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货计算器:自主健康(5-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29:42
自主健康(五) 

——《黄帝内经》小结

1.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要使自己过于劳累。当人体过度劳累时,人体的阳气会亢盛过度,阴精逐渐消耗;如果这样反复,则阳愈盛而阴愈亏;阴阳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像经常失眠、熬夜及工作狂,就很容易走入这个不利于健康的禁区。
2.如果可以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发怒。因为人在大怒的时候,阳气上涌,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半身,于身体其他部分阻隔不通,反复如此人必病~

3.春天邪气伤人多在头部,对应的五脏的肝;夏季邪气伤人多在心;夏末秋初邪气伤人多在脾(中医的脾泛指肠胃等);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肺);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肾)

4.传统中医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阳气太盛就表现为热性病症;阴气太盛表现为寒性病症。现代人多贪凉,故寒性体质的人偏多。

5.人体全身有大的关节12处,小的关节354处。人体生病时,这些就成了邪气客居的好地方,因此治病时自己可以在这些地方采用针灸、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方法祛除邪气,达到舒筋通络,治病养身的效果。

6.“风、寒、湿、热、燥、毒”中医六淫,风为六淫之首,夏天的空调为风寒湿的综合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大的毒药,虽然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清凉,可患空调病的人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7.做梦与健康是有一定联系的,阴气盛则梦见大水(寒性物体),阳气盛则梦见大火,上身气盛则梦见飞腾,下身气盛则梦见下坠;肝气盛则梦中发怒;肺气盛则梦中哭啼。

8.阳气太虚的人,最危险的时候是阴气极盛的半夜;阴气太虚的人,最危险的时候是阳气极盛之中午;寒热交错的病人,最危险的时候是阴阳交会的清晨。

9.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同理咸味走血、苦味走骨、甜味走肉、酸味走筋。

10.久视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腰膝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
11.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形体安逸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形体劳苦但精神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形体劳苦而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

12.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灸、针灸、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

13.望面部颜色变化可以基本推断什么病:黄色、赤色为热病,白色为寒病,青色、黑色为通病。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的脸色是复杂的,这也就说明,我们受到了多方面的邪气困扰。

14.中医的五实五虚,五实:脉盛是心受邪,皮热是肺受邪;腹胀是脾受邪;二便不通是肾受邪;胸闷是肝受邪。
五虚: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泄利是肾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

15.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这时外邪就容易侵入人体。

16.为什么未病、小病容易治呢?这是因为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即可治愈。(这个和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扁鹊见蔡桓公》是一样的道理)

17.如果秋天咳嗽,是肺受了外邪气。而如果是其他季节咳嗽,则是其他脏器传给肺的。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

18.人体的阳气主护卫于外,阴气主营养于内。凡不利天气伤人外表阳气最先受邪,凡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

自主健康(六) 

如何自我诊断找病根?(一)

 

“望,闻,切,问”――作为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是非常精密的诊断技术,而且具有超前性。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在各脏器发生肉眼看的见的器质性病变前,在严重疾病形成的萌芽时期,就能发现确凿的症象,从而采取措施,有效遏止事态的发展。中医之所以强调“上工治未病”,并且运用于实践,就是建立在中医诊断技术的前瞻性上的。

“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中里引用此句来比喻中医的诊疗方式,真是非常的贴切。看到树叶枯落了,就应该知道严冬要来了,当有所准备了。如果等到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时刻再去储存粮食,缝制棉衣,不亦晚乎?

对于普通人来说,脉诊是比较有难度,也比较专业,如果学了没什么感觉,就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望,闻,问”三诊来为自己诊断,及时细致的掌握当下身体的状况,以便采取应对的调治措施,先来看看“望,闻,问”三诊可以得到哪些身体的信息:

――望诊:观察人的形体、面色、精神状态、舌体、舌苔,皮肤的颜色和干湿程度,头发,眉毛,牙齿,牙龈,斑疹,痘痘,月经,大便,小便,痰,鼻涕,呕吐物,肌肉状况,指甲,眼睛。。。。。。扩大来说,应该还包括触诊,就是通过触摸身体来获得信息,比如看看肌肉是否紧实,皮下是否有颗粒等等;

――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观察人体。比如人的说话声音、说话快慢、呼吸粗细、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叹息、喷嚏、肠鸣,口气,大小便的气味,月经白带的气味,呕吐物的气味等等

――问诊:自己最了解自己,可以问问自己诸如:怕冷还是怕热,还是又怕冷又怕热;爱出汗还是很少出汗;是否出现过眩晕,心悸,痉挛等;不舒服的部位是酸痛,刺痛还是麻痹;月经提前还是滞后,量多还是量少;腹泻还便秘,小便频还是排尿困难;容易口渴还是不爱喝水;喜欢辣的酸的咸的还是甜的食物。。。。。。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仔细辨认,身体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的透露出身体当下的状况,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态势,就像每天看一个人的日记,时间长了,即使未曾谋面,也能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更何况身体的日记货真价实,没有利益的诱惑,没有潜规则的干扰,从不相欺,与你朝夕相处呢!

