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丢了如何坐高铁:陈独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18:17
陈独秀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陈独秀

第1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任期
1921年8月2日 – 1927年8月7日 继任 向忠发
出生 1879年10月8日
中国安徽怀宁(今安庆) 逝世 1942年5月27日 (62岁)
中华民国四川江津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人。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于1927年7月被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两年后被开除出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命运颇为坎坷、经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物。

目录

[隐藏]
  • 1 早年
  • 2 留学与办报
  • 3 创立中国共产党
  • 4 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 5 与中共分道扬镳
  • 6 晚年
  • 7 陈独秀墓及陈独秀纪念馆
  • 8 家庭
  • 9 参考文献
  • 10 著作
  • 11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

1879年10月9日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府城内(属于怀宁县)。他2岁时父亲陈衍中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祖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1],学习法文造船。同年与高晓岚完婚。

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1899年年底,义和团山东起事,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

[编辑] 留学与办报

《青年杂志》第一期《新青年》五四运动中,国立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

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日语1902年3月返回,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陈独秀在日本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03年3月31日夜,陈独秀、张继、邹容3人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因而被遣送回国。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在藏书楼发表拒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当公家开始镇压时,陈独秀逃往上海,和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此后,他回到安庆。

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这份报纸从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页,大约15000字。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这些增加的话题几乎都是他自己所写,他使用三爱这个笔名,至少发表了50篇文章。后来由于受到政治压力而停刊。

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国文史地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邀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项城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陈独秀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第一次使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成立国家之精神。”文中指出,要有爱国心也要有自觉心,“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如果是一个人民在其中没有权利,无幸福可言的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舆论哗然,不少人指责其不爱国。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创办月刊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发行),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副题La Jeunesse),自任总编辑。(1926年停刊)陈独秀在这份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6个原则:

  1.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宣传倡导“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陈独秀在1917年二月号的《新青年》杂志2卷6号发表《文学革命论》,认为中国社会黑暗的根源是“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单独的政治革命不能生效,“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需要先进行伦理道德革命,于是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任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得到北京大学校长的批准,他收集李大钊胡适鲁迅钱沅的作品。为了扩大编辑部,他将《新青年》迁到北京。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1919年3月26日夜,蔡元培、汤尔和、马叙伦、沈尹默等在汤寓集会讨论因媒体大加渲染的陈独秀嫖娼案而引发的风波。最终,就任北大文科学长不到三年的陈独秀被北大“放逐”,此后接连在每周评论发表激进文章,如《每周评论》18号刊登的《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4月20日,陈独秀公开点章宗祥曹汝霖江庸陆宗舆为亲日派四大金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提出入监狱和入研究室,是青年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6月11日,陈独秀在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9月16日保释出狱。

[编辑] 创立中国共产党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因风化问题被北京大学解职,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春,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远东局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及担任翻译的籍华人杨明斋来访,策动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中共领袖时期的陈独秀

1920年陈炯明占领广州,孙中山国民党中央由上海迁往广州,12月,陈独秀应邀前往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由李达做代理书记。陈独秀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广东女界联合会发表演说,批评传统道德,引发当地守旧人士发起驱陈运动。[2]这时,他与胡适新青年的政治立场上发生争执,胡适强调新青年应该在政治上保持中立,陈独秀则在第8卷中发表《谈政治》加以抨击。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带去他的信件和4点意见:“一曰培植党员;二曰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曰纪律;四曰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题。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当选中共中央局书记后,即于9月回到上海。10月4日,他和杨明斋柯庆施包惠僧以及妻子高君曼5人曾一度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被判罚100银元

陈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都路召开“二大”。代表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高君宇、王烬美、向警予、施存统等12人,会前,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起草了《宣言》,在大会通过,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的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最高纲领,即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9日,陈独秀再次被捕,罪名是家中藏有违禁书籍。最后判罚陈独秀大洋400元。

[编辑] 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新生的中共在各方面都有赖于共产国际的帮助。1922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陈独秀和几乎所有中共领袖最初都表示反对。[3]他也日益对莫斯科的意志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挥感到不满[4]。但是到了同年8月20日,陈独秀主持西湖会议,终于勉强表示服从马林传达的共产国际指示,同意加入国民党。随后陈独秀等人加入了国民党。并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

陈独秀一度将中共中央迁往北京,但在1923年二七罢工后,吴佩孚通缉陈独秀、马林,于是再度迁回上海。不久再迁广州。1923年6月12日,陈独秀在那里主持召开中共三大,并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3年9月,中共中央迁回上海。

