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星际宠婚:汉字简化的是与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8:05
汉字简化的是与非(上)


芦笛


刚才看见网友关于繁体字的贴子,至为感激。不过恕我直言,几位都是大陆教育炮制出来的“不识繁体字”的文盲,自以为识,其实不识,所以才会产生一种误解,以为简体字转繁体字不过是个font转换,就像英文的Arial给转为Times New Roman一般简单。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我党搞的简化字,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简化了笔画。例如“畫”字减少了笔画,变成“画”字。这倒没什么问题。对于此字来说,简体转繁体确实只是个font转换。所以我也不反对,觉得未尝不可。例如我当年上小学时,第一课是“開學了”,那个“學”笔画之多,没哪个学生有本事把它写在格子里。简化为“学”字只是减少了笔画,并不会造成混乱,因此我是欢迎的。

但另一方面的工作则完全是反动行为。众所周知,毋庸置疑,中文乃是一种原始文字。它的原始之处在于是单音语言 ,一词一音一义。每个发音最初只有一个字来显示。例如“狼”,最初只有“良”。但后来生活复杂了些,词汇开始增加,同音词汇大量出现,如再用一个字表示多种事物,势必造成混乱,例如“良”既是“狼”,又是“浪”,又是“郎”,又是“廊”,当你写下来时,读者就根本不可能知道你说的是哪个“良”。这就叫语言的信息熵太高,高到信息的接受者不可能明白写者何所指的地步。

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在注音的那个字旁边加个迷你说明书,指出它是哪一类的“良”,加个反犬旁就告诉你那是动物,加个三点水则告诉你是波浪的浪,加个女字旁则告诉你那是“娘”,也就是女孩的意思,并非如今的娘。这就是汉字六书的所谓“形声”,乃是汉字主要的制造方式。

我在旧作中说了,所谓“假借”其实也是这么来的。例如古代只有个“徹”字,无论是“車轍”的“轍”,還是“清澈”的“澈”,都是那個“徹”。后人根据上面说的“加迷你说明书”的原则,便将双人旁改为车字旁,造出“轍”来,表示与车有关。改为三点水,造出“澈”字来,表示与水有关。后世的大儒们不识字,又没有思维能力,始终没本事弄明白汉字的演化方式,见到古书上用“徹”来指“轍”或“澈”,便以为古人是借用,由此造出了“通假”的误会。其实古人不是借用,而是本来就没有“轍”、“澈”二字,这俩字是后来才造出来的。

由此可见,汉字的进化过程,就是靠加迷你说明书来使得它变得更复杂,更准确,信息熵更小。这当然是原始人的干活,不过既然汉语不幸是单音节语言,那只能用这种背时办法。除非吴耐能想出一种更巧妙的办法来。不过,我看,犯了路线错误的头子,要改也难啊,这文字本身是个烂文字,再怎么改也就是那烂样子了。

汉字简化的反动性就表现在这里——它逆转了语言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精确”的正常趋势,把古人殚精竭虑才想出来的迷你说明书去掉,把大量本已分开的同音字又合并在一起。此乃文明的返祖现象,与毛泽东试图消灭“三大区别”乃至社会劳动分工,倒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去如出一辙。

这结果,便是简体转繁体时并不是font的简单转换。当然有许多字确实如此。就拿这句话来说吧,若转为繁体则为:“有許多確實如此”,那“许”“确”“实”在转化前后始终是一一对应关系,电脑转化丝毫不是问题。但遇到以归并同音字的方式造出来的简化字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此时多个繁体字对应于一个简化字,繁转简毫无问题,反正只有一个答案,但在简转繁时,一个简体字对应于多个繁体字,电脑根本就不知道该选哪一个,难免弄出笑话来。

当然,大陆人都是繁体字文盲,看不出这类笑话,然而港台文盲可是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白眼字”,看见后不知道那是电脑不识字,却以为我这大文豪是文盲,那我的脸可就丢光了哦。

这就是我校对时遇到的最大的烦恼,上次出《芦笛文选》,这次出那两本书,都让我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每次我都必须在简转繁后,每个字每个字地仔细扫描过来。每次我都仔细逐字校对三四次,把几十万汉字一一审阅过来,但每次都还是会出纰漏。只怕是千手观音也难防止。

以实例来说明这问题吧。下面是同音字归并造出来的简化字转为繁体,第一个词是我用Mircrosoft Pinyin IME 输入的正确写法,第二个是用Word 2004中文版的繁简互换软件转换的,第三个是用王泓推荐的那个弱智软件转换的。用粗体字标出转错的字:


