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小人原文:从“五道杠”少年看“政治儿童”的是与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4:23:29
  从“五道杠”少年看“政治儿童”的是与非作者:人民论坛网综合整理来源:人民论坛网来源日期:2011-5-11      编者按: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来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一夜之间,武汉“天才少年”黄艺博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以及他少年老成的“官”样。究竟,这个“政治儿童”的路能怎么走下去?

  新闻链接:“五道杠”武汉少先队长走红网络 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这几天,武汉一位名叫黄艺博的“五道杠”少先队总队长红遍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走红的,不仅仅是其端正姿势“阅读文件”的照片,也不仅仅是其“两三岁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的精神,还有其胳膊上佩带的“五道杠”标志。

  网友围观

  由于“五道杠”的少先队长并不多见,所以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网友“呀塔拉斯”说:“五道杠……武汉市总队长……这得多大官阿!”网友“我不是初一”也说:小时候折腾到五年级也就三道杠,伤不起啊!一有什么活动就要带头去扫大街神马的……人家都阅读文件了啊!这两道杠不是白多出来的啊!”

  很多网友也对“五道杠队长”表示不理解。网友“婉容的花”说:“五道杠?令人无语,什么时候才能不以此区分孩子的童年,从小就那么官僚。”网友“不惑的笨笨”也说:“五道杠,要是全国总队长,胳膊还不得成斑马了吗?如果是真的,这事太荒谬了,先不说别的问题吧,首先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让小孩子的功利心太重,造成心理不健康,一味追逐名利,太可怕了。”网友“一壶孤寂”则说:“失敬。别人家孩子这般大只看动画,难道他父母用《新闻联播》做胎教?”

  不过也有网友对此不以为然,“五岳散人”说:“别当回事儿,等这孩子背上房贷就消停了”。还有网友为黄艺博鸣不平,李小萌说:“就算他再五道杠、再小大人、再只看新闻联播、再……他不过是个孩子,不过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镜子。上千的转发、上千的冷嘲热讽,会怎样传到一个孩子的耳朵里?还是把那些刻薄话送给我们自己吧。”

  
    正反点评:

    正方:

  不要妖魔化孩子的兴趣

  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毕竟,他的兴趣和信仰都没错,错的只是一些东西在成人社会变了味,以致让一个孩子的信仰显得如此可笑。但让这样一个怀着纯真信仰的孩童,去承担成人社会的变味,并为此遭受嘲讽和抨击,这显然不公平。

  我们既然承认孩子的天性,就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共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也和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

  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抑或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早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一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北京青年报)

  政治儿童没什么可怕的

  这个世界上的人千种百样,有从小喜欢钢琴的,也就有从小喜欢政治的,要是没有这么千姿百态,社会也是挺无聊的。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但似乎没人批评那些从小就让孩子学钢琴的人,谁把郎朗的父母弄出来批斗?丁俊晖大家也都觉得不错,姚明呢?

  政治儿童其实并非是坏事,在国外的很多政治家族当中,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政治意识,所以才有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什么的政治世家出现。关注民生与时事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大好事。很多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公民的意识,以后寄望于他们承担起延续公民的责任担当。

  但对这个孩子的负面评价之所以出现得如此迅猛,大致应该是两种原因。一个是政治这东西离我们普通人实在是太远了。这些年来,虽然百姓的参政议政热情不断提高,但实际上参政议政的通道却仍不够通畅。当看到一个孩子如此积极参与政治,未免让人觉得有所讪笑。政治这东西与钢琴、体育运动不同。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政治与政治参与,并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与概念。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这孩子的父母虽然说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与功劳,但他们似乎并未善尽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并未从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与角度引导孩子。从新闻上看,这孩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领域还是比较窄,除了新闻联播就是《人民日报》,然后就是一些古书的政治言论,用这些东西观照现实的政治与时事,恐怕得出的结论最终会出现偏差,要是真有心投身于此,不妨多看点儿现代政治学书籍,那东西不会比《白话资治通鉴》难懂。当然,这也不怪他的父母,在我们这里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储备这东西也未必是“好事情”。(凤凰网)

