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脚尖爱无损百度云:观点:中国高通胀将成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4:23
观点:中国高通胀将成常态正文 评论(21) 更多观点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字体Jonathan Fenby

本文首见于官方货币与金融机构论坛(Offici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um)会刊5月号。

中国政府似乎已经接受了一个事实,即通胀率走高是其更大经济战略的必然结果。中国消费价格涨幅只有2%到3%的日子已成过去。目标涨幅变成了4%,然而今年春季的同比涨幅已经超过5%。

相关报导中国工资上涨终结全球低通胀时代
观点:中国高通胀的真正原因
中国高层暗示将用人民币升值抗通胀
更高的通胀率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消费价格指数只是部分地反映了房地产价格的膨胀。

这种转变的背后存在三个主要因素:信贷、食品和工资。2009年信贷膨胀期间,银行业发放新增贷款1.3万亿美元,结果带来大量流动性,全面推高包括房产和高级法国红酒在内的资产价格。目前政府正在努力控制,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最近所言,老虎放出来就很难关进去。

恶劣天气和其他临时因素导致食品价格轮番上涨。去年冬天是蔬菜和水果,然后是猪肉,今年春天中药价格大幅上涨。但也存在更深层次的结构因素。中产阶级饮食需求的多样性远甚过去,其中肉食和奶制品需求剧增。蓝领工人工资的上涨也刺激了更基本食物的需求增长。

供给方面存在缺口。受城市化、基础设施开发和沙漠化冲击,可耕地正在萎缩。越来越多的农田受到污染影响。中国北方地区供水不足,特别是在北京周围地区。食品经销的物流环节效率不高。农民以承包形式保有土地,没有所有权,全部农用地都归国家所有(由地方政府代表),这就会造成扭曲。太多的农民都是在小块承包土地上耕种,无法从事高效率的大规模耕作,也无法实现机械化。

除了食品问题以外,去年夏季以来政府提高蓝领工人工资的政策,也在开始加剧物价的上涨。

官方的说法是,由此形成的不利因素,会被生产率的提高和制造业从高工资水平的南方省份转向工资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所化解。然而,尽管人口增长在减缓,但中国仍需每年创造至少1,0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维持社会稳定所需的就业率。制造业转向中部地区会导致工资水平降低,但如果最低工资仍大幅上调,这种效应将会被削弱。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超过十二五规划(从今年开始实施)所定7%的目标,4%至6%的通胀率也许不会构成巨大危险。但若通胀进一步加剧并从食品蔓延到制成品,情况又会如何呢?现在已经有传闻说大城市的服务业企业已感受到巨大的工资压力。

通胀上升使中国不允许人民币升值有了一个强有力论据。中国与美国通胀率相差4%,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年增幅为3%到4%,这使得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升幅每年可达到7%到8%,从而使人民币在10年时间内可以升值一倍。

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将会有利于抗通胀,但第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后保持出口领域健康发展仍是中国的重要目标。如果食品方面的问题导致全球市场的购买行为大幅增加,尤其是动物饲料的购买量大增,那么人民币升值步伐应该加快的观点将更站得住脚。

不过,尽管金融市场不止一次地准备迎接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但没有迹象显示中国改变了政策。

中国曾有过人民币被低估、通胀率平均为4%到5%的时候。但在那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曾大幅攀升。

因此政府现在正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方法,采取了抑制卷心菜价格、为公路运输公司提供燃油补贴、以及监管大银行贷款以遏制信贷增长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为2012年10月开始的领导层换届铺平经济道路。

(编者按:本文作者Jonathan Fenby是伦敦研究公司Trusted Sources的中国团队负责人。他曾任《南华早报》总编辑,写过五本有关中国的书。)

(本文译自Market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