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电子采购平台:[转载]孩子成长有无数条“起跑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58:33
                 哈佛大学董青华教授剖析:不得不知的早教原则       近日,在某权威早教专家大型讲座上,来自台湾的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董青华教授为广州的家长剖析了一些“不得不知的早教原则”。他针对多个家庭教育的误区进行讲解,直击家庭教育的常事,解开了家长纠结多年的难题。
 
            别当“猜猜 看”父母       一开场,董教授就对家长们抛出这个问题———“你们打孩子吗?”     打!基于“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教育思想,很多家长在小孩做错事后的解决方法就是“打”。但是,董教授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打小孩非但不能使小孩受到教育,反而是教小孩如何去处理情绪,让其学会遇到问题当场发泄掉,而不是学会去避免问题的产生。     很多家长每见到小孩哭就赶紧跑过去,询问小孩是不是摔着啦,是不是不舒服啦,是不是生气啦……董教授称此等为“猜猜看”父母。     董教授表示,小孩哭闹多为两种情况,即发泄情绪和引起注意,作为父母无需过于着急和做过多的询问,这样会影响小孩的语言发展,使其遇到突发事情不用语言表达,而以哭闹取代之。他支招,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哭闹时,父母应保持冷静,尽量不理他,等孩子哭闹情绪过了,再给予安抚,孩子才能清楚哭闹是不被接受的。     填鸭教育发展畸形       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董教授表示,家长不知道孩子学习成长的路上其实有无数条“起跑线”,以为让孩子越早接受教育就是“偷跑”。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和教导是天堂,父母的不当期望和盲从则是孩子的地狱。     董教授认为,现在众多兴趣班是填鸭式教育,如某兴趣班可以使一个三岁的小孩认识三千个汉字,但这样的小孩在他眼中都成了计算机了,家长要让小孩均衡地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认知发展,否则小孩就会如同一朵畸形发展的花儿。     董教授强调,婴幼儿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奠定各方面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大量知识的灌输,要尊重小孩的差异,帮助其自身发展潜能,因为婴幼儿学习不要看具体的成果,过程才重要,快乐地玩即可,因为兴趣会在玩中产生。     过度呵护阻碍成长    

         董教授表示,过度的呵护会阻碍小孩的成长,“取代就是阻碍”,小孩的智慧从生活开始,作为父母,要给小孩提供丰富的环境,允许小孩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调去学习和探索,不要事事代劳,应放手让小孩发展自己的认知,训练小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注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清洁桌面等,因为进食咀嚼能力好的小孩,其语言与沟通能力会发展得比较好,穿脱衣服是逻辑学习的基础,而清洁活动则是培养小孩解决问题的能力,况且,能自己做事对树立小孩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董教授还举出台湾某大企业家的孙子的典型案例,因有四个保姆专门给他提供密集的保护和帮助,使其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吃饭和穿衣时只会条件反射地张口和伸手,如同机器人,引起在场家长们哄堂大笑。     促优比补弱更重要       董教授详细地跟家长们分析了大脑的优势特性,左脑思考型的孩子逻辑、数字、数学、顺序、因果、推理、创思较强,而右脑思考型的孩子记忆、语言、旋律、音乐、直觉、感情、图案较强。     董教授认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因为促进小孩优势项目的发展远远比为小孩弥补弱势项目重要。进而,董教授用哈佛最新脑造影对照实验向每位家长说明孩子多自由游戏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主要是鼓励家长从孩子能力强的地方着手,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学习不再是苦差事,再推展到别的项目去,借力使力,透过自己强的部分去把弱的部分拉上来。     小班不利人际互动       择园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董教授认为,幼儿园的大小与设备的好坏并非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看老师对小孩的态度和园长的理念,而且他建议大家不要选择上那种五到六人的小班,过分考虑小孩能否受到照顾的想法是错误的,“因小孩是去受教育,而非受照顾”,三岁的小孩平时接触的人应不低于25人,互动的人越多越好,有利于培养其人际社会互动关系,而且小孩要学会分享、合群、遵守规则,不能保护过多。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