  反方:

  2岁看新闻联播的天性太吊诡

  黄艺博的父亲表示,孩子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他还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事实上,如果家里有《人民日报》什么的,孩子翻翻看,也没啥大不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报道的情况来看,家长很显然将此当成了某种专业性的“特长”来进行宣扬,并显然有意进行“特殊培养”。

  孩子的天性绝对与“政治”无关,就算是美国那些十几岁的少年市长,他们的童年也只能是与游戏和玩具相伴,而并非抱着“竞选手册”面壁下苦功。所以,2岁看《新闻联播》的“天性”掺杂了太多成人化的色彩和浓厚的家长意志,这种自以为是的“渗透”和“引导”,会抹杀本原的政治兴趣———其吊诡之处,也正在于此。(南方都市报)

  看“时政新闻”负效应大

  两岁娃毕竟有他们的懵懂时代,有他们的童话世界,即便父母对“新闻联播”痴迷有加,“新闻联播”再贴近民生,再有可看性,恐也难以挤走孩子心中的游玩天性。所以,黄宏章夫妇这样“包装”自己的神童,完全是极端个体,对更多孩子家长来看,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不可复制,充其量算是哗众取宠行为。不仅让孩子丢掉了本该有的成长快乐,反使孩子心中过早地注入一种功利意识。

  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的“功利教育”可谓比比皆是。两岁娃与父母在一个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不过是大人的功利意识过度膨胀,以牺牲孩子的生长快乐去换回自己脸上的一片“虚光”。

  网友围观:

  由于“五道杠”的少先队长并不多见,所以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网友“呀塔拉斯”说:“五道杠……武汉市总队长……这得多大官阿!”网友“我不是初一”也说:小时候折腾到五年级也就三道杠,伤不起啊!一有什么活动就要带头去扫大街神马的……人家都阅读文件了啊!这两道杠不是白多出来的啊!”

  很多网友也对“五道杠队长”表示不理解。网友“婉容的花”说:“五道杠?令人无语,什么时候才能不以此区分孩子的童年,从小就那么官僚。”网友“不惑的笨笨”也说:“五道杠,要是全国总队长,胳膊还不得成斑马了吗?如果是真的,这事太荒谬了,先不说别的问题吧,首先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让小孩子的功利心太重,造成心理不健康,一味追逐名利,太可怕了。”网友“一壶孤寂”则说:“失敬。别人家孩子这般大只看动画,难道他父母用《新闻联播》做胎教?”

  不过也有网友对此不以为然,“五岳散人”说:“别当回事儿,等这孩子背上房贷就消停了”。

  反思:

  别把父母意志强加给孩子

  应该说,黄艺博的家长具有极强的从政意识,说好听点是拥有“政治智慧”,说难听点是“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以至于把孩子的一些爱心行动,进行上纲上线,提炼到了“关注民生”的认识高度。试问,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如此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举,如果不是在家长的刻意诱导下,有哪一个孩子做得到呢?即便是做到了,又能从中读懂什么呢?大不了也只是孩子毫无意识的一种娱乐方式罢了。

  黄艺博的家长说,面对黄艺博许多令他感到吃惊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提供合适的“土壤”。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土壤”,非但不适应黄艺博健康成长,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美好天性。(北京晨报)

  媒体不应忽视未成年人保护

  孩子的追求不一定要模式化,不一定非要每天快乐地享受无忧的生活,追求宏大的理想没错,但黄艺博的表现被套上了中国官场式的用语和模式,特别是那几张照片和简介,以及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读《人民日报》。这种夸张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事件的背后,媒体也应该反思,在报道时是否应该适度,避免围堵式的报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伤害。有网友说得好,媒体“狂欢式”的报道,标榜着“拯救被残害的孩子”的崇高理由,迎合大众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忽视了对孩子的保护。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黄艺博和其父母,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绝非个案。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反思权力的膨胀对社会和下一代的戕害。