前面讲过,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把五脏和六腑作为这个整体最主要的零件(脏腑又用相表里的关系简化成肝胆,脾胃等六对组合),其他部分各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相从属,比如肺主皮毛,脾开窍于口等等;经络则是各部分连接的通道,血气多少则代表了身体能量总的状况。。。。。。所以无论身体的外在表象多么复杂,怎样千变万化,都是可以从五脏六腑,血气经络的角度进行归类,进而论治的。道家有句话叫“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正反映了中国古人抽丝剥茧,以一代万,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就把“望,闻,问”三诊得到的巨量身体信息,归类到五脏六腑,由外而内的认识自己的虚实状况。

在中医看来,除了外伤和恶性传染病以外,一切病症都是身体内部失衡的某种外在表现。因此,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和脏腑虚实,找到病根所在。

 

自主健康(七) 

如何自我诊断找病根?(二)

《黄帝内经》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病情已经积重难返,才想起来治;一个国家已经动乱了,到处都有起义,才想到要好好统治,就像口渴的人临时打井,木匠要干活了才想到制造工具,不是很晚了吗。

最容易判断的当然是从血气角度入手了。如果从中医的眼光看,很少有完全健康的人,几乎都存在血气不足的情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跟据血气不足的程度分为几个阶段:

1、健康: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

2、阳虚:人体抵抗力与疾病侵入力接近。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

3、阴虚火重:身体抵抗力降低,开始对疾病侵入妥协,如果没有立即的危险,就暂时将之搁置,以致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这时的血气只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的需要。

4、阴阳两虚:由于人体的能量透支的差不多了,这时会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

5、血气枯竭,阴阳大虚:开始被发现各种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肾衰竭等,作为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已近于失控无序状态,近于爆发系统性的多器官并发症。

6、死亡。

--从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判断

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性格特点来判断身体的哪一方面更容易出问题。比如您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乐观派和悲观派,好运动还是不愿意动弹等等。

1、体力劳动少,运动少,心情常常紧张,不舒畅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病等血管淤塞类疾病――“形乐志苦,病生于脉”

《黄帝内经》说:“形乐志苦,病生于脉”。也就是说,身体养尊处优,心里却苦闷的人,会“病生于脉”。 中医认为“营(血)行脉中,卫(气)行脉外”,这里的“脉”应该指的就是血管。

这类人,在物质发达,竞争激烈,精神紧张的当代社会相当的多,其中尤以知识分子人群最为突出。因为知识分子一般都是脑力劳动者,身体活动少,却容易过渡用脑,心思重,瞻前顾后,忧思郁结。

而“病生于脉”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心血管(心梗)和脑血管(脑溢血)。无独有偶,有媒体报道称:“心、脑血管疾病是知识分子健康的“头号杀手”,“ 如果不注意健康的话,(那些脑力过渡劳累的知识分子中)会有三分之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诸多类似报道正好印证了前面的论述。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多管齐下。

一方面应该多修身养性,静心安神,不再“志苦”,练习各种导引气血的小功法或适当运动,以舒展身体,活血化瘀;

一方面要除三浊,除寒湿,使血液变清,不至于沉淀淤塞血管;

一方面多按摩心包经,根据情况定期在檀中穴,后背的厥阴俞,心俞,左臂心包经刮痧,用以疏通心包经,减少心包积液等;

一方面要通过按摩和小功法来引气血下行,防止上实下虚体质,改善微循环,减少浊血留滞于上,以免心血管和脑血管出现淤塞。。。。。。

2、身体养尊处优,心里也比较乐观,比较想得开的,容易肌肉方面出问题――“形乐志乐,病生于肉。”

身体很少运动,心里又想得开,善于排解自己,心宽体胖,就容易胡吃海塞。吃坏了脾胃,食物不能完全分解,又缺少运动,便堆积在身体各处,形成肥胖――所以说“病生于肉”――肌肉越来越少,肥肉越来越多。

这需要从调理脾胃入手,比如按摩脾经,胃经,温灸中脘,足三里穴,食疗健脾胃;

还应该练习瑜伽“向太阳致敬式”等全身性的导引功法,再配合刮痧,以疏通经络,防止体内垃圾继续堆积。

3、身体劳累奔波,心里苦闷的人,咽喉部位容易发病――“形苦志苦,病生咽嗌”

身体劳累,自然容易出汗,长期如此,体内必然津液亏耗,水分偏少而干枯;心里苦闷郁结,就容易抱怨,容易火气大。体内水少而火多,必然容易“上火”,而咽喉正是“上火”的重灾区。因此会常出现咽干,咽痒,咽喉肿痛,发展到严重阶段会有连锁反应,甚至出现鼻咽癌,食道癌等重症。

这类人需要多练习“鼻端调息法”等方法,既是高效率的休息,又能很好的平衡心态,再配合食疗,中药的调治,应能很好的预防。

4、身体奔波劳累,心里比较乐观的,筋(肌腱)容易生病――“形苦志乐,病生于筋”