1927年3月21日,当国民党北伐军占领龙华时,中共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暴动,陈独秀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南郑超麟家里,向前线指挥部周恩来赵世炎发布命令,攻打闸北天通庵车站、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和北火车站,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全上海。陈独秀一度想掌握进入上海的东路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薛岳,但是白崇禧将薛岳调走,换上刘峙,于是陈独秀下令加强上海工人纠察队,准备进行防御战(蒋介石到上海),陈独秀发表《告世界工人阶级书》和《告中国工人阶级书》。4月4日,陈独秀与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发表《汪、陈联合宣言》,并随汪去武汉。

4月12日,工人纠察队蒋介石直接冲突,发生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

4月底在中共五大仍然当选为总书记,但是已经没有实权了。

7月12日,鲍罗廷遵照斯大林的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局兼常委。陈独秀被停职,于是给临时中央发了一封辞职信。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共产国际和中共在中国的势力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在汉口主持八七会议,禁止陈独秀参加,在会议上公开批判陈独秀对国民党妥协退让,犯有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陈独秀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吸收了中国当时最优秀青年的总汇。

[编辑] 与中共分道扬镳

此后,陈独秀由于对共产国际不满,倾向于托洛茨基的主张。不过,他也不赞成同样背离共产国际路线的毛泽东农民革命的思想。1929年11月16日,陈独秀因在中东路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后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公开信。陈独秀是少数经过30年代还幸存下来的中共领袖之一,但对自己所创建的政党已经不再能产生任何影响。

1931年5月,陈独秀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15日,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随后移交南京政府。国民党各地党部、省主席、司令等纷纷致电中央要求予以严惩,共产党也发表消息和称他为资产阶级走狗、反共先锋的评论。(《红色中华》1933年5月8日当日报道《托陈取消派向国民党讨饶》)另一方面,已经成为名动全国的大律师的章士钊主动免费为陈出庭辩护,胡适之傅斯年等人纷纷出来为其说话。

1932年12月8日,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去电蒋介石,请求将其释放。此外,知名的学者罗素杜威等人也向蒋介石做出同样请求。但蒋介石不为所动。

1933年以判处13年有期徒刑,1933年4月,公开开庭审判章士钊在法庭慷慨陈词,赢得旁听一片赞誉。结果,陈被“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13年。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此后,其自辩和章的辩护词在天津《益世报》全文登载,其他报纸也纷纷报道,一时轰动全国,曾出版过《独秀文存》的亚东书局公开出版了陈案的资料汇编,还被上海沪东大学东吴大学选为法学系的教材。判刑后囚禁于南京。在南京狱中,陈利用国民党的优待条件,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1936年3月,在《火花》发表了《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指出“最浅薄的见解,莫如把民主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称“民主主义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斯大林不懂得这一点,抛弃了民主主义,代之于官僚主义,乃至于把党,把各阶级苏维埃,把职工会,把整个无产阶级政权,糟蹋的简直比考茨基所预言的还要丑陋。”

[编辑] 晚年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提前获释。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共产党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曾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认错后,王明康生等人在一些共产党的刊物上说陈独秀接受日本津贴,做“日特汉奸”,陈写信驳斥,虽然事件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但两者关系已经恶化。王明失势后周恩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陈独秀为此对好友说,党内的熟人都已经离去或逝去,现在对共产党已不熟悉。

此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

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时,周恩来朱蕴山都去医院看望过他,周更支助他100银元,都被他拒绝。实际上当时他仅靠微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更被赶出医院。[5]陈最后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保持低调,而且转向了自由主义。此后对文学和民主发展,继续当年在狱中的研究,特别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也被后人认为难出其右者。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

[编辑] 陈独秀墓及陈独秀纪念馆

主条目:陈独秀墓

陈独秀逝世后,由于经济拮据,家属无力将其归葬安庆,只能由当地士绅、生前友好资助,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写的“独秀先生之墓”6个字。1947年2月,陈独秀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将其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元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乾:音qián(阳平),下同)”(陈乾生是陈独秀参加科考时所用的名字)。1979年10月,陈松年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4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碑文为传统行文“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1982年安庆市政府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重修了墓冢。此次所立碑上刻着“陈独秀之墓”五个字,石碑的背面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字样。1998年5月安徽省政府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有关部门编列投资1300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全面修缮,现墓园占地总面积为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另外,目前陈独秀墓的门票价格为:人民币10元(安庆市物价局价管字(2005)97号),但在陈独秀纪念馆未开门时并不收费。

2009年10月30日,陈独秀纪念馆在安庆建成并对游客开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唯一系统展示陈独秀一生的纪念性展馆[6][7]