裏面、裏面、裏面
千里、千里、千裏
經歷、經歷、經歷
歷史、歷史、歷史
日曆、日曆、日曆
遊歷、遊歷、遊歷
皇曆、皇曆、皇曆
後來、後來、後來
皇后、皇后、皇後
太后、太后、太後
后妃、後妃、後妃
圍園殺后、圍園殺後、圍園殺後
重複、重複、重復
覆電、復電、複電
複雜、複雜、復雜
答覆、答復、答復
恢復、恢復、恢復
周旋、周旋、周旋
週期、周期、周期
干擾、干擾、幹擾
相干、相干、相幹
若干、若干、若幹
乾坤、乾坤、乾坤
晾乾、晾乾、晾幹
乾淨、乾淨、幹凈
干戈、干戈、幹戈
幹勁、幹勁、幹勁
薛岳、薛嶽、薛嶽
岳飛、嶽飛、嶽飛
岳父、岳父、嶽父
五嶽、五嶽、五嶽
游泳、游泳、遊泳
遊説、遊說、遊說
遊擊、遊擊、遊擊
茶几、茶几、茶幾
幾乎、幾乎、幾乎
窗明几淨、窗明几淨、窗明幾淨
之子于歸、之子於歸、之子於歸
終于、終於、終於
忠於、忠於、忠於
於是、於是、於是
于學忠、於學忠、於學忠

由此可见,Word的简转繁软件是出错率最低的,而王泓推荐的那个软件则万万不可用,绝对是文盲弱智软件。我不知道小爱用的汉鼎如何,估计也绝无可能在多个选项中每次都能准确地选中正确的那个。

但Word的弱智软件有两大问题,第一就是它自作聪明,将大陆人习用的翻译得更好的外来语自动转化为台湾烂话,例如:

网络:網路
反馈:回饋
信息:資訊
内存:記憶體
文件:檔
循环:迴圈
瞬时:暫態
斯大林:史達林
肯尼迪:甘迺迪
约翰逊:詹森
艾森豪威尔:艾森豪
赫鲁晓夫:赫魯雪夫
戈尔巴乔夫:戈巴契夫

其中最扯淡的是把“文件”改为“档”,把循环改为“回圈”,把“瞬时”改为“暂态”,整个是文盲的干活。NND,莫非台湾人用大老粗的“回圈”,而不用古朴典雅的 “循环”?不用“瞬时”而用“暂态”?后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意思啊。我说“电话是瞬时通讯”,结果改为“电话是暂态通讯”,makes no sense at all。我那意思是,电话不需要传递时间,所以张宏有如去追林彪,不如打个电话到机场去,这么一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张宏暂时打电话,真是GP不通。

不过上了当后,现在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对付那下流软件了,那就是在简转繁完成后,用replacement把上列那几个烂词一一打进去,然而再replace all,只是“档”字比较麻烦,不能一次性全换过来,必须一个个查看,否则就会把“这档子事”改为“这文件子事”。总的来说,如上面给出的对照证明的,word那个弱智软件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是,Word弱智软件简转繁后,会改动字体(font),我原来输入用的是SimSun的font,比较好看,结果简转繁后改为难看的PMingLiu,而且把标点符号统统提到中间去了,变得十分难看。让人说不出的懊丧。现在出的那两本书都这样,真对不起诸位了。此后我才注意到这问题,立即就想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在简转繁后,再select all,然后选择SimSun的font。这下标点符号便落到脚边去了,看上去好看得多。可惜啊,书已经印出来了,无论是否好看,大伙对付着用吧。未必所有的人都是我这种perfectionist。希望下一本书能尽善尽美。

其实我若用Mircorsoft Pinyin IME选繁体输入,就根本不用再这么折腾了,但那软件设计得非常弱智,打字很慢,远远不如用搜狗写快,但搜狗虽然列入了繁体字,输入常用词汇还是用简体。所以只能先用简体写,完了再用Word的弱智软件转换。不知道搜狗有没有只用繁体输入的版本?请高明指点,谢谢!

