞻性的态度。一个人若是没有承担是很麻烦的事,一个具有承担的人生,在种种压力之下会接受各种的考验,并且会理性地把不合理的部分直接表达出来,并且处理得很圆满,反过来指导对方,这种人的人生观必然健康。所以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境界,都一定要多加训练。转化是非常的重要,但是转化的行法,必须具备有承担的人生态度,否则无法进行,这是一项非常明确,无可厚非的状况。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