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岛住宿:北京皇家园林暴雨中无积水 明朝排水工程仍服役(法制晚报 2011-8-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1:02:43

北京皇家园林暴雨中无积水 明朝排水工程仍服役

  今夏以来,暴雨多次突袭城区,造成局地积水成“汪洋”。

  而恰恰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景山、香山等地,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只有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在“吃饱喝足”后,传递着不寻常的信息。

  日前,记者探访北海团城,揭开这个近600年的地下“暗河”,如何保证团城这个铁桶一样的封闭建筑群遇雨不涝、古树不衰的秘密——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至今仍在“服役”。

  疑问

  团城的雨水去哪儿了

  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形成一个高于地面20多米的“小城”。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与城外雨水遍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

  暴雨倾盆时,团城的雨水都去哪儿了?

  但找遍团城270多米长的城墙,却没有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

  同时,团城上“居住”着百岁、千岁的古松古柏,从不衰败。难道是它们把雨水都“喝”进了肚子里?

  谜底

  近600年地下“暗河”揭开谜底

  本世纪初,团城里的“白袍将军”(一棵著名的古树)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意外地从一口古井发现了团城地下数百年的秘密。

  古井原来是渗水井,下面连接着一条深长的涵洞。人可以由此进入。每当大雨降临,雨水顺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地表积水可从井口直接排泄至涵洞,涵洞中储存的水经过蒸发后由墙壁渗透至土壤中,滋养古树。

  北海公园相关负责人称,通过对涵洞青砖烧制的年代分析,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近600年了。

  倒梯形地砖藏着集雨妙招

  团城的雨水除了9口渗水井和地下涵洞外,还有更多的去处。比如通过地面的方砖直接渗入地下。

  据北海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团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筑物所占地外,其余地面都铺了一种特殊的地砖——倒梯形方砖。

  地砖铺设也有讲究。团城的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雨水从北往南流淌,古树多在南边。因此,城北的方砖较厚,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厘米厚的致密层;城南的方砖稍薄,上面没有致密层,砖体遍布气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砖要强。

  借鉴

  景山筑起“集雨排水墙”

  作为北海的“邻居”,景山公园借鉴古代办法,依山建起一套现代集雨排水系统。

  景山后山腰道西北角一处100平方米的平台,有座椅和木桌,远看像小凉亭。其实,它是雨水池的一顶“大帽子”。平台之下埋着雨水池,储存着从山上收集的雨水。

  景山南坡和北坡筑有挡土墙,约1米高。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拦截来自山上的雨水。

  在挡土墙附近分布有30多个渗水井,雨水可从这里流入井中,并沿着地下管道汇集到景山腰道的2个雨水池。

  南北坡各有一个雨水池,都能装100吨水,雨水池里面安装有2个水泵。如今,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于浇灌山上的花草树木,达到“取之于山,用之于山”的效果;另外一部分则用于消防,万春亭、观妙亭、周赏亭附近的4个消防水炮管道与此相通。

  其他皇家园林集雨办法

  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地面铺装的材料,也是仿照团城倒梯形砖制造的。只是材料由黏土砖换成了混凝土的,并在水泥砂浆里加了30%的粗锯末,能起到很好的雨水渗流效果。

  香山公园:全山自然形成了5条排洪沟。公园在雨季前对沟渠进行清理,确保排洪畅通,效果良好。排洪沟顺山势和地势形成,对雨后排洪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