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牌号查询交通违法:中医药文化探寻走进以岭制药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7:56
中医理论在,最为神秘的恐怕就是“经络”了。那些遍布人身体的条条脉络,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涵盖着各种养生和疾病秘密。其实,经和络是不同的,它们分别是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神秘的经络:一张密布全身的血气之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0日15:29  新浪健康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了"络"的概念
络病理论为防治多种难治疾病提供新思路

  中医理论在,最为神秘的恐怕就是“经络”了。那些遍布人身体的条条脉络,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涵盖着各种养生和疾病秘密。其实,经和络是不同的,它们分别是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中医经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体系

  经络学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将经络用形象的水道来比喻的话,经脉就像大江大河,数量和循行路线固定,贯通绵延全身;络脉则如小河溪流,虽然细小,但纵横交错,网络周身。经脉是主干,络脉是支流,二者沟通连接,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通行气血,灌溉全身,形成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体系。

  络脉理论:重新认识络脉帮助解决多种疑难杂症

  中医对经络的认识和研究,一直存在重经脉轻络脉的现象。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络病学就是针对这些病症及其临床应用形成的一种应用理论。其实,络病学说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就有所论述。在《黄帝内经》以前,人们一直将经络统一称为"脉",而《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了“络”的概念,并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循行路线,同时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提出了初步的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辨治系统,其中络病治疗的方药也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从而标志着络病学说已经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理概念。但是自叶天士以后的近200年间,络病理论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既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当然它也成了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

  络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指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狭义讲,络脉又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经络之络)和运行血液的脉络(脉络之络)。这成为了络脉学的两个学科分支。我们目前研究的是络脉学科的其中一个分支——脉络,脉络就是中小血管、微血管。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中医脉络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气络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念。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工作者,从医籍文献和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络病研究的价值,认识到对络病的研究不仅能阐明许多难以解释的病理生理现象,而且有可能为防治多种难治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还有些学者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从而使络病的研究近年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吴以岭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探索中医络病理论,开展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并研制开发出多种新药,在临床上广泛运。

  吴以岭的络病研究是在系统地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和创造性地提出自己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理论的双重意义上进行的。他就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运行速度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

  首先,他提出络病的"三易"病机特点:就是络脉细小弯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容易郁积其中;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易入难出;经脉主气,络脉主血,气病及血,伤及形质,病则容易郁积。其次,他还概括了络脉病变的基本病理变化:就是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同时还指出人们经常混淆络病与血瘀症,指出这两个病症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不尽相同,络病是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他还提出了"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归纳了前人的医治络病的经验,按功能重新划分了治络的药物,初步形成了"络病证治"的学术理论体系。

吴以岭:一个出身世家的创新医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0日16:26  新浪健康 吴以岭出生在河北省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
全蝎入药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走进以岭药业,就不能不说它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吴以岭教授。从这位出生于中医世家,大学只读一年就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行医多年钻研络病学说,并应用于取得成功,又亲手建立起河北以岭医药集团的一代医者身上,或许能折射广大中医工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点滴实践。

  中医世家:被破格录取的研究生

  吴以岭出生在河北省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离扁鹊的故里不远,因此从小耳濡目染就对中医有着特殊的感情。五六岁时就开始学着记药名辨草药。高一时因文革而辍学。为了不虚度时光,吴以岭向父亲提出自学中医的愿望。父亲吴世升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对儿子的这种选择,他只留下了语重心长的几句话:为医要精求医术,切防庸医杀人不用刀;为医要崇尚医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为医要不断进取,学问与年龄俱进不息。在父亲的鼓励下,吴以岭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代医学书籍,还经常假装成病人,在乡里卫生院偷学大夫看病,并自修了西医和高等中医院校的全部教材。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用一个月时间补习了所有高中课程,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大学刚一年,几个老师觉得他知识扎实,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就鼓励他报考研究生。当时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难度可想而知。凭着多年的积累,他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

  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燕赵故土,又谢绝了人事部门要他去搞教学和科研的建议,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医生。他想用自己的良知和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像父亲当年一样悬壶济世,造福百姓。

  五虫并用:开出带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的药方

  自从毕业以后,吴以岭的头脑里就始终盘旋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药科学的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只能是中医科学自身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既然是创新,就要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观点,但当时他所在的河北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刚刚组建,尚不成熟,而中医学界"活血化瘀"的思想统治着整个心血管中医治疗领域,就连当时被中西医公认有一定疗效的50余种中成药,也都是从活血化瘀、宽胸祛痰、芳香开窍着手进行治疗的。这种思想认识和临床治疗上的传统势力给他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条所谓的主流游弋了很久之后,吴以岭最终放弃了。

  不过,吴以岭并没有在庞大的古代医学典籍中迷失方向,他有自己的航标。他左冲右突的思维始终紧贴着那条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存在的“生命隧道”——经络系统。研究生在读的时候,他就发现土鳖、蜈蚣、水蛭这些虫类药既有活血的功能,又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于是他开始慢慢尝试着在给心血管病人开的药方中加进一些自己研制的配方。

  有一次,一个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到中医院看病,吴以岭在给病人开具的4副方剂中每副都加入了8克全蝎,一共是32克全蝎。谁知过了两天,病人慌张地来问他:"吴大夫,我把药吃错了,您给我开的4副药的全蝎,我一次就给吃了,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没有?"看到病人慌张的神色,吴以岭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病人说:“倒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原来的胸闷和胸疼的感觉一下没有了。”

  吴以岭告诉病人没关系,继续吃剩下的药就可以。病人走后,吴以岭暗自惊喜,惊的是这么大的药量病人吃了竟然没事,喜的是原来自己利用改善和修复血管组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向是正确的,他的研究也得到了明确的证实。