[编辑] 家庭

  • 元配高晓岚(高大众)(1876年-1930年9月9日),安徽六安霍丘临淮乡人,清末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之女,育有三子一女。逝于安庆。
  • 配偶高君曼(高小众)(1888年-1931年),高晓岚同父异母妹。育有一子一女。病逝于南京。
  • 配偶潘兰珍(1908年-1949年),江苏南通人,因病去世于上海,无子女。
  • 长子陈延年(1898年-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浙江及江苏区委书记。高晓岚之子。
  • 长女陈玉莹(陈筱秀)(1900年-1928年),病逝于上海。
  • 次子陈乔年(1902年-1928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就义。
  • 三子陈松年(1910年-1990年),曾任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 幼女陈子美(1912年-2004年),妇产科医生。文革时经香港前往美加地区,后常住美国行医。她逝世后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崔爱民前去吊唁[8]
  • 幼子陈鹤年(陈哲民)(1913年-2000年),1949年后常住香港。曾任《科学模型》月刊编辑。

[编辑] 参考文献

  1. ^ 新华网资料--陈独秀
  2. ^ 1921年3月8日上海《中华新报》:陈独秀“开章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天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凡社会上嚣张浮浪之徒无不乐闻其说,谓父子为路人,谓奸合为天性!”。4月,陈独秀在《新青年》8卷6号“什么话”栏声明辟谣。
  3. ^ 4月6日,陈独秀给维经斯基写信,提出6条意见反对马林的提议,如两党革命宗旨不同、革命依据不同、盟友不同等。
  4. ^ 共产国际
  5. ^ 陈独秀晚年不去延安 拒绝周恩来资助
  6. ^ 陈独秀研究网:安庆陈独秀纪念馆隆重开馆
  7. ^ 中国新闻图片网:安徽安庆-陈独秀纪念馆建成对游客开放(3张)
  8. ^ 中新网--陈独秀女儿在纽约安葬 中领馆对其逝世表示哀悼
  • Benton, Gregor, ed. Chen Duxiu's last articles and letters, 1937-1942.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8. ISBN 0-8248-2112-2

[编辑] 著作

  • 《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统一书号: 11102-101
  • 《陈独秀著作选编》(全六册), 任建树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I S B N : 9787208081413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陈独秀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陈独秀http://zh.wikisource.org/wiki/陈独秀
  • 陈独秀研究网
  • 陈独秀与第四国际
  • 中国的托派
  • 《安徽俗话报》
  • 红尘往事:陈独秀和高晓岚、高君曼姐妹的两次婚姻
前任: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1-1922; 1925-1928 继任:
向忠发 显示▼隐藏▲ 查  论  编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显示▼隐藏▲   地点 上海李公馆 · 嘉兴南湖 · 博文女校(代表住址) 显示▼隐藏▲   与会人员 李达 · 李汉俊 · 张国焘 · 刘仁静 · 毛泽东 · 何叔衡 · 董必武 · 陈潭秋 · 王尽美 · 邓恩铭 · 陈公博 · 周佛海 · 包惠僧 · 马林 · 尼克尔斯基 显示▼隐藏▲   其他相关人员 维经斯基 · 陈独秀 · 李大钊 · 杨明斋 · 霍多洛夫 · 张太雷 · 李书城 · 薛文淑(李书城夫人) · 王会悟(李达夫人) · 杨淑慧(周佛海夫人) · 李励庄(陈公博夫人) · 李声韵(李书城女儿) · 程子卿 显示▼隐藏▲   会议文件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 广州共产党报告 · 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 中国共产党宣言 ·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等 显示▼隐藏▲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陈独秀(书记) · 张国焘(组织主任) · 李达(宣传主任) 显示▼隐藏▲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5年-1943年)
陈独秀瞿秋白(代)→ 向忠发王明(代)→ 博古张闻天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年-1982年) 毛泽东华国锋胡耀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2年至今) 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 注:“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职称经历多次改变,详见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显示▼隐藏▲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含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张国焘毛泽东陈独秀张国焘李维汉罗亦农罗亦农(组织局)周恩来(组织局)周恩来项英(代)→ 向忠发(组织局) · 周恩来(组织局)李立三(组织局)周恩来康生李竹声(代)→ 黄励任弼时 · 康生(组织局)李竹声(组织局)孔原(组织局) · 李维汉(组织局)周恩来(组织局) · 李维汉博古陈云彭真饶漱石邓小平安子文聂济峰(业务组)→ 朱光(业务组)→ 郭玉峰(业务组)→ 郭玉峰(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郭玉峰胡耀邦宋任穷陈野苹乔石尉健行宋平吕枫张全景曾庆红贺国强李源潮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7%8B%AC%E7%A7%8011个分类: 1942年逝世 | 1879年出生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 中共中央直属机构负责人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治人物 | 怀宁人 | 陈姓 | 中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