最后跟dawang说,适才看见您指出我用错了“政权”,说“政权”与“政府”一字之差,意思谬以千里。多谢您的指正,不过我记得上次已经告诉过您了,千万别来挑我的中文错误。我的英文很差,但若论汉语基本功,恐怕这网上还找不到比我更强的人。所以,郑重建议足下以后在观点和事实上挑毛病,文字方面我看您就算了吧。当然那只是说汉语,至于英文,我确实一塌糊涂,当然欢迎大家指正。

不好意思,实话实说而已。例如这“政权”二字本来是舶来品,既有“political power”的意思,又有“regime”的意思,一般说的“中共政权”和“中共政府”同义,翻译成英文都是“the Communist regime”,与“the Communist government”完全是同一个意思。而林副统帅说的“丧失政权就失去了一切”则是说的“political power”。足下不知道这些微妙区别,当然难免胶柱鼓瑟,要在没毛病的地方挑错了。
汉字简化的是与非(下)


芦笛


汉字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它决不能是单纯的音符,只能是意符。它指示发音的功能既不完全,又不可靠,“嫪毐”便是最佳例子。若不查字典,人们不是把它念成“缪毒”,便是读成“谬毒”(BTW,我记得小时分不清“缪”和“谬”,许多人都把“谬论”念成“缪论”,可见汉字的音符有如起到指示发音的功能,不如说是起到了误导作用)。若化为音标,那就是汉语拼音的下场。那玩意发明半个世纪了(1958年制定),到现在取代了汉语没有?

汉字无法变为音符,根本原因是它是单音节语言(monosyllabic ),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古文都是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是后世才出现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引入外来语汇使然),同音字非常之多。因此若不在形象上作区别,便无法区分那众多的同音字。英文其实也有类似情况,例如write与right 都是单音节词,为了区分,只能在书写上人为制造差别,但毕竟英文是多音节语言(大部分语言都是多音节语言,中文是一种反常现象),单音节词有限,所以不是什么严重问题。

汉字简化我已说了,乃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减少笔画,其实也不是文字专家们发明的,有许多简化字原来就存在于民间,而有的则是草书中使用的字。这我并不反对,因为它并不会引起混乱。

另一方面则是归并同音字,我认为这是反动行为。在有上下文提示的情况下,它当然不至于引起严重混乱,正如汉语在口述时毫无形象提示,完全是声音信息,并无形象信息,但只要有上下文,对方还是能理解的。但这并不是原谅理由,因为若用纯粹的声音符号(也就是汉语拼音)记录语音信息,则那信息立刻变成无法明白的天书(这个现象很有趣,为何放录音能听懂,用声符记录则无法明白?留待吴耐去研究吧)。归并同音字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仍是反动行为,在没有上下文的提示下,它照样可以造成混乱。

例如“后”同时代表了“後”与后,你说,“太后”到底是指皇帝他妈,还是某人或某物的位置太靠后?“围园杀后”到底是杀了太后,还是杀了某人以后?前段dawang天天在这儿穷嚷嚷,说“博士后”翻译错了,成了“博士的皇后”了,我听得不耐烦,乃告诉他那是简化字造出来的文盲笑话, post-doctor用繁体字来写是“博士後”,与皇后太后有何鸟相干?如果不简化,dawang还会闹这种笑话么?

又如“游”同时代表了“遊”与“游”,你说这混账不混账?鱼儿江中游,与鹿儿山上遊,成了同一种动作,而“遊行”成了在水中的“游行”,“游戏”成了猪八戒化为鲶鱼,在裸浴的蜘蛛精美女们的胯下钻来钻去的游动调戏,完全是彻底破坏汉字内在的规律、诸位只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罢了。

最令人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的,还是把“干”、“幹”、“乾”这三个毫不相干的词归并在一起,统统成了“干”,那请问“干了”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干了某件事或某个人,还是晾的衣服干了?“干果区”给翻译成了“f-u-c-k fruit area”,请问与这种反智主义胡闹有无相干?记得简化版的南极星连“乾坤”二字都无法打出来,只能打出“干坤”来,气得我尿都干了(是乾了,不是幹了)。

又如游历,原来本是“遊歷”,第一,那是用脚走,不是在水中游,第二,那是 “經歷” 、“歷練”的意思,並不是在皇曆或日曆里游动。把“曆”和“歷”合为“历”,属于一种犯罪行为,使得“歷史”与“曆史”无法分开,请问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否同一?由于这无理归并,使得“曆史”这个词就此丧失,若哪位曆学家写本《中国历史》出来,绝不会有人知道那是讲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制定日历的历史。

又如“子曰诗云”、“人云亦云”的“云”,与“彩雲”的“雲”完全是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归并在一起,就等于把意思完全不同,连词性都完全不一样的动作和事物归并在一起,真TMD混账透顶。

再如“鍾情”,现在竟然也变成“钟情”了。钟会小居头当初出来骂我,我就抓住这点嘲笑他是文盲,说我只知道有个“鍾會”,没听说过“钟会”,建议他先去扫了盲再来和我吵闹,弄得那小家伙讪讪的,就此哑了(他刚来那阵特看不上我,跟我打过架)。这“钟”原来是“鐘”,与“鍾”有什么鸟相干?