  也许,在黄艺博引起的争议中,不应该简单地怒骂,把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到某个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身上,而是应该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言论,传达不同的声音,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奠定基础。“静坐常思己过”,在谈论完黄艺博后,我们也应该反思和教育自己。轻易指责他人是容易的,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时代周报)

  反思我们教育的功利化

  12岁的黄艺博的所作所为,超出了同龄孩子的水平,甚至完全超过许多成年人的水平。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应该高兴,但许多人却高兴不起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透过媒体的报道的黄艺博的成长经历,我们无法知道黄艺博生活的一面,也无法知道黄艺博在哪些方面感兴趣,有什么兴趣爱好......总之,媒体的报道,就是给我们空降了一个神,而且是儿童神!我们看到了这个个案折射的当前家庭教育的功利化的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孩子的培养,要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关注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体验。任何拔高孩子成长进程的做法,必将让孩子的人生出现缺憾。十一二岁的黄艺博,正是人生中天真烂漫的时期,也是刚刚接触社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他需要学会的有基本的生活习惯,有和他人相处的本领,有朦胧的世界观。很显然,黄艺博的生活并非自己选择,这必将为他的童年留下一些空白。我们很难想象,当黄艺博六十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能记住啥?我们也很难想象,黄艺博长大之后,如果不当大官,今后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普通人的生活?

  黄艺博是教育现象,但教育也是社会的。网友之所以不顾伤害一个儿童也要对此口诛笔伐,无非是对“官本位”如此深刻渗入教育领域表达愤怒。这种愤怒又是两面的,一方面是对“官本位”文化的无奈,另一方面又是对崇尚权力不由自主的热衷。官本位文化既根深蒂固,也四面开花,既有诸多不良示范,也确实深刻的影响着人的精神。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过,给我一个婴儿,我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医生,或艺术家,或商界首领,或一个乞丐或窃贼。确实,婴儿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正在接受什么。

  我们的孩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孩子的天性,犹如杞柳,是弯是直,是舒展还是扭曲,就要看他生活于其中的规则如何。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不再是有个性、活生生的个体,而成为了追求更多杠杠与荣誉的工具。很多情况下,只有用泛政治的语言说话,按泛政治的模式做事,就好像这些事只是为了迎合成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真实与诚信则无关紧要。

  义务教育强调均衡,重在发掘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平等的公民意识。“杠杠之争”貌似可起到促进学生争取上游的激励作用,却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等级和特权意识。与教育资源挂钩后,更是出现各种畸形竞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的确,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关心社会,以及形成一定的领导能力,这没错。但鼓励不是“塑造”,而是让孩子按照其天性自由成长。同样,让孩子成为“社会精英”,也是家庭合理的期望,但是,社会精英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而应该是有杰出能力,同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平民情怀的人。少年老成的官腔,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很多国家从幼儿园起就开始鼓励孩子发展“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可其具体做法,不是让学生看该国的《新闻联播》、读该国的《人民日报》,也不是年纪小小就发表心怀天下的演讲,而是鼓励一个个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兴趣与爱好起步,成立自己的“俱乐部”。比如玩昆虫俱乐部、收集玩具俱乐部,把“俱乐部”的“主张”告诉其他孩子,以吸引其加入。如果加入者觉得没有吸引力,可以自由选择离开,加入其他俱乐部,或自己也搞一个俱乐部。一个学期下来,哪个俱乐部人多,就评定其在吸引人方面最成功。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基于个体天性的规则设定,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自然发展,他们的优劣,不是由上级领导、老师评价,而是来自同学的评价。“孩子王”的威信自然建立。这样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将十分深远。

  “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与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温家宝总理对青年成才提出五点希望: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奋发有为的青年,那就没有未来;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诚实、正直、果断、善良和勇敢的品格,那么它将无法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教育和干部的培养,不应用与现实官场规则对应的模式强势塑造,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使校园学生组织“官场化”,而应该走向正直、诚实、自立自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