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施工验收标准:◎“候鸟人”落户巴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2:49
◎“候鸟人”落户巴马
冬日的傍晚,阳光的余辉斜照村落,薄暮中走来一对精神矍铄的老年夫妇,他们在屋前撒上一些秕谷,“咕咕”地叫唤着晚归的鸡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安详。
要是你以为他们是当地的普通农民夫妇,那你可就错了。他们只是千万个巴马候鸟人里的普通成员——来自北京的“候鸟人”傅振鹏、张秀花夫妇。
地球生命中,有一些会因季节变化作出周期性迁移行为的鸟类,被称为“候鸟”。自从巴马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后,巴马就成为国内外老年人和有关专家疗养度假、探秘长寿的人间天堂。每年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中老年人聚集巴马,在巴马形成了独特的“候鸟人群”现象。据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局统计,仅2009年,就有来自北京、江苏、广东、西藏、黑龙江、浙江等全国各地10万多名“候鸟人”到巴马休闲养生度假。
1月14日下午,阳光如染,就在傅振鹏和张秀花夫妇居住的乡村旅馆前,记者和他们的聊天就从冬日温煦的阳光开始。傅振鹏和张秀花今年65岁,一个是雕塑家,一是个教师,两人均已退休,子女事业有成。退休后,夫妇俩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没有很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觉得身体健康很重要,因此他们经常外出旅游。
2007年,夫妇俩通过网络了解到巴马的有关资料,包括地理环境、生态资源、气候等等。经过了解,他们发现巴马是个理想的养生度假居所。但又对网上的信息半信半疑,所以当年10月份,他们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来了。
当夫妇俩下车时,立即被巴马清新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初步决定住下,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都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喝上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弱碱性水,吃上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蔬菜和水果,感觉特别好。”张阿姨介绍。
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年12月份他们返回北京,途中列车一路飞驰,目光所到之处尽是河流干枯,山野荒芜,一派凋敝的景象,和巴马的青山绿水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张阿姨感慨地说:“在列车上看到这些环境如此苍凉,我都后悔回去了。”
其实在巴马“候鸟”之前,这对夫妇走过的旅游圣地和大城市数不胜数,云南的丽江、大理、西双版纳、昆明、上海、广州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可为什么偏偏选择巴马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候鸟”?
傅先生的一番话也许最能表达大部分“候鸟人”的心声:“上帝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生命资源都给了巴马,这里有最好的水,最好的空气,最好的阳光,还有能平衡身心的地磁。其他旅游圣地风景虽然壮美,却不是长期居住的理想之地。对于我们来说,那些美丽只是瞬间的,不能永恒。而在巴马,我们在享受如此壮美的景色的同时,还可以疗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这里长期养生居住?”
由于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夫妇俩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张阿姨告诉记者,最大的困难是吃的问题。巴马虽然有很多绿色长寿食品,也有很多绿色蔬菜和水果。但当地农民喜欢吃原汁原味的菜肴,而从北京来的张阿姨夫妇口味比较重,刚开始他们很不适应,好在一段时间后慢慢适应了。
2008年,夫妇俩住了7个多月。他们把自己在巴马的养生经历和感受告诉朋友,很快,一批北京的中年朋友就到了巴马,感受一下长寿之乡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民俗。有些人回到北京后,开始有点不适应北京的气候和生活了,都想回到巴马居住。
张秀花和别的“候鸟人”不一样,她想真正融入当地的农村生活,体验当地民俗风情。2009年,当夫妇俩再踏上巴马的土地时,他们选择坡纳养生度假村,和当地一户农民一起吃住,一起生活。
“别的‘候鸟人’可能更愿意去住那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那里的‘候鸟人’比较集中,但是,我就是不愿意。因为,既然在巴马生活了,就要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当中,才能真正体验当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养生之道,同时才学会当地人悠闲的生活方式。
“今年我们不回北京过年了。准备在这里和老乡一起过年,体验一下巴马农村过年的风俗习惯。我想那肯定很有意思。”傅先生兴奋地说。
由于巴马“候鸟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新来的外地“候鸟人”亟需了解巴马。老“候鸟人”对此事十分关注,目前由张振之、张咏梅老师等发起,成立了巴马“候鸟人”协会。该协会将为新来的“候鸟人”提供有关巴马的资料,定期组织“候鸟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请专家学者为“候鸟人”讲授养生知识等,研究巴马长寿现象,弘扬长寿文化,宣传巴马,爱护巴马,保护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