这个比较好理解,“久行伤筋”,运动过度,自然容易拉伤,寒气也容易侵入,导致疼痛麻痹等等。

可以利用热敷,药敷,导引的方法进行改善。

 

――从外在表象,来逐个推断五脏六腑的运行状况

“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里面发生了变化,外面也会有迹象可寻。今后讲谈谈如何从外在表象自我诊断,来推断五脏六腑的内部状况,找到病根。

自主健康(八) 

如何自我诊断找病根?(三)

肝胆篇

1、从油脂的角度观察。

我们知道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储存在胆囊里,排到肠胃里用以代谢油脂。在饮食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肝气郁结,肝火过旺透支了肝血,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减少;胆经淤塞,胆汁流入肠胃也会减少,这些都会导致油脂代谢失常,使身体看起来多油。

比如皮肤油性大,头发油或油脂性脱发(油脂渗出头皮,污染了发根),血脂高(可能是油脂过多,渗入血液)。。。。。。

比如吃饭口味上非常厌恶油腻,或者看到油的就恶心,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减弱,体内有太多的油脂难以分解,身体本能的排斥油腻食物。

2、从经络线路观察

掐按脚上的太冲穴,轻微酸痛属正常。此穴为肝火疏泄之端口,很痛,刺痛,没感觉都说明有淤堵,可断为肝火旺或肝气郁结。

对照经络图,偏头痛,头胀的部位正是胆经和三焦经所过之处,胆经和手臂上的三焦经都是肝火宣泄的通路,可断为肝气郁结导致胆经,三焦经不通畅,不通则痛。

对照经络图,两肋正是胆经所过之处,两肋隐隐作痛,或者胀痛都说明肝气郁结,胆经不畅。

腿部侧面,外脚面的疼痛,麻痹等。此为胆经所过之处,不适感觉多与胆经淤塞有关。

眉毛,眼睛外侧容易长斑,长疙瘩、红点或黑痣。比如黄褐斑,蝴蝶斑,老人斑等。对照经络图,此处正是胆经,三焦经所过之处,这说明两经血气流动不畅,微循环差,以致产生沉淀,形成斑点;或血液中浊物渗出皮肤,引发炎症,成为红疙瘩。

3、其他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

抽搐、抽筋,震颤、手足蠕动及肌肉姻动等大多与肝的状况不好有关;

眩晕症,较轻微的包括晕车,晕船,坐旋转木马容易呕吐,头重脚轻,容易跌倒等,都可能跟肝火旺,血气上逆冲头,滞留不下,造成厥逆有关。

4、口苦。

身体里最苦的就是胆汁,中医认为,口苦常常是胆汁外溢造成的,胆汁外溢的原因通常是肝气郁结,导致胆经淤塞。

5、眼睛红,血丝多。

肝火旺的结果。熬夜者需要透支肝火来维持精力,导致肝火旺。肝开窍于目,所以熬夜后眼睛血丝多。

酒伤肝是因为酒性大热,造成大量血液向头面体表奔流,肝血因此也被透支,肝火亢旺,所以酒醉者常常面红,眼睛红。

如果既没饮酒,也没熬夜,眼睛还是常常血丝多,说明就是肝火过旺的体质。

6、爱眨巴眼睛,眼睛比较浑浊,眼睛发胀,发涩,有外突感。

肝开窍与目,说明肝胆功能不太好。发怒就会肝火旺,怒目圆睁,如果您不发怒也总感到眼睛发胀,发涩,有外突感,说明是肝火旺的体质。

7、易怒,烦躁,常常有无名火,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

《黄帝内经》说:(肝)在志为怒。肝火旺的人就容易发怒。如果常常怒火中烧,又不能发作,压抑在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

8、指甲粗糙或有灰指甲。手上的筋总是鼓出来的,青筋暴流。

这在中医叫“爪甲不滑”。“肝之华在爪(黄帝内经)”,意思是说肝胆功能强健,手和指甲都长得好,平顺而有光泽。反之,则肝胆状况不好。肝色青,青筋暴流为肝火旺。

身体不再灵活,关节屈伸不自如,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容易拘挛抽搐。肝胆的状况很不好时,会出现“(筋)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现象,也就是筋抽在一起身体僵直(如强直性脊柱炎等),或者筋萎废不用,手脚瘫软,好像不听使唤。

《黄帝内经》言:(肝)其充在筋。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就会有上述现象。

喜欢喊叫,或觉得大声欢呼唱歌很舒服,很过瘾。

肝主“呼”(黄帝内经),肝气郁结不舒,呼喊能够宣发郁结之气,所以舒服。

脾胃不好

肝旺脾虚的人相当多。俗话说“某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生气就会导致肝火旺,气血上涌,“怒发冲冠”虽有些夸张,倒也能形象地说明肝火旺,气血上涌的现象。肝胆脾胃同在中焦,气血上涌的结果必然是脾胃供血减少,因此消化变慢,有吃不下饭的感觉。

脾胃功能和肝胆功能联系极为紧密,如果您不生气时脾胃也不太好,就要想想自己可能是肝火旺,或肝气郁结的体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