  此后,他将自己的药方不断完善,起名“通心络”——根据他自己提出的“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用人参作为君药,起到治本的作用,用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五虫并用,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大医精诚: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是我的终极目标

  要想让自己的研究心得得到学界的认可,必须要有新药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疗效作为支撑。当时吴以岭的工资只有60块钱,于是他斗胆向朋友一下借了6万元,自己做了 3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到1988年,他共回收了有效病例100例,并根据这1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从一个构想,到一种新药的完整问世,吴以岭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别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和执著的过程,每每回顾起这段历经大半人生的奋斗历程,他总是说:“一个医生的存在价值就是为处于痛苦中的病人解除病痛。但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曾经计算过,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每天为20个病人看病,那么我这一生就算工作50年,最多可以看36万个病人,而通心络现在每年可以治疗500万个病人。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是我的终极目标。”这正应了那句话:大医精诚。

中医药抗病毒:一场与瘟疫的漫长战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0日17:04  新浪健康 中医药在治疗疫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发生的非典和甲流重新将中医药推向抗击瘟疫的前线

  人类与瘟疫的战争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而且惨烈异常。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疾病的斗争史,其中就包括与瘟疫的斗争。纵观世界历史西方好多大国家多是因瘟疫的爆发流行而导致灭亡的。中国本来也是一个瘟疫多发的国家,据史书记载从公元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共发生过700多次规模较大的瘟疫流行,因为很早就有了中医药才将中华民族一次次从灾难中拯救出来。

  东汉《伤寒论》: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从汉代开始在众多典籍中均有对治疗瘟疫的详细记载,其中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

  东汉末年是我国瘟疫流行的高峰期,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写成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论》。书中对多种传染疾病的治疗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中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的方法还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金元明清是我国瘟疫爆发流行的第二个高峰期,仅“开封大瘟”一次死亡人数就达百万之多,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也造就出一大批杰出的防治瘟疫的中医学家,他们在与瘟疫的不断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药治瘟疫的理论,留下了很多防治瘟疫的宝贵临床经验,如明代吴又可在其所著《瘟疫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疠气”致瘟的病因学观点。在传染途径上强调邪从口鼻而入,在治疗上主张疏利祛邪为主。

  到清代以后,治瘟名医更加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他们把对瘟疫的治疗归纳为“温病学”范围并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完整理论体系。至此,我国对瘟疫的防治从理论到临床已相当成熟,并且相当有效,特别是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任然在临床当中使用,并被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以毒攻毒:成功对抗天花的免疫学思想

  中医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是一条漫长之路。最初,古人把烈性传染病的传播误认为是其载体 “风”所造成,称之为“山岚瘴气”;东汉末,被中国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对外感热性病的发生、症候群、疾病演变过程总结了若干规律,确立了中药辨证论治的原则;明末,吴又可提出了突破性的“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有多种类型,从口鼻侵入人体,引起不同的瘟疫。

  至近现代,传统中医学充分发挥优势,预防瘟疫的处方与药物纷至沓来: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毒防病,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等。古代验方记载了马齿苋治疗肠道传染病、板蓝根防治暑湿夹毒(乙脑病),现代研究表明二者对病毒确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此外,古人用青蒿、常山治疟,而现代研究表明常山碱及青蒿素都是低毒高效的抗疟剂。

  在与传染病的角力中,中国古代医学界所做的贡献造福全人类,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很早就萌发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就有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即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术在英国的流传启发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1960年天花在中国停止传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了这个曾是最令人恐怖的传染病。

  非典+甲流:中医药抗击瘟疫的新起点

  在2003年举世关注的“非典”病防治工作中,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更清楚的表明了中医药在治疗瘟疫病中的作用。“非典这种全新的疾病,无论对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学都是一个挑战。而对后者,也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和发展的重要契机。”87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的声音或许代表了当时很多中医界人士的心声。

  对病毒性疾病,从历史上看中医自有其优势,历代流行的疫病大都是靠中医药防治的。而在非典期间,科研成果以可信的设计和数据进一步得到证实:在SARS早中期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比纯西医治疗退热快、减轻呼吸急促症状、改善肺功能、减轻病毒对肌体造血功能的影响、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等方面的明显优势。而在此期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效明显。

  到了2009年,甲流病毒再次肆虐,有了非典的经验,人们在第一时间就将中医药用上战场。与西医直接杀死病毒不同,中医更注重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环境而起到治疗作用。纯中药治疗甲流患者后,其退热时间和咽试子检测转为阴性的时间与西医治疗相当,但治疗费用却少得多。

  以岭药业旗下的连花清瘟胶囊也参与了与甲流的抗击行动中。连花清瘟胶囊的组方是由银翘散与麻杏石甘汤的合方为基础进行加减,二者都是古代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良方;加入大黄、红景天以抗瘟疫、扶正祛邪,亦是汲取了中国两千年来治疗外感温热疫病的宝贵经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地坛医院在临床实验中,将受试患者分为连花清瘟组和达菲组,结果发现连花清瘟胶囊治甲流的治疗指数均高于达菲1倍左右。实验报告认为,连花清瘟胶囊对甲流病毒有明确的拮抗作用,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达菲相当,且平均退热时间短于达菲;治疗费用却很低廉,仅为使用达菲的八分之一。

  与单纯抗病毒药物相比较,连花清瘟胶囊还拥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优势,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西藏高原耐寒、耐缺氧植物红景天。由于加入了红景天,连花清瘟胶囊在增强患者的体质,恢复抗病康复能力及加快流感患者痊愈进程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对经常反复患感冒、流感的人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