至于简化汉字使得汉字更美观更是屁话。我刚开头上学那阵,学的还是繁体字,简化字第一批似乎在1956年推出,乍出来时,我觉得无比难看。这当然是习惯使然。但即使后来习惯了简化字,我仍然觉得简化字难看。何也?它破坏了汉字的匀称。例如芦笛的芦字,整个重心都飘到一边去了,怎么写都是难看的。而繁写似乎就要好得多。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

对了,诸位不是鼓吹简化字的好处么,为何不上书中央,把“票”、“飘”和“漂”甚至“嫖”并在一起,一律改为“票”字,于是我这“票友”从此和老加那“嫖友”再也分不开,岂不是要减轻他的道德压力?“倖免”本來是“僥倖逃脫”的意思,如今成了“幸免”变成了“幸福地免于”,诸位何不建议党中央,把那“悻悻然”的“悻”字也改成“幸”字算了,反正又不会造成什么误会不是?“我幸幸地对你们说”,大家看了不是就会心平气和得多么?

这TMD“并在一起”也是气死人的改革,应该是“併在一起”,“并”和“併”不但意思不同,连音调都不同,然而那些当道的文盲就是能把它们当成一个字!

诸位要吹捧汉字简化也行,那请问英明领袖华主席粉碎四人帮之后,公布了第四批简化字,连铅字都铸出来了,我1977年进大学,记得教材就是用那批烂字印刷的,“菜”字给简化成了草头下面一个才字。但很快就废除了,请问那是何道理啊?那不是更向音符的方向发展了么?

简化字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让你不知道古人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例如“复”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字“復”“覆”“複”,阎明复是民国年间生的,他爹当然只可能用繁体字跟他命名。我出《芦笛文选》时便为此大费周章:到底是“閻明復”,還是“閻明複”?类此地,这次我出书,还特地去查了维基百科的繁体版,以确定是“嚴復”而不是“嚴複”,特地查了字典,落实是“盜跖”而不是“盜蹠”。最令人恼火的是,查国学网站的国学原典都不行,盖那些典籍也被文盲们简化了。网络之大,除了港台之外,竟无一片净土!

说到底,我再次强调一遍:因为汉字是单音节语言的代表符号,因此不能用注音的方式来表达,若把所有的同音字合并在一起,使得它完全成了音符,那就必然彻底丧失表达能力,汉语拼音的失败就是明证。而汉字简化就是这种旨在增加信息熵的反动行为。诸位之所以没注意到那熵增,只不过是因为没文化,不敏感罢了。细细,别生气啊。

最后跟小爱说,你何必去网上打捞简繁互换软件?难道你用的不是microsoft word?如果是,上面就有这软件啊,go to tools,然后选language,里面有五个选项,其中有一个就是中文简繁转换(反正我用的2004年版的是这样)。

关于转换问题,请允许我提醒你容易出错之处。已经说过了,简转繁很容易出错,该软件出错率还比较低,但仍然必须仔细校对。当然你也不必校对了,因为你并不知道“曆史” 、“太後”、“人雲亦雲”、“鐘情”等等是错的,只会视而不见:)好在你只用繁转简,因为是多个繁体字对应于一个简化字而不是相反,所以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有一个例外:“著”字会一律给转为“着”。因此,在转完以后,你还必须使用replacement,用“著作”取代“着作”,用“显著”取代“显着”,用“昭著”取代“昭着”,“著名”取代“着名”,“昭著”取代“昭着”,etc, etc。总之,必须想到所有带“著”的双音词,一一打入把它们更正过来,如此即可避免审阅全文逐一更正。但不可只用一个“著”字去取代所有的“着”,否则“看着”就会变成大陆人无法接受的“看著”。相关文章请见“芦笛在凯迪”博客
芦笛博客: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ludi.index.html
芦笛E-mail地址:ludi666_45@hotmail.com